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 第19章 第19集《妙法莲华经》
热门推荐:
为了成为英灵我只好在历史里搞事
异界召唤之武镇天下
带着荒田回过去
大明:如此贪的驸马,朕杀不得?
柯学:我的恋爱标准没有问题!
这一世,恋爱狗都不谈
天域丹尊
季汉刘璋
全职大主播:开局魔都五套房
我们这堂课是二零一七《妙法莲华经》第一次的问题研讨。我们从现场的学生跟网络班的学员总共汇总了三个大题目,每一道题目又有三个小题。待会儿师父会针对每一个题目,先把它整个文字的意思做一个简略的说明,然后诸位可以针对这个问题,提出更深入的讨论。大家等于是一种互动。我们希望是一种交互式的。先看第一道题目。
【学员提问】一,本经的修学强调莲花式修学,即由理观带动事修,由内而外,其中理观即一心三观。
【师父答疑】这个题目有很多人问,就是这个理观的问题。本经的特点就是,我们修学“妙法”,那我今天去布施,我去持戒,我怎么知道我这个布施、持戒的行为是属于《法华经》的“妙法”呢?关键就是你能不能生起理观。也就是说,《法华经》的修学往往是双向的,内观真如、外修法门。外修法门这个我们就不提了,你前面所学的念佛、持咒、六度法门,这个都是照你以前的节奏去修;多一个内观真如。内观真如是怎么观法,这是关键了。就是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们用什么心态。我们看第一道题目,就是在问这个问题了。
【学员提问】一,实际操作方法如何?
【师父答疑】内观真如。当然,我们活在妄想,这个观照的意思就是把我们的心——按照天台智者大师的意思,就是把妄想的心调整到佛心,把众生心通过一个观照调成为佛陀的心态。当然跟佛不完全一样了,至少是顺从佛心,或者说是名字位的佛心。
我们可以先把过去的讲义再复习一下。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五面。“内观真如,外修法门”,这个内观真如,怎么样能够内观呢?
第一件事情,安住清净心。就是空观,观照一念心性当体即空。诸位!我们在修行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就是当体即空。这个空观的修学只有四个字的秘诀,叫做“离相清净”。这句话你要记住!你临命终能够记住这句话你就有救了。
我说明一下什么叫“离相”、什么叫“清净”。我们的内心要离开什么相呢?就是我们过去的人生的经验、各式各样的人事的因缘所留下的影像。这个影像不包括你在佛法所学的道理,这个道理可以不用离开。就是说,“离相”,离什么相呢?人世间这种生死业缘的相状,这些都要离。
“清净”,就是安住一念的清净心。这个地方的关键在哪里呢?在“离”,离开。这个字我们解释一下。
“本来无一物”,但是我们是到处惹尘埃。就是说,我们现在人生的各式各样的经验留下的是什么呢?就是留下很多影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些影像对我们会产生牵动。面对这个影像,我们一般人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执取,取相;然后,第二个,去分别它。于是我们落入了生死业力的恶性循环。过去留下影像,现在去攀缘这个影像,然后又去造业,然后又留下影像,这人生就没完没了了。所以凡夫就是取相、分别。
二乘人呢,叫做灭相取空。二乘人把这个相状全部给灭了。这个有问题。诸位!这个相状是依附在谁身上?是依附在你的心身上。你把相状灭了,你把你的明了性也灭了,叫做断灭。这样子的话,没有错,你没有烦恼了,但是你把菩提的本性也灭了。你不能说,因为身体里面有细菌,所以就把所有好细菌坏细菌全部灭干净。这个也太偏激了。
所以,从佛法的角度,凡夫是个极端,追求影像;二乘人也是个极端,对所有影像把它灭了。不能这样弄。
大乘佛法是:离开它,但是你不用灭它。这个离开的意思是说把我们的心回归到我们生命的原始点。按禅宗的说法就是说,诸位!你还记得吗?父母未生你之前,你是什么面目?就是说,你从什么地方来?当然我们大部分都忘掉了,我们现在被相状搞得乱七八糟,我们现在是“忘知来时路”。但是我们必须要回归到我们生命的原始点,就是把这念心拉到我们还没有轮回之前的那个清净本性,目的就是这样。方法就是离相。
为什么相状只要离开呢?因为相状跟我们的心没有真正地结合在一起。比方说,我们看镜子。我们一般人照镜子,没有人看到镜子,是吧?都看到自己的影像!你整理你的头发,整理你的眼睛。但是,我们去注意影像,不表示镜子不在。对不对?但是我们忽略了镜子的存在,这个就是最大的问题,我们只在乎影像。就是《楞严经》上说的,我们追求心中的妄想,就像我们追求大海的水泡而忽略了大海;就像一个镜子,我们只注意镜子的影像而忽略了镜子。现在的意思就是说,把影像放下,不是把它灭掉。你别管它,不迷、不取、不动,把我们的心回归到那个最原始的镜子。这个是整个修行的基本功。
那怎么去体会呢?《楞严经》中佛陀用一种方式来让我们回光返照,找到我们的原始面貌,就回归本来面目。
好,现在大家先把眼睛闭起来,我们从钟声创造影像,然后你看你的心怎么活动,你就知道什么是取相、什么是离相。我们先来请维那师,敲一棒磬。(维那师击磬,磬音渐小渐消。)
好,诸位!我们一个明了的心性当中刚刚听到的声音,有没有听到声音?有。是吧?你心有动吗?我问你,你的心是注意声音,还是注意声音背后那个明了性?如果你的心是住在声音,那你的心会波动,因为声音是会生、住、异、灭。声音是慢慢地大声,它是波浪型的,由小到大,然后由大到小。如果你发觉你的心在动,表示你心中一定有所住,你的心没有安住。这样懂吗?你的心住在影像,你叫做心随境转。所以从本经的意思,你是处在不安住的状态。如果今天你看到影像,它起来,变大,然后慢慢地消失,你的心是不动的。恭喜你!你的心是安住的。就这样子而已,叫做离相清净。
我们再敲一声。(维那师击磬。)
好!诸位!这个是可以做到的。也就是说,“见相离相”不是一个理论。其实影像跟心性没有真正地结合。如果真正地结合,那我们就不能离开它了,那就谁都不能成佛了;我们一念心性经过无量的生死经验,那谁都不能恢复本来面目了。还好,我们一念心性它那个清净,它本身从来就没有跟任何影像接触。
有人说,为什么没有影像,我一天到晚也是心有千千结呢?那是你自找的。理论上,人生不会伤害你。人生只会给我们两件事情:一个叫做快乐,一个叫痛苦。人生本来很简单,只有两件事:如果是善业生起的影像,你看到你欢喜的人,你会快乐;如果是罪业生起来,你看到你不喜欢的人事,你会痛苦。人生本来是应该只有痛苦、快乐,就这么单纯,过了就没有了。但是我们凡夫多事,把影像抓过来打妄想,然后执着,那人生就不是快乐跟痛苦了,那就有很多的爱憎取舍,各种情绪出现了。
诸位!我们今天要修行,首先要了解一件事情:什么事情是因缘,应该接受的?什么事情是我们自找的?这个你要弄清楚。
我们修行,空观不能否定因果。快乐、痛苦那是因缘果报,这个事情我们要坦然接受。但是我们接受快乐痛苦的时候,请大家不要加油添醋,把人生搞得越来越复杂。快乐就是快乐,我就认了;痛苦就是痛苦,就认了。这个是人生的原来相貌,人生本来只有两件事:快乐、痛苦,然后过了就没了。但是我们凡夫的心有个问题,它会把快乐影像拿过来,然后安立名言:哦,这个快乐不错!然后就开始变得辗转相续。我们把痛苦影像拿过来,然后也是加油添醋,对它产生仇恨。
然后,从此以后,就回不去了!就这样子。
现在佛陀出世了。这怎么办?很简单!不管你过去心中有什么样的影像,不管哪些事情你走不过去的,现在都先不要处理。因为你没办法处理,你越处理越糟糕。你现在这个心态不对。你现在的心态就像强力胶,看到什么就住上去,你根本没办法处理。你要有办法处理,佛陀不用出世了!就是说,先别处理。
那么怎么办呢?把心带回家!把心回归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那个原始的风貌,那个明了的心性,先把它回到这个地方。这个是第一件事情。
而这件事情是非常关键的。你这件事:“一念心性,当体即空”没有做好,你《法华经》的即假就别修了,你没办法修了。你没办法走出过去的影像,就没有资格谈开创未来,你根本没有资格。你就被过去的那些生死的影像弄得乱七八糟的,你还有资格谈未来吗?你的未来一句话就说完了:“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就是你的未来。
所以,我们空观的意思就是,通过回光返照,找到生命的原始点,把这个影像先放下。不管你过去做得怎么样,不管谁对你怎么样,先把它放下。放下以后,回到生命的原始点,这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其实这个还没有谈到《法华经》,这个充其量是《法华经》的道前基础。这个应该属于《楞严经》,就是首楞严王三昧。其实它的意思就是把心带回家,这样子。
其实《法华经》是在讲假观的,这是关键!《法华经》的思想,它不是恢复本来面目而已,那也就是消极的。它的重点是要栽培一种成佛的善根,就是把那个“莲子”创造出来。《法华经》的思想在哪一个呢?在第二个,观照十如是。《法华经》正式的内涵在这里。
首先我们解释什么叫“十如是”。
《法华经》把生命的缘起的规律分成十个阶段。一个人为什么堕落到三恶道去,它是有规律的,就是有它的因缘的轨则。一个人为什么能够往生呢?它也是有规律的。人生是有章法的,不是像外道说的人生只是一个偶然。不是!人生有它的因缘。是什么样的规律创造人生的因缘呢?有十种规律。
第一个规律叫做“相”。诸位!我们一念清净心本来是没有相状。没有相状,它是不能活动的,就回归到心性的本体。所以,你的心要造作,就要依体起用,一定要有相状来带动。
我们要先有一个相状来带动我们的菩提善根。其他九法界相状我们就不说了。从《法华经》的角度,就是本经所说的两个相状:一个是智慧相,一个是功德相。这都是讲佛陀,不是讲凡夫,是佛陀的智慧德相。智慧相的经文在哪里呢?从迹门的十四品〈序品〉到〈安乐行品〉,这些就是从佛陀的语言文字展现佛陀的智慧相,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所观境,就是本门,从第十五品〈从地涌出品〉到〈普贤菩萨劝发品〉,就是显发佛陀的法身的功德。
那么我们这些“相”干什么呢?就是产生内在的思想。这个“性”就是思想,这很重要。从《法华经》的这两个相状:智慧相、功德相,我们不断地解义、读诵,让内心产生两种思想:
第一个叫做成就信解。佛陀说的智慧功德是我内心本具的,我相信。当然这个相信不是嘴巴,你真正通过闻经达理、断疑生信,你把道理弄通了。
第二个,随喜发愿。我不但相信我自性本具这个智慧、功德相状,我随喜赞叹而且发愿成就!这个很重要:我一定要成就!我作为一个乞丐,我爸爸是大富长者,我一定要回家的。
你今天通过这种《法华经》的文字相的熏修,而创造了一个内在的信解跟发愿,然后我们就产生一个自体——一个菩提善根的自体(体)。这个善根的自体会产生潜在的功能(力)。遇境逢缘,不管你念佛、持咒,它会产生一种菩提的作用(作),成就一个成佛的正因(因)。再加上你平常的事修的福德资粮作助缘(缘),你当下有菩提果、涅盘果(果、报)。最后不离开一念心性,“本末究竟等”。
诸位!按照《法华经》的思想,我们在学《法华经》,我们已经有莲子了,尽管那个莲子很小。就是,因为你从这个相状进去——当然,前提是,面对相状,你要信解、要发愿,要随喜发愿。当然,你会说,这样子的话,我还是凡夫啊!是的。这个菩提涅盘的果叫做什么呢?叫做名字位的菩提、名字位的涅盘,它是通过文字创造出来。天台六即佛,第一个,名字位,对不对?名字位、观行位……但是你别忘了,名字位的佛果,它的本质还是佛果!所以六而常即、即而常六,它的本质还是佛的功德。就是说,莲子虽小,毕竟是莲子。
当然,这个十如是有两个观察点:
第一个,我们观察我们现在的十如是,你可以了解你过去是怎么来的。你说,我怎么知道我前面的生命到底都做了什么?很简单,你看你心中出现什么影像(相),这些影像你是什么心态(性),然后形成你的五蕴,你现在五蕴身心世界(体),然后它产生的力、作、因、缘、果、报。你现在的相状,是你很多很多的前生创造出来的。
当然,过去的都过去了。现在的重点是什么?你怎么规划你的未来。佛陀讲《法华经》就是干什么呢?佛陀的境界叫做不思议境。你今天不学《法华经》,你整天在那边想,你想不出来的!佛是什么境界?我怎么去观那个相?佛陀的相状——请你告诉我,佛陀相状是什么相状?你可能会告诉我:哦,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那是什么相状?没人知道!
佛陀的相状,就两个相状:一个智慧相,一个功德相。所有的相状就这两个。
所以佛陀的善巧,讲《法华经》,前面十四品开显佛慧,后面十四品宏赞佛德。干嘛呢?就是让你去闻思、熏习,让你产生信解。当然你要有善根了。你没有善根,也没有信解,那《法华经》就不一定能够产生莲子。
我们产生信解,产生随顺发愿,后面就自然了。你已经怎么样呢?走入成佛之道。虽然走得很慢,但是你这个道路,跟佛陀的道路是一条道路。关键在这,叫做一佛乘。佛陀走在前面,我们走在后面。我们走得很慢,但是,我们已经走上高速公路,关键在这!
更重要的是,更重要的事来了:这个善根不可破坏!即便我们不幸堕落到三恶道去,它顶多只是善根暂停。等到你哪一天得到人身,你只要稍微听到一点佛法,马上重新启动。它的厉害在这里,叫金刚不坏。如蕅益大师说的:“如食少金刚,毕竟不消。”你把钻石吃到肚子里面去,你就一辈子,钻石还是钻石,我们胃里面的胃液没办法去消化它。诸位!你听《法华经》就是这种概念。你听一堂课,文字般若的熏习产生观照般若,那个莲子的善根就加强一分,那个莲子就慢慢扩大、慢慢扩大。
当然,我们现在每一个人有现在的十如是,这个十如是就是我们要离开的。就是用空观把过去以来熏习的十如是先放下,就断相续。那另外一个呢?创造一个未来的十如是,就是成佛的十如是。我们生命从今天开始改变,从现在开始改变。
所以,佛法的意思,“改变”,不是像我们说的,你去布施、去持戒,那个是外在的因缘。改变是一种内在的观照。
就是说,我们今天每一个人都有佛的功德,叫做理具十法界,我们每一个人心中具足佛的法界。但是关键,这个门我们打不开,佛陀有办法帮我们把门打开。就是通过这种文字般若的熏修,你就顺着佛陀的文字的节奏,他怎么说,你就怎么样思考,随文入观,最后我们自性的佛的法界门就打开了。佛陀就是有这个本事,广开方便门,“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打开以后就好办了,因为打开以后它会辗转相续。我们的事修的观照会带动理具的自性功德;自性功德又会加持你,就创造一个新的循环。说,那我平常也经常打妄想。没关系!你开始修《法华经》以后,你的心开始打开两个门:一个凡夫法界的门——当然我们十法界门还在转;而我们佛法界的门也打开了,也在转。别怕,因为真能破妄。佛陀意思就在这里。你只要加强真实的功德,就像我们净土宗最喜欢讲“清水珠”,说是“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真正念佛人,咱们不怕妄想。入水一尺,水清一尺,就这个道理。真实的功德不怕你妄想,就怕你真实的善根不够。《法华经》就是这种概念。
所以这个假观,就是通过一种佛陀所教化的文字的如是相、如是性,产生如是体,然后它产生一种真如内熏的如是力、作、因、缘、果、报。这个时候,我们一念心性里面那个佛法界的功德门慢慢打开了。打开以后,你再继续修,那个理具、事造会产生互动,辗转相续。恭喜你!在成佛之道你叫做上路了,你的生命已经开始创造莲子了。当然很小了,但是它也是莲子。就这个概念。
当然,有前提。前提是你前面的空观要修得好。你那个离相的功夫越深,你那个佛法界的带动的效果越大。如果你空观只是消除了百分之三十五十的相状,那你还有过去很多相状插进来,会干扰到你这个佛法界的十如是。所以这个假观跟空观有关系了。就像我们学武功一样,你跟师父学武功,师父一开始是不会教你招数的,先蹲马步。你马步没有蹲好,自己就站不稳,你这个叫花拳绣腿。假观是武功的招数,空观是那个马步。你好歹把自己身体站稳了,别跌倒了。
所以,这个空观影响假观。
先离相清净,最后再借相修心。诸位!借什么相?不是说,哎呀,日常生活就是修行。你没那本事!那是后半段。初学者的相状就是向佛陀借相状,通过文字的熏习,随文入观,产生一个佛的智慧相、功德相。所以初学者不能离开经典,等到你慢慢熟悉了,从内观变成外化,这样子你就有资格说“一切都是佛法”。但是,初学者你千万别这样。初学者就是依佛陀经典的文字,就是闻思,就是老老实实地听闻、思惟、读诵。这个就是空假中三观。
空观,离相清净,走出过去的影像。诸位!我再提醒大家,不要挑战你的过去,你没办法处理的。很多人人生就是想要处理过去的影像。你处理以后,你就回不来。那我用佛号去压它?很多念佛人他不修理观,打妄想就用佛号压它。你用佛号压妄想,你就跟它互动。而它要的就是你跟它互动,不管你是喜欢它、你讨厌它。你一跟它互动,没完没了了。我跟你保证,你不是它对手!你信不信?我们念佛,一天念两个小时;连睡觉加起来,我们打了二十二小时的妄想。我们竟然想要用两小时的佛号去跟妄想对抗,你真是不知道怕!是吧?所以,你不修理观、只重事修的人,完蛋了,绝对完蛋了!如果你今天不从自性功德的开显,你完全从因缘上的事修,我们处在劣势,你不是它对手。
诸位!你想想看,你无量劫的妄想打那么久,你现在要把它拔除,你说拔除就拔除?那这样子,什么叫因缘所生法呢?那因缘的力量还在不在?那个因缘不断地熏修,那个力量,你说不要就不要?所以佛陀很厉害,佛陀说,不要处理!这个镜子太多灰尘了,咱们不擦灰尘,你安住在镜子就好了。这是佛陀高明的地方。空观的妙,在那个“离开”那个字,离相清净。你把那个“离”字参透了,你就知道怎么样去面对你的过去了。
面对过去是“消极”,那怎么开创未来呢?人生总有个目标引导。成佛,把佛陀的相状拿过来,启动十如是。从现在开始,酝酿成佛之道,先有内善根再有外善根。所以,真正会修行的人是由内而外。不会修行的人是从外而内:我没有布施的善根,我先从布施的行为开始修,慢慢慢慢布施行为修久了,哦,我自然有善根——钝根人!由外而内是最慢的。利根人是建立布施的善根,再去行布施的因缘,叫做理观带动事修。
所以,整个一心三观就是:离相清净,走出过去;借相修心,开创未来。就两句话就说完了。我们本经的“妙法”就是这样修,就建立心中的理观。
可以开始提问。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师父刚才做了一个练习,就是以敲磬的方式来体验一下,面对因缘所生法时我们应该如何安住。可是弟子自己的经验是,在一般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习气就是很容易跟相状黏在一起互动,会跟它互动。
【师父】没有这样互动,就好像没事干一样。对不对?
【学员】是。所以在历缘对境的时候,如果要马上能够像刚才师父带领的这种练习的方式,就是安住,其实相当不容易。
【师父】是。
【学员】就想请师父再引导一下,就是说,我们每天在做早晚课的时候,是有什么样的练习或是具体的练习方式,能够让我们深化这个概念,然后可以慢慢慢慢地运用到生活中?
【师父答疑】这个问题不错。
我们刚刚讲到这些观念,都是静中修。一开始,我们栽培一个菩提善根,你不能把这个幼苗就直接丢到暴风雨,你要在温室中栽培。所以,刚开始栽培善根的时候,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在试着离相、找到本来面目的时候,请大家先走进佛堂,打开冷气,关掉手机。你可以先拜拜佛,念个佛,持咒一下,把心静一静,然后再思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回过家,所以刚开始有点困难,但是你要强迫你自己。你老也不回家,你就没希望了。所以,刚开始,我们只能够在一种非常安稳的环境回家。一开始不要像小孩子,就想要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结果完蛋了!知道吧?
刚开始先在安详寂静中修学。这第一个。你只要有过几次体验,曾经回过家,不管这个家是不是有回到位,回百分之五十就不简单。
当然,它这种一心三观有个问题:它很难相续。那就要配合一些念佛、持咒来辅助,所以理观跟事修是相辅相成。比方说,我们观一下,到位了。但是禅宗说,相续也太难。不是只你才这样子,开悟的人也是这样子。所以他们开悟人为什么要躲在深山?你看六祖大师,他在那个五祖的时候就开悟,他讲出“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有五种“何期”。他开悟了,在山中躲了十六年,长养圣胎。那我们现在没有时间长养圣胎,怎么办呢?配合念佛、持咒。观一下,然后提起佛号;再观一下,提起佛号,安住佛号。虽然佛号不是家,但是至少会帮助你离相。就是用佛号的相状来取代所有的相状,好歹佛号的相状好过你打妄想的相状。所以他这个是这样:他观一观,事修;事修一下,观一观。所以它是要配合的。
当然,我还要强调,刚开始先在寂静处把心中的观照力培养起来。当然,我们打开佛堂,可能又开始“仁者心动”。我跟你讲,很正常,就是这样子。修行都是进三步、退两步、进三步。就是说,你失败了,在佛前忏悔:我弟子这次没做好,我向佛前忏悔,我发愿下次一定要进步。下次再历练,欸,有进步了!我以前生气生了五分钟,现在生气变成四分钟。有进步了,给自己些鼓励!修行本来就这样,理可顿悟,事要渐修。谁一开始就到位了?
但是关键在哪里呢?关键你掌握一个正确的方法。你开始怎么样?慢慢进步,好过你方法不对,毫无希望。这样懂吗?千万不要想说,你坐在那边五分钟你就要马上怎么样。没那么简单。但是你已经把你佛陀的功德那一道门打开了,恭喜你!你有资格叫做“真是佛子”,你已经走在佛的道路上。当然,这个道路还有很多路要走,但是起码你上路了。剩下是什么?就是绝不放弃。点点滴滴,绝不放弃!
一个人道理懂了以后,就是剩时间的问题了。你懂了道理,掌握方法以后,那生命对你就有意义了,你就会慢慢地慢慢地进步了。如果这个道理你不知道,那我认为你的生命从成佛之道来说意义不大,你就是在过日子,就把今生的业消完。福报大的就把福报享尽,罪业深的就把罪业消了,就这样子。你今生来,就是该怎么来就怎么走,就这样。
你这道门开了以后,不是马上能够改变自己,但是你不要放弃。反正我就是慢慢地进步,我走三步、退两步,这样明天再走三步、再退两步。只有一个原则。所以《法华经》学完以后,最后只有一句话,就是想办法让你保持进步!就这样而已,剩下就这样子。
所以不要要求自己一次到位,成佛之道没有一次到位的,至少我们开始走了,至少我们走对路了。先认清路头,好过你什么都不知道,还在妄想里面打转,那你这个人生就空过了。
【学员提问】师父!阿弥陀佛!先感恩师父,刚为我们带领一个实际的操作!弟子受益非常多,也了解到为什么《楞严经》中提到耳根是圆通的本根。
因为通过师父带领,弟子感觉到有一种……心的焦距原本是在声音上,可是师父是带领我们去领悟到背后能够听到“没有声音”的那个明了性。因此弟子的问题是说,刚刚师父的那个带领,我们是不是可以在平常自己在佛堂的时候,也做一个这样的练习,让它能够串习?让我们可以去体会到师父要带领我们领悟的那个明了心性?
【师父答疑】可以!这个空观是基本功。空观就是把心带回家。当然六个门都可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但是声音最好了。
佛陀是说,通过声音,这声音出现、声音消失,你看到它的起伏,而你能够保持不迷不取不动,表示你已经开始脱相,脱离相状。但是它那个离相一定要知道相状,就是你不能把相状灭掉,要“见相离相”。当然,不是一定要声音。比方说你看一尊佛像。我看一尊佛像,我心中会出现一个佛的影像,但是我看到它的时候也是不迷不取不动,也可以回家,但是声音是最快、最容易。六根门头都可以。重点是往回走,你不能跟着六尘的节奏走。
我们现在问题在哪里?叫做心随境转。就是过去的业力创造了六尘,然后我们就多事,就跟它互动;互动以后又造了一个新的业力;来生来的时候又把这个业力现出来,我们又跟它互动……然后就没完没了了,叫做轮回,就像轮子一样不断地转。现在要逆向操作,叫做逆流照性,回光返照。空观是基本功。这第一个。
我们再看第二个。第二、第三其实道理一样。
【学员提问】二,怎样才是真正在心性上修,而不是在心识上修?三,空观与假观两种观法应如何交互运用?
【师父答疑】一心三观,它的核心思想,是你要能够先空观,先回归到一念心性。所以,在心性上修跟心识上修,最大的差别就是空观。你的心离相就是心性,你的心带有妄想就是心识。简单讲就是这样子。
你看祖师大德,他在考验你的时候,那种禅宗的大德一见面的时候,他用话刺激你。他从刺激当中就知道你这个心中有没有影像,一逼就知道了。如果一个人心中是离相的,一刺激的时候,他的心表现出来是不一样的,是如的境界。心中带有妄想的人,一刺激的时候,他的心会波动。禅宗为什么能够以心印心?他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你的心中有没有带妄想,一看就知道了,叫“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心中有相状在里面,你的心不单纯。所以,心性是离相,心识就是带相,简单讲就是这样子。
所以,你离相没有干净,你十如是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那叫带妄修真。带有妄想去修十如是,那就不太好了,这个杂质太多了,就是这个黄金的纯度不够了。
第三个问题,空观跟假观的观法应该如何应用。我个人觉得,当然也看人了。有一种人他妄想打得很厉害,这种人只要转过来,也是利根人。有些人不打妄想,但是他死气沉沉,他整天的心就是昏昧。年纪大比较会这样,他也不打妄想,他妄想比较微细,但是他整天昏昏沉沉的。
妄想打得多的人,空观比例要高了。如果说我这个人也不打妄想,我也不忆佛念佛,我的心什么都没有,那就修假观,假观的比例要高。这样听懂吗?所以,应病与药,没有标准答案。
你修行,你要先了解你自己。你对你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你怎么修法呢?现在的善知识也没有他心通,是吧?我们只能把法药给你,自己怎么调配,你要先了解你自己。你说我这段时间妄想打得特别多,我就先修空观,先把这个垃圾清一清,先把相状离一离;我这段时间很沉闷,也没有打妄想,但是也没有目标,缺乏目标的引导,那修假观,用佛的功德带动一下。真不行,把经典拿来诵一诵,借假修真,借文字相来带动我自性,“托彼依正,显我自性。”所以,这个空观跟假观的调配,因人而异,因不同的时间点而异。
【学员提问】一,本经的修学强调莲花式修学,即由理观带动事修,由内而外,其中理观即一心三观。
【师父答疑】这个题目有很多人问,就是这个理观的问题。本经的特点就是,我们修学“妙法”,那我今天去布施,我去持戒,我怎么知道我这个布施、持戒的行为是属于《法华经》的“妙法”呢?关键就是你能不能生起理观。也就是说,《法华经》的修学往往是双向的,内观真如、外修法门。外修法门这个我们就不提了,你前面所学的念佛、持咒、六度法门,这个都是照你以前的节奏去修;多一个内观真如。内观真如是怎么观法,这是关键了。就是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们用什么心态。我们看第一道题目,就是在问这个问题了。
【学员提问】一,实际操作方法如何?
【师父答疑】内观真如。当然,我们活在妄想,这个观照的意思就是把我们的心——按照天台智者大师的意思,就是把妄想的心调整到佛心,把众生心通过一个观照调成为佛陀的心态。当然跟佛不完全一样了,至少是顺从佛心,或者说是名字位的佛心。
我们可以先把过去的讲义再复习一下。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五面。“内观真如,外修法门”,这个内观真如,怎么样能够内观呢?
第一件事情,安住清净心。就是空观,观照一念心性当体即空。诸位!我们在修行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就是当体即空。这个空观的修学只有四个字的秘诀,叫做“离相清净”。这句话你要记住!你临命终能够记住这句话你就有救了。
我说明一下什么叫“离相”、什么叫“清净”。我们的内心要离开什么相呢?就是我们过去的人生的经验、各式各样的人事的因缘所留下的影像。这个影像不包括你在佛法所学的道理,这个道理可以不用离开。就是说,“离相”,离什么相呢?人世间这种生死业缘的相状,这些都要离。
“清净”,就是安住一念的清净心。这个地方的关键在哪里呢?在“离”,离开。这个字我们解释一下。
“本来无一物”,但是我们是到处惹尘埃。就是说,我们现在人生的各式各样的经验留下的是什么呢?就是留下很多影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些影像对我们会产生牵动。面对这个影像,我们一般人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执取,取相;然后,第二个,去分别它。于是我们落入了生死业力的恶性循环。过去留下影像,现在去攀缘这个影像,然后又去造业,然后又留下影像,这人生就没完没了了。所以凡夫就是取相、分别。
二乘人呢,叫做灭相取空。二乘人把这个相状全部给灭了。这个有问题。诸位!这个相状是依附在谁身上?是依附在你的心身上。你把相状灭了,你把你的明了性也灭了,叫做断灭。这样子的话,没有错,你没有烦恼了,但是你把菩提的本性也灭了。你不能说,因为身体里面有细菌,所以就把所有好细菌坏细菌全部灭干净。这个也太偏激了。
所以,从佛法的角度,凡夫是个极端,追求影像;二乘人也是个极端,对所有影像把它灭了。不能这样弄。
大乘佛法是:离开它,但是你不用灭它。这个离开的意思是说把我们的心回归到我们生命的原始点。按禅宗的说法就是说,诸位!你还记得吗?父母未生你之前,你是什么面目?就是说,你从什么地方来?当然我们大部分都忘掉了,我们现在被相状搞得乱七八糟,我们现在是“忘知来时路”。但是我们必须要回归到我们生命的原始点,就是把这念心拉到我们还没有轮回之前的那个清净本性,目的就是这样。方法就是离相。
为什么相状只要离开呢?因为相状跟我们的心没有真正地结合在一起。比方说,我们看镜子。我们一般人照镜子,没有人看到镜子,是吧?都看到自己的影像!你整理你的头发,整理你的眼睛。但是,我们去注意影像,不表示镜子不在。对不对?但是我们忽略了镜子的存在,这个就是最大的问题,我们只在乎影像。就是《楞严经》上说的,我们追求心中的妄想,就像我们追求大海的水泡而忽略了大海;就像一个镜子,我们只注意镜子的影像而忽略了镜子。现在的意思就是说,把影像放下,不是把它灭掉。你别管它,不迷、不取、不动,把我们的心回归到那个最原始的镜子。这个是整个修行的基本功。
那怎么去体会呢?《楞严经》中佛陀用一种方式来让我们回光返照,找到我们的原始面貌,就回归本来面目。
好,现在大家先把眼睛闭起来,我们从钟声创造影像,然后你看你的心怎么活动,你就知道什么是取相、什么是离相。我们先来请维那师,敲一棒磬。(维那师击磬,磬音渐小渐消。)
好,诸位!我们一个明了的心性当中刚刚听到的声音,有没有听到声音?有。是吧?你心有动吗?我问你,你的心是注意声音,还是注意声音背后那个明了性?如果你的心是住在声音,那你的心会波动,因为声音是会生、住、异、灭。声音是慢慢地大声,它是波浪型的,由小到大,然后由大到小。如果你发觉你的心在动,表示你心中一定有所住,你的心没有安住。这样懂吗?你的心住在影像,你叫做心随境转。所以从本经的意思,你是处在不安住的状态。如果今天你看到影像,它起来,变大,然后慢慢地消失,你的心是不动的。恭喜你!你的心是安住的。就这样子而已,叫做离相清净。
我们再敲一声。(维那师击磬。)
好!诸位!这个是可以做到的。也就是说,“见相离相”不是一个理论。其实影像跟心性没有真正地结合。如果真正地结合,那我们就不能离开它了,那就谁都不能成佛了;我们一念心性经过无量的生死经验,那谁都不能恢复本来面目了。还好,我们一念心性它那个清净,它本身从来就没有跟任何影像接触。
有人说,为什么没有影像,我一天到晚也是心有千千结呢?那是你自找的。理论上,人生不会伤害你。人生只会给我们两件事情:一个叫做快乐,一个叫痛苦。人生本来很简单,只有两件事:如果是善业生起的影像,你看到你欢喜的人,你会快乐;如果是罪业生起来,你看到你不喜欢的人事,你会痛苦。人生本来是应该只有痛苦、快乐,就这么单纯,过了就没有了。但是我们凡夫多事,把影像抓过来打妄想,然后执着,那人生就不是快乐跟痛苦了,那就有很多的爱憎取舍,各种情绪出现了。
诸位!我们今天要修行,首先要了解一件事情:什么事情是因缘,应该接受的?什么事情是我们自找的?这个你要弄清楚。
我们修行,空观不能否定因果。快乐、痛苦那是因缘果报,这个事情我们要坦然接受。但是我们接受快乐痛苦的时候,请大家不要加油添醋,把人生搞得越来越复杂。快乐就是快乐,我就认了;痛苦就是痛苦,就认了。这个是人生的原来相貌,人生本来只有两件事:快乐、痛苦,然后过了就没了。但是我们凡夫的心有个问题,它会把快乐影像拿过来,然后安立名言:哦,这个快乐不错!然后就开始变得辗转相续。我们把痛苦影像拿过来,然后也是加油添醋,对它产生仇恨。
然后,从此以后,就回不去了!就这样子。
现在佛陀出世了。这怎么办?很简单!不管你过去心中有什么样的影像,不管哪些事情你走不过去的,现在都先不要处理。因为你没办法处理,你越处理越糟糕。你现在这个心态不对。你现在的心态就像强力胶,看到什么就住上去,你根本没办法处理。你要有办法处理,佛陀不用出世了!就是说,先别处理。
那么怎么办呢?把心带回家!把心回归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那个原始的风貌,那个明了的心性,先把它回到这个地方。这个是第一件事情。
而这件事情是非常关键的。你这件事:“一念心性,当体即空”没有做好,你《法华经》的即假就别修了,你没办法修了。你没办法走出过去的影像,就没有资格谈开创未来,你根本没有资格。你就被过去的那些生死的影像弄得乱七八糟的,你还有资格谈未来吗?你的未来一句话就说完了:“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就是你的未来。
所以,我们空观的意思就是,通过回光返照,找到生命的原始点,把这个影像先放下。不管你过去做得怎么样,不管谁对你怎么样,先把它放下。放下以后,回到生命的原始点,这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其实这个还没有谈到《法华经》,这个充其量是《法华经》的道前基础。这个应该属于《楞严经》,就是首楞严王三昧。其实它的意思就是把心带回家,这样子。
其实《法华经》是在讲假观的,这是关键!《法华经》的思想,它不是恢复本来面目而已,那也就是消极的。它的重点是要栽培一种成佛的善根,就是把那个“莲子”创造出来。《法华经》的思想在哪一个呢?在第二个,观照十如是。《法华经》正式的内涵在这里。
首先我们解释什么叫“十如是”。
《法华经》把生命的缘起的规律分成十个阶段。一个人为什么堕落到三恶道去,它是有规律的,就是有它的因缘的轨则。一个人为什么能够往生呢?它也是有规律的。人生是有章法的,不是像外道说的人生只是一个偶然。不是!人生有它的因缘。是什么样的规律创造人生的因缘呢?有十种规律。
第一个规律叫做“相”。诸位!我们一念清净心本来是没有相状。没有相状,它是不能活动的,就回归到心性的本体。所以,你的心要造作,就要依体起用,一定要有相状来带动。
我们要先有一个相状来带动我们的菩提善根。其他九法界相状我们就不说了。从《法华经》的角度,就是本经所说的两个相状:一个是智慧相,一个是功德相。这都是讲佛陀,不是讲凡夫,是佛陀的智慧德相。智慧相的经文在哪里呢?从迹门的十四品〈序品〉到〈安乐行品〉,这些就是从佛陀的语言文字展现佛陀的智慧相,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所观境,就是本门,从第十五品〈从地涌出品〉到〈普贤菩萨劝发品〉,就是显发佛陀的法身的功德。
那么我们这些“相”干什么呢?就是产生内在的思想。这个“性”就是思想,这很重要。从《法华经》的这两个相状:智慧相、功德相,我们不断地解义、读诵,让内心产生两种思想:
第一个叫做成就信解。佛陀说的智慧功德是我内心本具的,我相信。当然这个相信不是嘴巴,你真正通过闻经达理、断疑生信,你把道理弄通了。
第二个,随喜发愿。我不但相信我自性本具这个智慧、功德相状,我随喜赞叹而且发愿成就!这个很重要:我一定要成就!我作为一个乞丐,我爸爸是大富长者,我一定要回家的。
你今天通过这种《法华经》的文字相的熏修,而创造了一个内在的信解跟发愿,然后我们就产生一个自体——一个菩提善根的自体(体)。这个善根的自体会产生潜在的功能(力)。遇境逢缘,不管你念佛、持咒,它会产生一种菩提的作用(作),成就一个成佛的正因(因)。再加上你平常的事修的福德资粮作助缘(缘),你当下有菩提果、涅盘果(果、报)。最后不离开一念心性,“本末究竟等”。
诸位!按照《法华经》的思想,我们在学《法华经》,我们已经有莲子了,尽管那个莲子很小。就是,因为你从这个相状进去——当然,前提是,面对相状,你要信解、要发愿,要随喜发愿。当然,你会说,这样子的话,我还是凡夫啊!是的。这个菩提涅盘的果叫做什么呢?叫做名字位的菩提、名字位的涅盘,它是通过文字创造出来。天台六即佛,第一个,名字位,对不对?名字位、观行位……但是你别忘了,名字位的佛果,它的本质还是佛果!所以六而常即、即而常六,它的本质还是佛的功德。就是说,莲子虽小,毕竟是莲子。
当然,这个十如是有两个观察点:
第一个,我们观察我们现在的十如是,你可以了解你过去是怎么来的。你说,我怎么知道我前面的生命到底都做了什么?很简单,你看你心中出现什么影像(相),这些影像你是什么心态(性),然后形成你的五蕴,你现在五蕴身心世界(体),然后它产生的力、作、因、缘、果、报。你现在的相状,是你很多很多的前生创造出来的。
当然,过去的都过去了。现在的重点是什么?你怎么规划你的未来。佛陀讲《法华经》就是干什么呢?佛陀的境界叫做不思议境。你今天不学《法华经》,你整天在那边想,你想不出来的!佛是什么境界?我怎么去观那个相?佛陀的相状——请你告诉我,佛陀相状是什么相状?你可能会告诉我:哦,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那是什么相状?没人知道!
佛陀的相状,就两个相状:一个智慧相,一个功德相。所有的相状就这两个。
所以佛陀的善巧,讲《法华经》,前面十四品开显佛慧,后面十四品宏赞佛德。干嘛呢?就是让你去闻思、熏习,让你产生信解。当然你要有善根了。你没有善根,也没有信解,那《法华经》就不一定能够产生莲子。
我们产生信解,产生随顺发愿,后面就自然了。你已经怎么样呢?走入成佛之道。虽然走得很慢,但是你这个道路,跟佛陀的道路是一条道路。关键在这,叫做一佛乘。佛陀走在前面,我们走在后面。我们走得很慢,但是,我们已经走上高速公路,关键在这!
更重要的是,更重要的事来了:这个善根不可破坏!即便我们不幸堕落到三恶道去,它顶多只是善根暂停。等到你哪一天得到人身,你只要稍微听到一点佛法,马上重新启动。它的厉害在这里,叫金刚不坏。如蕅益大师说的:“如食少金刚,毕竟不消。”你把钻石吃到肚子里面去,你就一辈子,钻石还是钻石,我们胃里面的胃液没办法去消化它。诸位!你听《法华经》就是这种概念。你听一堂课,文字般若的熏习产生观照般若,那个莲子的善根就加强一分,那个莲子就慢慢扩大、慢慢扩大。
当然,我们现在每一个人有现在的十如是,这个十如是就是我们要离开的。就是用空观把过去以来熏习的十如是先放下,就断相续。那另外一个呢?创造一个未来的十如是,就是成佛的十如是。我们生命从今天开始改变,从现在开始改变。
所以,佛法的意思,“改变”,不是像我们说的,你去布施、去持戒,那个是外在的因缘。改变是一种内在的观照。
就是说,我们今天每一个人都有佛的功德,叫做理具十法界,我们每一个人心中具足佛的法界。但是关键,这个门我们打不开,佛陀有办法帮我们把门打开。就是通过这种文字般若的熏修,你就顺着佛陀的文字的节奏,他怎么说,你就怎么样思考,随文入观,最后我们自性的佛的法界门就打开了。佛陀就是有这个本事,广开方便门,“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打开以后就好办了,因为打开以后它会辗转相续。我们的事修的观照会带动理具的自性功德;自性功德又会加持你,就创造一个新的循环。说,那我平常也经常打妄想。没关系!你开始修《法华经》以后,你的心开始打开两个门:一个凡夫法界的门——当然我们十法界门还在转;而我们佛法界的门也打开了,也在转。别怕,因为真能破妄。佛陀意思就在这里。你只要加强真实的功德,就像我们净土宗最喜欢讲“清水珠”,说是“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真正念佛人,咱们不怕妄想。入水一尺,水清一尺,就这个道理。真实的功德不怕你妄想,就怕你真实的善根不够。《法华经》就是这种概念。
所以这个假观,就是通过一种佛陀所教化的文字的如是相、如是性,产生如是体,然后它产生一种真如内熏的如是力、作、因、缘、果、报。这个时候,我们一念心性里面那个佛法界的功德门慢慢打开了。打开以后,你再继续修,那个理具、事造会产生互动,辗转相续。恭喜你!在成佛之道你叫做上路了,你的生命已经开始创造莲子了。当然很小了,但是它也是莲子。就这个概念。
当然,有前提。前提是你前面的空观要修得好。你那个离相的功夫越深,你那个佛法界的带动的效果越大。如果你空观只是消除了百分之三十五十的相状,那你还有过去很多相状插进来,会干扰到你这个佛法界的十如是。所以这个假观跟空观有关系了。就像我们学武功一样,你跟师父学武功,师父一开始是不会教你招数的,先蹲马步。你马步没有蹲好,自己就站不稳,你这个叫花拳绣腿。假观是武功的招数,空观是那个马步。你好歹把自己身体站稳了,别跌倒了。
所以,这个空观影响假观。
先离相清净,最后再借相修心。诸位!借什么相?不是说,哎呀,日常生活就是修行。你没那本事!那是后半段。初学者的相状就是向佛陀借相状,通过文字的熏习,随文入观,产生一个佛的智慧相、功德相。所以初学者不能离开经典,等到你慢慢熟悉了,从内观变成外化,这样子你就有资格说“一切都是佛法”。但是,初学者你千万别这样。初学者就是依佛陀经典的文字,就是闻思,就是老老实实地听闻、思惟、读诵。这个就是空假中三观。
空观,离相清净,走出过去的影像。诸位!我再提醒大家,不要挑战你的过去,你没办法处理的。很多人人生就是想要处理过去的影像。你处理以后,你就回不来。那我用佛号去压它?很多念佛人他不修理观,打妄想就用佛号压它。你用佛号压妄想,你就跟它互动。而它要的就是你跟它互动,不管你是喜欢它、你讨厌它。你一跟它互动,没完没了了。我跟你保证,你不是它对手!你信不信?我们念佛,一天念两个小时;连睡觉加起来,我们打了二十二小时的妄想。我们竟然想要用两小时的佛号去跟妄想对抗,你真是不知道怕!是吧?所以,你不修理观、只重事修的人,完蛋了,绝对完蛋了!如果你今天不从自性功德的开显,你完全从因缘上的事修,我们处在劣势,你不是它对手。
诸位!你想想看,你无量劫的妄想打那么久,你现在要把它拔除,你说拔除就拔除?那这样子,什么叫因缘所生法呢?那因缘的力量还在不在?那个因缘不断地熏修,那个力量,你说不要就不要?所以佛陀很厉害,佛陀说,不要处理!这个镜子太多灰尘了,咱们不擦灰尘,你安住在镜子就好了。这是佛陀高明的地方。空观的妙,在那个“离开”那个字,离相清净。你把那个“离”字参透了,你就知道怎么样去面对你的过去了。
面对过去是“消极”,那怎么开创未来呢?人生总有个目标引导。成佛,把佛陀的相状拿过来,启动十如是。从现在开始,酝酿成佛之道,先有内善根再有外善根。所以,真正会修行的人是由内而外。不会修行的人是从外而内:我没有布施的善根,我先从布施的行为开始修,慢慢慢慢布施行为修久了,哦,我自然有善根——钝根人!由外而内是最慢的。利根人是建立布施的善根,再去行布施的因缘,叫做理观带动事修。
所以,整个一心三观就是:离相清净,走出过去;借相修心,开创未来。就两句话就说完了。我们本经的“妙法”就是这样修,就建立心中的理观。
可以开始提问。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师父刚才做了一个练习,就是以敲磬的方式来体验一下,面对因缘所生法时我们应该如何安住。可是弟子自己的经验是,在一般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习气就是很容易跟相状黏在一起互动,会跟它互动。
【师父】没有这样互动,就好像没事干一样。对不对?
【学员】是。所以在历缘对境的时候,如果要马上能够像刚才师父带领的这种练习的方式,就是安住,其实相当不容易。
【师父】是。
【学员】就想请师父再引导一下,就是说,我们每天在做早晚课的时候,是有什么样的练习或是具体的练习方式,能够让我们深化这个概念,然后可以慢慢慢慢地运用到生活中?
【师父答疑】这个问题不错。
我们刚刚讲到这些观念,都是静中修。一开始,我们栽培一个菩提善根,你不能把这个幼苗就直接丢到暴风雨,你要在温室中栽培。所以,刚开始栽培善根的时候,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在试着离相、找到本来面目的时候,请大家先走进佛堂,打开冷气,关掉手机。你可以先拜拜佛,念个佛,持咒一下,把心静一静,然后再思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回过家,所以刚开始有点困难,但是你要强迫你自己。你老也不回家,你就没希望了。所以,刚开始,我们只能够在一种非常安稳的环境回家。一开始不要像小孩子,就想要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结果完蛋了!知道吧?
刚开始先在安详寂静中修学。这第一个。你只要有过几次体验,曾经回过家,不管这个家是不是有回到位,回百分之五十就不简单。
当然,它这种一心三观有个问题:它很难相续。那就要配合一些念佛、持咒来辅助,所以理观跟事修是相辅相成。比方说,我们观一下,到位了。但是禅宗说,相续也太难。不是只你才这样子,开悟的人也是这样子。所以他们开悟人为什么要躲在深山?你看六祖大师,他在那个五祖的时候就开悟,他讲出“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有五种“何期”。他开悟了,在山中躲了十六年,长养圣胎。那我们现在没有时间长养圣胎,怎么办呢?配合念佛、持咒。观一下,然后提起佛号;再观一下,提起佛号,安住佛号。虽然佛号不是家,但是至少会帮助你离相。就是用佛号的相状来取代所有的相状,好歹佛号的相状好过你打妄想的相状。所以他这个是这样:他观一观,事修;事修一下,观一观。所以它是要配合的。
当然,我还要强调,刚开始先在寂静处把心中的观照力培养起来。当然,我们打开佛堂,可能又开始“仁者心动”。我跟你讲,很正常,就是这样子。修行都是进三步、退两步、进三步。就是说,你失败了,在佛前忏悔:我弟子这次没做好,我向佛前忏悔,我发愿下次一定要进步。下次再历练,欸,有进步了!我以前生气生了五分钟,现在生气变成四分钟。有进步了,给自己些鼓励!修行本来就这样,理可顿悟,事要渐修。谁一开始就到位了?
但是关键在哪里呢?关键你掌握一个正确的方法。你开始怎么样?慢慢进步,好过你方法不对,毫无希望。这样懂吗?千万不要想说,你坐在那边五分钟你就要马上怎么样。没那么简单。但是你已经把你佛陀的功德那一道门打开了,恭喜你!你有资格叫做“真是佛子”,你已经走在佛的道路上。当然,这个道路还有很多路要走,但是起码你上路了。剩下是什么?就是绝不放弃。点点滴滴,绝不放弃!
一个人道理懂了以后,就是剩时间的问题了。你懂了道理,掌握方法以后,那生命对你就有意义了,你就会慢慢地慢慢地进步了。如果这个道理你不知道,那我认为你的生命从成佛之道来说意义不大,你就是在过日子,就把今生的业消完。福报大的就把福报享尽,罪业深的就把罪业消了,就这样子。你今生来,就是该怎么来就怎么走,就这样。
你这道门开了以后,不是马上能够改变自己,但是你不要放弃。反正我就是慢慢地进步,我走三步、退两步,这样明天再走三步、再退两步。只有一个原则。所以《法华经》学完以后,最后只有一句话,就是想办法让你保持进步!就这样而已,剩下就这样子。
所以不要要求自己一次到位,成佛之道没有一次到位的,至少我们开始走了,至少我们走对路了。先认清路头,好过你什么都不知道,还在妄想里面打转,那你这个人生就空过了。
【学员提问】师父!阿弥陀佛!先感恩师父,刚为我们带领一个实际的操作!弟子受益非常多,也了解到为什么《楞严经》中提到耳根是圆通的本根。
因为通过师父带领,弟子感觉到有一种……心的焦距原本是在声音上,可是师父是带领我们去领悟到背后能够听到“没有声音”的那个明了性。因此弟子的问题是说,刚刚师父的那个带领,我们是不是可以在平常自己在佛堂的时候,也做一个这样的练习,让它能够串习?让我们可以去体会到师父要带领我们领悟的那个明了心性?
【师父答疑】可以!这个空观是基本功。空观就是把心带回家。当然六个门都可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但是声音最好了。
佛陀是说,通过声音,这声音出现、声音消失,你看到它的起伏,而你能够保持不迷不取不动,表示你已经开始脱相,脱离相状。但是它那个离相一定要知道相状,就是你不能把相状灭掉,要“见相离相”。当然,不是一定要声音。比方说你看一尊佛像。我看一尊佛像,我心中会出现一个佛的影像,但是我看到它的时候也是不迷不取不动,也可以回家,但是声音是最快、最容易。六根门头都可以。重点是往回走,你不能跟着六尘的节奏走。
我们现在问题在哪里?叫做心随境转。就是过去的业力创造了六尘,然后我们就多事,就跟它互动;互动以后又造了一个新的业力;来生来的时候又把这个业力现出来,我们又跟它互动……然后就没完没了了,叫做轮回,就像轮子一样不断地转。现在要逆向操作,叫做逆流照性,回光返照。空观是基本功。这第一个。
我们再看第二个。第二、第三其实道理一样。
【学员提问】二,怎样才是真正在心性上修,而不是在心识上修?三,空观与假观两种观法应如何交互运用?
【师父答疑】一心三观,它的核心思想,是你要能够先空观,先回归到一念心性。所以,在心性上修跟心识上修,最大的差别就是空观。你的心离相就是心性,你的心带有妄想就是心识。简单讲就是这样子。
你看祖师大德,他在考验你的时候,那种禅宗的大德一见面的时候,他用话刺激你。他从刺激当中就知道你这个心中有没有影像,一逼就知道了。如果一个人心中是离相的,一刺激的时候,他的心表现出来是不一样的,是如的境界。心中带有妄想的人,一刺激的时候,他的心会波动。禅宗为什么能够以心印心?他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你的心中有没有带妄想,一看就知道了,叫“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心中有相状在里面,你的心不单纯。所以,心性是离相,心识就是带相,简单讲就是这样子。
所以,你离相没有干净,你十如是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那叫带妄修真。带有妄想去修十如是,那就不太好了,这个杂质太多了,就是这个黄金的纯度不够了。
第三个问题,空观跟假观的观法应该如何应用。我个人觉得,当然也看人了。有一种人他妄想打得很厉害,这种人只要转过来,也是利根人。有些人不打妄想,但是他死气沉沉,他整天的心就是昏昧。年纪大比较会这样,他也不打妄想,他妄想比较微细,但是他整天昏昏沉沉的。
妄想打得多的人,空观比例要高了。如果说我这个人也不打妄想,我也不忆佛念佛,我的心什么都没有,那就修假观,假观的比例要高。这样听懂吗?所以,应病与药,没有标准答案。
你修行,你要先了解你自己。你对你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你怎么修法呢?现在的善知识也没有他心通,是吧?我们只能把法药给你,自己怎么调配,你要先了解你自己。你说我这段时间妄想打得特别多,我就先修空观,先把这个垃圾清一清,先把相状离一离;我这段时间很沉闷,也没有打妄想,但是也没有目标,缺乏目标的引导,那修假观,用佛的功德带动一下。真不行,把经典拿来诵一诵,借假修真,借文字相来带动我自性,“托彼依正,显我自性。”所以,这个空观跟假观的调配,因人而异,因不同的时间点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