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某在拆迁棚户区寻宝捡漏 > 第379章 这里准备当做仓库放书吗

某在拆迁棚户区寻宝捡漏 第379章 这里准备当做仓库放书吗

    Yp区,新华医院附近,“桦枡花苑”小区,某楼栋一楼的一套房子里,此时有两名安装防盗门窗的师傅正在这里安装着门窗。

    今天是9号,距离田斌、叶雨晴二人结婚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

    在二人婚礼后的第三天,一股寒冷空气来袭,下了一场雨雪。

    因为雨雪的原因,常顺除了选了两次旧书,其它时间基本上没出门。

    雨雪过后的第二天,想到之前陈、柴、赵三位回收废旧老板说到过的Yp区年后会有大的拆迁动作,他就开车去了那边。

    之所以过去,还是为了探路、了解情况,为开年后的业务做准备。

    毕竟他也是跟随着拆迁谋财运的人,离开了拆迁,他之前的各项业务,旧书店、旧衣服就会少了货源。

    拆迁区的古玩旧货多,运气好,一年哪怕只遇到两三样,在这个年代都比做其它的业务强。

    所谓“三月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在古玩行业热度持续上升的年头,去拆迁区开展业务很有搞头也很有奔头。

    两天前,经过打探,他发现这边即将拆迁的地方确实不少,比如说:

    “五角场”周边。

    黄兴路、宁国路西边,中山北二路南面。

    邯郸路、翔殷路南面,营口路西面。

    松花江路南面等区域的某些位置。

    拆迁范围很大,是未来两三年的规划。

    除了打探消息,在这边观察的时候,常顺也在留意房子。

    Yp区距离mh区有些远,为了年后业务的发展,他觉得有些时候肯定是要住在这边的。

    不然来回跑的情况下,时间都浪费在路上了。

    经过寻找、比较,他发现桦枡花苑小区的房子最合适。

    这是一个新建好的小区,往后还有二期、三期工程。

    小区的位置基本上在Yp区所有拆迁范围的中间区域,以后去这片区域各个拆迁区的距离都不是很远。

    看好了房子,他就直接买了下来。

    把东西放在自己的房子里,常顺觉得比租房子放别人家里更好。

    另外买了房子,作为投资,这年头,未来一定的时间必然是升值的。

    这套房子三室两厅,面积117平米,单价3800。

    小区楼栋之间的距离很开阔,虽然是一楼,但光线依然比较好。

    先前常顺买的有两套小房子,两套别墅,两个门面。

    加上这套房子,他目前一共有了7处房产。

    7处并非终点,以后因为业务发展的需要,他肯定还会购买。

    商品房,是投资,未来等房价涨到一定的高度,有的他自然会卖掉。

    “常老板,你这房子不准备精装修一下吗?要是精装修,我认识附近手艺很好的师傅。”

    两名师傅,一名姓朱,年龄40岁左右,穿着一身八十年代的工人服。

    另外一人,二十七八岁,穿的是迷彩式劳保服,姓杨。

    这两人,是他就近找的开门店的一位姓李的老板安排过来做事的手艺人。

    此时问话的是朱师傅。

    “暂时不打算装修,等装修的时候我联系你。”

    常顺笑着道,这也只是客套话。

    “那行!之前听你说你是收旧书的。

    这里准备当做仓库放书吗?”

    对方又问他道。

    “是啊!我打算放一些书在里面。

    Yp区这边这两年大开发,房子建的多,你们的生意应该很好吧!”

    他转移了话题。

    “还行,特别是一个月前,那时我们忙不过来,天天都是要加班的。”

    朱师傅想了想,然后说道。

    “加班好,加班了过年回家就能多带些钱回去。

    你们准备啥时候回家过年?”

    常顺又问道,反正是闲聊。

    之前过来做事,他就打听过,朱师傅、杨师傅都是湘省人,是跟着他们的亲戚,也就是李老板一起来到沪市的。

    “一个星期左右吧!在外面辛苦干了一年,平时基本上不休息,早就想回去了。”

    这次搭话的是杨师傅。

    03年、04年、05年一直到10年左右,那些外出打工的人,很多都是刚到腊月就会回家的。

    当然,在北方地区,因为天气原因,回家更早也正常。

    这个年代,并没有攀比,或者说攀比的意识并不强烈,农村人进城买房的也不多。

    主要是现在建设新农村,很多人觉得农村更好,包括不少城里人都羡慕农村人的生活。

    “出来一年都不回去吗?”

    在问这个问题时,他突然间又想到了曾经的自己,有好几年,他也是一样,从年初离家,一直到年末才会回去。

    “是啊!距离远,加上平时太忙,来回又不方便,所以就没有回去。”

    “这次回去了,可是要在家里好好休息一段时间,明年过了正月再过来!”

    两人又说道。

    “是要好好休息一段时间,你们的工资现在好结算吗?”

    常顺知道目前的环境,到了年底工钱很好结算,甚至一些工程,甲方都是催促做事的承包商过去结工程款的。

    这些跟十几年后又不相同。

    经历过那个年代相关事情的人都清楚。

    他前世不止一次的听人聊天时谈论过。

    常顺问的是从他们的老板,也就是亲戚手里好不好结账。

    很多时候,不是上面的人不给钱,而是付了钱,下面的小老板把钱捏在手里不愿意往外拿。

    这个就像拨款…………

    “还行吧!要是不好结算,不给我们工钱,过年了我们就不会再跟着他一起做事!”

    朱师傅道。

    “做事给钱,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我们挣的都是血汗钱。

    要是不给、不结,我管他是不是亲戚,一样的翻脸不认人,到时候打架也在所不惜!”

    杨师傅道。

    “小杨,你不要当着常老板说这话,万一他跟我们老板说了就不好了。”

    听他那样说,朱师傅笑着提醒他道。

    “我怕个鸡毛!我说的是事实,亲兄弟明算账!做事的时候我们把事情做好,不让他操心,结账的时候就按说好的结账!

    再说我又没说他的坏话!”

    杨师傅一脸无所谓。

    “常老板,你不会跟我们老板说我俩在背后议论他吧?”

    朱师傅又问他道。

    “我说那些干嘛?再说刚才也是我先问的你们。”

    他笑了笑。

    这年代在外面做事的老板,大多都是亲戚带亲戚或者带老乡,就算在背后谈论也很正常。

    况且刚才他们也没有提到李老板一些不好的事情。

    聊了会儿,到了中午,两人就把提前定做好的防盗门窗都装好了。

    仔细检查了一遍没问题,三人就一起离开去了两人老板所在的门店。

    按照之前商量好的价格,常顺把费用跟李老板进行了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