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唐,我灭国无数 第197章 安置和设立禁军六校
热门推荐:
精灵,我真的是一个农场主
大明:都是皇帝了,谁还当木匠
女尊:大佬逃荒种田宠夫郎
坏了,我成主角贵人了!
数码宝贝:我真的没想当大王啊
我一个命牌师五十二张命牌不过分
名柯:我的恋人是松田阵平
穿越成了游戏里的炮灰角色
双桥
听到李隆基的问话,李雄也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之前只想着加强大唐中央朝廷掌控兵马,进一步削减对各地节度使的依赖。
没想到现在是加强了大唐中央朝廷的兵力了,但是安置却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主要原因是现在驻扎在长安城的禁卫军中,充斥着大量的大唐开国以来的各级勋贵子弟,用一句形容的话那就是人满为患也不为过。
尤其是太宗皇帝一朝,因为其在位久远,加上连年对外征战,总有各级将领和文臣凭借各项功劳成为勋贵家族。
不然太宗皇帝的天可汗称号,那有么容易获得的,那都是大唐将士用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当然这一位太宗皇帝同样也不吝啬赏赐。
再加上比如五姓七望等豪门贵族,也占据了不少的名额,当然其中也有一些虽然不如五姓七望的豪门,比如杨家,陈家等等,传承千年的家族。
出于各种目的,也会将自家的旁支子弟,送入长安城的禁卫军中,以图谋得以发展。
再加上皇室旁系,以及历朝的外戚,同样占据了一部分位置,就算自己不占据位置,也会安排其他人进驻,毕竟谁没有个三亲六戚。
虽说这些人在女帝临朝的时候被清洗了一波,但数量依然庞大 ,而同样的问题,在李隆基登基以后,也同样存在。
所以现在造成了长安城的禁卫军关系,错综复杂的局面,真正能够凭本事进入禁卫军的已经不足一半这还是各方势力共同压制的结果。
毕竟,在各方势力看来,近卫军是给自家子侄锻炼的地方,如果名声臭了,达不到锻炼的效果,这也不是他们想要的。
所以在各方势力的默契之下,对于普通禁卫军的选择,可以说是极其的严格。
所以就只有两条路能够进入长安禁卫军,一便是对方必须拥有长安附近的户籍,而且身高不能低于六尺,并且得仪表堂堂孔武有力,但同样不能有太过明显的缺陷。
其二便是各方势力看好的人,然后进行推荐,当然得到推荐的人,第一条的各项要求可以适当的放宽。
当然,以上要求对于各大豪门世家来说形同虚设,毕竟他们是贵族,当然要拥有贵族的特权。
这也是为什么之前人员调动的时候,哥舒翰会如此头疼的原因,毕竟拔出萝卜带出泥的事情,在禁卫军中绝对存在。
之前就让哥舒翰头疼不已的禁卫军的事情,没想到也会落到自己头上的一天。
但是能换计划是自己提出来的,现在人已经到了长安,这时候,李隆基找自己询问对策,其实也并不足为奇谁让自己是发起人之一。
经过一番思考后,李雄试探着的回答道:“要不仿照汉朝设立六军,由皇帝陛下亲自统帅。”
“毕竟把这些人全部打散,在冲入禁军之中,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李隆基听到李雄说是要设立六军的时候,也是喜上眉梢,毕竟这些边疆精锐自己可是亲眼见过的。
如果自己真的能够统帅这些人,作为马上皇帝的李隆基还是十分愿意的,毕竟作为当权者,谁不愿意手底下有一支精兵强将。
“说说你对设立六军的想法。”
李雄见李隆基对自己的提议表现出兴趣,心中稍安,但也不敢大意。
他知道,设立六军并非小事,牵涉到朝廷的权力格局和各方的利益,稍有不慎,便会引发更大的矛盾。
他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思绪,缓缓开口道:“陛下,设立六军,并非仅仅是为了安置这些边疆精锐,更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军队的直接掌控。
六军可以分别驻扎在长安城内外,形成内外呼应之势。每军设一将军,直接听命于陛下,不受其他官员的节制。
这样一来,既能避免禁卫军中勋贵子弟的盘根错节,又能确保陛下手中有一支真正忠诚且精锐的军队。”
李隆基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心中暗想:“李雄此计倒是巧妙,既能解决禁卫军中的冗员问题,又能将兵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此一来,那些勋贵子弟即便有怨言,也难以撼动大局。”
“继续说下去。”
李隆基语气平静,但眼神中透出一丝期待。
李雄见状,继续说道:“六军的设立,可以借鉴汉朝的制度,但也要根据我大唐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比如,六军的编制可以适当扩大,每军一万人下设若干营,每营设一校尉,负责日常训练和指挥。这样一来,既能保证军队的灵活性,又能避免权力过于集中。”
李隆基听到这里,眉头微微一皱,心中暗自思量:“权力分散固然可以避免将领专权,但若过于分散,恐怕会影响军队的战斗力。”
他沉吟片刻,开口道:“六军的编制可以适当扩大,但每军的指挥权必须集中,不能过于分散。否则,一旦有战事,恐怕难以迅速调动。”
李雄心中一凛,知道李隆基对兵权的掌控极为重视,连忙点头道:“陛下所言极是。
臣的意思是,六军的编制可以灵活调整,但每军的指挥权必须由陛下亲自任命的大将执掌,确保军令畅通无阻。”
李隆基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
李隆基接着问道“那么,六军的人选,你有何建议?”李隆基继续问道。
李雄心中一紧,知道这个问题极为敏感,毕竟这关系到李隆基掌控这支军队大军的的人选,而这些人肯定要选择李隆基足够信任之人。
而六军的人选直接关系到朝廷的权力分配,稍有不慎,便会引发各方势力的不满。
他斟酌了一下,谨慎地回答道:“陛下,六军的人选,臣以为应当以忠诚和能力为首要标准。
边疆将领中,有不少人战功赫赫,且对陛下忠心耿耿,可以优先考虑。
至于禁卫军中的勋贵子弟,若有真才实学,也可适当选拔,但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确保其能力足以胜任。”
李隆基听到这里,心中暗自点头。他知道,李雄的建议既考虑到了边疆将领的忠诚,又兼顾了禁卫军中勋贵子弟的利益,避免了激化矛盾。
“好,此事就交由你去办。务必谨慎行事,不可操之过急。”李隆基最终拍板道。
李雄心中一松,连忙躬身行礼:“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
退出大殿后,李雄长舒了一口气,心中却并不轻松。
他知道,设立六军虽然是一个解决当前问题的好办法,但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
各方势力的利益纠葛、勋贵子弟的不满、边疆将领的期待,都需要他一一平衡。
他暗自苦笑:“这真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啊,一旦消息传开,自己的府邸绝对会被各方势力的人踏破门槛。”
与此同时,李隆基坐在龙椅上,目送李雄离开,心中也在盘算着。
他知道,设立六军虽然能加强自己的权力,但也意味着要与各方势力进行一番博弈。
他暗自下定决心:“无论如何,兵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大唐的江山稳固。”
没想到现在是加强了大唐中央朝廷的兵力了,但是安置却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主要原因是现在驻扎在长安城的禁卫军中,充斥着大量的大唐开国以来的各级勋贵子弟,用一句形容的话那就是人满为患也不为过。
尤其是太宗皇帝一朝,因为其在位久远,加上连年对外征战,总有各级将领和文臣凭借各项功劳成为勋贵家族。
不然太宗皇帝的天可汗称号,那有么容易获得的,那都是大唐将士用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当然这一位太宗皇帝同样也不吝啬赏赐。
再加上比如五姓七望等豪门贵族,也占据了不少的名额,当然其中也有一些虽然不如五姓七望的豪门,比如杨家,陈家等等,传承千年的家族。
出于各种目的,也会将自家的旁支子弟,送入长安城的禁卫军中,以图谋得以发展。
再加上皇室旁系,以及历朝的外戚,同样占据了一部分位置,就算自己不占据位置,也会安排其他人进驻,毕竟谁没有个三亲六戚。
虽说这些人在女帝临朝的时候被清洗了一波,但数量依然庞大 ,而同样的问题,在李隆基登基以后,也同样存在。
所以现在造成了长安城的禁卫军关系,错综复杂的局面,真正能够凭本事进入禁卫军的已经不足一半这还是各方势力共同压制的结果。
毕竟,在各方势力看来,近卫军是给自家子侄锻炼的地方,如果名声臭了,达不到锻炼的效果,这也不是他们想要的。
所以在各方势力的默契之下,对于普通禁卫军的选择,可以说是极其的严格。
所以就只有两条路能够进入长安禁卫军,一便是对方必须拥有长安附近的户籍,而且身高不能低于六尺,并且得仪表堂堂孔武有力,但同样不能有太过明显的缺陷。
其二便是各方势力看好的人,然后进行推荐,当然得到推荐的人,第一条的各项要求可以适当的放宽。
当然,以上要求对于各大豪门世家来说形同虚设,毕竟他们是贵族,当然要拥有贵族的特权。
这也是为什么之前人员调动的时候,哥舒翰会如此头疼的原因,毕竟拔出萝卜带出泥的事情,在禁卫军中绝对存在。
之前就让哥舒翰头疼不已的禁卫军的事情,没想到也会落到自己头上的一天。
但是能换计划是自己提出来的,现在人已经到了长安,这时候,李隆基找自己询问对策,其实也并不足为奇谁让自己是发起人之一。
经过一番思考后,李雄试探着的回答道:“要不仿照汉朝设立六军,由皇帝陛下亲自统帅。”
“毕竟把这些人全部打散,在冲入禁军之中,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李隆基听到李雄说是要设立六军的时候,也是喜上眉梢,毕竟这些边疆精锐自己可是亲眼见过的。
如果自己真的能够统帅这些人,作为马上皇帝的李隆基还是十分愿意的,毕竟作为当权者,谁不愿意手底下有一支精兵强将。
“说说你对设立六军的想法。”
李雄见李隆基对自己的提议表现出兴趣,心中稍安,但也不敢大意。
他知道,设立六军并非小事,牵涉到朝廷的权力格局和各方的利益,稍有不慎,便会引发更大的矛盾。
他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思绪,缓缓开口道:“陛下,设立六军,并非仅仅是为了安置这些边疆精锐,更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军队的直接掌控。
六军可以分别驻扎在长安城内外,形成内外呼应之势。每军设一将军,直接听命于陛下,不受其他官员的节制。
这样一来,既能避免禁卫军中勋贵子弟的盘根错节,又能确保陛下手中有一支真正忠诚且精锐的军队。”
李隆基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心中暗想:“李雄此计倒是巧妙,既能解决禁卫军中的冗员问题,又能将兵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此一来,那些勋贵子弟即便有怨言,也难以撼动大局。”
“继续说下去。”
李隆基语气平静,但眼神中透出一丝期待。
李雄见状,继续说道:“六军的设立,可以借鉴汉朝的制度,但也要根据我大唐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比如,六军的编制可以适当扩大,每军一万人下设若干营,每营设一校尉,负责日常训练和指挥。这样一来,既能保证军队的灵活性,又能避免权力过于集中。”
李隆基听到这里,眉头微微一皱,心中暗自思量:“权力分散固然可以避免将领专权,但若过于分散,恐怕会影响军队的战斗力。”
他沉吟片刻,开口道:“六军的编制可以适当扩大,但每军的指挥权必须集中,不能过于分散。否则,一旦有战事,恐怕难以迅速调动。”
李雄心中一凛,知道李隆基对兵权的掌控极为重视,连忙点头道:“陛下所言极是。
臣的意思是,六军的编制可以灵活调整,但每军的指挥权必须由陛下亲自任命的大将执掌,确保军令畅通无阻。”
李隆基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
李隆基接着问道“那么,六军的人选,你有何建议?”李隆基继续问道。
李雄心中一紧,知道这个问题极为敏感,毕竟这关系到李隆基掌控这支军队大军的的人选,而这些人肯定要选择李隆基足够信任之人。
而六军的人选直接关系到朝廷的权力分配,稍有不慎,便会引发各方势力的不满。
他斟酌了一下,谨慎地回答道:“陛下,六军的人选,臣以为应当以忠诚和能力为首要标准。
边疆将领中,有不少人战功赫赫,且对陛下忠心耿耿,可以优先考虑。
至于禁卫军中的勋贵子弟,若有真才实学,也可适当选拔,但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确保其能力足以胜任。”
李隆基听到这里,心中暗自点头。他知道,李雄的建议既考虑到了边疆将领的忠诚,又兼顾了禁卫军中勋贵子弟的利益,避免了激化矛盾。
“好,此事就交由你去办。务必谨慎行事,不可操之过急。”李隆基最终拍板道。
李雄心中一松,连忙躬身行礼:“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
退出大殿后,李雄长舒了一口气,心中却并不轻松。
他知道,设立六军虽然是一个解决当前问题的好办法,但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
各方势力的利益纠葛、勋贵子弟的不满、边疆将领的期待,都需要他一一平衡。
他暗自苦笑:“这真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啊,一旦消息传开,自己的府邸绝对会被各方势力的人踏破门槛。”
与此同时,李隆基坐在龙椅上,目送李雄离开,心中也在盘算着。
他知道,设立六军虽然能加强自己的权力,但也意味着要与各方势力进行一番博弈。
他暗自下定决心:“无论如何,兵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大唐的江山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