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重生刘辩,掌汉末英豪 > 第124章 神秘贤才

重生刘辩,掌汉末英豪 第124章 神秘贤才

    让刘辩脸更沉的是,这百姓家中的年轻人居然标准的对他行了大礼。

    离了大谱!

    刘辩沉着脸问道:

    “你们一家的生活如何?”

    年轻人就像是背台词一般开口:

    “回禀陛下,我们一家生活还算过得去,托大汉和陛下之福,加之王县令治理得当,我们粮食够吃,衣服够穿,整个燕县平均下来每年都有富余的粮食呢。”

    刘辩眼角青筋在不断跳动。

    他快忍耐不下去了。

    “鲍信!”

    “臣在。”

    “把外面那位老人家请进来。”

    “喏!”

    鲍信动身,很快的功夫就把老者带进来了。

    县令面色一变,上前拉住老者,换上和蔼可亲的笑容,问道:

    “老人家,你家今年收成不错啊,居然连寿材都装满了。”

    “寿材?”

    老者疑惑的目光落在了棺材身上,呼吸变得急促,颤颤巍巍的上前。

    县令还在一边笑眯眯的说道:“真没想到,看来你家又是大丰收,还有钱做棺材啊。”

    老者上前,被一棺材的粮食给激动的说不出话,伸手抓了一把。

    但他又有些害怕,望向县令,迷茫的问道:“这粮食都是哪来的?”

    “还用问嘛?你家粮食丰收,不过这都全托陛下的洪福!给你降下的粮食。”

    “我家的?”

    老者听到这话,整个人被惊喜填满,连连点头,“对对,全托洛阳天子的洪福降下来的,哎呦,太好了,我要跟老太婆说一声。”

    然后就见到老者惊喜的捧着一把粮食,去跟病床上的老妪分享惊喜。

    “太好啦,有救了有救了,上天给咱家降下了粮食。”

    典韦越看越不对劲,嘟囔道:

    “不是说这老头是哑巴吗?”

    王县令笑容僵硬,正在他想着如何解释时。

    刘辩忍不住了了,他望向那名年轻人,冷声问道:

    “你是这户人家的儿子?”

    那年轻人心里一个咯噔,忙不迭的点头:

    “是是。”

    郭嘉跟着冷笑,“那老人家还真是老来得子啊。”

    年轻人意识到不对,赶紧摇头,“不不,我是孙子。”

    刘辩努力的吸了好几口气,才使自己恢复平静。

    他冷冷的看了王县令一眼,最后视线落在桥瑁身上。

    “朕问你,东郡其他各县,也是这样不愁吃喝吗?”

    桥瑁浑身冷汗直冒,“不是,陛下,臣桥瑁无能,大多百姓无粟米果腹,因为战乱,赈灾之事受到不小阻碍,一时间难以开展。”

    “这么说,就燕县一地治理得当了?”

    刘辩的目光,重新落回县令身上,“王卿,你还真是令朕开眼啊。”

    王县令还以为自己要高升了,喜笑颜开道:

    “下臣不过是仰赖陛下天恩,不敢邀宠,臣平生最大心愿就是伴随陛下身边,能……”

    “住口!”刘辩发怒了,“典韦,将此人和其同伙,全部拉下去砍了!”

    “得令!”

    两个虎贲卫冲进来,将王县令和那名年轻人,直接就拽了起来。

    “陛下!”

    王县令慌了,他怎么也没想到,天子突然就发了火。

    “下官无罪啊陛下!”

    王县令哭喊着,却没有任何用处。

    那名年轻人同样被吓的痛哭流涕,抓着王县令的衣服语无伦次的哭诉道:

    “爹,救我,我不想死啊……”

    合着是这家伙是王县令的儿子。

    刘辩只觉得他们碍眼的很,赶紧让人把他们拖走。

    一会儿的功夫之后,哀嚎声终于消失。

    在场众人情不自禁的咽了一口唾沫,那些东郡官吏,更是有人开始打起摆子,生怕下一个轮到的人是自己。

    刘辩大概知道百姓过着什么样的日子了,他冷眼望向桥瑁,道:

    “这一户人家,善后之事你处理好,朕不希望有人再跟朕说瞎话办糊涂事,否则朕以欺君之罪立马要他脑袋!”

    “是是,下官定竭尽所能。”

    桥瑁擦掉额头的冷汗,连忙应承下来。

    刘辩转身离开。

    赈灾之事,刻不容缓!

    刘辩上了龙辇,一路来到东郡郡城。

    桥瑁整了不少百姓在城门处跪拜,那一个个瘦得骨瘦嶙峋的百姓,跪在地上齐呼当今天子多圣明,看的刘辩又想刀人了。

    司隶还好,他经营那么久,再加上一众贤臣的辅佐,没这么多事。

    但到了地方刘辩才明白,局势究竟有多么恶劣。

    他得选一个文武全才,行事雷厉风行,不避权贵的人,来当兖州刺史。

    先把官吏都逮明白了再说!

    典韦护在车驾一旁,这时候,一份竹简不知从何处让他这砸来。

    典韦以为是暗器,一把就抓住。

    他瞪着虎目往四周看,却压根没看见是何人动的手。

    典韦狐疑的扯开竹简看了几眼,压根看不懂,决定呈给天子看看。

    就这样,竹简落在了刘辩手里。

    刘辩没两眼就变了脸色,然后递到了郭嘉手里。

    “奉孝看看。”

    郭嘉拉开一看,下意识念了起来。

    “战乱民声哀,炊绝泪满腮。

    蝗灾禾苗败,饿殍满目霾。

    幼孤寻亲泣,老弱盼救来。

    家破何处觅,流离苦徘徊,嘶!”

    郭嘉倒吸一口凉气,很明显,那人是以兖州疾苦为题,作了一首诗,希望能用这种方式警醒当今天子。

    他合上竹简,还了回去,沉声道:

    “陛下,兖州疾苦,非常人能想象,而此人或许是忠臣良士,能作此诗,文采必定斐然,连典韦将军都未发现其踪,武艺定然高强。”

    “找到他,着鲍信去办!”刘辩开口。

    既然对方能来此处,就一定会留下踪迹。

    在城门处的大多都是字不认识几个的百姓,会作诗的,又会武的,或许不难找。

    “喏!”郭嘉当即拱手。

    待郭嘉走后,刘辩又打开了竹简观看。

    写这样的诗,来告诫天子,此人胆子倒是大。

    换做别的帝王,一定要把人找出来论罪不可。

    他难道不怕吗?

    还是说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就为了劝诫?

    没想到兖州除了陈宫、程昱两人,还有这等人杰?

    刘辩好奇起对方的身份,或许,兖州刺史有人选了。

    刘岱要是没死的话,可为兖州牧。

    曹仁为兖州都督,三人相互配合,或许很快兖州就能得以安定。

    州权先集中,再分散成三位封疆大吏的试点,就在兖州开始吧。

    折腾了一会儿,刘辩终于到了地方,下了龙辇,桥瑁等官吏压根就不知道刚刚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