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孤城:疫病封锁下的末日求生 第79章 滩沙江防线
热门推荐:
舰娘改造,提督去宪兵队忏悔吧
综武:我有群芳谱,从黄蓉开始!
六零不下乡,家长里短
人到晚年系统激活,我能证道全靠徒儿们内卷
因为我善,中了蓝星大小姐的圈套
四合院把空间之门上交国家
重生后,我果断退婚转嫁冷面军少
大明:我每天一个未来快递,老朱心态崩了!
犬夜叉:我悟心,全剧第一嘲讽怪
滩沙江,位于中星合众国中部靠近南部战区的位置,是一条长约1200多公里的江流。
它蜿蜒流经多个市县,为附近居民和城镇提供了宝贵的水源。
滩沙江的江面宽阔,平均宽度约两公里,水深处更是达到了40多米,深邃而神秘。
江流两岸,大多是平坦的浅滩,沙石在江水的长期冲刷下显得格外细腻。
浅滩上,偶尔可以看到几块被水流打磨得圆润的石头,静静地躺在那里,诉说着岁月的痕迹。
近年来,合众国为了保护水源和生态资源,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限制了对滩沙江的开发。
因此,这条江流保持着较为原始的状态,两岸植被丰富,但人迹罕至。
沿着江岸,偶尔可以看到一些小村庄,村民们的生活与滩沙江紧密相连。
曾经的村民们或是在浅滩上捕鱼,或是在江边洗菜洗衣,滩沙江的水滋养着他们的生活,也承载着他们的希望与梦想。
滩沙江,就是这样一条宁静而伟大的河流,它以宽广的胸怀滋养着这片土地,以无尽的包容守护着两岸的生灵。
然而,世界末日的来临,却摧毁了两岸居民原本平静而美好的生活。
想要渡过滩沙江,主要依靠四条跨江大桥,以及周边市县的几个渡口。
其中,滩沙江最大的渡口位于云林县的中段,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这个渡口规模庞大,码头长达数公里,用坚固的混凝土和钢材搭建而成,足以容纳数二十几艘大型渡船。
码头上设有多个泊位,每艘渡船都能同时搭载数百人和大量物资。
渡口的入口处,设有宽敞的候渡大厅,里面摆放着长椅和简易的休息设施,供等待过江的人们使用。
大厅外,是一片开阔的广场,用于停放车辆和堆放物资。
广场上,车辆和人群川流不息,显得格外繁忙。
然而,随着南部战区局势的紧张,这个大型渡口也被封锁,承担了从南部战区想要横渡滩沙江的所有人流和物资的运输工作。
原本宁静的渡口变得繁忙而嘈杂。
码头上搭建了多个哨站,警察或者武警,手持自动步枪,穿梭在密集的人群中,以防止有不法分子趁机作乱。
渡船的频率也大幅增加,它们不再像往常那样悠闲地穿梭于江面。
现在,渡船不仅要运送平民,还要运输大量的物资和军事装备。
南部地区的一些军工产业的重要工业设备也急需加紧运输。
这些军工设备体积庞大,往往几台机器就会使渡轮完全超载。
为了确保运输效率,渡轮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不得有任何延误。
江面上,渡船来来往往,汽笛声此起彼伏,显得格外刺耳。
在渡口的另一侧,等待过江的人群和车流排起了长队。
他们有的背着行囊,有的抱着孩子,脸上带着疲惫和焦虑。
士兵们维持着秩序,确保人群有序等待。
尽管局势紧张,但这个大型渡口依然是连接两岸的重要通道,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和未来。
滩沙江北岸的壁水市,是一个依河而建的小城市。
这座城市规模不大,占地仅二十多平方公里,能发展起来,完全是依靠国家的政策扶持和周围几个渡口的便利交通。
城市虽然不大,但生活氛围宁静祥和,居民们过着简单而平静的生活。
然而,壁水市,这座原本宁静的小城,如今已被紧张的军事氛围笼罩。
整座城市已经进入戒严状态,第455暂编预备役步兵师的驻地就设立在此,同时,滩沙江总指挥部也坐落于壁水市的市政大楼。
城市的主干道上,每隔几百米就设有一个临时检查点,这些小型临时检查站大概只有一个班的驻守兵力。
他们的任务是对过往的车辆和行人进行严格检查。
检查点旁边,摆放着一些简易的路障和沙袋,用来阻挡可能的袭击。
街道上几乎没有行人,偶尔有几辆车经过,也都是军用车辆或经过特别许可的车辆。
在城市的各个重要位置,如桥梁、渡口、交通枢纽等,都有士兵站岗。
这些预备役士兵穿着厚重的军服,戴着头盔,手持步枪,警惕地注视着四周。
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士兵们正在忙碌地构筑炮兵阵地。
十几门155毫米牵引式火炮被拖到预定位置,炮兵们迅速展开工作,调整炮位,安装瞄准装置。
炮口直直地对准了滩沙江南岸。
阵地周围堆满了沙袋,用来保护炮位和弹药库。
持枪的士兵在阵地周围设置了警戒线,防止无关人员靠近。
原本用于办公的市政大楼,现在也已经被改造成了一座军事指挥所。
大楼的外墙上挂满了军事标志和标语,门口设置了两道警戒线,由全副武装的士兵把守。
大楼内部,原本的办公室被改造成作战室、会议室和通讯室。
作战室内,巨大的地图挂在墙上,上面插满了各种颜色的标记,显示着当前的战况。
在桥梁上,几十辆运载着军工设备的军车缓缓驶过。
由于车身和载货重量巨大,加上地面上结了厚厚的冰层,轮胎极易打滑。
为确保行驶安全,防止车辆失控,军车轮胎都缠上了防滑链。
工兵们则正在通过滩沙江的四座桥梁上紧张地安放炸药。
这四座桥梁是跨越滩沙江的关键通道,一旦形势急转直下,这些桥梁将会被炸毁,以切断感染者的扩散路径。
如果桥梁被炸毁,感染者将只能选择横渡滩沙江。
然而,病毒在水源中的传播能力,却犹如一把利刃悬挂在众人的心头。
幸运的是,据国家卫生防控部门的研究,目前病毒的传播途径仍在继续退化。
初步推断,病毒可能正在牺牲自身的传播能力,转而加强感染者的攻击力和自愈能力。
如今,病毒的传播主要依赖于直接撕咬和感染者本身的血液。
一旦病毒脱离宿主,它将迅速失去感染能力。
否则,如果感染者进入河流中,病毒必然会通过水源传播,后果将不堪设想。
然而,这种好坏参半的变异也使得所有人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和担忧之中,难以判断是好是坏。
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种紧张而压抑的氛围中。
原本热闹的市场和商店已经关闭,街道上空无一人。
居民们被要求待在家中,避免不必要的外出。
偶尔有几声狗吠或孩子的哭声,打破了城市的寂静。
士兵们的脚步声和车辆的轰鸣声,成为了这座城市新的背景音。
壁水市,这座原本宁静的小城,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同时也是临海市以及南方军区所有部队的唯一退路。
市政大楼内,滩沙江江防总指挥孙逸飞上将站在单人作战室的中央,目光凝重地盯着墙上的布防图。
作战室内,地图上插满了各种颜色的标记,清晰地显示着当前的兵力部署和防御工事的位置。
下方的桌子上摆着一面中星合众国的国旗,鲜艳的红色在灯光下显得格外醒目。
正中央的墙上挂着一幅牌匾,上面用毛笔写着八个大字:
“为国为民,得其所哉。”
旁边的时钟滴答作响,声音在安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刺耳。
两天前,国防部突然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南部战区和中部战区抽调部分兵力,在滩沙江构筑防御工事,以防止南部战区的边境线和临海市出现崩溃的情况。
这一决策的背后,是战略层面上对当前严峻形势的深刻洞察。
滩沙江,作为一条天然的地理屏障,其宽阔的江面和复杂的水文条件,为阻挡感染者的攻势提供了天然的优势。
国防部的意图十分明确:利用滩沙江的天然屏障,为后续部队的动员和各方面做足准备争取宝贵的时间。
然而,现实的残酷远超预期,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构建好工事和动员部队何其困难。
灾难爆发仅仅不足一个星期,全国兵员伤亡就已经达到了恐怖的280多万。
这个数字,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统计,它代表着无数家庭的破碎,无数生命的消逝。
这场灾难,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整个世界,将一切卷入其中。
它不仅仅是对国家综合实力的严峻考验,更是对部队战斗力的极限挑战。
同样也是在毁灭人类的生存空间。
但更糟糕的是,当动员的部队到达滩沙江后,现实的情况却让所有人都感到更加棘手。
当前的天气条件,实在是太过于恶劣。
零下30多度的气温,使得江面已经结冰。
虽然几天的时间不足以让冰面厚度达到多厚,但冰层已经严重影响了渡轮的行驶和物资人员的运输工作。
冮面上,渡轮的螺旋桨不时被一些体积较大的冰块卡住,船员们不得不频繁停下清理冰块,严重影响了运输效率。
为了确保滩沙江水上交通线的畅通,驻守在此的部队不得不采取极端措施。
面对冰封的江面,第455预备役步兵师匆忙调运了30多门82毫米迫击炮。
迫击炮是一种重量较轻、便于携带且威力适中的火炮,虽然它的威力比榴弹炮小,但在这种情况下,它显然更适合完成这项任务。
炮兵们迅速在江边的开阔地带架设好了迫击炮,他们熟练地调整着炮身的角度和方位,确保每一发炮弹都能精准地命中冰面。
随着指挥官的一声令下,炮兵们迅速装填高爆弹。
迫击炮发出一声沉闷的轰鸣,炮弹划过寒冷的空气,带着一道白色的尾迹,精准地落在冰面上。
瞬间,冰面被炸得四分五裂,冰屑像雪花一样四溅开来,巨大的冰块被炸得翻滚着,露出下面深蓝色的江水。
在爆炸的冲击下,江水剧烈地翻腾起来。
一些原本在冰层下安静游弋的鱼类被突然而来的爆炸震得晕头转向,甚至被直接震死。
随着冰层的破碎和江水的翻滚,这些不幸的鱼类被水流冲到水面上,漂浮在破碎的冰块之间。
它们的身体在寒冷的空气中逐渐僵硬,白色的肚皮朝上,随着江水的波动轻轻晃动。
炮声隆隆,震耳欲聋,每一次爆炸都让周围的空气都跟着颤抖。
江面上弥漫着浓浓的硝烟,硝烟在寒冷的空气中缓缓飘散,与江面上的寒气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景象。
炮兵们没有丝毫停歇,他们迅速装填下一发炮弹,继续朝着冰面开火。
听着窗外隆隆作响的炮声,孙逸飞走到窗前,可眼前的一幕,却深深的吸引到了他。
下方的街道上,第359预备役步兵师的士兵们正沿着街道两边缓慢行进。
这些士兵是刚刚从壁水市后方的平湖市抽调而来的,他们排成了两列纵队,中间留出了一条宽阔的通道,以方便车辆的快速通行。
士兵们个个都显得有些疲惫,他们的军装被汗水浸湿,贴在身上,显得有些皱巴巴的。
从平湖市到达壁水市,整整162公里,漫长的路程也榨干了这些士兵们的体力。
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倦容,眼神中透着一丝迷茫和疲惫,但依然努力保持着严肃的表情。
士兵们肩上扛着八一杠自动步枪,枪托靠在肩头,枪身随着他们的步伐轻轻摆动。
他们的手臂有些僵硬,显然是因为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而感到酸痛。
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努力地将枪握紧,保持着警惕的姿态。
一些士兵的脸上还带着被汗水和雪花冲刷出的泥污痕迹,但没有人去擦拭,只是偶尔抬起手,用袖口胡乱地抹一把脸上的汗水。
在队伍中间的通道上,十几辆装甲车缓缓行驶着。
它的车身庞大而笨重,轮胎在混凝土路面上发出“隆隆”的声响。
装甲车的表面布满了积雪,车顶上,一名上校军官探出头来,他的眼神警惕地扫视着四周,尽管满脸倦容,但依然保持着高度的警觉。
突然,几辆摩托车从通道中快速驶过,发动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
摩托车上的士兵们穿着防寒大衣,挎斗上架设着一挺轻机枪。
摩托车的车轮在混凝土路面上飞速旋转,溅起一片片雪花。
军官们穿插在队伍中,他们不时地发出命令和呼喊声。
“保持队形!不要掉队!”
“注意警戒,保持警惕!”
士兵们听到命令后,虽然动作显得有些迟缓,但依然努力地调整自己的步伐和姿势。
街道两旁,一些居民站在窗前,默默地注视着这支队伍。
他们的脸上带着复杂的情绪,既有对士兵们的敬畏,也有对这场军事行动的不安。
偶尔,可以看到一些小孩子好奇地伸出手指,指着快速驶过的摩托车,嘴里发出惊叹声。
“也是辛苦了这些预备役士兵了。”孙逸飞心中暗道。
“咚咚。”
这时,门外的敲门声却打破了孙逸飞的思考。
孙逸飞收回思绪,中气十足的说道:“进。”
房门被推开,一名中校军官拿着报告单快步走到孙逸飞面前,挺直身子说道:“长官,我们的求援信息,国防部回复了。”
“噢?”
“国防部怎么说?”孙逸飞一边接过报告单扫视着,一边询问着这名中校军官。
“林业部长说,国防部已经从中部战区调来了4个刚刚完成整编的预备役步兵师,他们现在已经乘坐火车出发,预计半天后抵达防线。”中校军官回复道。
“就没有了?四个步兵师能顶什么用?”孙逸飞抬起头,看向布防图,语气中带着不满。
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整整两天,但抵达防线的部队仅有12支。
兵员人数勉强凑齐了十万多人,而调来的四个预备役步兵师,即便全员到齐,也顶多能补充4万多人。
孙逸飞上将的眉头紧锁,这样的兵力,平铺在长达1200多公里的滩沙江上,能顶什么用?
中校军官立刻回复道:“还有三个预备役步兵师正在进行整编,尚不确定什么时候能拥有战斗力。”
“但好在,第26摩托化步兵师,已从中部战区启程,将从h36高速路行进,预计一天后到达。”
“导弹部队和航空部队呢?”孙逸飞走到会议桌前,解开身上的大衣询问道。
市政办公大楼里充足的暖气供应使得他感觉有些闷热。
中校军官眨了眨眼睛,思考片刻后说道:“报告长官,第33导弹旅已按计划抵达防线,部署完毕。第九航空师及第七航空师下辖的一个航空旅也已进驻壁水市机场,随时待命。”
“另外,林业部长昨日紧急调集的两支江防团,携带有100多艘巡逻艇,已抵达武鸣县附近水域,执行江面巡逻和支援平民撤离的工作。”
孙逸飞深吸一口气,用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声音低沉而有力:“距离我们最近的临海市还能坚持多久?”
作为上将的他,在临海市隔离墙被炸出缺口的第二天,就已经知晓了这个情况。
中校军官显然对临海市现在的情况不甚了解,他微微皱眉,语气有些迟疑:“这个……临海市的情况,目前还不是很明确。”
“胡志少将那边传来的消息也不太具体。”
“据从前线擅自撤退的271预备役步兵团的俘虏说,临海市的防线可能撑不了太久,具体时间不太好说。”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这些俘虏交代,临海市的隔离墙被炸出缺口后,情况就变得很复杂。
“原本部署在隔离墙上的重火力和部队大部分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感染者从缺口处不断涌出,给防线带来了很大压力。”
“至于具体还能坚持多久,胡志少将那边也没有明确答复。他们现在主要是在尽力拖延时间,争取让后方的撤离和防线构筑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好的,我知道了,你先出去吧!”孙逸飞微微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疲惫,挥手示意中校军官可以离开。
中校军官迅速敬了个礼,转身走出房门,轻轻将大门关上,动作小心翼翼,生怕打扰到孙逸飞的思考。
房门关上的那一刻,孙逸飞仿佛失去了所有的力气,瘫倒在凳子上,双眼紧闭,眉头紧锁,脑海中思绪如潮水般涌动。
“如果临海市崩溃了,或者南方军区的边境线失守,不论这两个地方哪个先出问题,都是唇亡齿寒的局面啊!”他心里默默念叨着。
假设,南方军区的边境线崩溃,临海市将陷入腹背受敌的绝境;而若临海市先失守,情况只会更加糟糕。
周边的部队已经全部集结在临海市周围,一旦临海市失守,周边的市县恐怕会在第一时间沦陷。
虽然城镇中的居民大多已经撤离,但仍有一小部分人固执地留在城内,届时感染者的数量只会进一步增加。
南方军区若想撤退,就必须穿越这些已被感染的区域。
然而,撤退也并非易事。
一旦边境线上的部队大规模撤离,火力必然减弱,感染者肯定会紧随其后。
这无疑是一个死局。
“死局啊,死局!”孙逸飞低声重复着,眼睛死死盯着墙上的那一幅牌匾,声音中带着无奈和焦虑。
而那幅挂在墙上的牌匾,仿佛在时刻提醒着孙逸飞,他的使命和责任。
“上面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他忍不住在心里质疑。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如果他是国防部长,他一定会立刻下令撤离南方军区的部队,保存大部分有生力量,加固中部战区的主要防线。
眼睁睁看着近百万部队在边境线上白白消耗,这实在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与此同时,在云林县周边江流200公里的范围内,前期到达的部队正在滩沙江沿岸紧张地构筑防御工事。
周边被动员的民众也在积极参与防御工事的构筑。
他们帮助搬运材料,协助士兵们搭建简易的防御工事。
一些有建筑经验的民众还主动承担起一些技术性的工作,如混凝土的浇筑和模具的搭建。
至于为什么将防御重心设立在云林县周边。
孙逸飞显然经过深思熟虑。
滩沙江全长1200多公里。
如果将有限的兵力和资源分散在如此漫长的战线上,只会导致防线薄弱,难以有效阻挡感染者的进攻。
再者,云林县周边200公里范围内的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
要知道,现在滩沙江沿岸的云林县可是周边地区,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也是撤离人群最多的地区,并且还承担着一部分的物资转运工作。
因此,他决定集中力量,将防御工事和一半的兵力重点布置在云林县周边200公里范围内。
这个范围内不仅是感染者最有可能发起进攻的地方,更是战略上的关键节点。
一旦南部战区的边境线和临海市完全崩溃,情况将变得极为严峻。
虽然撤离的部队可以凭借坦克撞开拥堵的车辆从道路上强行撤离,但数以百万计的百姓又该如何逃生呢?
到时候,南岸云林县撤离的百姓数量简直是不敢想象的。
所以,感染者选择进攻这里,不仅可以阻止云林县周边地区的人员撤离,还能为自己的部队提供更多的“兵源”。
从战略角度看,这是一举两得的策略。
只要感染者中的指挥型特殊感染者有点脑子,那它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进攻云林县。
至于防线上其他的地方,虽然也在构筑着碉堡。
可是,火力密集度以及防守的士兵数量远远不及云林县周边200公里范围内的防线。
黑夜中,士兵和平民顶着风雪和江面吹来的寒气,不分昼夜地忙碌着,他们用混凝土和钢筋,木板或者各种一切能用得上的材料构筑起一道道坚固的防御工事。
这些工事包括永固工事,如混凝土制成的碉堡、重机枪火力点、隐蔽的狙击位和坚固的掩体。
每一处工事都经过精心设计,以确保在面对感染者时能够提供最大程度的火力支持。
经过几天的施工,一排排混凝土碉堡已经初具雏形。
这些碉堡内部空间宽敞,足以容纳数名士兵和重型武器。
墙壁厚达半米,虽然不能抵御重型火力的攻击,但也足矣。
每个碉堡都配备了重机枪和高射机枪,火力点覆盖了滩沙江南岸的每一个角落。
士兵们在碉堡之间挖掘了深深的战壕,战壕内铺设了防水布和木板,确保在恶劣天气下也能正常使用。
同时,为了防止感染者渡江后的直接冲击,工兵们在浅滩上设置了多道铁丝网和地雷区,形成了多层次的防御体系。
然而,由于滩沙江北岸的特殊地理环境,这些工事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
滩沙江沿岸的沙地湿润且松软,这给施工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混凝土在湿润的沙地上难以充分固化,导致一些碉堡的墙体出现了裂缝。
尽管士兵们尽力修补,但这些裂缝仍然可能影响碉堡的结构强度。
此外,由于使用的材料参差不齐,部分碉堡使用的混凝土块在浇筑过程中出现了裂缝,虽然经过紧急修补,但这些裂缝仍然可能影响碉堡的结构强度。
部分钢筋的规格也不符合标准,导致一些关键部位的支撑力不足。
并且由于兵员紧缺,一些防线上的兵力配备极其稀少,甚至有时候一公里,才配置得到一个班的兵力。
尽管,防线有着各种不足。
但是,滩沙江北岸的防御工事不仅仅是军事上的防御,更是士兵们心理上的支撑。
……
均兰镇内,张涵几人乘坐的摩托车的引擎声逐渐变得低沉,车身开始微微颤抖。
朱大常紧握车把,试图维持平衡,但摩托车的速度还是不可避免地慢了下来。
最终,摩托车缓缓失去了动力,停在了均兰镇的一条道路分岔口处。
“他娘的,没油了?”朱大常低声咒骂了一句,他低下头,伸手擦去摩托车油量显示表上的雪花。
尽管他用力擦拭,但指针依然固执地指在油箱满油处。
他用力拍了拍仪表盘,发出“咚咚”的声音,但指针依旧纹丝不动。
“这破仪表盘。”朱大常无奈地摇了摇头。
“没油了还是摩托车坏了呀?”坐在朱大常身后的汤向荣探出脑袋询问道。
“应该是没油了!”张涵挪了挪身子,看了看仪表盘。
“唉,加油吧。”朱大常用手搓了搓自己冻得通红的脸颊,从摩托车上下来,走到摩托车的跨斗后。
仔细辨别了一下摩托车跨斗后的三桶汽油。
接着,朱大常弯下腰,提起了那一桶装满了25升汽油的汽油桶,用手拍了拍汽油桶,确认里面还有油。
他拿起汽油桶,拔掉盖子,准备给摩托车加油。
汤向荣也从摩托车上下来,走到朱大常身边,帮忙扶住摩托车的油箱。
朱大常将汽油桶的嘴对准油箱口,缓缓地将汽油倒入油箱。
汽油的气味在寒冷的空气中弥漫开来,混合着雪花的味道,显得格外刺鼻。
“慢点,别洒了,咱们汽油可不多。”汤向荣提醒道。
“行了行了,知道了,飞机哥。”朱大常回应道,双手有些发颤的提着汽油桶,继续倒油。
汽油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逐渐填满了油箱。
当油箱快满时,朱大常停了下来,拧紧汽油桶的盖子,然后将汽油桶放回跨斗后。
“好了,这下又够跑个300公里了。”朱大常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油渍,跨上摩托车。
而汤向荣却没有上车,他仔细打量着两旁的建筑,片刻后才说道:“张哥,下了高速,这怎么走啊?”
“这可不是高速路上那种大道,稍微一走错,咱们可别往后开着跑了。”
“手机也没电了,导航也用不了。”刘雅琴也跳下了摩托车,一边活动着僵硬的身子,一边掏出手机说道。
几人的手机在还没有逃到临海市隔离墙下时,就已经没电关机了。
这种乡镇道路如果没有导航的话,陌生人根本找不到正确的方位。
“周围好像也没人了,问路也没办法。”朱大常也焦虑地说道,他看了看四周,叹了口气。
张涵闻言,皱着眉头,右手轻轻的揉着自己的膝盖,目光左右扫视着这个小镇。
均兰镇内此刻已是了无人迹,黑夜中没有一家商铺或居民楼亮着灯光,道路两旁的路灯也忽闪忽暗,仿佛随时都会熄灭。
四周一片寂静,只有风声在耳边呼啸,夹杂着雪花的沙沙声。
从周边的建筑来看,这个镇子显然只是一个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小镇。
低矮的砖瓦房沿着街道两侧零星分布,墙面斑驳,有的地方甚至能看到明显的裂缝。
街道狭窄且坑洼不平,路面上积满了厚厚的积雪,新落下的雪花还在不断覆盖,显得更加荒凉。
偶尔能看到一些废弃的招牌,上面的字迹虽然还依稀可辨,但已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积雪,显然人们才刚刚撤离不久。
见此,张涵收回目光,从口袋里掏出一包香烟,抽出一根点燃,深吸了一口,沉思片刻后说道:“向北开,不要掉头往后跑就行了,反正前面就是云林县,怕个屁。”
听到张涵做出了决策,朱大常迅速拧动车钥匙发动了摩托车,“行吧,反正咱们这摩托车也是军用的,越野性能也不错,要跑山路也不是没办法。”
随着引擎声的轰鸣声,摩托车正常发动。
几人松了一口气,心中暗道:还好不是出问题了。
摩托车发动后,刘雅琴和汤向荣两人也赶紧上车,虽然心里有着担忧,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刘雅琴坐稳后,低声说道:“只能这样了,希望我们能找到路。”
“找不找得到路?这可说不定,这东西得看命。”张涵吐出一口烟雾,但很快,又被风雪给吹散。
它蜿蜒流经多个市县,为附近居民和城镇提供了宝贵的水源。
滩沙江的江面宽阔,平均宽度约两公里,水深处更是达到了40多米,深邃而神秘。
江流两岸,大多是平坦的浅滩,沙石在江水的长期冲刷下显得格外细腻。
浅滩上,偶尔可以看到几块被水流打磨得圆润的石头,静静地躺在那里,诉说着岁月的痕迹。
近年来,合众国为了保护水源和生态资源,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限制了对滩沙江的开发。
因此,这条江流保持着较为原始的状态,两岸植被丰富,但人迹罕至。
沿着江岸,偶尔可以看到一些小村庄,村民们的生活与滩沙江紧密相连。
曾经的村民们或是在浅滩上捕鱼,或是在江边洗菜洗衣,滩沙江的水滋养着他们的生活,也承载着他们的希望与梦想。
滩沙江,就是这样一条宁静而伟大的河流,它以宽广的胸怀滋养着这片土地,以无尽的包容守护着两岸的生灵。
然而,世界末日的来临,却摧毁了两岸居民原本平静而美好的生活。
想要渡过滩沙江,主要依靠四条跨江大桥,以及周边市县的几个渡口。
其中,滩沙江最大的渡口位于云林县的中段,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这个渡口规模庞大,码头长达数公里,用坚固的混凝土和钢材搭建而成,足以容纳数二十几艘大型渡船。
码头上设有多个泊位,每艘渡船都能同时搭载数百人和大量物资。
渡口的入口处,设有宽敞的候渡大厅,里面摆放着长椅和简易的休息设施,供等待过江的人们使用。
大厅外,是一片开阔的广场,用于停放车辆和堆放物资。
广场上,车辆和人群川流不息,显得格外繁忙。
然而,随着南部战区局势的紧张,这个大型渡口也被封锁,承担了从南部战区想要横渡滩沙江的所有人流和物资的运输工作。
原本宁静的渡口变得繁忙而嘈杂。
码头上搭建了多个哨站,警察或者武警,手持自动步枪,穿梭在密集的人群中,以防止有不法分子趁机作乱。
渡船的频率也大幅增加,它们不再像往常那样悠闲地穿梭于江面。
现在,渡船不仅要运送平民,还要运输大量的物资和军事装备。
南部地区的一些军工产业的重要工业设备也急需加紧运输。
这些军工设备体积庞大,往往几台机器就会使渡轮完全超载。
为了确保运输效率,渡轮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不得有任何延误。
江面上,渡船来来往往,汽笛声此起彼伏,显得格外刺耳。
在渡口的另一侧,等待过江的人群和车流排起了长队。
他们有的背着行囊,有的抱着孩子,脸上带着疲惫和焦虑。
士兵们维持着秩序,确保人群有序等待。
尽管局势紧张,但这个大型渡口依然是连接两岸的重要通道,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和未来。
滩沙江北岸的壁水市,是一个依河而建的小城市。
这座城市规模不大,占地仅二十多平方公里,能发展起来,完全是依靠国家的政策扶持和周围几个渡口的便利交通。
城市虽然不大,但生活氛围宁静祥和,居民们过着简单而平静的生活。
然而,壁水市,这座原本宁静的小城,如今已被紧张的军事氛围笼罩。
整座城市已经进入戒严状态,第455暂编预备役步兵师的驻地就设立在此,同时,滩沙江总指挥部也坐落于壁水市的市政大楼。
城市的主干道上,每隔几百米就设有一个临时检查点,这些小型临时检查站大概只有一个班的驻守兵力。
他们的任务是对过往的车辆和行人进行严格检查。
检查点旁边,摆放着一些简易的路障和沙袋,用来阻挡可能的袭击。
街道上几乎没有行人,偶尔有几辆车经过,也都是军用车辆或经过特别许可的车辆。
在城市的各个重要位置,如桥梁、渡口、交通枢纽等,都有士兵站岗。
这些预备役士兵穿着厚重的军服,戴着头盔,手持步枪,警惕地注视着四周。
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士兵们正在忙碌地构筑炮兵阵地。
十几门155毫米牵引式火炮被拖到预定位置,炮兵们迅速展开工作,调整炮位,安装瞄准装置。
炮口直直地对准了滩沙江南岸。
阵地周围堆满了沙袋,用来保护炮位和弹药库。
持枪的士兵在阵地周围设置了警戒线,防止无关人员靠近。
原本用于办公的市政大楼,现在也已经被改造成了一座军事指挥所。
大楼的外墙上挂满了军事标志和标语,门口设置了两道警戒线,由全副武装的士兵把守。
大楼内部,原本的办公室被改造成作战室、会议室和通讯室。
作战室内,巨大的地图挂在墙上,上面插满了各种颜色的标记,显示着当前的战况。
在桥梁上,几十辆运载着军工设备的军车缓缓驶过。
由于车身和载货重量巨大,加上地面上结了厚厚的冰层,轮胎极易打滑。
为确保行驶安全,防止车辆失控,军车轮胎都缠上了防滑链。
工兵们则正在通过滩沙江的四座桥梁上紧张地安放炸药。
这四座桥梁是跨越滩沙江的关键通道,一旦形势急转直下,这些桥梁将会被炸毁,以切断感染者的扩散路径。
如果桥梁被炸毁,感染者将只能选择横渡滩沙江。
然而,病毒在水源中的传播能力,却犹如一把利刃悬挂在众人的心头。
幸运的是,据国家卫生防控部门的研究,目前病毒的传播途径仍在继续退化。
初步推断,病毒可能正在牺牲自身的传播能力,转而加强感染者的攻击力和自愈能力。
如今,病毒的传播主要依赖于直接撕咬和感染者本身的血液。
一旦病毒脱离宿主,它将迅速失去感染能力。
否则,如果感染者进入河流中,病毒必然会通过水源传播,后果将不堪设想。
然而,这种好坏参半的变异也使得所有人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和担忧之中,难以判断是好是坏。
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种紧张而压抑的氛围中。
原本热闹的市场和商店已经关闭,街道上空无一人。
居民们被要求待在家中,避免不必要的外出。
偶尔有几声狗吠或孩子的哭声,打破了城市的寂静。
士兵们的脚步声和车辆的轰鸣声,成为了这座城市新的背景音。
壁水市,这座原本宁静的小城,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同时也是临海市以及南方军区所有部队的唯一退路。
市政大楼内,滩沙江江防总指挥孙逸飞上将站在单人作战室的中央,目光凝重地盯着墙上的布防图。
作战室内,地图上插满了各种颜色的标记,清晰地显示着当前的兵力部署和防御工事的位置。
下方的桌子上摆着一面中星合众国的国旗,鲜艳的红色在灯光下显得格外醒目。
正中央的墙上挂着一幅牌匾,上面用毛笔写着八个大字:
“为国为民,得其所哉。”
旁边的时钟滴答作响,声音在安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刺耳。
两天前,国防部突然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南部战区和中部战区抽调部分兵力,在滩沙江构筑防御工事,以防止南部战区的边境线和临海市出现崩溃的情况。
这一决策的背后,是战略层面上对当前严峻形势的深刻洞察。
滩沙江,作为一条天然的地理屏障,其宽阔的江面和复杂的水文条件,为阻挡感染者的攻势提供了天然的优势。
国防部的意图十分明确:利用滩沙江的天然屏障,为后续部队的动员和各方面做足准备争取宝贵的时间。
然而,现实的残酷远超预期,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构建好工事和动员部队何其困难。
灾难爆发仅仅不足一个星期,全国兵员伤亡就已经达到了恐怖的280多万。
这个数字,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统计,它代表着无数家庭的破碎,无数生命的消逝。
这场灾难,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整个世界,将一切卷入其中。
它不仅仅是对国家综合实力的严峻考验,更是对部队战斗力的极限挑战。
同样也是在毁灭人类的生存空间。
但更糟糕的是,当动员的部队到达滩沙江后,现实的情况却让所有人都感到更加棘手。
当前的天气条件,实在是太过于恶劣。
零下30多度的气温,使得江面已经结冰。
虽然几天的时间不足以让冰面厚度达到多厚,但冰层已经严重影响了渡轮的行驶和物资人员的运输工作。
冮面上,渡轮的螺旋桨不时被一些体积较大的冰块卡住,船员们不得不频繁停下清理冰块,严重影响了运输效率。
为了确保滩沙江水上交通线的畅通,驻守在此的部队不得不采取极端措施。
面对冰封的江面,第455预备役步兵师匆忙调运了30多门82毫米迫击炮。
迫击炮是一种重量较轻、便于携带且威力适中的火炮,虽然它的威力比榴弹炮小,但在这种情况下,它显然更适合完成这项任务。
炮兵们迅速在江边的开阔地带架设好了迫击炮,他们熟练地调整着炮身的角度和方位,确保每一发炮弹都能精准地命中冰面。
随着指挥官的一声令下,炮兵们迅速装填高爆弹。
迫击炮发出一声沉闷的轰鸣,炮弹划过寒冷的空气,带着一道白色的尾迹,精准地落在冰面上。
瞬间,冰面被炸得四分五裂,冰屑像雪花一样四溅开来,巨大的冰块被炸得翻滚着,露出下面深蓝色的江水。
在爆炸的冲击下,江水剧烈地翻腾起来。
一些原本在冰层下安静游弋的鱼类被突然而来的爆炸震得晕头转向,甚至被直接震死。
随着冰层的破碎和江水的翻滚,这些不幸的鱼类被水流冲到水面上,漂浮在破碎的冰块之间。
它们的身体在寒冷的空气中逐渐僵硬,白色的肚皮朝上,随着江水的波动轻轻晃动。
炮声隆隆,震耳欲聋,每一次爆炸都让周围的空气都跟着颤抖。
江面上弥漫着浓浓的硝烟,硝烟在寒冷的空气中缓缓飘散,与江面上的寒气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景象。
炮兵们没有丝毫停歇,他们迅速装填下一发炮弹,继续朝着冰面开火。
听着窗外隆隆作响的炮声,孙逸飞走到窗前,可眼前的一幕,却深深的吸引到了他。
下方的街道上,第359预备役步兵师的士兵们正沿着街道两边缓慢行进。
这些士兵是刚刚从壁水市后方的平湖市抽调而来的,他们排成了两列纵队,中间留出了一条宽阔的通道,以方便车辆的快速通行。
士兵们个个都显得有些疲惫,他们的军装被汗水浸湿,贴在身上,显得有些皱巴巴的。
从平湖市到达壁水市,整整162公里,漫长的路程也榨干了这些士兵们的体力。
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倦容,眼神中透着一丝迷茫和疲惫,但依然努力保持着严肃的表情。
士兵们肩上扛着八一杠自动步枪,枪托靠在肩头,枪身随着他们的步伐轻轻摆动。
他们的手臂有些僵硬,显然是因为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而感到酸痛。
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努力地将枪握紧,保持着警惕的姿态。
一些士兵的脸上还带着被汗水和雪花冲刷出的泥污痕迹,但没有人去擦拭,只是偶尔抬起手,用袖口胡乱地抹一把脸上的汗水。
在队伍中间的通道上,十几辆装甲车缓缓行驶着。
它的车身庞大而笨重,轮胎在混凝土路面上发出“隆隆”的声响。
装甲车的表面布满了积雪,车顶上,一名上校军官探出头来,他的眼神警惕地扫视着四周,尽管满脸倦容,但依然保持着高度的警觉。
突然,几辆摩托车从通道中快速驶过,发动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
摩托车上的士兵们穿着防寒大衣,挎斗上架设着一挺轻机枪。
摩托车的车轮在混凝土路面上飞速旋转,溅起一片片雪花。
军官们穿插在队伍中,他们不时地发出命令和呼喊声。
“保持队形!不要掉队!”
“注意警戒,保持警惕!”
士兵们听到命令后,虽然动作显得有些迟缓,但依然努力地调整自己的步伐和姿势。
街道两旁,一些居民站在窗前,默默地注视着这支队伍。
他们的脸上带着复杂的情绪,既有对士兵们的敬畏,也有对这场军事行动的不安。
偶尔,可以看到一些小孩子好奇地伸出手指,指着快速驶过的摩托车,嘴里发出惊叹声。
“也是辛苦了这些预备役士兵了。”孙逸飞心中暗道。
“咚咚。”
这时,门外的敲门声却打破了孙逸飞的思考。
孙逸飞收回思绪,中气十足的说道:“进。”
房门被推开,一名中校军官拿着报告单快步走到孙逸飞面前,挺直身子说道:“长官,我们的求援信息,国防部回复了。”
“噢?”
“国防部怎么说?”孙逸飞一边接过报告单扫视着,一边询问着这名中校军官。
“林业部长说,国防部已经从中部战区调来了4个刚刚完成整编的预备役步兵师,他们现在已经乘坐火车出发,预计半天后抵达防线。”中校军官回复道。
“就没有了?四个步兵师能顶什么用?”孙逸飞抬起头,看向布防图,语气中带着不满。
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整整两天,但抵达防线的部队仅有12支。
兵员人数勉强凑齐了十万多人,而调来的四个预备役步兵师,即便全员到齐,也顶多能补充4万多人。
孙逸飞上将的眉头紧锁,这样的兵力,平铺在长达1200多公里的滩沙江上,能顶什么用?
中校军官立刻回复道:“还有三个预备役步兵师正在进行整编,尚不确定什么时候能拥有战斗力。”
“但好在,第26摩托化步兵师,已从中部战区启程,将从h36高速路行进,预计一天后到达。”
“导弹部队和航空部队呢?”孙逸飞走到会议桌前,解开身上的大衣询问道。
市政办公大楼里充足的暖气供应使得他感觉有些闷热。
中校军官眨了眨眼睛,思考片刻后说道:“报告长官,第33导弹旅已按计划抵达防线,部署完毕。第九航空师及第七航空师下辖的一个航空旅也已进驻壁水市机场,随时待命。”
“另外,林业部长昨日紧急调集的两支江防团,携带有100多艘巡逻艇,已抵达武鸣县附近水域,执行江面巡逻和支援平民撤离的工作。”
孙逸飞深吸一口气,用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声音低沉而有力:“距离我们最近的临海市还能坚持多久?”
作为上将的他,在临海市隔离墙被炸出缺口的第二天,就已经知晓了这个情况。
中校军官显然对临海市现在的情况不甚了解,他微微皱眉,语气有些迟疑:“这个……临海市的情况,目前还不是很明确。”
“胡志少将那边传来的消息也不太具体。”
“据从前线擅自撤退的271预备役步兵团的俘虏说,临海市的防线可能撑不了太久,具体时间不太好说。”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这些俘虏交代,临海市的隔离墙被炸出缺口后,情况就变得很复杂。
“原本部署在隔离墙上的重火力和部队大部分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感染者从缺口处不断涌出,给防线带来了很大压力。”
“至于具体还能坚持多久,胡志少将那边也没有明确答复。他们现在主要是在尽力拖延时间,争取让后方的撤离和防线构筑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好的,我知道了,你先出去吧!”孙逸飞微微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疲惫,挥手示意中校军官可以离开。
中校军官迅速敬了个礼,转身走出房门,轻轻将大门关上,动作小心翼翼,生怕打扰到孙逸飞的思考。
房门关上的那一刻,孙逸飞仿佛失去了所有的力气,瘫倒在凳子上,双眼紧闭,眉头紧锁,脑海中思绪如潮水般涌动。
“如果临海市崩溃了,或者南方军区的边境线失守,不论这两个地方哪个先出问题,都是唇亡齿寒的局面啊!”他心里默默念叨着。
假设,南方军区的边境线崩溃,临海市将陷入腹背受敌的绝境;而若临海市先失守,情况只会更加糟糕。
周边的部队已经全部集结在临海市周围,一旦临海市失守,周边的市县恐怕会在第一时间沦陷。
虽然城镇中的居民大多已经撤离,但仍有一小部分人固执地留在城内,届时感染者的数量只会进一步增加。
南方军区若想撤退,就必须穿越这些已被感染的区域。
然而,撤退也并非易事。
一旦边境线上的部队大规模撤离,火力必然减弱,感染者肯定会紧随其后。
这无疑是一个死局。
“死局啊,死局!”孙逸飞低声重复着,眼睛死死盯着墙上的那一幅牌匾,声音中带着无奈和焦虑。
而那幅挂在墙上的牌匾,仿佛在时刻提醒着孙逸飞,他的使命和责任。
“上面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他忍不住在心里质疑。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如果他是国防部长,他一定会立刻下令撤离南方军区的部队,保存大部分有生力量,加固中部战区的主要防线。
眼睁睁看着近百万部队在边境线上白白消耗,这实在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与此同时,在云林县周边江流200公里的范围内,前期到达的部队正在滩沙江沿岸紧张地构筑防御工事。
周边被动员的民众也在积极参与防御工事的构筑。
他们帮助搬运材料,协助士兵们搭建简易的防御工事。
一些有建筑经验的民众还主动承担起一些技术性的工作,如混凝土的浇筑和模具的搭建。
至于为什么将防御重心设立在云林县周边。
孙逸飞显然经过深思熟虑。
滩沙江全长1200多公里。
如果将有限的兵力和资源分散在如此漫长的战线上,只会导致防线薄弱,难以有效阻挡感染者的进攻。
再者,云林县周边200公里范围内的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
要知道,现在滩沙江沿岸的云林县可是周边地区,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也是撤离人群最多的地区,并且还承担着一部分的物资转运工作。
因此,他决定集中力量,将防御工事和一半的兵力重点布置在云林县周边200公里范围内。
这个范围内不仅是感染者最有可能发起进攻的地方,更是战略上的关键节点。
一旦南部战区的边境线和临海市完全崩溃,情况将变得极为严峻。
虽然撤离的部队可以凭借坦克撞开拥堵的车辆从道路上强行撤离,但数以百万计的百姓又该如何逃生呢?
到时候,南岸云林县撤离的百姓数量简直是不敢想象的。
所以,感染者选择进攻这里,不仅可以阻止云林县周边地区的人员撤离,还能为自己的部队提供更多的“兵源”。
从战略角度看,这是一举两得的策略。
只要感染者中的指挥型特殊感染者有点脑子,那它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进攻云林县。
至于防线上其他的地方,虽然也在构筑着碉堡。
可是,火力密集度以及防守的士兵数量远远不及云林县周边200公里范围内的防线。
黑夜中,士兵和平民顶着风雪和江面吹来的寒气,不分昼夜地忙碌着,他们用混凝土和钢筋,木板或者各种一切能用得上的材料构筑起一道道坚固的防御工事。
这些工事包括永固工事,如混凝土制成的碉堡、重机枪火力点、隐蔽的狙击位和坚固的掩体。
每一处工事都经过精心设计,以确保在面对感染者时能够提供最大程度的火力支持。
经过几天的施工,一排排混凝土碉堡已经初具雏形。
这些碉堡内部空间宽敞,足以容纳数名士兵和重型武器。
墙壁厚达半米,虽然不能抵御重型火力的攻击,但也足矣。
每个碉堡都配备了重机枪和高射机枪,火力点覆盖了滩沙江南岸的每一个角落。
士兵们在碉堡之间挖掘了深深的战壕,战壕内铺设了防水布和木板,确保在恶劣天气下也能正常使用。
同时,为了防止感染者渡江后的直接冲击,工兵们在浅滩上设置了多道铁丝网和地雷区,形成了多层次的防御体系。
然而,由于滩沙江北岸的特殊地理环境,这些工事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
滩沙江沿岸的沙地湿润且松软,这给施工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混凝土在湿润的沙地上难以充分固化,导致一些碉堡的墙体出现了裂缝。
尽管士兵们尽力修补,但这些裂缝仍然可能影响碉堡的结构强度。
此外,由于使用的材料参差不齐,部分碉堡使用的混凝土块在浇筑过程中出现了裂缝,虽然经过紧急修补,但这些裂缝仍然可能影响碉堡的结构强度。
部分钢筋的规格也不符合标准,导致一些关键部位的支撑力不足。
并且由于兵员紧缺,一些防线上的兵力配备极其稀少,甚至有时候一公里,才配置得到一个班的兵力。
尽管,防线有着各种不足。
但是,滩沙江北岸的防御工事不仅仅是军事上的防御,更是士兵们心理上的支撑。
……
均兰镇内,张涵几人乘坐的摩托车的引擎声逐渐变得低沉,车身开始微微颤抖。
朱大常紧握车把,试图维持平衡,但摩托车的速度还是不可避免地慢了下来。
最终,摩托车缓缓失去了动力,停在了均兰镇的一条道路分岔口处。
“他娘的,没油了?”朱大常低声咒骂了一句,他低下头,伸手擦去摩托车油量显示表上的雪花。
尽管他用力擦拭,但指针依然固执地指在油箱满油处。
他用力拍了拍仪表盘,发出“咚咚”的声音,但指针依旧纹丝不动。
“这破仪表盘。”朱大常无奈地摇了摇头。
“没油了还是摩托车坏了呀?”坐在朱大常身后的汤向荣探出脑袋询问道。
“应该是没油了!”张涵挪了挪身子,看了看仪表盘。
“唉,加油吧。”朱大常用手搓了搓自己冻得通红的脸颊,从摩托车上下来,走到摩托车的跨斗后。
仔细辨别了一下摩托车跨斗后的三桶汽油。
接着,朱大常弯下腰,提起了那一桶装满了25升汽油的汽油桶,用手拍了拍汽油桶,确认里面还有油。
他拿起汽油桶,拔掉盖子,准备给摩托车加油。
汤向荣也从摩托车上下来,走到朱大常身边,帮忙扶住摩托车的油箱。
朱大常将汽油桶的嘴对准油箱口,缓缓地将汽油倒入油箱。
汽油的气味在寒冷的空气中弥漫开来,混合着雪花的味道,显得格外刺鼻。
“慢点,别洒了,咱们汽油可不多。”汤向荣提醒道。
“行了行了,知道了,飞机哥。”朱大常回应道,双手有些发颤的提着汽油桶,继续倒油。
汽油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逐渐填满了油箱。
当油箱快满时,朱大常停了下来,拧紧汽油桶的盖子,然后将汽油桶放回跨斗后。
“好了,这下又够跑个300公里了。”朱大常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油渍,跨上摩托车。
而汤向荣却没有上车,他仔细打量着两旁的建筑,片刻后才说道:“张哥,下了高速,这怎么走啊?”
“这可不是高速路上那种大道,稍微一走错,咱们可别往后开着跑了。”
“手机也没电了,导航也用不了。”刘雅琴也跳下了摩托车,一边活动着僵硬的身子,一边掏出手机说道。
几人的手机在还没有逃到临海市隔离墙下时,就已经没电关机了。
这种乡镇道路如果没有导航的话,陌生人根本找不到正确的方位。
“周围好像也没人了,问路也没办法。”朱大常也焦虑地说道,他看了看四周,叹了口气。
张涵闻言,皱着眉头,右手轻轻的揉着自己的膝盖,目光左右扫视着这个小镇。
均兰镇内此刻已是了无人迹,黑夜中没有一家商铺或居民楼亮着灯光,道路两旁的路灯也忽闪忽暗,仿佛随时都会熄灭。
四周一片寂静,只有风声在耳边呼啸,夹杂着雪花的沙沙声。
从周边的建筑来看,这个镇子显然只是一个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小镇。
低矮的砖瓦房沿着街道两侧零星分布,墙面斑驳,有的地方甚至能看到明显的裂缝。
街道狭窄且坑洼不平,路面上积满了厚厚的积雪,新落下的雪花还在不断覆盖,显得更加荒凉。
偶尔能看到一些废弃的招牌,上面的字迹虽然还依稀可辨,但已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积雪,显然人们才刚刚撤离不久。
见此,张涵收回目光,从口袋里掏出一包香烟,抽出一根点燃,深吸了一口,沉思片刻后说道:“向北开,不要掉头往后跑就行了,反正前面就是云林县,怕个屁。”
听到张涵做出了决策,朱大常迅速拧动车钥匙发动了摩托车,“行吧,反正咱们这摩托车也是军用的,越野性能也不错,要跑山路也不是没办法。”
随着引擎声的轰鸣声,摩托车正常发动。
几人松了一口气,心中暗道:还好不是出问题了。
摩托车发动后,刘雅琴和汤向荣两人也赶紧上车,虽然心里有着担忧,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刘雅琴坐稳后,低声说道:“只能这样了,希望我们能找到路。”
“找不找得到路?这可说不定,这东西得看命。”张涵吐出一口烟雾,但很快,又被风雪给吹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