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假死,那朕就登基了 第228章 陛下会仙术
或许是因为朱元璋是和李景龙一起的缘故,那士兵闻言后露出了一个古怪的表情。
那眼神分明就是在说;‘你们不是京城来的吗?怎么连这东西都不知道?’
李景龙自然不可能说老朱没见识,当即笑呵呵解释道:“本官乃是从征北大军之中直接被调过来的。”
听到征北大军士兵的眼中闪过一抹羡慕,点点头表示理解道:“那就不奇怪了。”
说着指着煤球,咧嘴笑道:“这是陛下特意照顾我们这些北方士兵和军属专门让人研发出来的蜂窝煤,不仅能暖身子,还能做饭烧水,可好用了。
而且今年只要是咱们卫所的士兵家属都能免费领取煤炉一个和蜂窝煤一百块…当今陛下对咱们这些臭丘八可是真的好。”
“参谋长大人,您若是回京之后一定要替我们开平卫的士兵感谢陛下。”
“行行行!等本官回去之后就亲自和陛下说,咱可还是陛下从小一起玩到大的伙伴的。”李景龙很是自傲地挺了挺胸膛。
可士兵的解释却没能让朱元璋满意,他又是问道:“咱如果没记错的话,石炭是有毒的吧?这什么蜂窝煤难道不是石炭做的?”
那士兵闻言实在没忍住,‘噗呲’笑了出来。
“这位大人,您这是哪里的话?石炭的确是有毒,这蜂窝煤也的确是石炭做的,可咱陛下那是天上的神仙下凡,他老人家只要稍微施点仙术不就能把石炭毒去掉了吗?”
朱元璋:“……”
你跟咱说什么屁话呢?
老子的儿子什么时候成神仙下凡了?
那是咱朱重八的种,知不知道?
也就是老朱现在整张脸都包了起来,要不然绝对能看到他的痛苦面具。
士兵或许是猜到了老朱的心里,笑呵呵道:“大人若是不信可跟小的先进屋里,大堂内就有燃烧的蜂窝煤,大人自己感受下不就知道了吗?”
朱元璋闻言二话不说就朝着大堂之中走去。
果然走进大堂就看到里面有好几个炉子正在燃烧,温度也比外面高了不少。
但这么多炉子燃烧,却是没有丝毫刺鼻的气味。
这就和朱元璋知道的石炭完全不同了。
“嘿嘿!大人,这下您总该相信俺说的了吧?”士兵凑上前笑道。
朱元璋老脸一红,顿时就哑火了。
他能说什么?
说自己不该怀疑自己儿子吗?
老朱可不是那种跟自己儿子还要认错讲道理的人。
李景龙倒是好奇地凑到一台煤炉前面打量了起来,当看到炉膛之中被烧得通红的蜂窝煤时,忍不住惊讶道:“这炉子还真不错,闻起来也是一点怪味都没有,看来陛下真是会仙术啊!”
老朱:“……”
兔崽子,你给咱等着,故意打咱的脸是吧?
咱不将你屁股打开花,就不叫朱重八。
“参谋长大人。”
就在李景龙阴阳怪气报复老朱的时候,卫所长官得到消息急匆匆跑了出来。
不过他倒是没以前大明官员那种见到上官就巴结的模样,反而是规规矩矩走到李景龙面前行了一个军礼。
李景龙朝着对方挥了挥手,笑道:“别紧张,本官也就只是替陛下来看看而已,没其他意思的。”
朱元璋目光在卫所长官的身上打量片刻,似乎是找到了发泄口。
直接厉声问道:“咱问你,你这开平卫有多少士兵,又有多少士兵家属,还有那些孤儿都去哪了?”
卫所长官被问得一愣,看向李景龙;“参谋长,这位是?”
“哦!这是汤帅座下老将,他问什么你答便是。”李景龙随便胡诌了个身份。
反正有汤和的名头镇着,大明军队之中还没有人敢问什么的。
果然卫所长官当即朝着朱元璋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回道:“启禀将军,自从陛下改革军制后,开平卫一共有守军一万二千人,其中一千五百人为后勤部队。
另外有军属五万四千余人,其中军烈属、孤儿、伤残士兵总共一万七千三百四十六人。
其中有工作能力的伤残老兵和有工作能力的军烈属已经按照朝廷的命令送至北京安顿,至于无工作能力的伤残老兵以及军烈孤儿也全由卫所衙门成立伤残院和烈属院供养。”
朱元璋闻言浑身不由得一颤。
藏在围巾下的眉头深深皱了起来。
一万多人,全部由卫所衙门供养,这得是多大的消耗?
区区一个卫所衙门能供养得起这么多人吗?
老朱的疑心病瞬间就犯了。
露在外面的眼睛满是狐疑地盯着卫所长官打量,许久后突然道:“你所说的烈属院和伤残院在什么地方,带咱过去看看。”
“是,大人。”卫所长官不敢有任何怠慢,只以为李景龙他们就是朱权派来检查他们对军属、军烈属工作完成情况的。
看了看李景龙没有反对,便是伸手道:“两位大人,请。”
朱元璋给了李景龙一个眼神,三人便是跟着对方走出了卫所衙门。
刚走出衙门,朱元璋好像终于是发现了华点。
愣了愣,问道:“咦?为何这些百姓身上穿的都是新衣服?”
没错,就是新衣服。
放眼望去根本就没有一个百姓身上的衣服是那种补丁叠补丁,或者是洗得发白的样子。
当问出这句话的时候,朱元璋瞬间想起,好像…好像他们一路走来见到的百姓身上穿着的都是新衣服,即便有泥土什么的,但却是没看到任何补丁或者破损。
要知道朱元璋执政二十多载对大明的情况可谓是了如指掌,自然知道大明虽然在自己的执政下逐渐在恢复生机,可底层百姓还是有很多无法吃饱穿暖的。
尤其是北方,每年不知道多少百姓因为没有御寒的衣物冻毙而死。
可一路走来他却是没听说过有哪怕一个人是因为没有御寒衣物而冻死的,这就足够让朱元璋感到无比奇怪了。
其实在这个时候,朱元璋已经想起了刚才在马车之上李景龙所说的那句话,也大概猜测到了原因所在。
只是一生要强的老朱就是想亲耳听到到底是怎么回事。
……
那眼神分明就是在说;‘你们不是京城来的吗?怎么连这东西都不知道?’
李景龙自然不可能说老朱没见识,当即笑呵呵解释道:“本官乃是从征北大军之中直接被调过来的。”
听到征北大军士兵的眼中闪过一抹羡慕,点点头表示理解道:“那就不奇怪了。”
说着指着煤球,咧嘴笑道:“这是陛下特意照顾我们这些北方士兵和军属专门让人研发出来的蜂窝煤,不仅能暖身子,还能做饭烧水,可好用了。
而且今年只要是咱们卫所的士兵家属都能免费领取煤炉一个和蜂窝煤一百块…当今陛下对咱们这些臭丘八可是真的好。”
“参谋长大人,您若是回京之后一定要替我们开平卫的士兵感谢陛下。”
“行行行!等本官回去之后就亲自和陛下说,咱可还是陛下从小一起玩到大的伙伴的。”李景龙很是自傲地挺了挺胸膛。
可士兵的解释却没能让朱元璋满意,他又是问道:“咱如果没记错的话,石炭是有毒的吧?这什么蜂窝煤难道不是石炭做的?”
那士兵闻言实在没忍住,‘噗呲’笑了出来。
“这位大人,您这是哪里的话?石炭的确是有毒,这蜂窝煤也的确是石炭做的,可咱陛下那是天上的神仙下凡,他老人家只要稍微施点仙术不就能把石炭毒去掉了吗?”
朱元璋:“……”
你跟咱说什么屁话呢?
老子的儿子什么时候成神仙下凡了?
那是咱朱重八的种,知不知道?
也就是老朱现在整张脸都包了起来,要不然绝对能看到他的痛苦面具。
士兵或许是猜到了老朱的心里,笑呵呵道:“大人若是不信可跟小的先进屋里,大堂内就有燃烧的蜂窝煤,大人自己感受下不就知道了吗?”
朱元璋闻言二话不说就朝着大堂之中走去。
果然走进大堂就看到里面有好几个炉子正在燃烧,温度也比外面高了不少。
但这么多炉子燃烧,却是没有丝毫刺鼻的气味。
这就和朱元璋知道的石炭完全不同了。
“嘿嘿!大人,这下您总该相信俺说的了吧?”士兵凑上前笑道。
朱元璋老脸一红,顿时就哑火了。
他能说什么?
说自己不该怀疑自己儿子吗?
老朱可不是那种跟自己儿子还要认错讲道理的人。
李景龙倒是好奇地凑到一台煤炉前面打量了起来,当看到炉膛之中被烧得通红的蜂窝煤时,忍不住惊讶道:“这炉子还真不错,闻起来也是一点怪味都没有,看来陛下真是会仙术啊!”
老朱:“……”
兔崽子,你给咱等着,故意打咱的脸是吧?
咱不将你屁股打开花,就不叫朱重八。
“参谋长大人。”
就在李景龙阴阳怪气报复老朱的时候,卫所长官得到消息急匆匆跑了出来。
不过他倒是没以前大明官员那种见到上官就巴结的模样,反而是规规矩矩走到李景龙面前行了一个军礼。
李景龙朝着对方挥了挥手,笑道:“别紧张,本官也就只是替陛下来看看而已,没其他意思的。”
朱元璋目光在卫所长官的身上打量片刻,似乎是找到了发泄口。
直接厉声问道:“咱问你,你这开平卫有多少士兵,又有多少士兵家属,还有那些孤儿都去哪了?”
卫所长官被问得一愣,看向李景龙;“参谋长,这位是?”
“哦!这是汤帅座下老将,他问什么你答便是。”李景龙随便胡诌了个身份。
反正有汤和的名头镇着,大明军队之中还没有人敢问什么的。
果然卫所长官当即朝着朱元璋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回道:“启禀将军,自从陛下改革军制后,开平卫一共有守军一万二千人,其中一千五百人为后勤部队。
另外有军属五万四千余人,其中军烈属、孤儿、伤残士兵总共一万七千三百四十六人。
其中有工作能力的伤残老兵和有工作能力的军烈属已经按照朝廷的命令送至北京安顿,至于无工作能力的伤残老兵以及军烈孤儿也全由卫所衙门成立伤残院和烈属院供养。”
朱元璋闻言浑身不由得一颤。
藏在围巾下的眉头深深皱了起来。
一万多人,全部由卫所衙门供养,这得是多大的消耗?
区区一个卫所衙门能供养得起这么多人吗?
老朱的疑心病瞬间就犯了。
露在外面的眼睛满是狐疑地盯着卫所长官打量,许久后突然道:“你所说的烈属院和伤残院在什么地方,带咱过去看看。”
“是,大人。”卫所长官不敢有任何怠慢,只以为李景龙他们就是朱权派来检查他们对军属、军烈属工作完成情况的。
看了看李景龙没有反对,便是伸手道:“两位大人,请。”
朱元璋给了李景龙一个眼神,三人便是跟着对方走出了卫所衙门。
刚走出衙门,朱元璋好像终于是发现了华点。
愣了愣,问道:“咦?为何这些百姓身上穿的都是新衣服?”
没错,就是新衣服。
放眼望去根本就没有一个百姓身上的衣服是那种补丁叠补丁,或者是洗得发白的样子。
当问出这句话的时候,朱元璋瞬间想起,好像…好像他们一路走来见到的百姓身上穿着的都是新衣服,即便有泥土什么的,但却是没看到任何补丁或者破损。
要知道朱元璋执政二十多载对大明的情况可谓是了如指掌,自然知道大明虽然在自己的执政下逐渐在恢复生机,可底层百姓还是有很多无法吃饱穿暖的。
尤其是北方,每年不知道多少百姓因为没有御寒的衣物冻毙而死。
可一路走来他却是没听说过有哪怕一个人是因为没有御寒衣物而冻死的,这就足够让朱元璋感到无比奇怪了。
其实在这个时候,朱元璋已经想起了刚才在马车之上李景龙所说的那句话,也大概猜测到了原因所在。
只是一生要强的老朱就是想亲耳听到到底是怎么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