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穿越成崇祯,重建大明河山 > 第140章 开办帝国银行

穿越成崇祯,重建大明河山 第140章 开办帝国银行

    果不其然,大明王朝颁布发行新的银元作为流通货币困难重重。

    江南金陵,作为大明经济重镇,被选为银元试行之地。应天府尹赵南星领命后,深感责任重大。

    他先在城中张贴告示,向百姓详细说明银元的优点与试行目的。然而,百姓们对此多持怀疑态度。“这银元真能省了火耗?别是官府又想出的新花样,变着法儿搜刮咱们的钱财。”街头巷尾,议论声不绝于耳。

    为了让百姓尽快接受银元,赵南星规定,在金陵城内,百姓缴纳赋税既可用传统银锭,也可用银元,且以银元缴纳时,不再额外征收火耗。同时,官府在市场上以合理价格收购银元,确保其流通顺畅。

    起初,商户们对银元仍心存顾虑,交易时不愿接受。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百姓发现使用银元的便利,且火耗确实省去不少,银元逐渐被认可。

    在一家米铺前,一位老妇人拿着银元来买米。掌柜接过银元,仔细查看成色与重量,确认无误后笑道:“这银元果然方便,以后收银子可省心多了。”

    然而,试行并非一帆风顺。一些钱庄老板联合起来抵制银元,他们担心银元普及后,自己在银钱兑换中的暴利将不复存在。他们暗中囤积银元,抬高兑换价格,企图扰乱市场。

    赵南星得知后,果断出手。他一方面严惩参与抵制的钱庄老板,查封其店铺;另一方面,加大银元投放量,稳定市场价格。经过一番整治,金陵城的银元流通逐渐走上正轨。

    为此,赵南星也得到了朱由检的赏识,被升为南京户部尚书。

    金陵试行银元的消息传到京城,朝中大臣们反应不一。一些保守派大臣仍坚持反对,他们向万历帝进言:“陛下,金陵试行银元,虽看似省去火耗,但冲击了传统银锭交易,扰乱了金融秩序。长此以往,恐引发更大混乱。”

    朱由检听后,心中也有些动摇,便命内阁首辅李岩前往金陵实地考察。李岩抵达金陵后,微服深入市井街巷,了解百姓对银元的看法;又与商户、钱庄老板交谈,询问银元对商业的影响。

    在与一位丝绸商人交谈时,商人说道:“李大人,这银元着实方便。以前收碎银,还得请人鉴定成色,计算火耗,麻烦得很。现在用银元,一目了然,交易快捷,而且火耗没了,成本也降低了。”

    李岩又来到铸造局,看到铸造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银元质量上乘。他心中已有定论。

    回到京城后,李岩如实向万历帝奏明:“陛下,金陵试行银元,成效显着。百姓负担减轻,商业活动更加活跃,火耗之弊得到有效遏制。虽在试行过程中遇到一些波折,但只要加以引导和规范,银元必能为我大明带来诸多益处。”

    朱由检听后,终于下定决心,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银元。

    火耗的省去,让百姓的生活压力大大减轻。农民手中有了更多的余钱,用于购置农具、扩大生产。许多荒废的农田重新被开垦,粮食产量逐年增加。

    商业也因银元的流通变得更加繁荣。商人们交易时无需再为鉴定银锭成色、计算火耗而烦恼,贸易成本降低,交易范围不断扩大。沿海地区的海外贸易更是蓬勃发展,银元成为国际通用货币,大明的商品在海外市场更具竞争力。

    大明王朝财政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以往被各级官吏侵吞的火耗银,如今转化为国库的实际收入。有了充足的资金,朱由检得以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加强边防建设、兴修水利工程等。

    在北方边境,明军装备了更加精良的武器,防御能力大大增强,抵御了外敌的侵扰;在江南水乡,新修的水利设施让农田灌溉得到保障,旱涝保收。

    此刻的朱由检站在紫禁城的城楼上,俯瞰着繁华的京城。他深知,银元的推行只是大明改革的第一步,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他坚信,只要坚定不移地推行改革,大明帝国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但是仅仅推广银元还不够,毕竟在这个时代,很多富豪还是倾向把银子埋在地里面,既不流通,也不消费,也是造成大明银荒的一个原因。

    要把这些富商埋在地下的白银为帝国所用!

    结合银元的发行,一个月后,在朱由检的主持下,大明帝国银行于京城盛大开业。

    开业当日,京城万人空巷。银行坐落于繁华的正阳门附近,雕梁画栋,气势恢宏。朱红色的大门上,上书几个金色的大字“大明帝国银行”。门口张灯结彩,锣鼓喧天,百姓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聚着,都想一睹这新鲜事物的风采。

    户部尚书徐大人亲自前来主持开业仪式。他站在高台上,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父老乡亲们,今日这大明帝国银行开业,乃是我大明的一桩盛事!这银行啊,就如同咱大明经济的定海神针,往后会给大家带来数不尽的好处。当今圣上承诺,你们只要把银子存进去,就会有利息,存一万块银元,年底就能拿回一万零三百块银元,存十年就能拿回一万三千块银元。”

    在银行大厅内,一位名叫王二的小商贩好奇地问柜员:“这银行到底是干啥的?对咱老百姓有啥用?”柜员微笑着解释道:“王小哥,您平日里做点小买卖,赚了钱放在家里怕不安全吧?存到我们银行就不一样啦,不仅能给您保管得妥妥当当,还会按照一定比例给您利息,让您的钱生钱。”

    王二挠挠头,有些犹豫:“真有这好事?我咋觉得不太靠谱呢。”这时,一旁的徐大人接过话茬:“王二啊,你就放心吧。这银行是咱朝廷开办的,有皇家信誉做担保,还能有假?你把钱存进来,就等于给你的财富上了把锁。”王二听了,心动不已,当即从怀里掏出几百块银元,办理了存款手续。

    大明帝国银行的开办,很快传遍了千家万户,很多富商都在商议,与其把银子埋在地下不会下崽,不如把银子放在银行,既安全,又能收取不菲的利息。

    富商和官僚们以前把银子埋在地下也是没有办法,过去的人不能露富,否则就会被人惦记,如今的帝国银行承诺给储户保密身份,还付给利息,这些人都高兴坏了。

    要知道那个时候,大明王朝也是有银庄的,只是存银子还是要收取一定的费用的,异地存取更是费用高昂。

    如今只要把银子存进大明帝国银行,只要银子够多,异地存取根本就不收取任何费用,只是要提前预约罢了。

    除了储蓄,银行的贷款业务也备受关注。在京城开布庄的孙掌柜,一直想扩大生意,却苦于资金不足。得知银行有贷款业务,他赶忙来到银行咨询。

    孙掌柜焦急地对柜员说:“我这布庄想多进些好料子,再开几家分店,可手头银子不够,你们银行能帮帮我不?”柜员详细询问了孙掌柜布庄的经营状况后,说道:“孙掌柜,您的布庄信誉良好,经营也稳定,符合我们的贷款条件。您只需按照规定办理手续,就能拿到贷款。”

    孙掌柜激动地说:“这可真是及时雨啊!有了这笔钱,我就能把生意做大做强,到时候多雇些伙计,干更大的事业。”

    银行的贷款业务,不仅帮助了像孙掌柜这样的商人,也让许多手工业者、农民受益。有了资金支持,手工作坊得以扩大生产规模,改进工艺;农民们也能购买更好的农具、种子,提高粮食产量。一时间,大明的各行各业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

    大明帝国银行另一大好处就是,统一发行货币。以往,市场上货币种类繁多,银子,西洋货币,铜钱等等,成色不一,交易时常常因货币兑换问题产生纠纷。如今,银行发行统一规格的银元,每枚银元的重量、含银量都有严格标准,大大方便了交易。

    在集市上,卖菜的张大娘高兴地说:“以前收银子,还得找行家看看成色,生怕收到假的或者成色不好的。现在好了,这银行出的银元,大家都信得过,交易起来省心多了。”

    而且,银行通过调节银元的发行量,稳定了物价。以往因货币混乱导致的物价飞涨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百姓的生活更加安稳。

    同时杜绝了官员以火耗的名义侵吞税款,税收环节更加简便和透明。

    对于大明王朝的财政而言,银行更是发挥了巨大作用。各地税收通过银行统一收缴,减少了中间环节的贪污腐败。同时,银行还能为国家大型工程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正在修建的黄河水利工程,就得益于银行的资金调配。工部尚书感慨地说:“以前修工程,资金筹集困难重重,还时常被各级官员克扣。现在有了银行,资金能及时到位,工程进展顺利多了。”

    大明帝国银行的开办,如同一股春风,吹遍了大明的每一个角落。它不仅给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更稳固了大明王朝的统治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