下书看 > 妙法莲华经 > 第11章 第11集《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第11章 第11集《妙法莲华经》

    甲二、别说迹本二门 分二:乙一、约迹门开权显实;乙二、约本门开近显远

    这一科是别说,就是个别地详细地来说明本经的内容。

    本经的内容有两部分:一个是迹门,讲的是佛陀的智慧;一个是本门,讲的是佛陀的功德。在别说当中又分两科:先讲迹门,再讲本门。

    乙一、约迹门开权显实 分三

    我们先看第一科的乙一,约迹门开权显实。我们先谈谈什么是佛陀的智慧。这一大科占了《法华经》的一半,就是十四品,从<序品>一直到第十四品的<安乐行品>,都是讲开权显实。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我们简单地说一下。

    这个“权”就是佛陀的一时的方便,叫做权;这个“实”就是真实的相状。为什么佛陀要开权显实呢?这一点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佛陀出世以后,他说法有两个对象:一个是面对圣人,一个是面对凡夫。佛陀面对圣人的态度,他就直接把真实的义理讲出来,他不需保留。但是,佛陀对凡夫说法的时候,这个地方有问题了,他必须怎么样?要两阶段的说法。他不能直接把他的真实东西讲出来。

    也就是说,佛陀面对凡夫说法,跟面对圣人说法是不一样的。佛陀对圣人是一阶段的说法,对凡夫是两阶段式的说法。佛陀一开始要为实施权,先讲一个过渡的方便门。因为凡夫的心态,他长时间在三界里面打滚,他的内心有一个坚固的“有所得心”,他一定要得到什么东西他才会学佛。你要讲说,你学了半天,“圆满菩提,归无所得”;那大家说,那我不学佛了,我学外道去了。

    所以,佛陀对这一块他是不能去碰触的,他只能够先恒顺众生。你喜欢有所得,那也没事。基本上,凡夫学佛,他这个有所得心有三种情况:第一个,他追求世间的快乐。这是一种人,这种人比例还不少,人天乘的。第二种人,他的善根强,他知道世间的快乐是有过失的,是无常败坏的,你迟早要受伤的。那与其这样,他追求的是出世的涅盘的快乐。第三种人说,你追求涅盘快乐,这太消极了吧?我应该追求佛的功德庄严。也就是说,学佛的凡夫里面有三种人,所以佛陀讲出了五乘的法门。

    你喜欢追求世间的快乐,佛陀跟你讲五戒十善,说,没事,你觉得做人挺好,那就继续做人。你修五戒十善,来生得到人天的快乐果报,也不错。你反正善业成就安乐的果报,是吧?你要做一个人,你想追求快乐,那你就避免罪业的出现。所以佛陀对人天乘的众生,他什么都不讲,只讲五戒十善。

    对于追求出世涅盘的,佛陀讲四谛十二因缘,开显无常无我的道理。

    对于那种志向广大、要追求佛的功德庄严的,佛陀讲六度法门。

    凡夫的有所得心得到满足了以后,他就愿意死心塌地地在五乘当中修学,结果各有成就。这个是佛陀的第一阶段,就是为实施权。也就是说,佛陀并没有说出真相。

    在这个方便当中,凡夫的认知是:欸,我为什么得到人天的快乐?因为我有布施持戒这个法。我为什么成就涅盘?因为我依止四谛十二因缘的这个法。我为什么成就佛陀的功德庄严呢?因为我修了六度的法。所以,在我们刚开始学佛法的时候,我们认为一切都是法力的摄受。

    当然,法是谁说的?是佛陀说的。那么佛陀灭度以后,这个法是谁弘传呢?是僧宝弘传。凡夫的本意是皈依法,但是因为佛说法,因为僧住持正法,所以就顺便地皈依三宝。

    但这个地方有个问题:如果我们详细去观察“法力不可思议”,这个就是生命的真相吗?诸位!你的人天快乐真的是布施持戒给你的吗?事情有这么简单吗?如果布施可以给你快乐,那么为什么圣人布施的时候他成就的是功德庄严,而我们凡夫布施的时候是人天的有漏果报?所以,完全把诸法的因缘诉诸法力不可思议,这个是不圆满的。

    当然,佛陀隐盖了某些的事实。也就是说,先施设方便法门。所以,我们在刚开始接触阿含、方等、般若的时候,其实佛陀并没有全部地说出它的真相,你反正各取所需。学佛就是这样,佛教是多元化的。它下至人天,中至涅盘,上至菩提,它全部都收了。只要你愿意学佛,怎么都好,什么都好商量。佛陀一开始是采取包容的态度。

    但是,你学习到一个程度以后,佛陀觉得是时候该讲真相了。那么佛陀就说,其实让你得到人天快乐的,不是因为你布施持戒;让你成就涅盘的也不是四谛十二因缘;让你成就功德的也不是六度,而是你有一念心性!这关键来了!佛陀到了法华会上,他觉得到了该说真相的时候了。

    其实,我们在生命当中不可能从外面得到任何东西,都是你的真如给你的。那既然这样讲,为什么我布施持戒的时候可以得到人天快乐呢?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无量劫来有一个东西,叫做“妙法”,就是我们一般说的诸佛所证、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这个心性是不会失掉的。你怎么弄,你起再大的烦恼,造再大的业,它不会失掉。它有两个特性:一个叫做清净,一个叫做具足。

    那么我们的布施持戒的造作,会产生一个什么?会产生一个“十如是”。它虽然清净本然,但是你造作布施持戒的时候,它会产生布施持戒的相状,会产生布施持戒的心态,会产生它的自体,会产生它的力、作、因、缘、果、报。

    也就是说,当我们造作布施持戒的时候,是我们自己的真如本性现出快乐的果报让我们受用。诸位!快乐是你自己给你的,布施持戒只是一个过程。这样讲我们才知道,其实你说法力不可思议,也对,但是只对了一半。原来更重要的是你的能念的心不可思议。

    但是我们以前忽略了心力,我们以前就是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其实你看大乘经典,它还要皈依真如,四种皈依。你没有真如本性,你会往生吗?你不会往生!你如果自性没有具足极乐世界的功德,阿弥陀佛怎么可以给你呢?阿弥陀佛只是个增上缘。你如果没有具足成佛的菩提的种性,你怎么可能成佛呢?所以,所有的法门只是一个助缘。如果泥土里面没有种子,你再怎么灌溉,它是长不出苹果、长不出葡萄的。

    所以,到了法华会上,佛陀怎么样?开始开权显实。原来所有的权法后面都是有一道门,这个门平常是关着的。你布施持戒,成就人天果报;但是布施持戒的背后那一道门打开的时候,是通往真如本性的,因为你有能念的心。

    你不相信?你拿念佛机叫它整天念佛,念佛机是不会往生的。说,欸,念佛机它有创造“法力不可思议”,它有创造一个音声啊。但是,它缺乏一个明了的心性。所以,为什么你佛号念出来的时候,你自己要听到?因为你要跟心性互动。也就是说,你所有的信息都要传递到你的内心,去启动十如是,这个生命才会变化的。所以有人说:“口称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徒然。”你创造佛号,结果你也不把它听回来,所以你这个佛号跟你的心性没有产生一种熏习的效果。就是这个佛号没有往内熏,念出去就没了,因为没有把它往内听回来。

    所以,到了法华会上,佛陀除了法力不可思议,佛陀把他的底牌、一切法的根源——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一念心性开显出来了。其实,最不可思议的是我们一念心: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它永远没有背弃我们,只要我们愿意在这个地方去播种、去观照,它就会开显出无量的功德庄严。所以,佛陀到了法华会上,他觉得应该把方便门打开了。原来所有的法门都是以心为根本,于是就开显真实的相状,这是开显妙法的时候了。

    丙一、叙说段 分五

    这一段是一个序分,就是这个妙法宣说的因缘。佛陀这个妙法,开权显实,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况来宣说的呢?我们看这个叙说段有分五段:众集、现瑞、疑念、发问跟答问。

    丁一、众集叙。

    我们先看第一个,众集。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这是佛陀讲《法华经》的第一个启动因缘。这个地方的因缘:“众集”,有两个主题:第一个大众围绕,第二个是供养赞叹。大众围绕就是,尔时世尊这个时候为四众弟子,为出家在家的四众弟子围绕。这第一个。第二个,这些弟子做了什么事呢?供养恭敬。用种种的香花资具来供养佛陀,而且口中还尊重赞叹,发言称美来赞叹佛陀的功德。这个是序分里面的第一个主题,就是四众围绕、供养赞叹。

    四众围绕,当然弟子们经常围绕佛陀,这个是很平常,但是供养赞叹这件事就不寻常。一般的弟子,尤其常随众,不是经常供养赞叹的,肯定是佛陀有说法。也就是说,当时的情况,佛陀是讲完了一部《无量义经》,讲完《无量义经》以后,大家四众围绕、供养赞叹。但是它特别的地方在哪里?大家并没有离开。这个是很特别了。一般所有的经讲完以后,一定是弟子欢喜信受,作礼而去。但是这个时候,蕅益大师讲,大家“心犹未尽”,心中好像还没有满足,觉得佛陀讲了《无量义经》,好像还有些什么东西没讲,他们对法有一种新的期待,所以这个时候就继续地围绕在佛陀的身边,而且供养赞叹。这是启动本经的第一个因缘。

    丁二、现瑞叙 分二

    我们看第二个因缘,丁二的现瑞。

    既然弟子有这样的一个因缘招感,佛陀就要有所表示了。有所表示就是现瑞。现瑞有两大科:一个是此土六瑞,一个是他土六瑞。这个此土指的是娑婆世界,就是佛陀说法当时的娑婆世界所现出的六种相状。他土六瑞指的是什么呢?他土六瑞是指佛陀放光以后,那个光明当中的世界(不是娑婆世界,是佛陀放光现出的世界)的瑞相,叫做他土六瑞。

    戊一、此土六瑞 分六

    己一、说法瑞

    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就是说,佛陀是先说了大乘经典,名《无量义经》。这个《无量义经》有两个特点:教菩萨法,佛所护念。“教菩萨法”指的是教导菩萨的智慧;“佛所护念”指的是佛陀自证的功德。一个是教菩萨的智慧,一个是宣扬佛陀的功德。《无量义经》的内容,蕅益大师说,它的特色是从一义处出无量义,从一心真如开显无量的法门;而且得于无量义入于一义处,又从无量的法门回归到一心,所以它是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这种就是类似《华严经》的事事无碍法门,开显你怎么样修六度,从六度当中怎么样成就六波罗蜜的功德,就讲这个《无量义经》。

    这个《无量义经》的特色,就是“教菩萨法、佛所护念”,所以它是属于大乘的圆顿法门。它不摄受二乘人,只摄受大乘根熟菩萨。这是第一个,说法瑞。

    己二、入定瑞

    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

    此土六瑞,当然很关键的就是这个入定。若论说法,佛陀经常说法,所以也就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在入定这一块,古代的大德对这段经文有很多的论述。我们先解释无量义,再说明无量义三昧的殊胜。

    佛陀讲完《无量义经》以后,他做了一个动作,叫做结跏趺坐。干什么呢?“入于无量义处三昧。”他的身心世界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这个时候身心不动。古德解释说,《无量义经》它是从一而发展出无量法门,入于无量三昧是把无量法门又回归到一心。所以无量义,佛陀说法的时候是叫做一心衍生万法,开出六度的法门;但是入三昧是万法又回到一心,所以这个时候身心是寂静不动的。

    那么为什么说佛陀入定是如此的特殊呢?蕅益大师解释说,入定对佛陀是很平常,但是说法以后入定,此乃奇特,就是这个时机很不寻常。佛陀一般的情况,说完法以后他是要下座离开的,但是佛陀说完《无量义经》以后不但没有离开,还入了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古德讲,妙法将现!这个就是有征兆了。因为后面的瑞相有三种:雨花、地动跟众喜。雨曼陀罗花,大地六种震动,乃至于大众欢喜,都是跟这个入定有关系。我们解释一下。

    为什么入定是妙法将现的征兆呢?一念心性虽然是众生本具,但是对我们来说,它要能够现前是有条件的。我们一般人是有心性,但是不现前。就好像说,你家有很多珍宝,但是都藏在大地下面,你没有去开挖,所以对你来说就没有。我们凡夫这个一念心性的自性功德,对我们来说有跟没有是一样。我们等于没有,因为我们没有现前。

    那么佛陀做这个动作,古德解释说,为什么入定这么关键?因为它是一个内观的表示。真如本性要现前,一定要内观。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唯识、天台跟净土,简单看它的思想就看得出来。

    从唯识的角度。你看唯识,唯识的修学只有一个宗旨,就是消灭阿赖耶识。唯识学认为,我们无量劫的轮回,你为什么会轮回呢?因为你有一个大仓库,阿赖耶识把你的业力都收集起来了,它时间到的时候就把业力释放出来。所以阿赖耶识有两种功能:第一个,摄持一切的种子;第二个,生起现行,它把业力释放出来。唯识的态度就是说,它已经保存了,保存就保存了,你也没办法。但是,你想办法不要让它业力释放。那怎么办呢?唯识学说,我们业力要释放,它有个条件,就是你第六意识的妄想跟第七意识的执着必须跟业力要产生互动。业力刺激你,然后你妄想执着,你也要去攀缘它。业力跟妄想执着要打成一片,这个业力才会辗转相续。唯识的概念是这样。

    这样讲的话,业力我们改变不了它,因为业力是依他起性,你该受的。那这样子,唯识学怎么办呢?唯识学有办法。唯识学提出一个法,叫修无分别智。就是说,业力释放的时候,你的心不带名言,不能表示意见。就是说,不管快乐的果报现前,不管痛苦的果报现前,我没有任何意见,我就认命。这是唯识的概念。这样讲也是类似真如本性的入定,六根也是收摄的。

    当然,从本经的《法华经》的思想,那你这样太消极了。

    面对业力的时候你不表达意见,业力自然会沉淀。它就怎么样?“破和合识,断相续心。”这个破和合识破的第八识。所以你看有些人,他那个生死业力很炽盛,因为他一天到晚跟它互动。你只要跟业力互动,那第八识的转动就很强烈。有些人他的业力很淡薄。不管快乐痛苦,你的心淡薄,业力就淡薄。修无分别智,当然是减少生死业力了,但是这样也很可惜。

    《法华经》认为,你应该是历事炼心,把顺逆的境界转成真如本性的历练。它是通过内观,观照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通过这种业力的冲击来强化你的清净心、菩提愿。空假中三观。

    这样讲就更积极了。我不是不表示意见,我能够把你的力量用来增长我的清净心、菩提愿,所以他整个人生就是一场历练。这是第二个概念。

    我们看净土宗。净土宗的重点在临终正念,千念万念在临终的正念。临终的正念有两个条件要现前:一个叫做都摄六根,一个叫做净念相继。就是,第一个,佛号要现前;第二个,正念要现前。你只有佛号现前,正念不现前,那也没用。

    你这个正念要现前,就是你的心是内观的,是内收的。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他的心只要开始活动,这个人就没救了,佛号念得再好都没有用。因为他的业力没有沉淀下来,他业没办法带。一个净土宗的人,临终的时候,他的业力必须在沉淀状态,一定是要可携带式。就是他业力不能活动。业力不能活动的前提是你的心不能动。这个在净土宗很关键!你只要是“仁者心动”,那就完了!那你所有的佛号就是经不起业力的冲击了。

    所以这个入定是最关键。就是说,真如本性是众生本具,没错!但是对你来说,你要让它现在其前,你的心必须要内收。所以古德说“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方动乌云遮”。整个《法华经》的一心三观,它是要启动内观。就是说,你今天要处理任何事情,按《法华经》的妙法的思想,我们不能在因缘所生法里面处理。那没办法处理,那人生就没办法处理了。所有的事情,把它拉到一念心性来处理,对我们是最有利的。就是:善知识,莫向外求!不管你今生发生什么事,你去思考这件事情的时候,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去思考它,这个就是成佛之道。你今天要站在一念心性,你必须要让一念心性现前,做法就是内观。

    诸位!我们以前犯什么毛病?我们以前发生事情的时候,我们的心是向外找答案。结果找来找去,答案就是人生无解。因为你要去找答案的时候,人生就没有答案了。因为你这是攀缘心,你启动了第六、第七意识,你跟业力打成一片了。这是整个轮回的大忌。你千万不能跟业力产生互动,这是一个基本思想。我们也不能逃避,也不能互动,那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内观。就是,发生事情,启动你内在的观照,你就有答案了,这个业力就会很快过去了,它不会产生一种相续。

    所以这个入定瑞,在整个妙法的现前这一块,是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佛陀入定,表示妙法即将现前。

    己三、雨华瑞

    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

    佛陀入了无量义处三昧,就是入了一心三昧或者讲真如三昧,把万法会归到一念心性。这个时候,身心寂然不动,天空下了四种花:第一个叫曼陀罗花。曼陀罗花翻成中文叫舒适,摩诃曼陀罗花叫做大舒适,产生广大的舒适。曼殊沙花是柔软的意思,摩诃曼殊沙花是大柔软,广大的柔软。有这四种花散在佛上及诸大众。

    诸位!请看这段经文。散不只是散在佛陀上面。一般佛陀说法的时候,我们大众身上是没有花的,听众是没有花。但这个地方很奇怪,佛陀入定以后,这个花散在佛陀的身上,也散在一切众生的身上。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了。

    这个花表示什么呢?古德解释,花表示成佛的因地。你看我们都是先有花才有果,是吧?按照蕅益大师的意思,这个是成佛的四种因,表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的功德即将在我们众生开显。因为《法华经》的特色是从理观的佛性来建立成佛之道,它不像《华严经》从事修的功德来建立成佛之道,那凡夫就没有分了。

    这个花为什么凡夫能够有分呢?因为它强调因地的佛性,佛性的理观。你只要修一心三观,不管你修得好不好,欸,你的心中就有一个花,或者是曼陀罗花,或者是曼殊沙花等等,这个是你成佛的因地已经开始在累积了。这是第一个瑞相,就是入定以后有第一个雨花的瑞相。

    己四、地动瑞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前面的雨花是偏重在生善,生起成佛的因地。就是,这个妙法出现以后,我们会开始成就妙法的因地。这以下是讲到破恶。“普佛世界”,这个时候在普遍的诸佛世界当中出现了六种震动。这六种震动有两种说法:第一个是讲方位,就是东、西、南、北、中、边,就是边缘,六个方向;或者是六个相状,动、涌、震、击、吼、爆,这六种相状。

    这个妙法将现,除了成就花的成佛的因地,更重要的是它要产生我们生命上的根本破坏。因为大地是一切诸法的根本,当大地破坏的时候,这一切法都即将破坏。当然,这个地方的一切法指的凡夫的六根、六尘、六识即将崩坏。诸位!真妄不两立。没有一个人的心中同时具足光明又同时具足黑暗,不可能!因为光明出现,黑暗一定会消失掉。当真如本性现前的时候,我们的颠倒妄想是不可能活动的。因为你这个根尘识就是六根攀缘六尘产生六种妄想,这个时候,妙法要出现之前,它一定要先崩坏。表示说这个一心三观是有灭恶的功能。

    己五、众喜瑞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这是第五个瑞相,大众欢喜。这个大众就是前面我们说过的。特别的是,它这个地方还不是提出声闻跟菩萨,而是提出了这些杂众,就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乃至于转轮圣王,心中都“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这个地方的欢喜有什么特别?蕅益大师解释说,这里的欢喜特别的地方,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叫做“欢喜内充”。

    就是说,我们一般的快乐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攀缘心,六根攀缘六尘产生妄想的快乐。这种快乐是由外而来的,所以这种快乐当然是属于躁动不安的。但是妙法的出现,它是一种功德法聚。功德法聚的快乐是由内产生的。

    比方说,你吃一个美好的饮食,你会产生快乐,但这个快乐是怎么来的呢?是你的舌头接触了你所吃的东西,你的攀缘心去启动你的善业,善业力生起来了。这种刺激是外来的,所以你这种快乐是躁动不安的。

    但是,你去佛堂拜佛打坐,你把心往内收,启动内心的一念心性的时候,你的快乐就是这个快乐,叫做“得未曾有”。这种快乐是欢喜内充的,它是一种功德聚。

    这是第五个瑞相,就是雨花地动之后众生产生一种莫名的欢喜。其实佛陀这个时候也没有说任何话,就是雨花地动,然后大众在这种情况之下产生一种莫名的欢喜。这个欢喜特别的地方,是由内心自己生起的。

    到此为止都是前方便,真正的瑞相在第六个。

    己六、放光瑞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

    就在前面的佛陀说法、入定、雨花、地动、众喜这五种情况以后,佛陀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动作:佛陀在定中,从眉间——那个眉间就是表示中道,两个眼中间,放出白毫相光。这个白毫是在两个眼中间,白色透明,舒卷自在。它能够开,可以合。白毫光它照东方。为什么照的是东方呢?因为东方是诸方之始。所有的方向,东方是第一个,就表示这个妙法是一切诸法的根本缘起,它是第一个正因,成佛的第一个因地。

    你没有找到妙法,你这辈子就不会成佛了。不管你修什么法门,按照《法华经》的意思,你只要不内观真如,你就修六度也是人天果报了。所以,你要不启动妙法,凡夫就没有所谓成佛之道这件事了。你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在快乐,要么在空性,在空有之间选一个。所以这个就是整个成佛的第一个关键,就是东方,它是一切方向的开始。

    那么东方有多少世界呢?一万八千个世界,靡不周遍,就是周遍整个一万八千个世界。这个一万八千是怎么回事?当然凡夫的活动就是六根、六尘、六识,根、尘、识就十八,十八界,对不对?十八界当中,凡夫在攀缘的时候其实具足了一念心性在里面,所以它就有理具十法界,十八再乘以十。那么理具十法界又具足事造十法界,再乘以十。然后,每一个法界又具足十如是,你起什么样的相状,起什么样的心态,它就有什么因缘果报出现。所以理具十法界,事造十法界,再加上十如是,再加上十八界,这么一乘就是一万八千个世界。也就是整个凡夫的不管是颠倒世界,不管是觉悟的世界,都在里面了。万八千世界,等于整个十法界的因缘果报都在里面了,都周遍了。

    这个放光瑞,其实是整个《法华经》的最关键的序分。这个地方的观察有两个重点,这以后会慢慢地开展。就是这个放光现瑞,第一个就是那一道光明,这个是一切十法界的根源;第二个是光明所现的相状。所以,这个地方的观察点,这个放光现瑞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光明,一个是光明所现的相状。这个后面会慢慢地开展。

    到此等于是此土中的六瑞,娑婆世界的瑞相,都出现了。当然,前面的说法、入定、雨花、地动、众喜,都是前方便,其实重点在放光这一块。

    这个地方我们在思惟一件事情,我们从序分可以看到一些征兆。你看所有的经典,佛陀在序分的时候,佛陀讲经的启动因缘绝大部分是众生法界,或者是凡夫。比如说《观经》就是韦提希夫人。韦提希夫人她发生什么事呢?她儿子把他爸爸给杀了,所以她们家发生这么个悲剧,她很苦恼。贵为国王的夫人,她向佛陀祈求,她要修一个无忧恼处,希望佛陀把她送到一个没有这种人生悲剧的地方去。所以佛陀跟她讲《观经》。有的经典是阿罗汉修行有问题了,向佛陀请示。《华严经》是大菩萨修行,想要知道怎么样修波罗蜜才圆满,向佛陀请示。所以,在整个诸经里面的序分的启动点,都是众生法界。

    本经例外。佛陀自己放光现出瑞相来当做本经的发起,佛陀自己表演了一个特殊的瑞相。那么这表示什么呢?表示佛陀即将把他自己的世界真实相开展出来。也就是说,以前的经典的主角都是众生法界。众生出了问题,佛陀开显对治法门,开显方便法门。这个地方佛陀自己放光来当做本经的发起,是说明佛陀准备要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了,这是站在佛的法界来说法了。

    戊二、他土六瑞 分五

    到此说明了此土六瑞。此土六瑞所表达的是一念心性的本体为主,就是即空这一块。偏重即空,就是强调清净心。第二的他土六瑞表达的是即假,就强调十法界十如是了。一个是清净心,一个是即假,十如是。

    我们看“他土六瑞”。就是在光明当中所现的世界,有哪些世界。

    己一、见六趣瑞

    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咤天。于此世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

    这个地方,他土六瑞,我们待会再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