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成崇祯,重建大明河山 第76章 打土豪,分田地,不是万能的
热门推荐:
调查我孙连城,你侯亮平够格吗?
华娱:我能梦见未来
每天一签到,每月一召唤,无敌了
契约末世:我的灵武全是美少女
实力强大的我非要隐藏实力
快穿之主神也要考核
我亡灵召唤师,召唤的全是神灵?
惹她?她SSSSS级异端真祖宗
克夫命?二嫁帝王当宠妃
波及大半个明朝的张献忠乱军终于被搞定了,朱由检加封秦良玉为忠贞侯,太子太傅。
其军队就地驻扎重庆,搞安置重建工作。
这是大明王朝有史以来的唯一一位女侯爷,而且是靠战功封爵的。
又加封太子太傅,彰显其地位和威望,极尽尊荣,可见朱由检对她的尊宠和推崇。
大明武将虽然很多,但是真正能拿的出手和秦良玉相比的真没有几个,真是让大明的男人汗颜。
朱由检叹道:“我大明要是能多出几个如秦良玉一样的女将军,该有多好呀!”
对于李过,朱由检也该兑现诺言入阁的诺言了。
这几年来,李过收复山西、陕西、河南三省,招降李自成旧部,安抚流民功不可没,当记头功。
如果没有李岩,以朱由检的实力,打败李自成的军队,那是必然。
但是要彻底降服这些流寇军队,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一旦李自成死了,必将造成群龙无首的局面,那个时候,大小头领全国四处流窜,不知道又会给大明造成多大的危害,谁会知道又有多少人因此而家破人亡。
李岩的所作所为,不仅仅是立功,而且是积德。
立大功,积大善者,天必佑之。
湖南湖北剿张献忠,对百姓秋毫无犯,获得百姓爱戴,为朱由检收了民心。
进四川灭张献忠,收孙可望、李定国等四将,又是功德无量。
要知道张献忠这几个儿子,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后来都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
这四个人在南明那阵子可都是封了王的。
就拿孙可望来说,这人是不咋的,但是人家捞了一个含金量最高的封号,秦王!
朱由检也知道这几个兄弟不是省油的灯,放在四川也不放心,四川这地方容易割据。
其次四川老百姓不喜欢张献忠的部队,老张的人快把四川的老百姓杀绝了,如今就算是投降了,也不能把这些人安置在四川了。
四川老百姓恨死了张献忠,否则朱由检在四川将失去民心。
朱由检也不能把他们安置在湖广,因为这哥四个在湖广也不得人心。
想来想去,都安置江西吧,吓唬吓唬那些东林党。
然后,朱由检又命人诏李岩班师回朝,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
金銮殿上,朱由检罢了周延儒的首辅之位,令其回家养老。
随后加封李岩为内阁首辅和户部尚书。提拔雨青云为兵部尚书。
设立交通部,提拔李之藻为交通部长,主管铁路、公路、驿道、河道等事务。
设立农业部,徐光启的儿子徐继祖改任农业部长。
此外,还有一个在辽东抓获的西洋传教士汤若望,连同的他的下属,编入工部,令其翻译西方书籍。
如此一来,大明王朝从六部改为八部,事务也更加繁忙。
这次内阁的改组让大明的领导班子焕然一新。
周延儒这个老家伙不是东林党,也没有野心,是个和事佬,大家都能接受。
所以朱由检暂时让他主持内阁,不过这个人和东林共处多年,势必打压不了东林,反而心慈手软。
在周延儒主政这几年,东林党又有死灰复燃的现象,这不由得让朱由检警惕了起来。
大明危如累卵的一幕朱由检记忆犹新,万一这帮人真的起来了,国家税收不就又瘫痪了。
偷税漏税,拒不交税是东林党惯用的伎俩,决不能让东林得逞。
是时候换上李岩了,李岩主政有很大好处。
第一,李岩的父亲原是大明的山东巡抚,这是大明王朝上层的老人。李岩担任首辅在大明没有抵触情绪。
第二,李岩出身大顺军,又是降将的代表,能安抚降兵军心。
第三,李岩不是东林党,利于执行朱由检的打压东林的战略。
李岩是大明官员、降将集团、皇帝三方都能接受的人,这样一来大明的决策就不容易产生内耗,方便执行下去,减少成本开支。
李岩首次履新,就给李自成提了一条建议,要求部分省份取消用白银交农业税。
这是对万历年间张居正的一条鞭法的修正。
李岩认为,用白银交农业税,对大明危害极大,除沿海商业发达省份,其余省份可实行双轨制。
就是缴纳土地税和农业税,农民有选择用实物缴纳和用白银缴纳的权利,农民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李岩上书,自太祖年间,土地已经分配给农民和军户,百姓安居乐业,并无不妥。
至万历年间,大明财政尚能维持开支,但自张居正施行一条鞭法以来,财政收入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农民的收入却下降了。
一条鞭法的影响是,工商业者得到了实惠,老百姓却不愿意种地了。
由于统一施行白银交税,在经济不发达省份,农民用粮食变现成白银是非常难的。
只能贱卖粮食给商人才能换取白银,经济发达的省份,一石粮食可换三两白银。经济落后的省份一石粮食只能换二两白银,甚至更低。
为啥会这样,就是变现渠道少,朝廷又不收公粮,只能被黑心商人低价收购,别无二法。
而且这种现象,沿海省份也有,只是沿海的农民往往同时经营手工业和商业,有额外获得银子的渠道,对于收入影响不大。
但是像陕西、河南、安徽这些农业省份来说,问题就严重了。
另一方面用白银交税,农民还要承担火耗的损失。明代征税以银为主,零碎银子铸大银锭有损耗,地方官征税时会多征火耗弥补。
这火耗学问可就大了,好多官员就靠这个发财,一两银子收一钱火耗,我就收一钱三分,多出的三分银子就进了官员都口袋。
也就是说这些省的农民,不但被黑心商人盘剥,还要被官府盘剥。
本来因为谷贱伤农,老百姓已经活不下去了,还得被官府在银子上贪了一笔,那可就是雪上加霜了。
这样一来,老百姓就不愿意种地了。纷纷把地送给藩王宗室,挂在藩王的名下。
因为藩王不用交税,我土地不要了,我就给你打工好了,土地就当给藩王入股了,这样还能多拿一点。
这样一来,老百姓有样学样,大量的土地挂在藩王的名下,是越来越多。
比如这福王表面的土地有好几百万亩,挂靠的土地更多,福王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土地,为啥会这样?太多了呗。
有些只看史书,不知道底细的史学家天天嚷嚷福王巧取豪夺,兼并土地,那是埋汰人家老朱家。
反正老朱家倒台了,随便抹黑。
真实的情况就是,农民拿不出白银,只能地挂在藩王名下。
就这样,你没点关系,你想把土地挂在藩王名下,人家还不要呢!藩王也知道保护名节,这后世的史学家太黑了,总抹黑咱,得防着一点。
结果大明财政收不到银子,只能把税加在其他的农民身上,这些农民就要多交税,才能满足大明财政开支。
剩下的农民一看不好,税越来越多了,宁肯要饭,也不种地了。
这土地送给你藩王,你藩王不要是吧?你不要我就扔了,我就去要饭,就去逃荒 。
实在不行就参加义军了,结果成全了李自成和张献忠。
李岩把情况一讲,朱由检彻底明白了咋回事。
大明是成也白银,败也白银,都是钱惹得祸。
大明的兵就是因为没有银子,才总打败仗。
大明的百姓就是因为没有银子,才不愿意种地了,喜欢要饭,喜欢当流寇。
这都是被银子给逼得。
这银子去哪里了?还不是在东林党手里。
南方的工商业、手工业、沿海走私猖獗,银子都进了他们的口袋。
这些人又不交税,又不种地,银子都埋地下了。搞的大明王朝出现了银荒。
李岩的建议恢复实物纳税,避免农民因为换取白银而接受的多次次盘剥。
否则的,就是把再多的土地分给农民,他们也不会去种,他们只能去要饭,去做贼。
打土豪,分田地这一套,在明朝是没有市场的,他不是万能的。
如果强行把土地分给老百姓,不改变用白银纳税的这种方式。
土地还是会回到藩王和大官员大地主的手里,大明还是要回到老路上去。
李岩这一番话,让朱由检是醍醐灌顶,本以为自己穿越过来就是一个王者,哪知道大明降将里面还藏着一位大咖。
朱由检从善如流,言听计从,立即让六部拟订条文,交给李岩审定,然后御览披红,交户部执行。
李岩为啥敢于仗义执言,不惜得罪东林、宗室和满城官员,因为李岩出身农民军,知道民间的疾苦。
为百姓直言,为天下安心,那是李岩的使命。
现在朱由检开始庆幸自己的抉择,开局就收了一位明相,这张居正和李岩一比差远了。
李岩这位内阁首辅,未来将伴随朱由检走完大明王朝的所有的路。
其军队就地驻扎重庆,搞安置重建工作。
这是大明王朝有史以来的唯一一位女侯爷,而且是靠战功封爵的。
又加封太子太傅,彰显其地位和威望,极尽尊荣,可见朱由检对她的尊宠和推崇。
大明武将虽然很多,但是真正能拿的出手和秦良玉相比的真没有几个,真是让大明的男人汗颜。
朱由检叹道:“我大明要是能多出几个如秦良玉一样的女将军,该有多好呀!”
对于李过,朱由检也该兑现诺言入阁的诺言了。
这几年来,李过收复山西、陕西、河南三省,招降李自成旧部,安抚流民功不可没,当记头功。
如果没有李岩,以朱由检的实力,打败李自成的军队,那是必然。
但是要彻底降服这些流寇军队,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一旦李自成死了,必将造成群龙无首的局面,那个时候,大小头领全国四处流窜,不知道又会给大明造成多大的危害,谁会知道又有多少人因此而家破人亡。
李岩的所作所为,不仅仅是立功,而且是积德。
立大功,积大善者,天必佑之。
湖南湖北剿张献忠,对百姓秋毫无犯,获得百姓爱戴,为朱由检收了民心。
进四川灭张献忠,收孙可望、李定国等四将,又是功德无量。
要知道张献忠这几个儿子,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后来都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
这四个人在南明那阵子可都是封了王的。
就拿孙可望来说,这人是不咋的,但是人家捞了一个含金量最高的封号,秦王!
朱由检也知道这几个兄弟不是省油的灯,放在四川也不放心,四川这地方容易割据。
其次四川老百姓不喜欢张献忠的部队,老张的人快把四川的老百姓杀绝了,如今就算是投降了,也不能把这些人安置在四川了。
四川老百姓恨死了张献忠,否则朱由检在四川将失去民心。
朱由检也不能把他们安置在湖广,因为这哥四个在湖广也不得人心。
想来想去,都安置江西吧,吓唬吓唬那些东林党。
然后,朱由检又命人诏李岩班师回朝,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
金銮殿上,朱由检罢了周延儒的首辅之位,令其回家养老。
随后加封李岩为内阁首辅和户部尚书。提拔雨青云为兵部尚书。
设立交通部,提拔李之藻为交通部长,主管铁路、公路、驿道、河道等事务。
设立农业部,徐光启的儿子徐继祖改任农业部长。
此外,还有一个在辽东抓获的西洋传教士汤若望,连同的他的下属,编入工部,令其翻译西方书籍。
如此一来,大明王朝从六部改为八部,事务也更加繁忙。
这次内阁的改组让大明的领导班子焕然一新。
周延儒这个老家伙不是东林党,也没有野心,是个和事佬,大家都能接受。
所以朱由检暂时让他主持内阁,不过这个人和东林共处多年,势必打压不了东林,反而心慈手软。
在周延儒主政这几年,东林党又有死灰复燃的现象,这不由得让朱由检警惕了起来。
大明危如累卵的一幕朱由检记忆犹新,万一这帮人真的起来了,国家税收不就又瘫痪了。
偷税漏税,拒不交税是东林党惯用的伎俩,决不能让东林得逞。
是时候换上李岩了,李岩主政有很大好处。
第一,李岩的父亲原是大明的山东巡抚,这是大明王朝上层的老人。李岩担任首辅在大明没有抵触情绪。
第二,李岩出身大顺军,又是降将的代表,能安抚降兵军心。
第三,李岩不是东林党,利于执行朱由检的打压东林的战略。
李岩是大明官员、降将集团、皇帝三方都能接受的人,这样一来大明的决策就不容易产生内耗,方便执行下去,减少成本开支。
李岩首次履新,就给李自成提了一条建议,要求部分省份取消用白银交农业税。
这是对万历年间张居正的一条鞭法的修正。
李岩认为,用白银交农业税,对大明危害极大,除沿海商业发达省份,其余省份可实行双轨制。
就是缴纳土地税和农业税,农民有选择用实物缴纳和用白银缴纳的权利,农民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李岩上书,自太祖年间,土地已经分配给农民和军户,百姓安居乐业,并无不妥。
至万历年间,大明财政尚能维持开支,但自张居正施行一条鞭法以来,财政收入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农民的收入却下降了。
一条鞭法的影响是,工商业者得到了实惠,老百姓却不愿意种地了。
由于统一施行白银交税,在经济不发达省份,农民用粮食变现成白银是非常难的。
只能贱卖粮食给商人才能换取白银,经济发达的省份,一石粮食可换三两白银。经济落后的省份一石粮食只能换二两白银,甚至更低。
为啥会这样,就是变现渠道少,朝廷又不收公粮,只能被黑心商人低价收购,别无二法。
而且这种现象,沿海省份也有,只是沿海的农民往往同时经营手工业和商业,有额外获得银子的渠道,对于收入影响不大。
但是像陕西、河南、安徽这些农业省份来说,问题就严重了。
另一方面用白银交税,农民还要承担火耗的损失。明代征税以银为主,零碎银子铸大银锭有损耗,地方官征税时会多征火耗弥补。
这火耗学问可就大了,好多官员就靠这个发财,一两银子收一钱火耗,我就收一钱三分,多出的三分银子就进了官员都口袋。
也就是说这些省的农民,不但被黑心商人盘剥,还要被官府盘剥。
本来因为谷贱伤农,老百姓已经活不下去了,还得被官府在银子上贪了一笔,那可就是雪上加霜了。
这样一来,老百姓就不愿意种地了。纷纷把地送给藩王宗室,挂在藩王的名下。
因为藩王不用交税,我土地不要了,我就给你打工好了,土地就当给藩王入股了,这样还能多拿一点。
这样一来,老百姓有样学样,大量的土地挂在藩王的名下,是越来越多。
比如这福王表面的土地有好几百万亩,挂靠的土地更多,福王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土地,为啥会这样?太多了呗。
有些只看史书,不知道底细的史学家天天嚷嚷福王巧取豪夺,兼并土地,那是埋汰人家老朱家。
反正老朱家倒台了,随便抹黑。
真实的情况就是,农民拿不出白银,只能地挂在藩王名下。
就这样,你没点关系,你想把土地挂在藩王名下,人家还不要呢!藩王也知道保护名节,这后世的史学家太黑了,总抹黑咱,得防着一点。
结果大明财政收不到银子,只能把税加在其他的农民身上,这些农民就要多交税,才能满足大明财政开支。
剩下的农民一看不好,税越来越多了,宁肯要饭,也不种地了。
这土地送给你藩王,你藩王不要是吧?你不要我就扔了,我就去要饭,就去逃荒 。
实在不行就参加义军了,结果成全了李自成和张献忠。
李岩把情况一讲,朱由检彻底明白了咋回事。
大明是成也白银,败也白银,都是钱惹得祸。
大明的兵就是因为没有银子,才总打败仗。
大明的百姓就是因为没有银子,才不愿意种地了,喜欢要饭,喜欢当流寇。
这都是被银子给逼得。
这银子去哪里了?还不是在东林党手里。
南方的工商业、手工业、沿海走私猖獗,银子都进了他们的口袋。
这些人又不交税,又不种地,银子都埋地下了。搞的大明王朝出现了银荒。
李岩的建议恢复实物纳税,避免农民因为换取白银而接受的多次次盘剥。
否则的,就是把再多的土地分给农民,他们也不会去种,他们只能去要饭,去做贼。
打土豪,分田地这一套,在明朝是没有市场的,他不是万能的。
如果强行把土地分给老百姓,不改变用白银纳税的这种方式。
土地还是会回到藩王和大官员大地主的手里,大明还是要回到老路上去。
李岩这一番话,让朱由检是醍醐灌顶,本以为自己穿越过来就是一个王者,哪知道大明降将里面还藏着一位大咖。
朱由检从善如流,言听计从,立即让六部拟订条文,交给李岩审定,然后御览披红,交户部执行。
李岩为啥敢于仗义执言,不惜得罪东林、宗室和满城官员,因为李岩出身农民军,知道民间的疾苦。
为百姓直言,为天下安心,那是李岩的使命。
现在朱由检开始庆幸自己的抉择,开局就收了一位明相,这张居正和李岩一比差远了。
李岩这位内阁首辅,未来将伴随朱由检走完大明王朝的所有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