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假死,那朕就登基了 第229章 老兵不死,也未曾凋零
“回…回大人,这也是陛下怜悯我们这些北地百姓,这才靡费巨资从南方专门运来了无数布料,要不然以今年这大雪,真不知道要死多少百姓了。”
“大人你们不是在更北方吗?难道那边还没开始售卖布料?”
卫所长官脸上带着浓浓的幸福感,看得出来他的笑容是完全发自内心的喜悦。
作为这座军事重镇的主官,能看到自己治下百姓吃饱穿暖,简直比他自己大富大贵都要高兴。
看得出来,他是一名好官。
或者说在朱权改革的大棒之下,如今大明的官员绝大多数都从良了。
朱元璋眼底深处有尴尬一闪而过。
在军营的时候,因为乃儿不花和很多将领的缘故,他几乎是不怎么出大帐,又从哪里知道外面的情况?
李景龙见状赶紧笑道:“送去了!不过南阳王有令无故不得出军营,更不许骚扰百姓,所以这位将军才并不清楚。”
心中暗暗擦了擦冷汗,忍不住蛐蛐老朱。
卫所长官却是点点头道:“也对!如今军令可是比以前严苛太多了,不过对百姓倒是挺好的,就拿咱们开平卫来说,现在百姓可是对军队的态度都大为改观了。”
说着,眼神之中露出憧憬的神色。
“相信要不了多久咱们大明的所有军队都能在陛下的治理下变得纪律严明,成为老百姓心目中最为期待、向往的王师的。”
听到这话,李景龙非常认可地点头。
身为军部副参谋长,他自然清楚朱权制定的军令有多么严苛,但也明白朱权制定这些军规的目的是什么。
用朱权的话来说,军队虽然是大明的,但同样也是百姓的。
既然是百姓的子弟兵,又怎么能和百姓作对,只有真正让百姓感受到军队是保护他们,而不是欺负他们的才能真正拥戴咱们的军队。
但朱元璋藏在围巾下的脸却再次变得难看。
为什么?
倒不是因为大明军队变好让老朱不舒服,他从有自己班底开始就一直在狠抓军纪,登基执政后更是多次改革军制,甚至亲自定下严苛无比的军规。
可结果呢?
最后兵痞依旧无法断绝,不仅仅是士兵就连那些军官还是该欺负百姓也是照样欺负。
尽管老朱杀了一大批人,但却依旧是没能起到什么震慑的作用。
反观朱权刚执政大明不过短短四个多月的时间,竟然就让大明的军队改观到了如此程度。
这不就是在他朱重八的脸上啪啪打脸吗?
他是谁?
一生要强的洪武大帝朱元璋啊!
被自己儿子如此打脸,老朱能忍住被爆发就已经算是很有城府了。
“两位长官,伤残院到了。”
没几步路时间,几人便是停了下来。
卫所长官指着不远处提醒朱元璋三人。
三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就见不远处有一座巨大的院子,院子门口匾额之上挂着“伤残院”三个大字。
“此匾乃是陛下亲笔所书,据说全天下所有卫所的伤残院都是如此。”卫所长官很是骄傲地介绍道。
朱元璋深深看了几眼那龙飞凤舞的匾额,才微微点头道:“不错!进去瞧瞧吧。”
他倒是认得朱权的字,毕竟前些年他最不愿意见到的就是飞白体的奏折了。
因为每次看到这手飘逸至极的飞白体,憋憋就是朱权递上来的哭穷奏折。
但不得不说朱权这手飞白体是真的极为漂亮,甚至比那些所谓的书法大家都不遑多让。
“两位大人里面请。”卫所长官自然不知道老朱心里的想法,赶紧伸手引路。
几人迈步进入大院子,就见到里面有不少妇人正在走动,或者是忙着浆洗衣物,或是推着怪异的车子。
不过看到车上坐着的全是伤残士兵,朱元璋的眼神也变得柔和许多。
能够看得出来,这些伤残士兵是真的受到照顾的。
“万夫长,您怎么又来了?今儿不是说朝廷的煤炉和蜂窝煤到了,您不给百姓发物资,怎么过来咱们这边儿了?”
四人刚走进院子,就有一名失去两条胳膊的士兵笑盈盈地和卫所长官打招呼。
那脸上洋溢着笑容的表情是做不得假的,这让见过太多因为伤残而失去活下去信心老兵的朱元璋心中不由得深深感动。
卫所长官非常自然地和对方打着招呼;
“是羊蛋子啊!我这不是带副参谋长过来看看你们嘛!怎么,你小子还不乐意了?”
副参谋长?
那老兵眼神一愣,瞬间就将目光落在李景龙的身上。
瞬间身体立正,光秃秃的右臂下意识想要朝着胸口锤去。
“参谋长好。”
虽然军礼没有完成,但谁都能看得出来他已经很努力地在向长官问好了。
见到这一幕,饶是平常嘻嘻哈哈的李景龙也都忍不住眼眶微红。
他无比郑重地立正,右手重重锤在自己的胸口。
“同志,你好!我代表陛下前来看看你们,你们在这儿过得好吗?”
或许是听到了‘陛下’两个字,又或许是习惯性见到有人行礼,院子里所有伤残士兵都下意识动作了起来。
就连那些失去了双腿只能坐在轮椅之上的老兵也在努力地用双臂支撑着想要起身。
“不辛苦!为大明征战是我等的荣耀。”
“感谢陛下还记得我们这些残废,也感谢陛下为我们这些残废所做的一切,若陛下需要我们还能上战场,哪怕用牙齿也能替陛下开疆拓土…”
霎时间,气势如虹的铿锵之声在伤残院之中响起,仿佛汇聚成一柄巨大的长剑。
长剑虽然生锈,虽然有崩牙,可却是依旧锋利,依旧能够饱饮敌人鲜血。
这就是大明老兵…
他们虽然老了,残了。
可他们没死,他们就是大明这个冉冉升起帝国的脊梁。
他们见证了这片中原大地从被异族凌虐的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再到如今的逐渐自愈,甚至是一口吞下百万平公里的北方草原。
没有人能够替代他们的存在,同样没有人能够忽视他们为大明、为华夏大地的付出。
所以…
所以……
他们值得最善良、最优渥的待遇。
而曾经朱元璋执掌的大明没有这样的能力,可在朱权手中的大明却是完完全全能够让他们好好的活下去,有尊严地活下去。
……
“大人你们不是在更北方吗?难道那边还没开始售卖布料?”
卫所长官脸上带着浓浓的幸福感,看得出来他的笑容是完全发自内心的喜悦。
作为这座军事重镇的主官,能看到自己治下百姓吃饱穿暖,简直比他自己大富大贵都要高兴。
看得出来,他是一名好官。
或者说在朱权改革的大棒之下,如今大明的官员绝大多数都从良了。
朱元璋眼底深处有尴尬一闪而过。
在军营的时候,因为乃儿不花和很多将领的缘故,他几乎是不怎么出大帐,又从哪里知道外面的情况?
李景龙见状赶紧笑道:“送去了!不过南阳王有令无故不得出军营,更不许骚扰百姓,所以这位将军才并不清楚。”
心中暗暗擦了擦冷汗,忍不住蛐蛐老朱。
卫所长官却是点点头道:“也对!如今军令可是比以前严苛太多了,不过对百姓倒是挺好的,就拿咱们开平卫来说,现在百姓可是对军队的态度都大为改观了。”
说着,眼神之中露出憧憬的神色。
“相信要不了多久咱们大明的所有军队都能在陛下的治理下变得纪律严明,成为老百姓心目中最为期待、向往的王师的。”
听到这话,李景龙非常认可地点头。
身为军部副参谋长,他自然清楚朱权制定的军令有多么严苛,但也明白朱权制定这些军规的目的是什么。
用朱权的话来说,军队虽然是大明的,但同样也是百姓的。
既然是百姓的子弟兵,又怎么能和百姓作对,只有真正让百姓感受到军队是保护他们,而不是欺负他们的才能真正拥戴咱们的军队。
但朱元璋藏在围巾下的脸却再次变得难看。
为什么?
倒不是因为大明军队变好让老朱不舒服,他从有自己班底开始就一直在狠抓军纪,登基执政后更是多次改革军制,甚至亲自定下严苛无比的军规。
可结果呢?
最后兵痞依旧无法断绝,不仅仅是士兵就连那些军官还是该欺负百姓也是照样欺负。
尽管老朱杀了一大批人,但却依旧是没能起到什么震慑的作用。
反观朱权刚执政大明不过短短四个多月的时间,竟然就让大明的军队改观到了如此程度。
这不就是在他朱重八的脸上啪啪打脸吗?
他是谁?
一生要强的洪武大帝朱元璋啊!
被自己儿子如此打脸,老朱能忍住被爆发就已经算是很有城府了。
“两位长官,伤残院到了。”
没几步路时间,几人便是停了下来。
卫所长官指着不远处提醒朱元璋三人。
三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就见不远处有一座巨大的院子,院子门口匾额之上挂着“伤残院”三个大字。
“此匾乃是陛下亲笔所书,据说全天下所有卫所的伤残院都是如此。”卫所长官很是骄傲地介绍道。
朱元璋深深看了几眼那龙飞凤舞的匾额,才微微点头道:“不错!进去瞧瞧吧。”
他倒是认得朱权的字,毕竟前些年他最不愿意见到的就是飞白体的奏折了。
因为每次看到这手飘逸至极的飞白体,憋憋就是朱权递上来的哭穷奏折。
但不得不说朱权这手飞白体是真的极为漂亮,甚至比那些所谓的书法大家都不遑多让。
“两位大人里面请。”卫所长官自然不知道老朱心里的想法,赶紧伸手引路。
几人迈步进入大院子,就见到里面有不少妇人正在走动,或者是忙着浆洗衣物,或是推着怪异的车子。
不过看到车上坐着的全是伤残士兵,朱元璋的眼神也变得柔和许多。
能够看得出来,这些伤残士兵是真的受到照顾的。
“万夫长,您怎么又来了?今儿不是说朝廷的煤炉和蜂窝煤到了,您不给百姓发物资,怎么过来咱们这边儿了?”
四人刚走进院子,就有一名失去两条胳膊的士兵笑盈盈地和卫所长官打招呼。
那脸上洋溢着笑容的表情是做不得假的,这让见过太多因为伤残而失去活下去信心老兵的朱元璋心中不由得深深感动。
卫所长官非常自然地和对方打着招呼;
“是羊蛋子啊!我这不是带副参谋长过来看看你们嘛!怎么,你小子还不乐意了?”
副参谋长?
那老兵眼神一愣,瞬间就将目光落在李景龙的身上。
瞬间身体立正,光秃秃的右臂下意识想要朝着胸口锤去。
“参谋长好。”
虽然军礼没有完成,但谁都能看得出来他已经很努力地在向长官问好了。
见到这一幕,饶是平常嘻嘻哈哈的李景龙也都忍不住眼眶微红。
他无比郑重地立正,右手重重锤在自己的胸口。
“同志,你好!我代表陛下前来看看你们,你们在这儿过得好吗?”
或许是听到了‘陛下’两个字,又或许是习惯性见到有人行礼,院子里所有伤残士兵都下意识动作了起来。
就连那些失去了双腿只能坐在轮椅之上的老兵也在努力地用双臂支撑着想要起身。
“不辛苦!为大明征战是我等的荣耀。”
“感谢陛下还记得我们这些残废,也感谢陛下为我们这些残废所做的一切,若陛下需要我们还能上战场,哪怕用牙齿也能替陛下开疆拓土…”
霎时间,气势如虹的铿锵之声在伤残院之中响起,仿佛汇聚成一柄巨大的长剑。
长剑虽然生锈,虽然有崩牙,可却是依旧锋利,依旧能够饱饮敌人鲜血。
这就是大明老兵…
他们虽然老了,残了。
可他们没死,他们就是大明这个冉冉升起帝国的脊梁。
他们见证了这片中原大地从被异族凌虐的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再到如今的逐渐自愈,甚至是一口吞下百万平公里的北方草原。
没有人能够替代他们的存在,同样没有人能够忽视他们为大明、为华夏大地的付出。
所以…
所以……
他们值得最善良、最优渥的待遇。
而曾经朱元璋执掌的大明没有这样的能力,可在朱权手中的大明却是完完全全能够让他们好好的活下去,有尊严地活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