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温州府奇闻录之墨池奇遇记 > 第三集:温州府名小吃

温州府奇闻录之墨池奇遇记 第三集:温州府名小吃

    沈渠安行至街巷内。初晨的街头巷尾,已有各类小摊小贩吆喝叫卖,而以卖小吃者为最。行至兴文里,见有人叫卖灯盏糕,油炸香气扑鼻。

    沈渠安想道:灯盏糕可称得上是温州府特色小吃,亦可称得上是道地小吃。所谓道地小吃者,恐即本处特有而他处所不曾有者。沈渠安儿时第一次见到灯盏糕时,不知这是何物,只觉油香沁鼻。只能以“大饼”称呼之。后从卖者口中得知“灯盏糕”之名。咬开这半圆形的饼状物,见内萝卜丝肉丝蟠扎,如同旧时油灯内的芯盏一般,恐是出于此因而取名为灯盏糕。

    沈渠安从未离开过温州府,即不知别地是否亦有此种小吃。

    其于朔门增永堂中药铺做学徒之时,认得一位长者,名赖清页,较沈渠安年长十七。光绪十年生于温州府宴公殿巷,幼时家贫。十四五岁之时即于麻行码头充当货物搬运工。至光绪二十八年,远赴山东省济南府倒卖中草药,满盘亏空,流落街头行乞。无奈之下,宣统元年始,跟随大批山东贫民加入史上空前大举的闯关东澎湃洪流之中。千里迢迢远赴关外吉林省依兰道勃利县煤矿行矿工计十年。

    做矿工十年,少有积蓄。民国八年旧历年底之时思念家乡之情深切,终下打道回府之心。由勃利县启程,一路颠簸。在外闯荡十七年之后,终于于当年夏天回到久别的故乡温州府。在济南府倒卖中草药六年,习得多数中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亦略懂中药的取地销路。而行煤矿矿工十年积累少量积蓄。遂于民国九年初入行范仲盟开设的朔门增永堂中药铺,行药房掌柜一职。

    沈渠安于增永堂中药铺做学徒之时,与赖掌柜交往甚好。由于沈渠安未曾离开过温州府,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赖清页时常和他谈起济南府、勃利县及其他地方的风土人情、民俗风情之类,年少的沈渠安总是听得滋滋有味,心中时常想着:倘若他朝有日有些积蓄,定要去府外看看去。和此地有啥不同泥?

    关于灯盏糕,沈渠安曾问过赖清页,外府是否也有这种小吃呢?

    赖回答道,从未见过他处有这种小吃的,恐是没有。

    既然他处所不曾有者,而本府特有,则可称之为本府道地小吃。若为本府所有,而他处亦有,即便是本府的此类小吃何等出名,名声何等远扬,均不能称之为道地小吃。

    如同县前头的汤圆,远近闻名。但他处亦有,在济南府称之为元宵。虽叫法不同,做法、面料、馅料大同小异,相差无几。故县前头的汤圆不能称之为温州府道地小吃,称之为温州府名小吃倒是可以。

    沈渠安朝那正在油炸灯盏糕的卖者看去,竟然就是昨天下午卖葡萄的那个十多岁小男孩。这次旁边又多了个约摸仅五六岁的小男孩。

    只见那五六岁的小男孩满脸稚气的说道:“哥哥,我要吃灯盏糕。”

    而他哥哥则回答道:“弟弟乖,这些是卖的,等卖了还有剩咱们才能吃呀。”

    而那弟弟也十分懂事,“喔”了一声,也不再纠缠。而是坐在一旁用刨丝板切萝卜丝。

    沈渠安看时,心中一阵酸冷。心想:如此年少,本该进新式学校读书,恐是家境贫寒,无力支付学费,方以街头叫卖小吃为生。不过看其兄弟二人甚为乖巧,相处又十分和睦,倍感羡慕。不由地使其想起了自己已失踪多年的姐姐。

    沈渠安的姐姐沈灵雯,年长沈渠安十四,光绪十三年生,自幼聪慧好动,喜好武艺。年方十七,武功上的造诣已小有建树。至光绪三十一年,挑战当时已是名震一方的墨池武馆馆主章华理。挑战书送至墨池武馆,馆内众人一致惊讶:“这沈灵雯是何许人?竟有如此胆量挑战我馆馆主?”

    章华理时年已近五旬,被公认为温州府北区贺氏四大武馆功夫第一。章馆主收到这名不见经传者的挑战书,不免一笑。但其向来处事大度,行事得体。心中想道:这来挑战之人,虽未有任何名声。看其挑战书上的字迹,估计年纪尚清。年轻气盛,不免一时狂妄错认挑战之人。但其胆量终究是令人值得钦佩之。出于礼貌写了封回书,内容大体是:敝人多年已不曾与他者交手,现年事已高,不想大开杀戒。暂托在下弟子廖器铭代为应战。

    廖器铭实时为章华理最得意的弟子,其于武功上的实绩较其师父章华理已然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章华理亦有意将馆主之位授受与之。只是廖器铭虽武功高强,为人却十分傲慢,行为言谈举止狂妄自大。自恃馆主对其器重有加,平素对待师弟师妹们极为蛮横无礼。众师弟师妹对其抱怨甚多。久而久之,章馆主不免也听到些闲言碎语。而章华理向来认为谣言惑众,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所以他从未理会这些,只当是谣言。

    此次其有意安排手下武功最高且已在己之上的弟子出战,目的显然是为了教训一下到处散发挑战书而却未有丝毫名声的沈灵雯。

    双方比斗安排在百里坊枕高武馆。其与墨池武馆、海坛武馆、康乐坊实雀武馆并称为温州府北区贺氏四大武馆。该四大武馆除海坛武馆建于清光绪初年外,其余三大武馆均成立于清同治年间。而以墨池武馆建于同治三年,时间上为最早。成立之初,四大武馆无一例外得到当时温州府名声远扬、富甲一方的巨商贺歇奇的鼎力相助。

    贺歇奇于清道光九年起经营米业,数十年间在温州府米业独领一帜。至咸丰六年起,几乎占据了温州府米业三成之绩。同治年间及光绪初年,四大武馆成立之时,经费匮乏。贺歇奇出手阔绰,出得重资相助。此后数年间,四大武馆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贺氏资助。又因该四大武馆均位于温州府北片,故被人称为温州府北区贺氏四大武馆。

    然至光绪十一年,贺歇奇患脑中风病故。其后人虽亦努力经营米业,但终究已不及父辈在世时业绩之盛。此后,贺氏米行之盈利已是一年不如一年。贺氏对四大武馆的经费资助亦是一年少比一年。而在此期间,四大武馆均发展各自经济产业以维持其经费开支。以百里坊枕高武馆所做最为出色。

    光绪十六年起,枕高武馆于百里坊同时开设两项产业以维持其平时经费开支。该两项产业的盈利已足可维持武馆的日常开支。一项是温州府特色小吃糕饼店,另一项则是纺纱厂。

    百里坊的糕饼店,以制作松糕及双炊糕为名。该两项糕点均为温州府特色小吃,外府所不曾有者。松糕者,以糯米粉为材料,加水和面至糯米团。经重锤揉打数次,上加桂花、肥肉丝、红枣丝、花生等物。放至六边形木质器物内,高温蒸煮而成。吃时用刀片切成一片片。若是待松糕冷却之时入口,如同食用西式饼干,一嚼即仿佛碎花般。饥饿之时食之,如同干饼,充饥有余。酒足饭饱之时食之,犹如食蜜饯话梅般,作为饱足之后的休闲食品最为之恰。经高温蒸煮刚出笼的松糕,热气腾腾,糯米香、桂花香芳气沁鼻。此时食之,如同食用西式面包,但较西式面包多了些休闲之味。糯米特有的粘性,使得食之必嚼口数次方能入咽。而这不断地嚼口,方能食得热松糕的特有滋味。

    而百里坊糕饼店的另一特色小吃双炊糕,更是温州府道地小吃之一绝。双炊糕原为温州府瑞安糕点名师李瑞庆创制于清光绪年间。数年之后,传入温州府内,以其细、软、韧、香、甜等独特风味,风靡大街小巷。双炊糕的制作材料,亦是糯米粉。只是食用之时,却未感觉出糯米材料。原是糯米粉加白糖或红糖,经多次拌匀之后过筛,此时更像纱状物,撒上桂花,成型之后切块。需经两番炊制方可算完成,故名为“双炊糕”。

    枕高武馆经营的百里坊糕饼店至光绪十六年开业起,前来购买糕点者络绎不绝,生意一年盛比一年。而几乎在同一时间,馆主袁宇畅向馆内人员筹措资金,于百里坊开设立筏纺纱厂,经营布业。

    温州府经营布业者,名声最为响亮,莫过于五马街中段的金三益商号。金三益商号始建于清咸丰九年,由浙江省吴兴县人金氏三兄弟创办于温州府鼓楼城下,最初专营湖苏杭绸缎。几年后迁址五马街中段,扩大店面,又增加呢绒、棉布经营,成为闻名温州府的绸布号大户,被誉为“金字招牌立地”的商号。

    而枕高武馆开设之立筏纺纱厂,其经营规模及收入效益自当远远不及金三益商号。但自开设之日起,经袁馆主及其下弟子多年费心经营,盈利已颇为可观。

    百里坊枕高武馆自主开设经营产业而创经济效益维持武馆平时经费开支之做法于四大武馆中表现最为出色。其余三大武馆亦同步效法之。至光绪二十三年,四大武馆的经费来源仅一成出于贺氏米行之资助。且该一成资助均交付于海坛武馆。故时人常说“贺氏”四大武馆,实已是有名无实。且自光绪十一年贺歇奇病故后,四大武馆之间虽常有往来,亦仅仅是武学上的切磋,而竞争远多于合作。至此,四大武馆之间并未有太多合作,而“贺氏”与四大武馆间的联系也早已是名存实亡。而“贺氏”之名,却始终未曾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