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 第20章 第20集《妙法莲华经》
热门推荐:
为了成为英灵我只好在历史里搞事
异界召唤之武镇天下
带着荒田回过去
大明:如此贪的驸马,朕杀不得?
柯学:我的恋爱标准没有问题!
这一世,恋爱狗都不谈
天域丹尊
季汉刘璋
全职大主播:开局魔都五套房
我们前面讲到在佛堂、在寂静处建立一心三观的操作的方法,来栽培我们菩提的善根。现在我们看第二题。
【学员提问】二,当我们修了一心三观后,应如何面对因缘所生法?
【师父答疑】大乘佛法的修学中,所有的大乘,都不否定生命的因缘。不否定,但是要面对。你如果修了一心三观以后开始排斥生命的因缘,那你可能有问题。问题出在哪里?你的空观有问题。可能你在消除相状的时候,你不是用离相的方式,可能你动用了太多无常无我的空观。当然,无常无我也是可以用,但也是偶尔针对一种特别强烈的执着的相状。那是不得已的,治乱世用重典。对治法门不能用得太多。就是说,欸,我修一心三观以后,怎么看到所有因缘我都开始排斥了?那我们合理地怀疑,你那个空观、那个断灭的空观修得太多了。你经常不是用离相,你经常是灭相。所以从结果可以推出,你的过程出了状况。
所以,正常人修了一心三观以后,他是要面对人生的,找到自己的定位。你要借假修真。我是一个母亲,我是一个先生,我是一个什么人,你有你的位置。这个时候怎么面对日常生活?还是两句话:空观、假观。
我们日常生活是这样,其实不是所有的相状我们都会执着,那样你就太累了。这种人也是有的,就是这种人自讨苦吃的了。什么事都放不下的,也是有,这种人也是有。正常人一天下来,会启动你内心波动的相状不多,有些你看了就过去了,它的来去不会在你心中留下痕迹的。
这种空观的启动,日常生活的历练,一般我们外凡位的菩萨,刚开始修行的,只能够被动地启动,就是培养第二念的正念。也就是说,我们一般都是被妄想执着刺激了才启动,很少人说二六时中保持一心三观。你没那本事,初地之前都没那个本事。不要说你,五品观行位都没那个本事,外凡位都没有那个本事。所以,我们佛堂里面修了一心三观干什么呢?把它放着。等到遇境逢缘刺激你的时候,大凡你心中产生很大的情绪,比方说特别高兴,比方说特别忧愁,你心中一定有相状在里面,否则你心中不可能产生这种变化。佛法意思不是调整情绪,而是把那个相状拿掉,恢复本来面目。
所以,我们日常生活的空观跟假观,都是培养第二念。
第一念落入相状、因缘,正常。生死凡夫谁没有个感情呢?对不对?第一念不怪你。但是你第二念启动以后,真能破妄。你告诉自己,我本来没有这个东西,“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相状是过去的因缘所生的,跟我的心性没关系。记住!灰尘归灰尘,镜子归镜子,刚开始把它弄清楚。相状归相状,心性归心性。不要搞得不清不楚的。我们现在是心跟相状弄得不清不楚。空观就是把它弄清楚:什么是因缘所生法,什么是你本具的心性。刚开始先把它弄清楚。
当然,我们不可能经常弄清楚,至少你起烦恼的时候你要把它弄清楚。刚开始我们在日常生活的历练,就是培养第二念的反制力量。第一念我没办法,第一念是业力的冲击。我看到了这个人,我就起烦恼。正常!业力的牵动嘛。但是你起烦恼以后,你怎么办?启动你过去的佛堂的善根,告诉你自己:这个人,我的心性本来没有的,那是因缘所生的,因缘牵动,而因缘跟我没关系。刚开始,你不能够去涉入因缘,刚开始是要先守住心性,安住心性。然后修假观:这个因缘对我往生、对我成佛有何意义?把这个相状先离开它,再把它借过来。
正常情况,什么相状对你都有意义了,知道吗?我们一般人就是说,落入情绪,那什么对你都是伤害。一个人仁者心动,那顺逆皆伤害。你一个人离开相状以后,每一个相状对你都有意义,你就可以把它再借过来:这种伤害告诉我,生死轮回不能再混下去,这也是一个往生。就是说,你会把这件事情转成你修行前进的力量。所以,假观就是借相。这个相状出现了,不管快乐痛苦,对我往生之道、对我成佛之道有什么帮助,再把它借过来。如果你没有本事借,起码离开也可以。我就修空观,我就不借了,也可以。
也就是说,落入日常生活,还是你平常的节奏。只是,在佛堂的功课是在你的规划当中。日常生活是遇境逢缘,遇到刺激了再启动。因为你没有本事经常保持一心三观的启动,咱们没那个本事。所以我们现在要求怎么样?第二念的正念。
其实,你第二念正念成功,临终的时候你就有把握了。临终的时候,妄想一刺激你,你启动正念。就是养成遇到妄想刺激的时候就启动正念,养成这种习惯。其实要先启动观照,再提佛号才对。如果说,我直接提佛号。那叫事修,那你就不是它的对手了。如果你今天不把妄想拉到心性来,直接在因缘上跟它对撞,那你就很不利。所以我们遇到妄想、过去的业缘在刺激我们的时候,先把心带回家,再来处理。先调整心态,再提佛号。
【学员提问】第二个,假观的修行不就是因缘所生法吗?那么假观跟向外攀缘有什么差别呢?
【师父答疑】不一样。诸位!假观的相状,我们借那个相状是在我们的规划当中。比方说,我们到净土去,我们要借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相状。这个我们第三个题目会讲到。我们借的相状基本上日常生活是没有的,比方说成佛的相状,比方说往生的相状。所以,假观的相状是在规划未来。但是日常生活的相状,基本上都跟你的过去有关系,就是还债,生死业缘。这两个相状,此相非彼相。有的相状,你弄得不好是要堕落的。所以假观的相是我们要规划的相状,日常生活的相是不确定的,那叫生死业缘。这样懂吗?
反正你的历练,日常生活还是空观。我再提醒大家一件事情,遇到事情不是马上念佛,马上持咒,这是不对的。先修理观再事修,先把你的观行提起来再提佛号,先把心态厘清了。你一旦产生攀缘心,跟外面的相状一执着,你提佛号,就很难修了。你要先拉到本来清净、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妄想;站在一种自性功德力的基础之下来面对烦恼、面对敌人。你今天不把它拉到一念心性,直接跟它对撞,那你就不容易了,因为它是无始劫来熏习所成,而你的佛号是偶尔修学。如果完全从事修的角度、从因缘的角度,它是熟境界,你是生境界,你不是它对手。如果你今天不拉到一念心性,不靠你的自性功德力来帮助你,就在因缘上跟它对撞,我跟你保证你不是它对手。咱们今天在三界轮回不是一天两天的,这个妄想跟了你那么久,你说消灭它就消灭它?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论因缘的话,它比你资深。
所以我们不能在因缘上修学,这对我们太不利了。这样你们听懂吗?先调整心态,拉到心性,谁都不是你对手。这个就是自性功德力的好。先把自性功德力现出来,再来处理问题。所以我们遇到事情以后先讲一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句话讲完以后你跟相状开始脱离。脱离以后再来面对它,再提佛号,那叫称性起修。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弟子觉得,假观的操作是比较微细一点,就是这个部分想再跟师父厘清一下。师父第一个问题有提到,就是说假观的基础,是先有空观才有假观。
【师父】先有空观,先离相。
【学员】那弟子举个例子来跟师父请教一下,这样的理解是不是正确。就是说,我们面对相状作假观的时候,我们脑袋里面其实是起名言种子。
【师父】是的,安立名言。对的。
【学员】我们是安立名言的,那这种安立名言方式,其实跟我们一般凡夫在生活中脑袋里面在那边思考,这种模式是很像。
【师父】但是你这个名言是佛陀、菩萨,这种名言会让你产生智慧,那是佛陀的名言、祖师的名言。假观的名言不是一般的名言,那是会增上的。
【学员】是。弟子这边的问题是说,因为前面会有一个空观的基础,所以当我在提这个名言的时候,我是不是不能跳过空观那一段?
【师父】对,不能跳过空观。
【学员】我会有一个明了性,有一个明了性在那边思惟道理。那如果我思惟的过程里面,思惟思惟我有一点丧失了那个觉知、那个明了性,我变成好像隔一段时间才突然醒过来,说:啊,我刚才思惟这个名言的时候,好像丧失了那个明了性。
【师父答疑】你怎么会丧失明了性?你没有明了性你也不会思考了。明了性不可能丧失。你看阿罗汉就没有明了性,阿罗汉就是空、无相、无愿,他整天就是也不起烦恼,也不发愿求生。什么发愿,什么成佛,他什么都没有,那就是丧失明了性了。你凡夫怎么会丧失明了性?不可能,你也没那个本事丧失。丧失也要有点功力呀,是吧?不可能丧失明了性。我们是明了性跟妄想打成一片,那个明了性就是一种妄想的明了性。
我们凡夫你不要怕丧失明了性,一般老参比较有可能。老参空观修得太厉害,尤其那个修无常断灭空观的人,明了性会破坏。但你一个初学者,你不要担心丧失明了性。你担心有没有离相,这个比较重要。
【学员提问】请问我们怎么操作会变成灭相而不是离相?
【师父答疑】灭相就是说,这个人,比方说你儿子或者你女儿,他跟你的业缘太深了,你怎么离都没办法离。你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没有用!他就深深地烙在你心中,挥之不去。我没办法离,我可以把所有东西都离开,儿子女儿我离不开!好,那就要“治乱世用重典”。佛法也有权法,观察它无常无我,它是痛苦的,它是不能掌控的,你只能用一种断灭式的法来面对这个影像。
但是我提醒大家,这个偶一为之。这个影像你用一种不净、苦、无常、无我,你把所有不好的名言都加在这个影像,它的确会消失掉。你要知道,我们的心性有一种情况,我们喜欢快乐。那我们一般为什么会喜欢跟影像互动呢?我们认为它会给我快乐,我们一般一厢情愿。那佛陀说,不对!它是不净的,是苦的,是无常无我的。那我们凡夫会弄假成真,我们会把人生影像当做常乐我净。那么你通过不净、苦、无常、无我,你去观察某一个你特别喜欢的影像,这个影像观久了以后,你看到它会害怕,会厌恶,甚至于逃避。没关系,偶一为之可以。通过这种四念处的诃责,这个影像会慢慢地在你的心中远离,慢慢远离。但是这样子只能够偶一为之,如果弄多了会伤害菩提心。但是你没办法,你治乱世用重典,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情,你真的离不开这个影像,那你只好把四念处搬出来,对治止观。当然我再强调,偶一为之,这个不是常法,但是你用得刚好,是可以。
我们看第三个。
【学员提问】三,等觉菩萨和佛陀的差别,只是差一个成佛的因缘,这是要自己创造还是等待?
【师父答疑】因缘所生法没有等待的,那是凡夫才在等待了,都是要去创造。
不过诸位!我们是这样:我们成佛之道,前半段的因缘跟后半段的因缘不太一样。前半段的因缘,我们一般是偏重在上求佛道,所以我们在相状、造作的因缘的时候,比较以佛道、以净土为操作的对象。就是我们一开始会跟佛结缘。懂吗?就是从凡夫到初地,你的所观境只能是佛陀,只能是阿弥陀佛的净土。众生的相状要远离。刚开始是这样子,没办法,因为众生相对你来说是熟境界。
到了初地以后就不一样了。生命改变了,从上求佛道为主轴的空假中三观,会转成以下化众生为主轴,理论上。当然看个性,有些人到初地就开始把众生的相状放进来;但是有些人要等到八地不动地,这比较安全。“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如果是智增上菩萨,他会让自己从初地慢慢进入到八地。但是八地一定要从空出假,一定要的,他自己也会从空出假,因为他自己的空观修得差不多了。初地也好,八地也好,它的相状就是开始大悲了,它不是再以佛的相状为所缘境,不再以西方的净土为所缘境。因为他脚跟站稳,他开始跟众生结缘,为他未来的成佛布局了。所以空观都一样,离相。当然,初地菩萨面对众生他也是离相,只是他离相以后,他借的相多分是众生的相。我们凡夫借的相,初学者不能借众生相,因为众生相会让你产生感情。
所以我们在前半段的时候,空假中三观是以佛法界为所观境,后半段是以众生法界为所观境。不一样。因为你在开始庄严你的净土,你要开始成熟众生、庄严净土,你开始要为你未来的国土布局。你不能只是自己成就菩提善根,然后你国土都没有众生。那也不行啊。你要来到世间也好,你要创造一个国土也好,你总要有眷属吧?你不能够说我这边成佛,结果没有人跟你出家,那你这个不是很奇怪吗?那你就没有资格现佛身,你只能够继续地示现菩萨身,你做众生的母亲,做他的爸爸,普门示现,跟他结缘。结到你的缘达到差不多了,哦,这回该你了,该你坐中间了,你就变成佛身。其他的佛陀如果因缘不具足,就做你的弟子,一佛出世千佛护持,因为这一期的应化是你表现的时候了。你这个时候度化以后,这个应化身度化完了,有缘众生都度化完了,那对不起,你又开始示现菩萨身了,要创造另外一个因缘。
所以应化身是怎么样呢?累积了很多生很多世才有一次做成佛的机会。等到这个机会把你过去所结的缘全部用光了(有些人正法时代得度,有些人是像法时代。像我们,跟释迦牟尼佛结的是末法时代,好歹还有法,是吧),等到你这次的应化身把你过去行菩萨道时所有人缘都用完了,凡可度的皆已经得度了,没有度的也栽培得度因缘了,那你就怎么办呢?那你就老老实实示现菩萨身,来继续积功累德,做某一个人的儿子,做某一个人的母亲,就广结善缘。广结善缘到一个程度以后,你的因缘差不多了,你又示现佛身,再把你过去所结的缘,在正法、像法、末法给度了。就这样子。所以应化身不容易。这样懂吗?应化身你要跟众生互动,法身不必跟众生互动。所以,我们在凡夫位跟众生叫做随缘,就是修行尽分,度众随缘。事实上就是这样子,从凡夫到初地是偏重上求佛道。
当然也有例外,有些人大悲心特别重的也是有例外。那正常是这样,初地到八地以后才是偏重下化众生,所以这个地方的假观不太一样,一个是以佛法界为所观境,一个是以众生法界为所观境。这个就是我们面对的因缘。
现在来看第三个,大家最喜欢的,《法华经》跟净土的关系。
【学员提问】三,有关《法华经》的修学与净土法门的关系。(一)如何将一心三观和往生净土相结合?(二)当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受用种种依正庄严时,是我们的心性理具的,还是阿弥陀佛无量劫来积功累德所成?
【师父答疑】这个一心三观跟往生净土的关系,我们解释一下。
净土法门有两个重点:一个叫做念佛,一个叫往生。讲一句白话就是:第一,怎么样建立佛号;第二个,怎么样引导佛号,把这个佛号导归净土。
当然,我们一开始先建立佛号,就靠信心。我们一开始观照我业障深重,阿弥陀佛的佛号万德庄严,那怎么办呢?我业障深重,没事,我通身靠倒,我把我的身口意靠在这个佛号上。当然,那你说谁是阿弥陀佛呢?当然音声嘛。就是你自己创造一个声音,一句弥陀念诵听,创造音声再听回去,那你就是把心靠在佛陀上面。这样子,我们说,哦,你已经会念佛了,你心中已经出现了一道阿弥陀佛的功德。
那要做的第二件事是什么呢?想办法把这个佛号导归净土。因为佛号本身没有方向,就是“心作心是”。这是净土宗最核心的思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净土,是心是净土。就是你的心态往哪里走,佛号就跟着你走。大意就是这样。是心作娑婆,是心是娑婆。
我们一般人,无量劫来,时至今日,你如果没有调整心态,诸位你们猜猜看,你的心会往哪里走?如果说我学佛以后都没有看经典,我就念佛。这个佛号先拿开,这个资粮先拿开。就是说,如果你学佛以后什么经都没有学,你心态都没有调整,你认为你这个心会往哪里走?会往娑婆世界走,还是会往净土走?一定往娑婆世界走,因为熟境界嘛。除非你乘愿再来!
所以很多人是怎么样?只会念佛,不会往生。简单讲就是这样。因为他没有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诸位!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是要调整心态。什么都不调整,你就是贪恋娑婆。你什么都没有做,那你就是跟过去生一样。这个水流无量劫来是往娑婆世界跑,你什么都没做,那它继续往娑婆世界跑。诸法因缘生,就是这样嘛。
所以,我们必须通过一心三观来改变它。只是,差别在哪里呢?我们看假观,看十如是。
十如是,从净土宗的角度,我们要创造对净土的因缘,就是我们来生这个心要往净土跑。第一个,相状!我们前面讲到,成佛是把本经的经文所谓的智慧相、佛陀的功德相放到心中。那么这一段的相状呢,单单讲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相(相)。相状在哪?当然日常生活没有。从《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经》这种种净土的经论,想办法找到你相应的依报,比方说大地庄严、宝树庄严、楼阁庄严,把它放在心中。功德呢?有安乐的功德、解脱的功德。你把这种功德相放在心中,再不断熏习。不思议熏,不思议变,让你这个内在的相变成性,成就信解,随喜发愿(性)。哦,你产生信心:这个功德我一定可以做到,而且我一定要往生。这个时候你产生了往生极乐世界的善根的体(体),产生往生的感应道交的功能(力)、感应的作用(作),最后产生往生的正因(因),再配合佛号的助缘(缘),变成极乐世界的果跟报(果、报)。它最后不离开一念心性(本末究竟等)。方法一样,把这个所缘的相状改成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
诸位!正常人只有念佛是不会往生的。你说,欸,我虽然没有了解这个经典,但是我人生吃很多痛苦,有没有可能从人生经验的痛苦来激发我往生的力量呢?不够!因为你今天所尝到的痛苦不是通过理观,是从人生经验。你只知道人道的痛苦。你知道诸天的痛苦吗?你知道三昧那种四禅天的痛苦吗?你不知道。所以,你说我通过人生经验的痛苦,那是苦谛的一小部分。所以你厌离的娑婆不全面。你可能厌离一些给你痛苦经验的娑婆,绝大部分的娑婆世界你是没办法厌离的。
诸位!什么叫厌离娑婆?不是厌离人道,是厌离三界。哪是厌离人道那么简单呢?诸天你没有去,就算你去过你也忘掉了。所以你千万不能靠人生经验去厌离娑婆,因为它不全面。你今生就在人道里面活动,是吧?你凭什么厌离诸天呢?所以不能靠人生经验。但是你经常修观,“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诸行无常是,三界都是不安稳的,你可以全面地厌离。
所以理观的好处,放诸四海皆准。生命的经验是片段的,你心中只要厌离不完全,你就有漏洞。你的佛号有可能会往生到你没有厌离的那一块去了。这个就是净土宗很多人的大漏洞,就是他完全不修理观,他对娑婆世界痛苦的了解完全来自于人生经验。如果这样子可以的话,佛陀就不要讲其他经典了,就告诉你念一句佛号就好了。那你只会念佛,但是你不一定会往生。
当然,有例外了。这个人过去生的善根太强了,就像六祖大师一样,他今生没有修,但是这种是千年的冰山雪莲。他善根太强,稍微听到一点东西,他把过去的善根启动起来,他可以全方位地厌离娑婆。他能够闻一知百。他看到人生痛苦,他就能够由此类推三界都痛苦。但是我要提醒你,这种人是少数。有办法由此类推的人,少数啊!我经常这样讲,不要老是把自己观想成六祖大师。你说,欸,六祖大师他也没学。中国佛教两千年才出一个六祖大师,绝大部分人都是通过闻思修修起来。谁是六祖大师?你那么幸运?是吧?
就是说,你要务实地面对自己。你有这个问题,你有这个漏洞,你就要调整嘛。从十二因缘的角度,我们今天是因为有业力,无明缘行,然后造业,然后有爱取。我们对三界有爱取,又有业力,就是内因外缘和合得这个果报。所以,你要不调整,你的心态就是十二因缘。你没有改变,你只是多一句佛号。就是说,你的心态还是贪恋娑婆,只是在贪恋娑婆的心中多一点佛号,还有你个人的几十年的人生经验。你觉得这样的资粮力能够往生吗?不全面哪!
所以,理观的好处在哪里呢?理观修成以后,放诸四海皆准。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因为理观是超越因缘所生法,所以它能够符合所有的因缘所生法。这跟你日常生活的体验不一样。
就是说,我们一般人有念佛的善根,他有信仰,但是他不一定有智慧能够观照到娑婆世界的痛苦该远离,尤其是极乐世界这个道理。很多人念佛到现在,你说极乐世界的功德,你讲三个我听听看。他讲不出来,非常危险。我们不可能往生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这不合理。你说我对极乐世界一无所知,我很想往生。你怎么可能呢?我们今天没有相状来带动!你今天想要移民到美国或者加拿大,你对它一无所知,你说你很想去。那叫迷信!你这个往生的心没有相状来带动。成佛都要有相状。往生,没有相状你怎么往生?你往生去哪?所以很容易往生到诸天去,因为诸天的快乐跟极乐世界的快乐很接近,非常接近。它也是宫殿、宝物,很接近。只是它是有漏,极乐世界是无漏。一般人如果不诵经典,很难分辨出来,所以我们就很容易错认消息。你内心有差错,落入因缘所生法,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因为你临命终,你不知道第一个出现的是什么相状。
所以你看古代的有些法师,他临终的时候,第一个是诸天的相状先现前,他能够勇敢地拒绝,极乐世界才现前。所以人家有修理观的人,他就知道怎么样去做正确的判断。
也就是说,念佛靠的是信仰,往生靠的是智慧。智慧靠的是从经典的学习,谦卑地向佛陀学习,不要相信你的人生经验。你的人生经验可以用,那佛陀就不要出世了。向佛陀的文字上学习,通过文字,然后文字般若产生观照般若,最后悟入实相的真理,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况。
【学员提问】三,一心三观和净土宗的临终正念有何关联?
【师父答疑】这个临终的正念,临命终与平时最大的差别,就是它比较复杂(我们前面讲到的是平常),因为它是一种阿赖耶识的现前。我们平常面对的是一般的烦恼,而临命终的时候多了一个生死业力——阿赖耶识。所以临终的复杂度比这个平常更复杂,这个时候我们的安住力就很重要了。
其实,临终成败就在安住。就是,无始的业缘现前的时候,菩萨云何应住?
你说,我住在佛号上。有可能,我同意。但是这种事修的人,你佛号的安住力要很强,而且你的烦恼要很淡薄,生死业缘也很淡薄。这种情况就是:我没有理观!其实蕅益大师也同意。就是一个人完全事修,他所谓没有理观只是没有空观,但他对极乐世界的功德、娑婆世界的过失,他也清楚,他往生的力量很强,但是他没有办法离相,所以临终所有相状现前的时候,他完全靠他强大的皈依,“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还是可以过关。但是你的障碍不能太大,就是那个暴风圈不能太大。所以这个事修的人,他平常的忏悔、发愿的功力,他的事修的功力要做很多。因为他的心很脆弱,他没有抗拒力,所以他对临终的“愿我临终无障碍”的要求就比一般人高。因为他没有抵抗力,他只能要求细菌少一点。但是,谁知道临终会发生什么事呢?不过往生的可能性是有的。蕅益大师是同意的,事持。“不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专心地念佛求生净土,也是可以往生。
当然,如果你有理观,最好。你平常养成理观,你很自然见相离相,你对相状会保持距离,相状对你的伤害会降到最低。所以你这个人就算第一念落入了妄想,但是你那个善根一旦启动,临终有人给你开示,提醒你,只要启动你佛堂的理观,那个光明一出现,那就完全反转。养兵千日,用在一朝。所以你佛堂里面点点滴滴的空假中三观,临终就会帮助你,在无量的暴风雨当中形成一个保护伞,把你送到净土去。就这样子。那你说,我没有修离相的功力,我平常都是遇到相状转念念佛。那你心态没有变,你完全靠皈依的心安住佛号,那你要保佑你临终的时候障碍不能太大。
总之,你临终要保持正念,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你有本事说我不用理观,靠佛号,也可以。你内有理观、外有佛号,那就是更好。反正往生的要求标准就是,请你临终保持“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这个是标准。你用什么方法达到,就各凭本事。
【学员提问】弟子还是绕在离相这方面。离相,是不是我们的心面对我们喜欢的、讨厌的外境,我们的心不会有波动?不会有起心动念?请师父慈悲开示。
【师父答疑】我们的心本来是没有波动的。认为你的心本来有波动的,举手!本来就有波动,不可能,一定是有相状进来才波动。有相状为什么波动?你已经住在上面了。就是说,相状本来跟你没有关系。
现在我们要弄清楚一点。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诸位!你认为相状是主动伤害你,还是你去攀缘它?诸位!现在是我抓住抚尺,还是抚尺抓住我?我抓住抚尺,对不对?我是能,抚尺是所,所以我放下抚尺是可能,对不对?如果抚尺抓住我,主动权不在我身上,是抚尺抓住我,那放下抚尺就我说了不算了。你懂吗?先要谈到谁主动,对不对?
我们假设,过去的相状可以主动攻击我们,那没有一个人可以学佛,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佛,也没有一个人可以往生。就是,我们是所、相状是能,这样懂吗?它老人家是主动,我是被动,那完了,那我们永远是凡夫了,一辈子就是凡夫了,成佛对我们来说impossible,不可能了。你懂吗?
好在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相状归相状,心性归心性。这个地方重点在这里,是我们去主动攀缘相状。所以主动权在谁?在我们。这样你们听懂吗?
就是说,做不做,是你可以决定的。当然,你要修啊!你不修也没办法。你要不修,你还是被动。你信不信?你要不修的话,虽然相状是被动,但是你还是控制不了你自己的习气。但是理论上你是可以控制,你是不想控制而已。这样懂吗?
那这一点就有希望了,那这样修行就有希望了。如果说我不管怎么做,我摆脱不了过去的影像,如果“何期自性,本自不清净”,那完了,那你还修什么呢?那叫宿命了。诸位!你要不断告诉自己一个观念:你的心性是没有相状的,相状是你自己去招惹它的,所以你可以放下,你有主动权。这种观念你不能等到临终再来学习,你平常就要把它搞清楚了。
我觉得,一个人到了五十五岁,你日常生活就是一个战场,知道吧?最晚到六十岁。你每场战争都要成功。就是你日常生活遇到事情,你痛苦了、快乐了,你绝对不能放过,这是你的模拟考。就是说,你现在这一关迈不过去,你临终就迈不过去。你年轻的时候说,反正没事了,我打妄想、有烦恼,我就去餐厅吃一餐。我们平常都是转移目标,你不想去面对它。可以!你还年轻嘛,还有大把时间。我要提醒六十岁以上的老菩萨,你日常生活里面所有的障碍,你都要把它当做你临终的模拟考,因为你没有时间再逃避它。你要试着面对它,然后走过它、调伏它。因为,你现在的成功就是为临终的成功布局。如果你平常都走不过去,你认为临终走得过去吗?所以,到六十岁的时候,每一个人生的经验对你都很重要,因为它等于是日常生活的考验。因为你时间不多了。那年轻人说,没事,我有大把的青春,是吧?我挺痛苦的,我也不需要离相,我去吃喝一顿。那也就算了吧。是吧?但是你到六十岁,你的真本事要拿出来,因为考试快到了。所以我们就是理观、事修。佛号是没有方向性的,你的心往哪里走,佛号是跟你哪里走。就是这样子。
其实它是这样,佛法的修学,你要由内而外,由心力来带动法力,而不是由法力来带动心力,这样就很薄弱了。当然,说你佛号念久了,你也会产生善根,我相信。但是你从因缘外熏进来,那你就落入权教法。
你可能会说:没事!当然,很多善知识就是:哎呀,只管念佛。这个是权法,我们同意。说,念佛就好。这句话我也经常讲,反正好过你打妄想。但是我希望净土宗的善知识,临终前一定要开权显实。念佛是方便,你要创造一个往生的心态,这才是根本。
你看《法华经》就知道了。你的修行,莲花式修行,由理观带动事修,由内而外。你建立一个成佛的心态,再来修一切法门,都是成佛资粮。这个是修行的捷径。所以,从《法华经》的思想就是说,你要先建立一个往生的心去念佛,才会往生;你要建立一个成佛的心去修六度,你才可以直趣佛道。这个是成佛跟往生的捷径。你如果不从这个内心的十法界——空假中三观产生捷径,你说,没事,我不断地念佛忆佛熏习,也会改变心态。我相信,法力不可思议。但是你这样子渐教法,那速度很慢。
就是说,你是完全以法门来修学,还是以心力跟法力的修学,这个就产生不同的结果。
【学员提问】二,当我们修了一心三观后,应如何面对因缘所生法?
【师父答疑】大乘佛法的修学中,所有的大乘,都不否定生命的因缘。不否定,但是要面对。你如果修了一心三观以后开始排斥生命的因缘,那你可能有问题。问题出在哪里?你的空观有问题。可能你在消除相状的时候,你不是用离相的方式,可能你动用了太多无常无我的空观。当然,无常无我也是可以用,但也是偶尔针对一种特别强烈的执着的相状。那是不得已的,治乱世用重典。对治法门不能用得太多。就是说,欸,我修一心三观以后,怎么看到所有因缘我都开始排斥了?那我们合理地怀疑,你那个空观、那个断灭的空观修得太多了。你经常不是用离相,你经常是灭相。所以从结果可以推出,你的过程出了状况。
所以,正常人修了一心三观以后,他是要面对人生的,找到自己的定位。你要借假修真。我是一个母亲,我是一个先生,我是一个什么人,你有你的位置。这个时候怎么面对日常生活?还是两句话:空观、假观。
我们日常生活是这样,其实不是所有的相状我们都会执着,那样你就太累了。这种人也是有的,就是这种人自讨苦吃的了。什么事都放不下的,也是有,这种人也是有。正常人一天下来,会启动你内心波动的相状不多,有些你看了就过去了,它的来去不会在你心中留下痕迹的。
这种空观的启动,日常生活的历练,一般我们外凡位的菩萨,刚开始修行的,只能够被动地启动,就是培养第二念的正念。也就是说,我们一般都是被妄想执着刺激了才启动,很少人说二六时中保持一心三观。你没那本事,初地之前都没那个本事。不要说你,五品观行位都没那个本事,外凡位都没有那个本事。所以,我们佛堂里面修了一心三观干什么呢?把它放着。等到遇境逢缘刺激你的时候,大凡你心中产生很大的情绪,比方说特别高兴,比方说特别忧愁,你心中一定有相状在里面,否则你心中不可能产生这种变化。佛法意思不是调整情绪,而是把那个相状拿掉,恢复本来面目。
所以,我们日常生活的空观跟假观,都是培养第二念。
第一念落入相状、因缘,正常。生死凡夫谁没有个感情呢?对不对?第一念不怪你。但是你第二念启动以后,真能破妄。你告诉自己,我本来没有这个东西,“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相状是过去的因缘所生的,跟我的心性没关系。记住!灰尘归灰尘,镜子归镜子,刚开始把它弄清楚。相状归相状,心性归心性。不要搞得不清不楚的。我们现在是心跟相状弄得不清不楚。空观就是把它弄清楚:什么是因缘所生法,什么是你本具的心性。刚开始先把它弄清楚。
当然,我们不可能经常弄清楚,至少你起烦恼的时候你要把它弄清楚。刚开始我们在日常生活的历练,就是培养第二念的反制力量。第一念我没办法,第一念是业力的冲击。我看到了这个人,我就起烦恼。正常!业力的牵动嘛。但是你起烦恼以后,你怎么办?启动你过去的佛堂的善根,告诉你自己:这个人,我的心性本来没有的,那是因缘所生的,因缘牵动,而因缘跟我没关系。刚开始,你不能够去涉入因缘,刚开始是要先守住心性,安住心性。然后修假观:这个因缘对我往生、对我成佛有何意义?把这个相状先离开它,再把它借过来。
正常情况,什么相状对你都有意义了,知道吗?我们一般人就是说,落入情绪,那什么对你都是伤害。一个人仁者心动,那顺逆皆伤害。你一个人离开相状以后,每一个相状对你都有意义,你就可以把它再借过来:这种伤害告诉我,生死轮回不能再混下去,这也是一个往生。就是说,你会把这件事情转成你修行前进的力量。所以,假观就是借相。这个相状出现了,不管快乐痛苦,对我往生之道、对我成佛之道有什么帮助,再把它借过来。如果你没有本事借,起码离开也可以。我就修空观,我就不借了,也可以。
也就是说,落入日常生活,还是你平常的节奏。只是,在佛堂的功课是在你的规划当中。日常生活是遇境逢缘,遇到刺激了再启动。因为你没有本事经常保持一心三观的启动,咱们没那个本事。所以我们现在要求怎么样?第二念的正念。
其实,你第二念正念成功,临终的时候你就有把握了。临终的时候,妄想一刺激你,你启动正念。就是养成遇到妄想刺激的时候就启动正念,养成这种习惯。其实要先启动观照,再提佛号才对。如果说,我直接提佛号。那叫事修,那你就不是它的对手了。如果你今天不把妄想拉到心性来,直接在因缘上跟它对撞,那你就很不利。所以我们遇到妄想、过去的业缘在刺激我们的时候,先把心带回家,再来处理。先调整心态,再提佛号。
【学员提问】第二个,假观的修行不就是因缘所生法吗?那么假观跟向外攀缘有什么差别呢?
【师父答疑】不一样。诸位!假观的相状,我们借那个相状是在我们的规划当中。比方说,我们到净土去,我们要借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相状。这个我们第三个题目会讲到。我们借的相状基本上日常生活是没有的,比方说成佛的相状,比方说往生的相状。所以,假观的相状是在规划未来。但是日常生活的相状,基本上都跟你的过去有关系,就是还债,生死业缘。这两个相状,此相非彼相。有的相状,你弄得不好是要堕落的。所以假观的相是我们要规划的相状,日常生活的相是不确定的,那叫生死业缘。这样懂吗?
反正你的历练,日常生活还是空观。我再提醒大家一件事情,遇到事情不是马上念佛,马上持咒,这是不对的。先修理观再事修,先把你的观行提起来再提佛号,先把心态厘清了。你一旦产生攀缘心,跟外面的相状一执着,你提佛号,就很难修了。你要先拉到本来清净、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妄想;站在一种自性功德力的基础之下来面对烦恼、面对敌人。你今天不把它拉到一念心性,直接跟它对撞,那你就不容易了,因为它是无始劫来熏习所成,而你的佛号是偶尔修学。如果完全从事修的角度、从因缘的角度,它是熟境界,你是生境界,你不是它对手。如果你今天不拉到一念心性,不靠你的自性功德力来帮助你,就在因缘上跟它对撞,我跟你保证你不是它对手。咱们今天在三界轮回不是一天两天的,这个妄想跟了你那么久,你说消灭它就消灭它?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论因缘的话,它比你资深。
所以我们不能在因缘上修学,这对我们太不利了。这样你们听懂吗?先调整心态,拉到心性,谁都不是你对手。这个就是自性功德力的好。先把自性功德力现出来,再来处理问题。所以我们遇到事情以后先讲一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句话讲完以后你跟相状开始脱离。脱离以后再来面对它,再提佛号,那叫称性起修。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弟子觉得,假观的操作是比较微细一点,就是这个部分想再跟师父厘清一下。师父第一个问题有提到,就是说假观的基础,是先有空观才有假观。
【师父】先有空观,先离相。
【学员】那弟子举个例子来跟师父请教一下,这样的理解是不是正确。就是说,我们面对相状作假观的时候,我们脑袋里面其实是起名言种子。
【师父】是的,安立名言。对的。
【学员】我们是安立名言的,那这种安立名言方式,其实跟我们一般凡夫在生活中脑袋里面在那边思考,这种模式是很像。
【师父】但是你这个名言是佛陀、菩萨,这种名言会让你产生智慧,那是佛陀的名言、祖师的名言。假观的名言不是一般的名言,那是会增上的。
【学员】是。弟子这边的问题是说,因为前面会有一个空观的基础,所以当我在提这个名言的时候,我是不是不能跳过空观那一段?
【师父】对,不能跳过空观。
【学员】我会有一个明了性,有一个明了性在那边思惟道理。那如果我思惟的过程里面,思惟思惟我有一点丧失了那个觉知、那个明了性,我变成好像隔一段时间才突然醒过来,说:啊,我刚才思惟这个名言的时候,好像丧失了那个明了性。
【师父答疑】你怎么会丧失明了性?你没有明了性你也不会思考了。明了性不可能丧失。你看阿罗汉就没有明了性,阿罗汉就是空、无相、无愿,他整天就是也不起烦恼,也不发愿求生。什么发愿,什么成佛,他什么都没有,那就是丧失明了性了。你凡夫怎么会丧失明了性?不可能,你也没那个本事丧失。丧失也要有点功力呀,是吧?不可能丧失明了性。我们是明了性跟妄想打成一片,那个明了性就是一种妄想的明了性。
我们凡夫你不要怕丧失明了性,一般老参比较有可能。老参空观修得太厉害,尤其那个修无常断灭空观的人,明了性会破坏。但你一个初学者,你不要担心丧失明了性。你担心有没有离相,这个比较重要。
【学员提问】请问我们怎么操作会变成灭相而不是离相?
【师父答疑】灭相就是说,这个人,比方说你儿子或者你女儿,他跟你的业缘太深了,你怎么离都没办法离。你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没有用!他就深深地烙在你心中,挥之不去。我没办法离,我可以把所有东西都离开,儿子女儿我离不开!好,那就要“治乱世用重典”。佛法也有权法,观察它无常无我,它是痛苦的,它是不能掌控的,你只能用一种断灭式的法来面对这个影像。
但是我提醒大家,这个偶一为之。这个影像你用一种不净、苦、无常、无我,你把所有不好的名言都加在这个影像,它的确会消失掉。你要知道,我们的心性有一种情况,我们喜欢快乐。那我们一般为什么会喜欢跟影像互动呢?我们认为它会给我快乐,我们一般一厢情愿。那佛陀说,不对!它是不净的,是苦的,是无常无我的。那我们凡夫会弄假成真,我们会把人生影像当做常乐我净。那么你通过不净、苦、无常、无我,你去观察某一个你特别喜欢的影像,这个影像观久了以后,你看到它会害怕,会厌恶,甚至于逃避。没关系,偶一为之可以。通过这种四念处的诃责,这个影像会慢慢地在你的心中远离,慢慢远离。但是这样子只能够偶一为之,如果弄多了会伤害菩提心。但是你没办法,你治乱世用重典,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情,你真的离不开这个影像,那你只好把四念处搬出来,对治止观。当然我再强调,偶一为之,这个不是常法,但是你用得刚好,是可以。
我们看第三个。
【学员提问】三,等觉菩萨和佛陀的差别,只是差一个成佛的因缘,这是要自己创造还是等待?
【师父答疑】因缘所生法没有等待的,那是凡夫才在等待了,都是要去创造。
不过诸位!我们是这样:我们成佛之道,前半段的因缘跟后半段的因缘不太一样。前半段的因缘,我们一般是偏重在上求佛道,所以我们在相状、造作的因缘的时候,比较以佛道、以净土为操作的对象。就是我们一开始会跟佛结缘。懂吗?就是从凡夫到初地,你的所观境只能是佛陀,只能是阿弥陀佛的净土。众生的相状要远离。刚开始是这样子,没办法,因为众生相对你来说是熟境界。
到了初地以后就不一样了。生命改变了,从上求佛道为主轴的空假中三观,会转成以下化众生为主轴,理论上。当然看个性,有些人到初地就开始把众生的相状放进来;但是有些人要等到八地不动地,这比较安全。“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如果是智增上菩萨,他会让自己从初地慢慢进入到八地。但是八地一定要从空出假,一定要的,他自己也会从空出假,因为他自己的空观修得差不多了。初地也好,八地也好,它的相状就是开始大悲了,它不是再以佛的相状为所缘境,不再以西方的净土为所缘境。因为他脚跟站稳,他开始跟众生结缘,为他未来的成佛布局了。所以空观都一样,离相。当然,初地菩萨面对众生他也是离相,只是他离相以后,他借的相多分是众生的相。我们凡夫借的相,初学者不能借众生相,因为众生相会让你产生感情。
所以我们在前半段的时候,空假中三观是以佛法界为所观境,后半段是以众生法界为所观境。不一样。因为你在开始庄严你的净土,你要开始成熟众生、庄严净土,你开始要为你未来的国土布局。你不能只是自己成就菩提善根,然后你国土都没有众生。那也不行啊。你要来到世间也好,你要创造一个国土也好,你总要有眷属吧?你不能够说我这边成佛,结果没有人跟你出家,那你这个不是很奇怪吗?那你就没有资格现佛身,你只能够继续地示现菩萨身,你做众生的母亲,做他的爸爸,普门示现,跟他结缘。结到你的缘达到差不多了,哦,这回该你了,该你坐中间了,你就变成佛身。其他的佛陀如果因缘不具足,就做你的弟子,一佛出世千佛护持,因为这一期的应化是你表现的时候了。你这个时候度化以后,这个应化身度化完了,有缘众生都度化完了,那对不起,你又开始示现菩萨身了,要创造另外一个因缘。
所以应化身是怎么样呢?累积了很多生很多世才有一次做成佛的机会。等到这个机会把你过去所结的缘全部用光了(有些人正法时代得度,有些人是像法时代。像我们,跟释迦牟尼佛结的是末法时代,好歹还有法,是吧),等到你这次的应化身把你过去行菩萨道时所有人缘都用完了,凡可度的皆已经得度了,没有度的也栽培得度因缘了,那你就怎么办呢?那你就老老实实示现菩萨身,来继续积功累德,做某一个人的儿子,做某一个人的母亲,就广结善缘。广结善缘到一个程度以后,你的因缘差不多了,你又示现佛身,再把你过去所结的缘,在正法、像法、末法给度了。就这样子。所以应化身不容易。这样懂吗?应化身你要跟众生互动,法身不必跟众生互动。所以,我们在凡夫位跟众生叫做随缘,就是修行尽分,度众随缘。事实上就是这样子,从凡夫到初地是偏重上求佛道。
当然也有例外,有些人大悲心特别重的也是有例外。那正常是这样,初地到八地以后才是偏重下化众生,所以这个地方的假观不太一样,一个是以佛法界为所观境,一个是以众生法界为所观境。这个就是我们面对的因缘。
现在来看第三个,大家最喜欢的,《法华经》跟净土的关系。
【学员提问】三,有关《法华经》的修学与净土法门的关系。(一)如何将一心三观和往生净土相结合?(二)当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受用种种依正庄严时,是我们的心性理具的,还是阿弥陀佛无量劫来积功累德所成?
【师父答疑】这个一心三观跟往生净土的关系,我们解释一下。
净土法门有两个重点:一个叫做念佛,一个叫往生。讲一句白话就是:第一,怎么样建立佛号;第二个,怎么样引导佛号,把这个佛号导归净土。
当然,我们一开始先建立佛号,就靠信心。我们一开始观照我业障深重,阿弥陀佛的佛号万德庄严,那怎么办呢?我业障深重,没事,我通身靠倒,我把我的身口意靠在这个佛号上。当然,那你说谁是阿弥陀佛呢?当然音声嘛。就是你自己创造一个声音,一句弥陀念诵听,创造音声再听回去,那你就是把心靠在佛陀上面。这样子,我们说,哦,你已经会念佛了,你心中已经出现了一道阿弥陀佛的功德。
那要做的第二件事是什么呢?想办法把这个佛号导归净土。因为佛号本身没有方向,就是“心作心是”。这是净土宗最核心的思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净土,是心是净土。就是你的心态往哪里走,佛号就跟着你走。大意就是这样。是心作娑婆,是心是娑婆。
我们一般人,无量劫来,时至今日,你如果没有调整心态,诸位你们猜猜看,你的心会往哪里走?如果说我学佛以后都没有看经典,我就念佛。这个佛号先拿开,这个资粮先拿开。就是说,如果你学佛以后什么经都没有学,你心态都没有调整,你认为你这个心会往哪里走?会往娑婆世界走,还是会往净土走?一定往娑婆世界走,因为熟境界嘛。除非你乘愿再来!
所以很多人是怎么样?只会念佛,不会往生。简单讲就是这样。因为他没有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诸位!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是要调整心态。什么都不调整,你就是贪恋娑婆。你什么都没有做,那你就是跟过去生一样。这个水流无量劫来是往娑婆世界跑,你什么都没做,那它继续往娑婆世界跑。诸法因缘生,就是这样嘛。
所以,我们必须通过一心三观来改变它。只是,差别在哪里呢?我们看假观,看十如是。
十如是,从净土宗的角度,我们要创造对净土的因缘,就是我们来生这个心要往净土跑。第一个,相状!我们前面讲到,成佛是把本经的经文所谓的智慧相、佛陀的功德相放到心中。那么这一段的相状呢,单单讲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相(相)。相状在哪?当然日常生活没有。从《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经》这种种净土的经论,想办法找到你相应的依报,比方说大地庄严、宝树庄严、楼阁庄严,把它放在心中。功德呢?有安乐的功德、解脱的功德。你把这种功德相放在心中,再不断熏习。不思议熏,不思议变,让你这个内在的相变成性,成就信解,随喜发愿(性)。哦,你产生信心:这个功德我一定可以做到,而且我一定要往生。这个时候你产生了往生极乐世界的善根的体(体),产生往生的感应道交的功能(力)、感应的作用(作),最后产生往生的正因(因),再配合佛号的助缘(缘),变成极乐世界的果跟报(果、报)。它最后不离开一念心性(本末究竟等)。方法一样,把这个所缘的相状改成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
诸位!正常人只有念佛是不会往生的。你说,欸,我虽然没有了解这个经典,但是我人生吃很多痛苦,有没有可能从人生经验的痛苦来激发我往生的力量呢?不够!因为你今天所尝到的痛苦不是通过理观,是从人生经验。你只知道人道的痛苦。你知道诸天的痛苦吗?你知道三昧那种四禅天的痛苦吗?你不知道。所以,你说我通过人生经验的痛苦,那是苦谛的一小部分。所以你厌离的娑婆不全面。你可能厌离一些给你痛苦经验的娑婆,绝大部分的娑婆世界你是没办法厌离的。
诸位!什么叫厌离娑婆?不是厌离人道,是厌离三界。哪是厌离人道那么简单呢?诸天你没有去,就算你去过你也忘掉了。所以你千万不能靠人生经验去厌离娑婆,因为它不全面。你今生就在人道里面活动,是吧?你凭什么厌离诸天呢?所以不能靠人生经验。但是你经常修观,“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诸行无常是,三界都是不安稳的,你可以全面地厌离。
所以理观的好处,放诸四海皆准。生命的经验是片段的,你心中只要厌离不完全,你就有漏洞。你的佛号有可能会往生到你没有厌离的那一块去了。这个就是净土宗很多人的大漏洞,就是他完全不修理观,他对娑婆世界痛苦的了解完全来自于人生经验。如果这样子可以的话,佛陀就不要讲其他经典了,就告诉你念一句佛号就好了。那你只会念佛,但是你不一定会往生。
当然,有例外了。这个人过去生的善根太强了,就像六祖大师一样,他今生没有修,但是这种是千年的冰山雪莲。他善根太强,稍微听到一点东西,他把过去的善根启动起来,他可以全方位地厌离娑婆。他能够闻一知百。他看到人生痛苦,他就能够由此类推三界都痛苦。但是我要提醒你,这种人是少数。有办法由此类推的人,少数啊!我经常这样讲,不要老是把自己观想成六祖大师。你说,欸,六祖大师他也没学。中国佛教两千年才出一个六祖大师,绝大部分人都是通过闻思修修起来。谁是六祖大师?你那么幸运?是吧?
就是说,你要务实地面对自己。你有这个问题,你有这个漏洞,你就要调整嘛。从十二因缘的角度,我们今天是因为有业力,无明缘行,然后造业,然后有爱取。我们对三界有爱取,又有业力,就是内因外缘和合得这个果报。所以,你要不调整,你的心态就是十二因缘。你没有改变,你只是多一句佛号。就是说,你的心态还是贪恋娑婆,只是在贪恋娑婆的心中多一点佛号,还有你个人的几十年的人生经验。你觉得这样的资粮力能够往生吗?不全面哪!
所以,理观的好处在哪里呢?理观修成以后,放诸四海皆准。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因为理观是超越因缘所生法,所以它能够符合所有的因缘所生法。这跟你日常生活的体验不一样。
就是说,我们一般人有念佛的善根,他有信仰,但是他不一定有智慧能够观照到娑婆世界的痛苦该远离,尤其是极乐世界这个道理。很多人念佛到现在,你说极乐世界的功德,你讲三个我听听看。他讲不出来,非常危险。我们不可能往生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这不合理。你说我对极乐世界一无所知,我很想往生。你怎么可能呢?我们今天没有相状来带动!你今天想要移民到美国或者加拿大,你对它一无所知,你说你很想去。那叫迷信!你这个往生的心没有相状来带动。成佛都要有相状。往生,没有相状你怎么往生?你往生去哪?所以很容易往生到诸天去,因为诸天的快乐跟极乐世界的快乐很接近,非常接近。它也是宫殿、宝物,很接近。只是它是有漏,极乐世界是无漏。一般人如果不诵经典,很难分辨出来,所以我们就很容易错认消息。你内心有差错,落入因缘所生法,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因为你临命终,你不知道第一个出现的是什么相状。
所以你看古代的有些法师,他临终的时候,第一个是诸天的相状先现前,他能够勇敢地拒绝,极乐世界才现前。所以人家有修理观的人,他就知道怎么样去做正确的判断。
也就是说,念佛靠的是信仰,往生靠的是智慧。智慧靠的是从经典的学习,谦卑地向佛陀学习,不要相信你的人生经验。你的人生经验可以用,那佛陀就不要出世了。向佛陀的文字上学习,通过文字,然后文字般若产生观照般若,最后悟入实相的真理,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况。
【学员提问】三,一心三观和净土宗的临终正念有何关联?
【师父答疑】这个临终的正念,临命终与平时最大的差别,就是它比较复杂(我们前面讲到的是平常),因为它是一种阿赖耶识的现前。我们平常面对的是一般的烦恼,而临命终的时候多了一个生死业力——阿赖耶识。所以临终的复杂度比这个平常更复杂,这个时候我们的安住力就很重要了。
其实,临终成败就在安住。就是,无始的业缘现前的时候,菩萨云何应住?
你说,我住在佛号上。有可能,我同意。但是这种事修的人,你佛号的安住力要很强,而且你的烦恼要很淡薄,生死业缘也很淡薄。这种情况就是:我没有理观!其实蕅益大师也同意。就是一个人完全事修,他所谓没有理观只是没有空观,但他对极乐世界的功德、娑婆世界的过失,他也清楚,他往生的力量很强,但是他没有办法离相,所以临终所有相状现前的时候,他完全靠他强大的皈依,“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还是可以过关。但是你的障碍不能太大,就是那个暴风圈不能太大。所以这个事修的人,他平常的忏悔、发愿的功力,他的事修的功力要做很多。因为他的心很脆弱,他没有抗拒力,所以他对临终的“愿我临终无障碍”的要求就比一般人高。因为他没有抵抗力,他只能要求细菌少一点。但是,谁知道临终会发生什么事呢?不过往生的可能性是有的。蕅益大师是同意的,事持。“不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专心地念佛求生净土,也是可以往生。
当然,如果你有理观,最好。你平常养成理观,你很自然见相离相,你对相状会保持距离,相状对你的伤害会降到最低。所以你这个人就算第一念落入了妄想,但是你那个善根一旦启动,临终有人给你开示,提醒你,只要启动你佛堂的理观,那个光明一出现,那就完全反转。养兵千日,用在一朝。所以你佛堂里面点点滴滴的空假中三观,临终就会帮助你,在无量的暴风雨当中形成一个保护伞,把你送到净土去。就这样子。那你说,我没有修离相的功力,我平常都是遇到相状转念念佛。那你心态没有变,你完全靠皈依的心安住佛号,那你要保佑你临终的时候障碍不能太大。
总之,你临终要保持正念,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你有本事说我不用理观,靠佛号,也可以。你内有理观、外有佛号,那就是更好。反正往生的要求标准就是,请你临终保持“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这个是标准。你用什么方法达到,就各凭本事。
【学员提问】弟子还是绕在离相这方面。离相,是不是我们的心面对我们喜欢的、讨厌的外境,我们的心不会有波动?不会有起心动念?请师父慈悲开示。
【师父答疑】我们的心本来是没有波动的。认为你的心本来有波动的,举手!本来就有波动,不可能,一定是有相状进来才波动。有相状为什么波动?你已经住在上面了。就是说,相状本来跟你没有关系。
现在我们要弄清楚一点。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诸位!你认为相状是主动伤害你,还是你去攀缘它?诸位!现在是我抓住抚尺,还是抚尺抓住我?我抓住抚尺,对不对?我是能,抚尺是所,所以我放下抚尺是可能,对不对?如果抚尺抓住我,主动权不在我身上,是抚尺抓住我,那放下抚尺就我说了不算了。你懂吗?先要谈到谁主动,对不对?
我们假设,过去的相状可以主动攻击我们,那没有一个人可以学佛,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佛,也没有一个人可以往生。就是,我们是所、相状是能,这样懂吗?它老人家是主动,我是被动,那完了,那我们永远是凡夫了,一辈子就是凡夫了,成佛对我们来说impossible,不可能了。你懂吗?
好在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相状归相状,心性归心性。这个地方重点在这里,是我们去主动攀缘相状。所以主动权在谁?在我们。这样你们听懂吗?
就是说,做不做,是你可以决定的。当然,你要修啊!你不修也没办法。你要不修,你还是被动。你信不信?你要不修的话,虽然相状是被动,但是你还是控制不了你自己的习气。但是理论上你是可以控制,你是不想控制而已。这样懂吗?
那这一点就有希望了,那这样修行就有希望了。如果说我不管怎么做,我摆脱不了过去的影像,如果“何期自性,本自不清净”,那完了,那你还修什么呢?那叫宿命了。诸位!你要不断告诉自己一个观念:你的心性是没有相状的,相状是你自己去招惹它的,所以你可以放下,你有主动权。这种观念你不能等到临终再来学习,你平常就要把它搞清楚了。
我觉得,一个人到了五十五岁,你日常生活就是一个战场,知道吧?最晚到六十岁。你每场战争都要成功。就是你日常生活遇到事情,你痛苦了、快乐了,你绝对不能放过,这是你的模拟考。就是说,你现在这一关迈不过去,你临终就迈不过去。你年轻的时候说,反正没事了,我打妄想、有烦恼,我就去餐厅吃一餐。我们平常都是转移目标,你不想去面对它。可以!你还年轻嘛,还有大把时间。我要提醒六十岁以上的老菩萨,你日常生活里面所有的障碍,你都要把它当做你临终的模拟考,因为你没有时间再逃避它。你要试着面对它,然后走过它、调伏它。因为,你现在的成功就是为临终的成功布局。如果你平常都走不过去,你认为临终走得过去吗?所以,到六十岁的时候,每一个人生的经验对你都很重要,因为它等于是日常生活的考验。因为你时间不多了。那年轻人说,没事,我有大把的青春,是吧?我挺痛苦的,我也不需要离相,我去吃喝一顿。那也就算了吧。是吧?但是你到六十岁,你的真本事要拿出来,因为考试快到了。所以我们就是理观、事修。佛号是没有方向性的,你的心往哪里走,佛号是跟你哪里走。就是这样子。
其实它是这样,佛法的修学,你要由内而外,由心力来带动法力,而不是由法力来带动心力,这样就很薄弱了。当然,说你佛号念久了,你也会产生善根,我相信。但是你从因缘外熏进来,那你就落入权教法。
你可能会说:没事!当然,很多善知识就是:哎呀,只管念佛。这个是权法,我们同意。说,念佛就好。这句话我也经常讲,反正好过你打妄想。但是我希望净土宗的善知识,临终前一定要开权显实。念佛是方便,你要创造一个往生的心态,这才是根本。
你看《法华经》就知道了。你的修行,莲花式修行,由理观带动事修,由内而外。你建立一个成佛的心态,再来修一切法门,都是成佛资粮。这个是修行的捷径。所以,从《法华经》的思想就是说,你要先建立一个往生的心去念佛,才会往生;你要建立一个成佛的心去修六度,你才可以直趣佛道。这个是成佛跟往生的捷径。你如果不从这个内心的十法界——空假中三观产生捷径,你说,没事,我不断地念佛忆佛熏习,也会改变心态。我相信,法力不可思议。但是你这样子渐教法,那速度很慢。
就是说,你是完全以法门来修学,还是以心力跟法力的修学,这个就产生不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