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君:我在大衍打天下 第一百八十九章 论战
热门推荐:
逃不掉!小可怜又被财阀老公求爱
名柯:和死神做同学
独筱双世
云霄路
爆兵:我爆兵吊打列强很合理吧
入赘我乐意,我是天神我无敌!
断亲后盖房吃肉,渣爹一家悔断肠
开局:身为轮回者,我误入祖安
人族镇守使
说罢,那人后退一步,把头埋在象牙笏板后面,不再开口。
李承乾并没有急于回答,而是移目看向杨荣等人的方向,见几人均低头不语,但脸上都隐约看得出来些许怒意。
李承乾的脑中忽然闪过自己初见陈廷远时领教到的论战技巧——两者争辩,当后发制人,多言者或有漏洞,便可一击破之。
而此时,主和派和主战派的争论才刚刚拉开序幕,确实不宜马上下场争论。
看来自己不在都城内的这段时间,陈廷远把自己的看家本领又传授给了不少人啊。
有人注意到皇上的嘴角微微有些上扬,神色也出乎意料地喜悦,似乎对面前这位大人的发言非但不觉得生气,反倒有些满意。
从其言语之间,这种感觉也更加明显。
“好啊,爱卿所言结合时事,确有道理,朕实欲行之,但恐不能使朝中百官尽服,不知其他爱卿能佐证否?”
话音未落,又有一人出班跪倒。李承乾甩目望去,心中顿时一惊。
眼前跪下的不是别人,正是被陈廷远破格提拔上来的新任刑部尚书——陈子孝。
刚刚回都时,陈廷远因为忙于处理军务和变卖家产,抽不出身子,只得派陈子孝代替自己前去城门外接驾。李承乾也就是在那时才认识了这位享受到“百年不遇之特殊”的年轻人。
这是朝中大臣给李承乾写的密信中提到的称呼,意在贬损这位新任尚书。
原来,陈子孝乃是陈家的族人,数年前的金科状元,按照常理应当留在都城或外放为官。但陈廷远为了避嫌,上疏请求将其遣返原籍,观其品行,再予以录用。
当时的原主虽然残暴昏庸,却也明白陈家的忠良,因此执意任命其为原籍知县,即刻上任。
陈子孝确实也不负皇恩,在任期间屡破奇案,县内百姓安居乐业,无不感其恩情。
而这一切,作为家主的陈廷远也都看在眼里。故此才在贾儒卸任后破格将其提拔上来,且百般嘱咐其行事低调,不可在朝中树敌。
然而,即使陈廷远如此谨慎,却还是被有心之人抓住了把柄。凭着两人的亲戚关系,将其无故当成了“国公党羽”,陈廷远也因此被众人诟病。
而今日陈子孝作为陈廷远再次派来的代表,居然早早露面,李承乾着实为其捏了一把汗。
不过,陈子孝刚一开口,其渗出来的汗水又渐渐风干。
“陛下,这位大人所言,臣可以作证。”
李承乾险些笑出声来,稳了稳心神后才佯装出吃惊的表情,继续开口问道。
“哦?说与朕听。”
陈子孝又朝着李承乾的方向磕了一个响头,而后挺直身子说道。
“陛下,臣自升任刑部尚书以来,屡次翻阅了案上积压的无头案件,归其总数,将近百余起,而查其涉案人员,竟超过千人。”
“以此观之,我国内法度虽然健全,但奈何贼人甚多,急需严惩。”
“臣生性愚钝,苦钻腐儒之学,只知道攘外必先安内,若不等内境肃清,就对外出兵,只怕届时内忧外患,实难御之。”
至此,陈子孝在这场辩论中担任的角色在李承乾的心中已然明了——为陈廷远避嫌。
在众人集体给其扣上一个国公近党的帽子时,陈子孝反其道而行之,公开站在自己这位“老家主”的对立面,如此一来,先前那些人便瞬间哑口无言。
且方才其所言,看似也有些道理,但根本经不起推敲,攻击力和说服力也远不如前者。
李承乾在刑部时无意中翻阅过这些案件,得出的结论是,冤假错案每朝都有,且在大衍兴盛之时更甚。
由此看来,这只能算是对抗敌国的不利因素,国家存亡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且刑部的人手根本不必参战,大理寺也配备有专门协助办案的兵卒。查案的同时向外派兵,两件事情于彼此毫无影响。又何谈“内忧外患”呢?
除此之外,在其之后出面的张希文还特意提到,陈年旧案的查证过程十分漫长,且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若遇到嫌犯外逃,还需夸府追查,眼下大战在即,更不应当耗费钱财在这种结果渺茫的事情上。
“阁下钻研经典,想必也知晓穷寇莫追的道理。这些人犯了案子,见长年无人追查,心思或许也就安定了下来,若是冒然追查,把他们逼得造了反,甚至跑到前线投敌,岂不是给前线拼死杀敌的将士们添麻烦吗?”
“况且,案子什么时候都能查,但人家打到了咱们家门口,我们又如何能够不战呢?情况危机时,全国上下都要拿起武器,力退强敌,难道唯独要让刑部的下属逃脱兵役,出去查案不成?”
张希文说罢,便垂手站在一旁,面含笑意地垂目盯着眼前的地板,一语不发。
陈子孝佯装词穷,悻悻而退,最先发言的那位官员则险些被反驳得背过气去。
本以为这场争辩将就此打住,没想到却成为了双方激烈争论的开端。
“如此说来,莫非张大人的意思是战乱年间,这公道二字便可放在一边,这么说话可对得起你大理寺卿之职?啊不,下官忘却了,大人已然不在大理寺任职,这户部倒确实是利字当头,恕罪,恕罪。”
“哪里哪里,大人不必挖苦于我,户部职在谋利不假,但鄙人不才,一心为天下谋利,为陛下谋利。损于天下厉害,且无益于陛下者,方才不都被大人说尽了么。至于这公道……大人说的未免绝对了些,按照您的意思,陛下若是赞同于我,岂不是成了有失公道的昏君?”
接下来的接连几个时辰内,两派众人各显神通,到后来,文东武西的站法已然不妥,李承乾又下令搬来桌椅,令群臣分成两派各自坐下。没想到杨荣暗中使坏,命与自己关系亲近的几位大臣混入对方的阵营,论到难解难分之时,主动出面扰乱对方视听,李承乾被逗得捧腹大笑,这场论战也被延期至明天早朝。
李承乾并没有急于回答,而是移目看向杨荣等人的方向,见几人均低头不语,但脸上都隐约看得出来些许怒意。
李承乾的脑中忽然闪过自己初见陈廷远时领教到的论战技巧——两者争辩,当后发制人,多言者或有漏洞,便可一击破之。
而此时,主和派和主战派的争论才刚刚拉开序幕,确实不宜马上下场争论。
看来自己不在都城内的这段时间,陈廷远把自己的看家本领又传授给了不少人啊。
有人注意到皇上的嘴角微微有些上扬,神色也出乎意料地喜悦,似乎对面前这位大人的发言非但不觉得生气,反倒有些满意。
从其言语之间,这种感觉也更加明显。
“好啊,爱卿所言结合时事,确有道理,朕实欲行之,但恐不能使朝中百官尽服,不知其他爱卿能佐证否?”
话音未落,又有一人出班跪倒。李承乾甩目望去,心中顿时一惊。
眼前跪下的不是别人,正是被陈廷远破格提拔上来的新任刑部尚书——陈子孝。
刚刚回都时,陈廷远因为忙于处理军务和变卖家产,抽不出身子,只得派陈子孝代替自己前去城门外接驾。李承乾也就是在那时才认识了这位享受到“百年不遇之特殊”的年轻人。
这是朝中大臣给李承乾写的密信中提到的称呼,意在贬损这位新任尚书。
原来,陈子孝乃是陈家的族人,数年前的金科状元,按照常理应当留在都城或外放为官。但陈廷远为了避嫌,上疏请求将其遣返原籍,观其品行,再予以录用。
当时的原主虽然残暴昏庸,却也明白陈家的忠良,因此执意任命其为原籍知县,即刻上任。
陈子孝确实也不负皇恩,在任期间屡破奇案,县内百姓安居乐业,无不感其恩情。
而这一切,作为家主的陈廷远也都看在眼里。故此才在贾儒卸任后破格将其提拔上来,且百般嘱咐其行事低调,不可在朝中树敌。
然而,即使陈廷远如此谨慎,却还是被有心之人抓住了把柄。凭着两人的亲戚关系,将其无故当成了“国公党羽”,陈廷远也因此被众人诟病。
而今日陈子孝作为陈廷远再次派来的代表,居然早早露面,李承乾着实为其捏了一把汗。
不过,陈子孝刚一开口,其渗出来的汗水又渐渐风干。
“陛下,这位大人所言,臣可以作证。”
李承乾险些笑出声来,稳了稳心神后才佯装出吃惊的表情,继续开口问道。
“哦?说与朕听。”
陈子孝又朝着李承乾的方向磕了一个响头,而后挺直身子说道。
“陛下,臣自升任刑部尚书以来,屡次翻阅了案上积压的无头案件,归其总数,将近百余起,而查其涉案人员,竟超过千人。”
“以此观之,我国内法度虽然健全,但奈何贼人甚多,急需严惩。”
“臣生性愚钝,苦钻腐儒之学,只知道攘外必先安内,若不等内境肃清,就对外出兵,只怕届时内忧外患,实难御之。”
至此,陈子孝在这场辩论中担任的角色在李承乾的心中已然明了——为陈廷远避嫌。
在众人集体给其扣上一个国公近党的帽子时,陈子孝反其道而行之,公开站在自己这位“老家主”的对立面,如此一来,先前那些人便瞬间哑口无言。
且方才其所言,看似也有些道理,但根本经不起推敲,攻击力和说服力也远不如前者。
李承乾在刑部时无意中翻阅过这些案件,得出的结论是,冤假错案每朝都有,且在大衍兴盛之时更甚。
由此看来,这只能算是对抗敌国的不利因素,国家存亡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且刑部的人手根本不必参战,大理寺也配备有专门协助办案的兵卒。查案的同时向外派兵,两件事情于彼此毫无影响。又何谈“内忧外患”呢?
除此之外,在其之后出面的张希文还特意提到,陈年旧案的查证过程十分漫长,且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若遇到嫌犯外逃,还需夸府追查,眼下大战在即,更不应当耗费钱财在这种结果渺茫的事情上。
“阁下钻研经典,想必也知晓穷寇莫追的道理。这些人犯了案子,见长年无人追查,心思或许也就安定了下来,若是冒然追查,把他们逼得造了反,甚至跑到前线投敌,岂不是给前线拼死杀敌的将士们添麻烦吗?”
“况且,案子什么时候都能查,但人家打到了咱们家门口,我们又如何能够不战呢?情况危机时,全国上下都要拿起武器,力退强敌,难道唯独要让刑部的下属逃脱兵役,出去查案不成?”
张希文说罢,便垂手站在一旁,面含笑意地垂目盯着眼前的地板,一语不发。
陈子孝佯装词穷,悻悻而退,最先发言的那位官员则险些被反驳得背过气去。
本以为这场争辩将就此打住,没想到却成为了双方激烈争论的开端。
“如此说来,莫非张大人的意思是战乱年间,这公道二字便可放在一边,这么说话可对得起你大理寺卿之职?啊不,下官忘却了,大人已然不在大理寺任职,这户部倒确实是利字当头,恕罪,恕罪。”
“哪里哪里,大人不必挖苦于我,户部职在谋利不假,但鄙人不才,一心为天下谋利,为陛下谋利。损于天下厉害,且无益于陛下者,方才不都被大人说尽了么。至于这公道……大人说的未免绝对了些,按照您的意思,陛下若是赞同于我,岂不是成了有失公道的昏君?”
接下来的接连几个时辰内,两派众人各显神通,到后来,文东武西的站法已然不妥,李承乾又下令搬来桌椅,令群臣分成两派各自坐下。没想到杨荣暗中使坏,命与自己关系亲近的几位大臣混入对方的阵营,论到难解难分之时,主动出面扰乱对方视听,李承乾被逗得捧腹大笑,这场论战也被延期至明天早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