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 > 第119章 好圣孙,三叔的怀疑

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 第119章 好圣孙,三叔的怀疑

    流民的事情处理完了之后,轮到赈灾地区恢复问题。

    就在此时,朱瞻基稚嫩的声音响起:

    “皇爷爷可以对河南地区灾民施行放斗借粮政策。”

    借粮?

    什么借粮?

    众人一脸懵逼的抬起头来看着皇长孙,他们本来以为朱瞻基就是一个旁听,可没有想到朱瞻基年纪轻轻就提出了意见。

    解缙见皇长孙有话说,也是语气温和的当起了捧哏,问道:

    “不知如何借粮?”

    朱瞻基想了想,说道:

    “灾民与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民不同,受灾情况较少,朝廷对此可以分发三斗粮食,此举做法只为救济活命,不能发财;至于大灾过后的生产恢复,朝廷可以向他们借粮七斗,这样一来朝廷来年的赋税也有了保证,灾民也不用在靠着领取朝廷的救济粮而活。”

    “!!!”

    此言一出,众人皆是哗然。

    “恭喜陛下得此好圣孙,大明可兴!”

    解缙急忙夸赞道。

    李景隆不屑的瞥了一眼解缙。

    你这小子还是读书人,夸起人来比我还积极。

    抢老子头夸!

    随即杨士奇、杨荣、夏元吉、李景隆纷纷附和。

    朱高煦闻言当即不服的表示道:

    “如果来年因为大灾情况导致收成不佳,朝廷的赋税与借贷岂不都要泡汤了。”

    解缙不悦的想要与朱高煦辩解,人家皇长孙如此年纪就可以想出这样的办法,堂堂汉王跟你大侄子较什么劲。

    可朱瞻基直接了当的说道:

    “仁者爱人,大灾之后以朝廷圣恩调动百姓开荒垦田,来年再把十斗粮还清,如此既解了灾民生存之苦,又因是借粮,可以让朝廷减轻许多贪污,并且朝廷来年赋税据实可盼。”

    朱高煦听着朱瞻基这小子说的头头是道,有些不耐烦的问道:

    “我问的是用什么办法让百姓清偿借贷?”

    朱棣眯着眼睛感觉老二有些过来,看了一眼朱瞻基之后,发现依旧沉稳,这才没有出声阻止。

    只是感觉朱瞻基这小子只是去了陈羽小酒馆一套,回来明显变的有些不一样了。

    朱瞻基沉吟片刻之后说道:

    “皇爷爷说过,轻徭薄税,以求天下归心,如此则教化兴而风俗美,天下勤而民众归。”

    朱高煦直接傻眼了。

    姥姥的!

    我这大侄子成精了吧!

    小嘴皮子比老大还六,最后一句话更是拿出永乐帝当挡箭牌。

    哪怕你想再继续争辩下去,也无从开口。

    毕竟你可以反对在场任何一个人,唯独不能反对朱棣。

    解缙立即欣喜的表示道:

    “真是好圣孙啊!”

    杨士奇、杨荣相互对视一眼,眼中皆是疑惑与震惊。

    最终得出一个结论:

    这话不是我教的!

    得知这个结论之后,眼中渐渐变得狂喜,朱瞻基小小年纪就能有如此见识,让他们感到意外的同时,更加感觉自身未来可期!

    朱棣对朱瞻基的活学活用很是欣慰,满意的拍了拍朱瞻基的肩膀。

    因为朱瞻基所说的话,在提出解决办法的同时,也将他这个永乐帝一并夸了。

    朱高炽看着自己的爹一脸慈爱的看着自己的儿子,心中五味杂陈。

    陈兄弟也忒仗义、靠谱了吧!

    早晨我爹带着我儿子出宫溜达一圈,去陈羽小酒馆认认门。

    回来之后就发生了质的变化。

    足以证明陈羽的教学天赋极高。

    乖乖~~

    以后我还是将白毛阁大学士当儿子养,拿朱瞻基当爹供着吧!

    朱高燧皱着眉头直勾勾的看着朱瞻基,在锦衣卫任职的经验告诉他,不对劲!

    一个十岁的正常孩子,绝不可能有这样的认知。

    更不可能凭空提出这样的办法。

    一定有人在背后指点!

    朱瞻基始终说的不疾不徐,也证明了自己这位大侄子的聪慧,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程度。

    听课与自己理解并有理有据的说出,两者的难度完全不在一个级别。

    锦衣卫的职业病让他养成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习惯,方才看着众人眼底的震惊不似作假。

    那么这个‘老师’应该不是来自太子府那边。

    朱高燧又想到了鸡鸣寺的老和尚,只有他能够在计策上力压一众太子府属官。

    可是根据消息,

    今早朱棣带着朱瞻基出宫了一趟,回来后便立马召开了会议。

    也就是说这一趟出去是求计策了。

    朱高燧皱着眉头,心中更加疑惑。

    因为朱棣与朱瞻基出宫后的路线压根就不是鸡鸣寺。

    还有高人?!

    而且还是一个比姚广孝大师还要厉害的人!

    否则,怎么会跳过姚广孝选择这位神秘高人呢?

    朱高燧被自己心中的推断吓了一大跳,对于锦衣卫来说,一位隐藏在暗中的高人实在太可怕了。

    变数!

    朱瞻基看着朱高燧,稚嫩的说道:

    “三叔,你盯着我看干嘛?”

    这一声三叔,将走神的朱高燧拉回到了现实,他随即一笑说道:

    “这不是看我大侄子聪明,高兴吗?”

    “可是三叔你看我的眼神好凶啊,像是在审视犯人一样。”

    朱高燧一怔,瞥了一眼朱棣,赶忙说道:

    “哪能啊,我最疼我这大侄子了。”

    姥姥的!

    这狼崽子当着我爹面给我使绊子。

    迟早治你!

    朱棣大手一挥,淡淡说道:

    “行了,计策的大致方针已经定下来,李景隆我会让当地各地藩王协助你实施全国提炼精盐的活动,没事的话就去施行吧。”

    众人应答后就准备退下,此时朱棣再次开口道:

    “汉王你留下,朕有事交代。”

    等众人离开后,朱高煦心中着急啊,他还要下朝找四弟呢,于是主动开口问道:

    “啥事爹?”

    朱棣坐在椅子上闭着眼睛,疲倦的揉了揉额头,淡淡的说道:

    “方才你在提出改革老大赈灾计策的意见,虽然可行性不高,但爹看着你开始为民着想,很欣慰啊!”

    朱高煦一怔,听见朱棣没来由的赞扬,心底生出一股不好的预感。

    但随即就以自己吓自己为由,没放在心上。

    可下一刻,朱棣突然话锋一转说道:

    “你提出的的计策没有实施,你的爱民之心没有体现,这心中是不是很不好受。”

    朱高煦顿了顿后,迟疑的点了点头。

    朱棣双手瘫在桌子上,沉声说道:

    “既然如此,朕也不能辜负了你这番爱民之心,否则岂不是显得朕不近人情了。”

    “这样吧,这一次借贷的银两你就力所能及的出一部分。”

    啊?

    搁这等我呢?

    朱高煦佯装面色为难,直接了当的说道:

    “爹,儿子没钱。”

    见朱棣沉默,朱高煦沉吟了片刻之后道:

    “儿出五百两?”

    “一千两?”

    “爹,五千两,不能再多了!”

    朱棣脸色沉了下来,淡淡的说道:

    “十五万两,一分都不能少!”

    “多少?”

    朱高煦懵逼了,你咋不去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