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成崇祯,重建大明河山 第117章 大明有了自己的拖拉机制造厂
通过洛杉矶的晚间新闻播报,朱由检才知道这座拖拉机制造厂的历史和价值。
“据美联社最新消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位于洛杉矶的拖拉机制造厂被大火吞没。该厂曾为二战提供大量的谢尔曼坦克,为盟军部队在欧洲战场的胜利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此次大火烧掉整座厂房和生产线,烧毁大量的大马力拖拉机,据初步估算损失大概在十五亿到十八亿之间,实在是令人痛心疾首。”
听完播音员的报道,朱由检才知道,捡到宝了。
这是一座价值十多个亿美元的拖拉机厂,同时也是一座在二战驰名的美军坦克制造厂,大名鼎鼎的m4谢尔曼坦克,就是这个厂制造的。这座承载无数荣耀和传奇的拖拉机厂,如今他已经完整的,一个螺丝不差的进了朱由检的口袋。
m4“谢尔曼”坦克:由美国研制,采用焊接车体,炮塔顶部装甲厚9毫米,车体前部装甲厚50毫米,炮塔前部装甲厚85毫米。可安装过多种发动机。采用蜗壳弹簧转向悬架。装备过m3型75毫米L\/40加农炮、76毫米口径炮等,还配备1挺12.7毫米口径勃朗宁机枪和2挺7.62毫米口径勃朗宁m1919A4机枪。它是二战中生产数量最多的坦克之一,从1941年到战争结束,美国工厂生产约53,000辆。
谢尔曼坦克火力比豹式坦壳差不少,不过这毕竟只是生产线,如果后期有了豹式坦壳的图纸,和技术熟练的工人,生产任何一种坦克都不是问题。
只是生产拖拉机和坦克的生产线一定要放在内部省份,这样才好保密和生产。
朱由检和李岩研究了半天,最终决定还是放在河南洛阳比较好一些,这个地方地处中原,可以有效避免后世空军飞机的轰炸。
大明王朝拿出建设拖拉机厂的方案后,帝国调集无数的能工巧匠去洛阳,建设拖拉机制造厂,盖厂房,修公路,为了通水通电,还修建了一个小型的发电厂。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终于把一整条的拖拉机生产线安装完毕。幸好这个厂还有很多大马力柴油发动机和非常多的大配件,组装起来没难度,工人们经过努力尝试,也生产出一批样品。
不过在拖拉机制造厂的生产和建设上,还是史密斯和罗伯特两人,出力最多。毕竟这两人是柴油机电专家,很多事情都离不开他们两人,两人又是计算机天才,笔记本电脑里面有很多资料,这让朱由检在很多方面都依赖两人的帮助。
尤其是组织生产方面,史密斯曾经在造船厂待过,有过现代化的生产和管理经验。
于是朱由检就任命史密斯为洛阳拖拉机厂的厂长兼总工程师,负责拖拉机厂的所有生产和管理。
而东洋海军铁甲战舰的驾驶和修理培训工作,就全部由罗伯特负责。
自从拥有了史密斯这位来自现代社会的杰出工程师加入并负责管理之后,原本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的拖拉机厂迅速焕发出勃勃生机,并很快步入正轨。
在史密斯卓越的领导才能及专业知识的引领下,工厂不仅成功地培训出数量庞大且具备高度专业素养的合格技术工人队伍,还源源不断地产出质量上乘、性能优异的各式拖拉机产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厂更是凭借其强大的研发实力以及先进的制造工艺,相继推出多个不同型号的拖拉机。这些新型号的拖拉机能适应各种复杂地形和恶劣环境,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大明农民多样化的需求。
这些优质拖拉机的问世,有力地推动了大明王朝农业生产的蓬勃发展。它们大幅提升了农田耕作效率,使得农作物产量节节攀升,尤其是粮食产量获得显着增长。
正因如此,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大明王朝的百姓温饱问题终于得以迎刃而解。曾经因粮食短缺而生活艰难的民众们,如今都能够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
看到拖拉机带来的巨大成效后,皇帝朱由检当机立断,将自己收纳入空间内的那数百台大型拖拉机全部调配至东北地区的生产建设兵团手中,并且购买了大批的农机具相配合。这批大马力拖拉机在生产建设兵团手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在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上展开大规模的开垦作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一片片沉睡已久的荒地被唤醒,其中包括辽阔的三江平原以及富饶的松嫩平原等重要区域。这些新开发出来的肥沃土地成为了大明王朝一座超级规模的大粮仓,源源不断地为帝国输送着充足的粮食资源。
与此同时,辽东地区也在这场变革浪潮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得益于良好的自然条件以及先进的农耕技术,盘锦所产的大米以其优良品质声名远扬,畅销各地。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吸引,纷纷举家迁移至辽东、吉林乃至黑龙江等地安家落户,在此处辛勤耕耘,开创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农业拖拉机的生产和制造,彻底改变了大明王朝落后农业生产方式,为大明的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帝国因此而焕发出新的生机。
机械化的耕种扩大了可耕种土地的面积,土地的深翻改良了土壤,尤其是五铧犁和重耙的使用。
五铧犁和重耙等农具在农业拖拉机的牵引下发挥出了巨大作用。这些工具能够将土地深深地翻开,并破碎土块、平整地面,极大地减轻了农民们繁重的劳动强度。
这样农民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进行精耕细作,从而收获更多的粮食。也可以去工厂打工,或者当兵,为大明王朝开疆拓土。
“据美联社最新消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位于洛杉矶的拖拉机制造厂被大火吞没。该厂曾为二战提供大量的谢尔曼坦克,为盟军部队在欧洲战场的胜利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此次大火烧掉整座厂房和生产线,烧毁大量的大马力拖拉机,据初步估算损失大概在十五亿到十八亿之间,实在是令人痛心疾首。”
听完播音员的报道,朱由检才知道,捡到宝了。
这是一座价值十多个亿美元的拖拉机厂,同时也是一座在二战驰名的美军坦克制造厂,大名鼎鼎的m4谢尔曼坦克,就是这个厂制造的。这座承载无数荣耀和传奇的拖拉机厂,如今他已经完整的,一个螺丝不差的进了朱由检的口袋。
m4“谢尔曼”坦克:由美国研制,采用焊接车体,炮塔顶部装甲厚9毫米,车体前部装甲厚50毫米,炮塔前部装甲厚85毫米。可安装过多种发动机。采用蜗壳弹簧转向悬架。装备过m3型75毫米L\/40加农炮、76毫米口径炮等,还配备1挺12.7毫米口径勃朗宁机枪和2挺7.62毫米口径勃朗宁m1919A4机枪。它是二战中生产数量最多的坦克之一,从1941年到战争结束,美国工厂生产约53,000辆。
谢尔曼坦克火力比豹式坦壳差不少,不过这毕竟只是生产线,如果后期有了豹式坦壳的图纸,和技术熟练的工人,生产任何一种坦克都不是问题。
只是生产拖拉机和坦克的生产线一定要放在内部省份,这样才好保密和生产。
朱由检和李岩研究了半天,最终决定还是放在河南洛阳比较好一些,这个地方地处中原,可以有效避免后世空军飞机的轰炸。
大明王朝拿出建设拖拉机厂的方案后,帝国调集无数的能工巧匠去洛阳,建设拖拉机制造厂,盖厂房,修公路,为了通水通电,还修建了一个小型的发电厂。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终于把一整条的拖拉机生产线安装完毕。幸好这个厂还有很多大马力柴油发动机和非常多的大配件,组装起来没难度,工人们经过努力尝试,也生产出一批样品。
不过在拖拉机制造厂的生产和建设上,还是史密斯和罗伯特两人,出力最多。毕竟这两人是柴油机电专家,很多事情都离不开他们两人,两人又是计算机天才,笔记本电脑里面有很多资料,这让朱由检在很多方面都依赖两人的帮助。
尤其是组织生产方面,史密斯曾经在造船厂待过,有过现代化的生产和管理经验。
于是朱由检就任命史密斯为洛阳拖拉机厂的厂长兼总工程师,负责拖拉机厂的所有生产和管理。
而东洋海军铁甲战舰的驾驶和修理培训工作,就全部由罗伯特负责。
自从拥有了史密斯这位来自现代社会的杰出工程师加入并负责管理之后,原本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的拖拉机厂迅速焕发出勃勃生机,并很快步入正轨。
在史密斯卓越的领导才能及专业知识的引领下,工厂不仅成功地培训出数量庞大且具备高度专业素养的合格技术工人队伍,还源源不断地产出质量上乘、性能优异的各式拖拉机产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厂更是凭借其强大的研发实力以及先进的制造工艺,相继推出多个不同型号的拖拉机。这些新型号的拖拉机能适应各种复杂地形和恶劣环境,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大明农民多样化的需求。
这些优质拖拉机的问世,有力地推动了大明王朝农业生产的蓬勃发展。它们大幅提升了农田耕作效率,使得农作物产量节节攀升,尤其是粮食产量获得显着增长。
正因如此,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大明王朝的百姓温饱问题终于得以迎刃而解。曾经因粮食短缺而生活艰难的民众们,如今都能够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
看到拖拉机带来的巨大成效后,皇帝朱由检当机立断,将自己收纳入空间内的那数百台大型拖拉机全部调配至东北地区的生产建设兵团手中,并且购买了大批的农机具相配合。这批大马力拖拉机在生产建设兵团手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在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上展开大规模的开垦作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一片片沉睡已久的荒地被唤醒,其中包括辽阔的三江平原以及富饶的松嫩平原等重要区域。这些新开发出来的肥沃土地成为了大明王朝一座超级规模的大粮仓,源源不断地为帝国输送着充足的粮食资源。
与此同时,辽东地区也在这场变革浪潮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得益于良好的自然条件以及先进的农耕技术,盘锦所产的大米以其优良品质声名远扬,畅销各地。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吸引,纷纷举家迁移至辽东、吉林乃至黑龙江等地安家落户,在此处辛勤耕耘,开创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农业拖拉机的生产和制造,彻底改变了大明王朝落后农业生产方式,为大明的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帝国因此而焕发出新的生机。
机械化的耕种扩大了可耕种土地的面积,土地的深翻改良了土壤,尤其是五铧犁和重耙的使用。
五铧犁和重耙等农具在农业拖拉机的牵引下发挥出了巨大作用。这些工具能够将土地深深地翻开,并破碎土块、平整地面,极大地减轻了农民们繁重的劳动强度。
这样农民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进行精耕细作,从而收获更多的粮食。也可以去工厂打工,或者当兵,为大明王朝开疆拓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