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成崇祯,重建大明河山 第85章 大明王朝的海洋贸易产业链牵涉着各方的利益
热门推荐:
超气人影帝不为人知的那些年
七龙珠:能复活就作死?太天真!
洪荒:我以帝法证道不朽
天命凰归逆天大小姐
异界争霸我能召唤华夏人杰
要离婚你高冷,再婚又发疯?
小奶团手握红线,拯救满门炮灰
快穿:宿主真的只是替身!
诡异末世:这个污染世界我罩了
东洋海军第一次出海打击海盗,就大获全胜,仅仅损失了100吨的海船10多艘,死伤100多人,但是却击沉海盗500吨大船两三艘,击伤十多艘,俘获整支船队,收获巨大。
经过清点,这次战果包括白银1000万两,各种货物几百万两,而且还收获了5000支燧发枪,那是棒子国订购的,如今被朱由检笑纳了。
恐怕棒子国的李氏国王要哭死,定金都付了,却被朱由检截了胡。
朱由检看到这么多的白银,就很好奇,如此的多的银两,回来靠拢杭州湾一带是如何收购装载大批货物的。
要知道这可是上千万两的白银,不是一个小数字,这些银子如果换取丝绸和瓷器、茶叶等物资,必然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这些物资是怎么筹集起来的,又是如何上船的?朱由检开始心生疑问。
而要想获得真正的答案,也只能从海盗刘灰的嘴里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原来自从禁海以来,寸板不得下海,搞的沿海居民生存艰难,贸易不但做不了,就是打鱼摸虾都成了奢望,偏偏浙江和福建沿海一带,土地稀少,老百姓除了冒死搞走私,别无活路。
于是就有一些人重新上船,做了海盗。
却没有想到,由于禁海,这些人走私大明的货物去了马六甲一带,价格那是翻了倍的上涨,获得了巨额暴利。
有人发财,就有人眼红。为了从走私贸易中获得一杯羹,很多大商人,还有豪门望族也加了进来。
他们开始收留海盗上岸留宿,并且代为购买、收集货物,成了海盗的窝主和代理商。
海盗提前把要购买的物资清单和数量告知窝主,窝主再召集附近几个府的大商人,集体收购囤积商品物资,等每年海盗乘东南季风来的时候,就在一些废弃的渔港或者偏僻海湾之中大批量的装卸货物,一旦完事,这些窝主和代理商再把大批从船上卸下来的金银拉回家中,几个富商一起分赃。
有人会问,几百条商船在废弃渔港装货,就没人举报吗?
举报!那你就想多了。
附近的居民因为贫穷,根本就不会举报,相反看见了不举报,还有钱可拿。
这些海盗和富商在装货下货时间,早就派人在附近清场了,闲杂人等不得靠近。
附近知情居民每人可获得十两八两银子不等的封口费,然后又雇佣他们的子女装船或者下货,每人又能赚个几十两银子。
如此一来,一个家庭一年只要和海盗干上两笔这种买卖,一年的吃喝就不愁了。
如果这些居民讲清高,讲爱大明,那么等待他们的只能是活活饿死。
就算有人有良心,去告官府,也不会有人理你,反而以无理取闹,滋生事端的名义挨上一顿皮鞭子。
因为这些官府在海盗里面也有干股,每年也能分到不少银子,这样一来二去,也成了海盗的庇护神。
况且这些豪绅富商大多有来头,朝廷地方都有家人做官,他们地方官也惹不起。
这些豪绅富商从走私贸易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供养了大批的读书人,又在朝廷做了大官。这些人已经成为大明一支影响力非常巨大的力量。
这些人后来不满足代理收货发货了,连海盗的买卖也要参股控股,结果最后这些豪绅富商已经和海盗无异了,分不清谁是海盗,谁是官绅了。
这些人买卖越做越大,银子越来越多,渐渐控制了大明白银的命脉。这些人也逐渐的形成了几个海商大集团(别叫海盗集团了,太难听)。
这些海商集团以他们的籍贯划分,基本可以分为浙直海商集团,地域范围是明代的南直隶省,今天的江苏徽州等地。
广东海商集团和福建海商集团。广东海商集团在广东广西一带,福建海商集团在福建一带,还有山东一带的小海商集团。其中的佼佼者正是明朝中期的徽商汪直海商集团和明晚期的福建郑氏海商集团。
这些海商集团既是内地的贸易代理人,又是海盗的参股人,有着巨大的利益。他们一旦仕途不如意,下海就是海盗,上岸就是官绅。
从此整个大明沿海上至官绅,下至百姓,内有官府,外有海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海洋走私贸易产业链,这和西欧的海盗非常相似。
不同的是,西方的海盗有伊丽莎白女王颁发的海盗执照,奉旨为贼,日不落帝国能从海盗贸易中获得暴利,从而完善海军,进而称霸世界。
而同时代的大明王朝的海盗,只能成为私人的敛财工具,大明是一点好处也捞不到,还在近代落得一个扼杀大航海时代,封杀资本主义萌芽的恶名。
善待海盗,能称霸世界,正规的大学从来不这么给你普及历史。他们只会给你描述西方海盗的罪恶史。
十年陆军,百年海军,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耗资巨大,世界上只有几个超级大国能负担的起。
在那个时代想拥有强大的海军,巨额军费要么从国内搜刮,要么走海洋贸易当海盗。而前者,势必会让国家大乱,民不聊生,只有后者才是最佳选择,给海盗活路,还能缓解国内矛盾,又能敛财。
聊西方的海盗史,有点太遥远,我们把视角,还是拉到大明王朝吧。
在大明王朝真的就没人敢彻底禁海,打击海盗吗?
有,但是这人的下场实在是太惨了。
明嘉靖年间,东南海盗猖獗。朝廷任命朱纨为右副都御史,巡抚浙江,兼辖福州、兴化、漳州、泉州、建宁五府军事”,负责打击海盗及倭寇事宜。
这朱纨为什么会当这个官?和沿海豪门望族有关,海盗惹了不该惹的人:余姚谢氏。
这谢氏相传为东晋宰相谢安的后代,乃是名门望族。大明王朝期间,余姚谢氏前后出了三位内阁辅臣,其中包括弘治、正德两朝的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谢迁这种名动朝野的实权人物。
这谢氏眼红江南沿海走私贸易的红利,也参与了进来,获利巨大。
谢氏是地方豪强,在官府和朝廷影响力巨大,给海盗做窝主和提供庇护那是再好不过了,所需商品货物,地方官府一律提供便利,不敢阻拦。
这本来是双方都有暴利的好事情,但是结局实在是悲惨。
不知道是谢氏是狮子大开口,要了过多的股份,还是想获得更多的红利,亦或是分赃不均。盘踞在双屿岛的海盗上岸,洗劫了谢氏满门,那叫一个惨,谢氏除了逃得几个幼儿,基本就没留下活口。
这下子,海盗们捅了马蜂窝。
谢氏参与走私是不假,但是谢氏在大明王朝那是豪族,士族的代表,门生故吏遍及朝野。此时整个朝廷为此都惊动了。
一个走私嘛!就是钱那点破事,能用钱解决的事,那还叫做是事吗?分赃不均,大家可以坐下来,一起谈吗,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
如今灭了满门,谁也保不了你们了,朝廷和皇上那也是要脸的。
因为这些海盗突破了潜规则,突破了明朝那些士大夫的想象极限,也突破了王朝的底线。刑不上士大夫,何况是灭人满门。
朝廷震怒,朱纨赴任,立刻调动福建水师。朱纨此人,据说是家徒四壁,是个大清官,做了十年封疆大吏,家中没有一亩良田。他就是海瑞那种人,嫉恶如仇。用一句话描述他的性格就是纯阳刚直,正是这种性格把他给害了。
朱纨正是儒家经典中所要着力塑造的那种典型的君子人格,在大明王朝官场的泥石流之中,朱纨可谓是一股不可多得的清流。
经过将近一年的准备,到了1548年,朱纨率福建水师远征浙江舟山群岛,趁着黑夜登上了双屿岛。岛上的海盗有很多,有中国、小日子、两只牙等各国海盗,都被朱纨一网打尽。
海盗集团的大头子,说白了也是内地的普通商人,这次也被杀了。俘获大小海盗头目百余人,其他淹死的,被杀的海盗不计其数。朱纨更是放了一把大火,烧了双屿岛。
其实事情做到这里基本就可以了,征服了双屿岛,杀了海盗头子,震慑了海盗,既给谢氏报了仇,又给嘉靖皇帝长了脸面,如果朱纨此时能够急流勇退,那他朱纨不仅仅是大明的功臣,而且是儒家的典范,清流中的君子,读书人的楷模,军界的翘楚。
豪绅富商一开始支持朱纨打击海盗,只不过想朱纨震慑海盗,并不是想赶尽杀绝。只要海盗遵守潜规则,互不侵犯,大家可以一起发财,豪强大族,富豪官绅,和海盗是可以共存的。
大家都在海洋走私贸易这个碗里吃饭,只要不破坏规则就可以了。
赚钱嘛!不磕碜。为了赚钱,士族豪绅是可以放下身段和海盗好好谈一谈的,没必要兵戎相见。
但是朱纨的性格决定他的命运,要把海盗赶尽杀绝,这十年间,海盗杀了一批又一批,里面有不少都是富豪官绅的子弟,渐渐的沿海官员和豪绅看朱纨的眼光变了。
有一次朱纨抓了一百多海商,唯恐当地官员阻扰,从中作梗,竟然没有申报朝廷,将人犯送交刑部审判皇帝勾决,便就地开刀问斩,一时间杀的人头滚滚。
这次杀俘,沿海豪门官绅彻底与朱纨决裂。我们让你打击海盗,只不过是让你震慑海盗,没让你赶尽杀绝,这海上的走私贸易我们还得做下去。
你朱纨玩的太过分了,忍了你十年了。我们得少赚多少钱?朱纨你这不是不懂事吗?好!我们来教你做人!
这次被杀的一个张姓走私商人乃是一名推官的亲戚,该推官又和当朝御史周亮是发小。结果御史周亮联合兵部尚书翁万建等联名上奏弹劾朱纨专权擅杀。
朝廷开始罢了朱纨的官,令人捉拿进京。朱纨此人性格刚烈,不愿意入京受辱,结果服毒自尽了。
死前留了一段话:言去外夷之盗易,去中国之盗难。去中国之盗易,去中国衣冠之盗难。吾贫且病,又负气,不任对簿。纵天子不欲死我,闽、浙人必杀我。吾死,自决之,不须人也”。
懂文言文的,大家细品。
至此,朱纨冤屈而死,沿海海防全部废了,再也没有人轻言打击海盗了。
说白了,整个东南沿海上上下下,无论是官员百姓,都靠着海洋走私贸易这个产业链活着呢?
尤其是豪族官绅,富商海盗,获利最大,你朱纨再清高,再刚烈,再能打,东南几省的利益集团容不下你了。
你能打管个屁用?出来混要有势力,要有背景。
古人早就把这个道理弄明白了。
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
禁海十年,且不说这些富豪损失了几亿两银子,就连百姓也苦不堪言,以前靠给海盗装船下货,一年干上几次,就可以养家糊口,并且小有富裕,如今不得不四处乞讨。
所谓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沿海无论是大小豪绅都要朱纨死之而后快。
听完海盗刘灰的介绍,朱由检终于明白这海洋走私贸易是怎么一回事了。
这海洋走私贸易牵涉太多,不是打打海盗就能解决的,如果处理不好,摆不平各方的利益平衡,大明王朝的沿海将永无宁日,大明王朝想借海洋贸易崛起,就是一句空话。
经过清点,这次战果包括白银1000万两,各种货物几百万两,而且还收获了5000支燧发枪,那是棒子国订购的,如今被朱由检笑纳了。
恐怕棒子国的李氏国王要哭死,定金都付了,却被朱由检截了胡。
朱由检看到这么多的白银,就很好奇,如此的多的银两,回来靠拢杭州湾一带是如何收购装载大批货物的。
要知道这可是上千万两的白银,不是一个小数字,这些银子如果换取丝绸和瓷器、茶叶等物资,必然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这些物资是怎么筹集起来的,又是如何上船的?朱由检开始心生疑问。
而要想获得真正的答案,也只能从海盗刘灰的嘴里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原来自从禁海以来,寸板不得下海,搞的沿海居民生存艰难,贸易不但做不了,就是打鱼摸虾都成了奢望,偏偏浙江和福建沿海一带,土地稀少,老百姓除了冒死搞走私,别无活路。
于是就有一些人重新上船,做了海盗。
却没有想到,由于禁海,这些人走私大明的货物去了马六甲一带,价格那是翻了倍的上涨,获得了巨额暴利。
有人发财,就有人眼红。为了从走私贸易中获得一杯羹,很多大商人,还有豪门望族也加了进来。
他们开始收留海盗上岸留宿,并且代为购买、收集货物,成了海盗的窝主和代理商。
海盗提前把要购买的物资清单和数量告知窝主,窝主再召集附近几个府的大商人,集体收购囤积商品物资,等每年海盗乘东南季风来的时候,就在一些废弃的渔港或者偏僻海湾之中大批量的装卸货物,一旦完事,这些窝主和代理商再把大批从船上卸下来的金银拉回家中,几个富商一起分赃。
有人会问,几百条商船在废弃渔港装货,就没人举报吗?
举报!那你就想多了。
附近的居民因为贫穷,根本就不会举报,相反看见了不举报,还有钱可拿。
这些海盗和富商在装货下货时间,早就派人在附近清场了,闲杂人等不得靠近。
附近知情居民每人可获得十两八两银子不等的封口费,然后又雇佣他们的子女装船或者下货,每人又能赚个几十两银子。
如此一来,一个家庭一年只要和海盗干上两笔这种买卖,一年的吃喝就不愁了。
如果这些居民讲清高,讲爱大明,那么等待他们的只能是活活饿死。
就算有人有良心,去告官府,也不会有人理你,反而以无理取闹,滋生事端的名义挨上一顿皮鞭子。
因为这些官府在海盗里面也有干股,每年也能分到不少银子,这样一来二去,也成了海盗的庇护神。
况且这些豪绅富商大多有来头,朝廷地方都有家人做官,他们地方官也惹不起。
这些豪绅富商从走私贸易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供养了大批的读书人,又在朝廷做了大官。这些人已经成为大明一支影响力非常巨大的力量。
这些人后来不满足代理收货发货了,连海盗的买卖也要参股控股,结果最后这些豪绅富商已经和海盗无异了,分不清谁是海盗,谁是官绅了。
这些人买卖越做越大,银子越来越多,渐渐控制了大明白银的命脉。这些人也逐渐的形成了几个海商大集团(别叫海盗集团了,太难听)。
这些海商集团以他们的籍贯划分,基本可以分为浙直海商集团,地域范围是明代的南直隶省,今天的江苏徽州等地。
广东海商集团和福建海商集团。广东海商集团在广东广西一带,福建海商集团在福建一带,还有山东一带的小海商集团。其中的佼佼者正是明朝中期的徽商汪直海商集团和明晚期的福建郑氏海商集团。
这些海商集团既是内地的贸易代理人,又是海盗的参股人,有着巨大的利益。他们一旦仕途不如意,下海就是海盗,上岸就是官绅。
从此整个大明沿海上至官绅,下至百姓,内有官府,外有海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海洋走私贸易产业链,这和西欧的海盗非常相似。
不同的是,西方的海盗有伊丽莎白女王颁发的海盗执照,奉旨为贼,日不落帝国能从海盗贸易中获得暴利,从而完善海军,进而称霸世界。
而同时代的大明王朝的海盗,只能成为私人的敛财工具,大明是一点好处也捞不到,还在近代落得一个扼杀大航海时代,封杀资本主义萌芽的恶名。
善待海盗,能称霸世界,正规的大学从来不这么给你普及历史。他们只会给你描述西方海盗的罪恶史。
十年陆军,百年海军,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耗资巨大,世界上只有几个超级大国能负担的起。
在那个时代想拥有强大的海军,巨额军费要么从国内搜刮,要么走海洋贸易当海盗。而前者,势必会让国家大乱,民不聊生,只有后者才是最佳选择,给海盗活路,还能缓解国内矛盾,又能敛财。
聊西方的海盗史,有点太遥远,我们把视角,还是拉到大明王朝吧。
在大明王朝真的就没人敢彻底禁海,打击海盗吗?
有,但是这人的下场实在是太惨了。
明嘉靖年间,东南海盗猖獗。朝廷任命朱纨为右副都御史,巡抚浙江,兼辖福州、兴化、漳州、泉州、建宁五府军事”,负责打击海盗及倭寇事宜。
这朱纨为什么会当这个官?和沿海豪门望族有关,海盗惹了不该惹的人:余姚谢氏。
这谢氏相传为东晋宰相谢安的后代,乃是名门望族。大明王朝期间,余姚谢氏前后出了三位内阁辅臣,其中包括弘治、正德两朝的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谢迁这种名动朝野的实权人物。
这谢氏眼红江南沿海走私贸易的红利,也参与了进来,获利巨大。
谢氏是地方豪强,在官府和朝廷影响力巨大,给海盗做窝主和提供庇护那是再好不过了,所需商品货物,地方官府一律提供便利,不敢阻拦。
这本来是双方都有暴利的好事情,但是结局实在是悲惨。
不知道是谢氏是狮子大开口,要了过多的股份,还是想获得更多的红利,亦或是分赃不均。盘踞在双屿岛的海盗上岸,洗劫了谢氏满门,那叫一个惨,谢氏除了逃得几个幼儿,基本就没留下活口。
这下子,海盗们捅了马蜂窝。
谢氏参与走私是不假,但是谢氏在大明王朝那是豪族,士族的代表,门生故吏遍及朝野。此时整个朝廷为此都惊动了。
一个走私嘛!就是钱那点破事,能用钱解决的事,那还叫做是事吗?分赃不均,大家可以坐下来,一起谈吗,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
如今灭了满门,谁也保不了你们了,朝廷和皇上那也是要脸的。
因为这些海盗突破了潜规则,突破了明朝那些士大夫的想象极限,也突破了王朝的底线。刑不上士大夫,何况是灭人满门。
朝廷震怒,朱纨赴任,立刻调动福建水师。朱纨此人,据说是家徒四壁,是个大清官,做了十年封疆大吏,家中没有一亩良田。他就是海瑞那种人,嫉恶如仇。用一句话描述他的性格就是纯阳刚直,正是这种性格把他给害了。
朱纨正是儒家经典中所要着力塑造的那种典型的君子人格,在大明王朝官场的泥石流之中,朱纨可谓是一股不可多得的清流。
经过将近一年的准备,到了1548年,朱纨率福建水师远征浙江舟山群岛,趁着黑夜登上了双屿岛。岛上的海盗有很多,有中国、小日子、两只牙等各国海盗,都被朱纨一网打尽。
海盗集团的大头子,说白了也是内地的普通商人,这次也被杀了。俘获大小海盗头目百余人,其他淹死的,被杀的海盗不计其数。朱纨更是放了一把大火,烧了双屿岛。
其实事情做到这里基本就可以了,征服了双屿岛,杀了海盗头子,震慑了海盗,既给谢氏报了仇,又给嘉靖皇帝长了脸面,如果朱纨此时能够急流勇退,那他朱纨不仅仅是大明的功臣,而且是儒家的典范,清流中的君子,读书人的楷模,军界的翘楚。
豪绅富商一开始支持朱纨打击海盗,只不过想朱纨震慑海盗,并不是想赶尽杀绝。只要海盗遵守潜规则,互不侵犯,大家可以一起发财,豪强大族,富豪官绅,和海盗是可以共存的。
大家都在海洋走私贸易这个碗里吃饭,只要不破坏规则就可以了。
赚钱嘛!不磕碜。为了赚钱,士族豪绅是可以放下身段和海盗好好谈一谈的,没必要兵戎相见。
但是朱纨的性格决定他的命运,要把海盗赶尽杀绝,这十年间,海盗杀了一批又一批,里面有不少都是富豪官绅的子弟,渐渐的沿海官员和豪绅看朱纨的眼光变了。
有一次朱纨抓了一百多海商,唯恐当地官员阻扰,从中作梗,竟然没有申报朝廷,将人犯送交刑部审判皇帝勾决,便就地开刀问斩,一时间杀的人头滚滚。
这次杀俘,沿海豪门官绅彻底与朱纨决裂。我们让你打击海盗,只不过是让你震慑海盗,没让你赶尽杀绝,这海上的走私贸易我们还得做下去。
你朱纨玩的太过分了,忍了你十年了。我们得少赚多少钱?朱纨你这不是不懂事吗?好!我们来教你做人!
这次被杀的一个张姓走私商人乃是一名推官的亲戚,该推官又和当朝御史周亮是发小。结果御史周亮联合兵部尚书翁万建等联名上奏弹劾朱纨专权擅杀。
朝廷开始罢了朱纨的官,令人捉拿进京。朱纨此人性格刚烈,不愿意入京受辱,结果服毒自尽了。
死前留了一段话:言去外夷之盗易,去中国之盗难。去中国之盗易,去中国衣冠之盗难。吾贫且病,又负气,不任对簿。纵天子不欲死我,闽、浙人必杀我。吾死,自决之,不须人也”。
懂文言文的,大家细品。
至此,朱纨冤屈而死,沿海海防全部废了,再也没有人轻言打击海盗了。
说白了,整个东南沿海上上下下,无论是官员百姓,都靠着海洋走私贸易这个产业链活着呢?
尤其是豪族官绅,富商海盗,获利最大,你朱纨再清高,再刚烈,再能打,东南几省的利益集团容不下你了。
你能打管个屁用?出来混要有势力,要有背景。
古人早就把这个道理弄明白了。
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
禁海十年,且不说这些富豪损失了几亿两银子,就连百姓也苦不堪言,以前靠给海盗装船下货,一年干上几次,就可以养家糊口,并且小有富裕,如今不得不四处乞讨。
所谓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沿海无论是大小豪绅都要朱纨死之而后快。
听完海盗刘灰的介绍,朱由检终于明白这海洋走私贸易是怎么一回事了。
这海洋走私贸易牵涉太多,不是打打海盗就能解决的,如果处理不好,摆不平各方的利益平衡,大明王朝的沿海将永无宁日,大明王朝想借海洋贸易崛起,就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