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重生归来:我誓登权力巅峰 > 第504章 重回主场

重生归来:我誓登权力巅峰 第504章 重回主场

    “书记,星城市半导体基金的第三轮投放预案已经形成,兴泰、产投两家平台给出的计划金额是82.7亿元,预计重点投向中微公司设备工艺国产替代、南大光电材料线、以及长鑫配套晶圆项目……”

    市委大楼十七楼会议室内,赵斌手中捧着厚厚一沓资料,一字一句地汇报着。

    李一凡坐在长桌尽头,神情平静,目光却落在一张地图上。

    那是一张全新的**“星城市半导体产业链分布图”**,按照产业工艺流程分为五段:EdA工具设计、材料制备、刻蚀与设备、晶圆制造、封装测试。

    中微在中心位置,被标注为红色重点企业。

    这张图,不是哪个招商局的展示材料,而是李一凡亲自参与绘制,并被星城市政府正式列入《2015-2018年前主导产业构成图》。

    他放下手中的笔,开口第一句话就定了调子:

    “我们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围绕这张图来选干部、分项目、配资金。”

    “这不是一张图,是我们星城未来十年的命根子。”

    —

    当天下午,星城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

    这一次,会议有三个议题,分别由李一凡、陈启明、赵斌三人轮流主持。

    第一个议题,是关于星城市半导体产业基金第三轮投放。

    李一凡亲自讲稿,不读稿件、不讲套话,只说实情:

    “我们不怕砸钱,怕的是砸钱没人干。”

    “这个基金的管理,不仅是产业部门、财政部门、平台公司三家对账那么简单。”

    “我要成立一个‘专项联动组’,书记市长双签发,项目评分、干部评估、财政预算全部挂钩。”

    “谁推项目,谁担责任,谁保落地。”

    他指向墙上挂着的那张产业链图:

    “从今天起,谁在上面负责哪个模块,谁就要在年终述职会上拿结果说话。”

    “否则,立马调整。”

    —

    第二项,是人事结构调整。

    陈启明发言,宣布市委组织部启动“实干型人才双向遴选机制”,将在政务条线和平台条线各选出一批有产业经验、懂政策落地的干部,进入“专项项目储备库”。

    “本轮调整将优先考虑科技类、产业类专业干部,同时允许从企业内部抽调管理骨干,进入政务试点岗位锻炼。”

    “这是一次破格选人,也是一次反向倒逼体制融合。”

    这一决定,意味着平台与政府之间的隔膜被第一次“结构性拆除”。

    —

    第三项议题,是关于中微公司的“专项包保机制”。

    赵斌汇报,近期中微公司已正式向政府递交项目包保申请,涉及:

    ?\t刻蚀设备工艺升级线项目(投资42亿元);

    ?\t氮化镓材料实验平台项目(投资16亿元);

    ?\tEdA设计工具国产替代项目(预计研发周期3年,需资金支持约22亿元);

    李一凡当即拍板:

    1.\t三个项目全部纳入“星城市重点科技工程”;

    2.\t由赵维康带队,组建“中微专项服务小组”,政府、企业、平台“三方联动”;

    3.\t凡星投资全力配合项目投融资安排,兴泰集团设立专项资金池,用于核心设备采购和团队引进;

    4.\t政府协调外专引进及落户、用地指标、政策绿灯全部开通。

    “一句话,中微公司遇到的,不叫‘困难’,叫‘星城市的事情’。”

    “我在这里表态——谁在项目审批、执行、推进环节设置门槛、拖延扯皮,一律问责。”

    —

    会后,组织部连夜行动。

    名单一出,满城震动。

    四名中层干部被“逆序提拔”,进入项目一线指挥部;三名区县挂职副区长被免职,原因是对市里下达的项目包保机制“阳奉阴违、推进迟缓”。

    尤其中建局副局长李振业的被免职,成为政务系统的一记重锤——他因在中微厂房施工许可流程中拖延一周,直接被调离岗位。

    赵斌当晚在办公厅会议上说:

    “书记这是要从产业上重新排座次。”

    “谁能干事,谁说了算;谁拖事,谁靠边站。”

    —

    与此同时,平台系统也不再沉默。

    赵维康、林晓峰、冯建业三人在次日上午联合发布《星城市平台联动服务计划》:

    ?\t产投负责“项目引入与对接”;

    ?\t兴泰专责“资金协调与评估”;

    ?\t建投则承接“配套设施与施工进度控制”。

    三平台联合办公,每周一次联席会议,李一凡亲自听取情况汇报。

    —

    第三天,李一凡召开“闭门三人会”,召见三位关键人物:

    1.\t尹志绕——中微董事长;

    2.\t林晓峰——兴泰集团董事长;

    3.\t李明杰——凡星投资总裁、李一凡胞弟。

    三人手中各持一份文件。

    文件上,盖着红章:

    “星城市半导体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主任签发——李一凡。

    会议现场,李一凡直言不讳:

    “中微,不上市,不碰股市,不搞概念。”

    “你们三家,是星城市科技主轴的三角锚点。”

    “我只看一点:三年之后,我们有没有一条能在国际上站得住的全国产化工艺链。”

    “做到,我为你们拍桌子;做不到——我亲自换人。”

    尹志绕点头:“书记放心,我们这不是打概念,是打仗。”

    林晓峰补充:“书记,产业基金这次落地,我们争取半年完成一轮成果评估。”

    李明杰轻笑一声:“我手里的钱,就等这几条线了。”

    李一凡沉声:“你们的钱,是星城市未来三十年的政治信用。”

    —

    会议结束后,赵斌起草《星城市产业基金监督与成果通报机制》,明确三类“红线行为”:

    1.\t资金空转,虚假申报;

    2.\t项目落地迟缓,数据造假;

    3.\t跨平台互相推诿、责任模糊。

    任何一项违规,经发现即约谈,严重者当即免职。

    —

    傍晚,李一凡站在星城市府顶楼,看着灯火通明的高新区方向。

    他知道,这次不是在改革体制,是在调动全部行政资源、财政资源、组织资源,为这座城市重构一个新的增长引擎。

    他低声道:

    “机制时代结束了。”

    “接下来,是产业政治。”

    “我要让他们知道——星城,不是改革试验田,而是国家级突围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