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汉:隐忍二十年,汉武帝被架空了 > 第88章 再起征程

大汉:隐忍二十年,汉武帝被架空了 第88章 再起征程

    邛都夷,邛池边,董仲舒曾经开设的学堂,里面仍旧书声琅琅。

    一道承载着刘据对董仲舒嘉奖和册封的诏书,由一位身着华丽服饰的钦差大臣,在一众护卫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地抵达了学堂。

    这一天,阳光明媚,微风轻拂,学堂前早已聚集了众多当地民众,他们听闻有朝廷的重要消息传来,都早早地赶来,翘首以盼。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从各地慕名而来、不断前来朝圣的各地士子,他们身着儒袍,手持书卷,眼中闪烁着对董仲舒的敬仰与崇拜之情。

    人群密密麻麻地围满了学堂前的空地,大家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猜测着这道诏书的内容。

    然而,当钦差大臣带着庄严的神情,踏入学堂,准备宣读诏书时,却发现这里已是人去楼空。

    学堂董仲舒办公室内,空荡荡的,桌椅摆放整齐,却不见董仲舒的身影。

    钦差大臣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惊讶与疑惑,他向周围的民众打听董仲舒的去向,众人皆摇头表示不知。

    而此时的董仲舒,早已带着自己的七十一个得意门生,踏上了前往更远地方的道路。

    之所以是七十一个,只因董仲舒不想僭越孔圣人。

    他们一行人背着简单的行囊,步伐坚定地走在崎岖的山路上。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他们身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

    弟子们虽然对老师的决定有些不解,但还是默默地跟随着老师的脚步。

    走了一段路后,董仲舒的第一个弟子,月照忍不住开口问道:“老师,朝廷的嘉奖和册封是莫大的荣耀,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您为何不留下,接受这份殊荣呢?”

    董仲舒停下脚步,转过身来,目光温和地看着自己的弟子们。

    他轻轻地捋了捋胡须,语重心长地说道:“为师所做的一切,并非为了追求个人的荣耀和名利。天子的思想,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大汉前行的道路。”

    “而我,不过是这思想的传播者。西南夷虽已有所教化,但这天下之大,还有许多地方的百姓尚未听闻天子的仁德,尚未领悟大汉的文化。”

    “为师怎能满足于眼前的成就,停滞不前呢?只有将天子的思想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受益,才是为师的心愿,也是为师的使命。”

    又向西南方向走了百里余路,董仲舒忽然停下了脚步,看着跟随自己左右的弟子们,温和的说道:

    “不用送了,就此别过,希望你们从此刻起,参加科考,获取功名,为天子效力,造福苍生。”

    董仲舒说完,便洒脱饿了摆了摆手,带着三个徒弟,向远方走去。

    儒衫白马,须发飘飘,宛若仙人。

    他身后的弟子们,无不痛哭出声,跪在地上,久久不愿起身。

    董仲舒走了,七十岁年逾古稀的他,重新焕发了斗志,再起征程。

    未央宫宣室殿,晨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在光洁的青砖地面上,映照着殿内庄严肃穆的气氛。

    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整齐排列,神色恭敬,等待着天子刘据的到来。

    不一会儿,刘据迈着沉稳的步伐,缓缓步入大殿,他的目光扫视着众人,威严中带着一丝关切。

    这时,一位信使匆匆进入殿内,跪地行礼后,高声禀报道:“陛下,宣文王董仲舒已带着弟子们远走,离开了邛都夷学堂,踏上了前往更远地方的路途。”

    刘据听闻此消息,原本平静的面容瞬间变得凝重起来,他微微皱起眉头,眼中流露出深深的担忧。

    大臣们也纷纷表示道:“宣文王已古稀之年,再长途跋涉,恐怕身体吃不消啊。”

    “陛下,还请下旨召回宣文王主持今年春闱大局。”

    刘据缓缓站起身,在大殿内来回踱步,心中暗自想着董仲舒的身体状态。

    片刻后,刘据停下脚步,语气坚定地说道:“宣文王为我大汉立下赫赫功勋,是大汉活着的圣人,如今他不顾自身安危,远赴远方传播大汉思想,朕怎能不担忧他的身体。”

    “但董圣自由决断,朕身为天子也要尊重他的想法。”

    “传朕旨意,速速派遣宫中最好的医生,带上珍贵的药材,快马加鞭追上董仲舒先生,务必确保他的身体健康。”

    众大臣纷纷跪地高呼圣明。

    这时,丞相田千秋从队列中缓缓走出,他的神情略显紧张,脚步也有些迟疑,小心翼翼地来到大殿中央,跪地行礼后说道:

    “陛下,臣有要事启奏。近日黄河春汛泛滥,再次决堤,南面地区受灾严重,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应尽快予以治理。”

    田千秋的声音微微颤抖,他深知这个消息定会引起轩然大波。

    果不其然,他的话音刚落,大殿内顿时一片哗然。

    一些大臣开始交头接耳,面露不悦之色。

    一位身着华丽朝服的大臣站了出来,他挺直腰杆,大声说道:“陛下,黄河决堤是上天对大汉的惩罚,非人力所能堵塞啊。”

    还有人道:“陛下,如今国库并不充裕,若将大量钱财投入到黄河治理上,恐怕会影响到其他重要事务的开展。”

    “是啊,陛下,南面地区本就偏远,对我大汉的贡献有限,实在不必为了他们而劳民伤财。”

    一时间,竟然也有十余位大臣站出来,纷纷表示黄河决堤非人力所能为。

    刘据静静地听着大臣们的反对意见,忽然想起陈年旧事来。

    这还是汉武帝元光三年,黄河先是在顿丘决口,河水向东南崩泄,随即又在濮阳的瓠子决口,洪水奔腾而下流向钜野,接着直通泗水、淮河,使得大汉的十六个郡瞬间被洪水淹没,变成一片汪洋。

    这是黄河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决口改道事件,受灾区域广阔,涵盖了当时汉朝土地最肥沃、人口最密集的区域。

    汉武帝刘彻得知黄河决口的消息后,立即派汲黯、郑当时征发十万役夫去堵塞决口。经过努力,决口好不容易被堵住了,但是由于水势过于凶猛,很快又再次溃决。

    但是时任丞相的田蚡,其封邑鄃县在黄河北边,黄河南岸决口后,鄃县幸免于难,并且农田收获反而比平日里更多。

    出于自身利益考量,田蚡向武帝报告说黄河决口是上天的意思,不应该用人力勉强堵塞,否则恐怕会违反天意,带来不好的报应。

    同时,他还屡次向武帝强调黄河决口出于天意。

    汉武帝刘彻一向信奉鬼神之说,听信了田蚡的话,将治水之事搁置,直至现在,泛滥的黄河水持续为祸,受灾区域的百姓损失惨重,大量人员伤亡,财产被洪水冲毁,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朝廷的税收也因此大幅度减少。

    而今汉武帝退位,他登基,之前又正是冬季,倒是忘了这档子事情,如今旧事重提,想不到当年的田蚡死了,又出现了更多的田蚡?

    他的脸色越来越阴沉,眼中的怒火逐渐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