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别云儿 第2章 初入剑城
古籍《域中山海注》有记载:“太初,域中,大地合一,方三万五千余里,而海阔无极。后,地裂而游走,如水中漂木,不知其数。人居其上者,曰人之域。人之域,方二万里有余。中为人之帝府,帝府之北为塞北,塞北之北为阴山,阴山之北为大、小荒山,三山绵延千里而相接。尤以大荒山,不可逾越……”
剑城,是一座约八百余丈见方的城池,是塞北千里内,最大的一座城。
城外的村落,星罗棋布,彰显着当地的人丁兴旺。
剑城的北城门,高五丈,厚三丈。人群来来往往,一个污衣少年,南下骑驴而至。而眼前这城和城门,皆是他闯荡江湖以来,见过的最为气派的一处。
从塞北之北,南下的路上,即使早已习惯了失望,可是,当他远远地看到这座城时的心情波动程度,依然不亚于多年攒钱的汉子,终于娶到从未谋面的媳妇时,在洞房揭开盖头的那一刹那——满怀希望又满怀担忧。
现在看来,少年的担忧消散了,这座城确确实实存在,不再是戈壁蜃景。
沿途他听说,云中四客中,就有两位已经入住进这座城里。而城中不只是那两位名号响亮,塞北千里贫瘠,以此处河流最为密集,水草丰盛,向来被称作塞北蓬莱。
此处,各类物资材料齐全,自然引来周边不少有名的大人物,只是不如那二位张扬而已。
因为城大人多,又牵涉众多富商大贾,豪杰俊士。所以,仅巡逻兵,就有三十队人。其按时轮换,仅看守备,可谓完善。
不知是否因为水涨船高——城门左右两侧不知哪天起,竖有两块木牌,上刻有城主喻令:除去本城贵客外,闲杂人等,无故不得入城,入城者,每次需缴纳十个铜子的入城费。
长久以来,来来往往的人倒也都习以为常了,每每有人试图偷偷入城被抓,常在城门外的打谷场受鞭笞,因此,也不乏可供围观的小人物。
他独自闯荡江湖,如今已将近五年,皮帽、长衫、配剑,总之能卖得钱的东西都卖了、当了不少回。
也只有身边这头高而瘦的驴子,以及颈上一小块沉甸甸的黑黝黝的石头吊坠从没被卖过了。
前者算是他亲自喂养些时日的,又要赶路用,也倒有不少的感情。后者好像是他自幼就一直佩戴,不过,确实不值几个铜子。
那少年骑着驴子,临近城门时,仰着头,以好像发现新大陆般的惊奇目光,注视着分立在城门两侧的,两个面目凶狠的守城士兵。
与寻常人的第一感觉大不相同,那少年,此时所感叹的竟然是,世上怎么会有如此高大的人。
那分立两侧的兵士,身高约有一丈,魁梧而结实,站着一动不动,铠甲闪亮,长枪硕大,起初远看时,只是以为这是两尊石像。
驴子却很是淡然,依旧驮着他自顾自地走着。这少年,虽然看起来已是十八、九岁的年纪,可还是未脱孩子的稚气,只顾仰面望着。
眼看将要走入城门,驴子突然大步倒退,驴上少年,慌乱中闪身跳下,身影轻似夜枭捕鼠,又如悬崖勒马,从驴上急退而下,骤然而止,脚一着地,竟然如同钉在地上似的,纹丝不动,周身似乎有一股罡气转瞬即散,只把脚边的黄土激起了几寸。
驴子一个趔趄后,抖了抖皮毛,也已站稳。原来是左边的巨人突然拦路,只是一伸腿,便将他和驴子直直地踢了回去。
这少年竟也不怎么生气,好像对这高大的守城兵士确实是个活物,倒感到欣喜。
这时,从巨人后面走出两人,同样守城兵士打扮,只是普通人身高,一个留两撇鲶鱼胡须的瘦子,看这驴上少年衣衫破烂,脸上脖颈油污不堪,虽一双眼睛略异常人,但着实面目难认。
鲶鱼胡子兵士,便打着官腔道:“小子,你眼瞎不认字吧,没看见我们城主喻令,瞧你这破衣烂衫的穷酸样,交得起钱就过,交不起赶紧滚蛋。”
另一个,稍胖些,额头右侧有颗黑痣,着急补充:“入城要下马,不懂规矩啊?”用眼瞥了少年和少年身旁坐骑第二眼,见他不回答,接着似乎用鼻子说出一句,“哼,原来是头笨驴。”
这污衣少年只是不喜不怒地看着,将拳头握了又握,始终不说话。
他慢慢拉过驴子,随手从怀里摸出十个铜子,扔进城墙边一人那么高,一抱那么粗的大竹筒内,拽过毛驴慢吞吞地往城里走去。
身后鲶鱼胡子士兵,又骂骂咧咧:“快点走,野杂种,没看见后面还有那么多人呀!”
这时,少年猛地回头望了他一眼,拱手,唱了个诺,冷冷地问道,“请问官爷,尊姓大名?”
自打少年的眼神递过来之后,似乎有一道冷气袭身,鲶鱼胡子的士兵,突然变得有些唯唯诺诺,“官爷我,我……”无意之间,鲶鱼胡子右手正不知道往何处放时,一把握到腰间的佩刀,瞬时又底气大增,“官爷,我赵满仓!”
少年不瘟不火的回了一句,“赵满仓,赵官爷,小人受教了。”转身又向城内走去。倒也不见那位赵官爷阻拦。
等进了城,他环顾四周,看了又看。才沿着城墙向东,行了五百余步。
在一家破落的小酒馆前停下了脚,拴好了驴子,落了座,招呼堂倌过来先泡盏茶。
此时正是晌午,虽是夏末,天气也还较热,客人很少。这少年便与堂官和歇脚的小贩聊了起来,问了问城里的事情。
那剑城的东南,住得多是剑城周边的平民。那些还可以开得起店铺的,暂且不提。
挑夫小贩,由于付不起每日的进城费,他们多数每隔十天,半个月,才出城一次,回家去家取来干粮、瓜果、茶叶和新的货物。
在城里的日子,力气大的,晚上就可以挤在城南的城皇庙大殿,年老体弱多病的,晚上也只能睡的院子里了。
每逢冬天,若是夜间骤寒,总有人会被冻死。可是,在他们脸上,却没有看见命运的悲痛。有的只是,可供彼此攀谈的,外人看来十分渺小的喜悦。每次谈及争执,受伤,死亡,他们也总是轻描淡写地略过。
好像这城里的空气格外沉闷,压得人平日里都不说话似的。
现下几人好像已久不开口,终于逮到机会,越聊越是开心,故事越讲越新奇。那少年又邀了附近十多个没有生意的小贩,前来就坐,又点了十斤烧酒,十斤牛肉。
少年看了看堂倌,明白了他迟迟不上菜的原因,便从包袱里取出所有银两,共计碎银一两半,外加十三个铜子。回头问了问堂倌:“够了吗?”
堂倌忙回答:“够了,够了,用不了,用不了。”
那少年接着说:“那好,把这些钱,银子全换成酒和牛肉,铜子烙些大饼,麻烦兄弟,把附近闲着的朋友全都邀过来吧,就说我请客。”
堂倌笑呵呵地答应了。向后厨唱了菜名,转身向饭馆外的街道走去。
不一会,又走进来十多个一样是衣着破旧,庄稼汉模样的小贩,一一通报了名姓后,落座。
名字也就是如前一批人一样,无非叫作,赵老大、孙老二、周栓子、李狗蛋儿之类,细细品位,倒也只有这四人较为响亮些,别的就不一一叙述了。
近日,剑城人来得格外少了,生意本就不好做,正赶上有人请客吃饭,小贩挑夫们,也都不忙做生意。
几杯黄酒下肚,个个意气风发。但凡所问,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自然是真假混杂,鱼龙难辨。
这少年,从未来过剑城,对他们讲述的所有事情似乎都感兴趣。也不去管它是真是假,总觉得好玩儿,也就跟着时不时起哄一下。
只是一场玩闹,插科打诨,少年已对这座城中事物,风情,习俗,逸事奇闻,甚至几间茅厕都有所了解。
不知不觉,日已西坠,到了掌灯时分。城里马上就要宵禁了,那少年难推好意,便在众人的簇拥下,来到了城隍庙。
也正是由于近日生意不好做,所以,小贩们进城来的也比较少,城隍庙大殿内,并不怎么拥挤。他被分到一块众所公认的很好的席位。
就这样,那少年便在一阵阵的酒肉、大饼在胃里发酵过经饱嗝打出的酸气,以及二十多个不勤于洗澡的小商贩的汗气中安然入睡了。
约摸到了三更时分,城隍庙内一个身影,箭矢般飞出,悄无声息。他看了一眼门口的驴子还在吃夜草,随手拍了两下,似乎取了点东西,驴子回头看了他一眼,接着低头吃草。那少年,便沿着白天有意无意间问来的路,走去。
他是个习惯于黑夜的人,在黑夜里走路,并不比白天慢多少,转眼间,就到了他要到的地方。那是一座,比较高大利落的房子,想必其中住着,有点身份的人物。
少年俯身上前,将耳朵贴在门窗上,细细地听了一会儿,觉察到屋内,有一股细弱而均匀的呼吸声,混杂着一个男人响亮的鼾声。
便从腰间抽出一把背窄刃薄的短剑,伸入窗缝,轻轻地挑开窗栓,双手推开了窗子,那原本骨架松散的木窗,此时,却没有发出一丝声响。
淡淡的月光照了进来,细看来,屋内虽不算豪华,却也是十分的宽敞,桌椅几案,衣服首饰,各种摆设,是一应俱全。
映着月光,将二人仔细观察了一番,确认薄被下的男女中的男人准确无误之后,一丝邪笑,刚从他嘴角传到眉梢便已消散。
他从挂在腰间的一个小布袋内,翻出一个极小的小葫芦,倒出一颗不知名的药丸,右手食指和拇指轻捏,分别悬空在二人的鼻子前捻了几下,然后又把那颗小得可怜的药丸,放回了小葫芦。
顷刻之间,二人呼吸打鼾的声音便已减弱。
转身,推开了门。走到院里水井边,满满打了一缸水,从怀中掏出几个物件儿摆在一旁石桌上,以及摘下腰间的布包之后,衣服也不脱整个跳了进去,溅起的水花弄湿了小半个院子。
大约泡了两只势均力敌的长胜斗鸡分出胜负的工夫,少年从水缸里跳了出来,站在院子中央,双手在身上不住的轻搓,手指所到之处,衣服与身上的泥污片片掉落……
剑城,是一座约八百余丈见方的城池,是塞北千里内,最大的一座城。
城外的村落,星罗棋布,彰显着当地的人丁兴旺。
剑城的北城门,高五丈,厚三丈。人群来来往往,一个污衣少年,南下骑驴而至。而眼前这城和城门,皆是他闯荡江湖以来,见过的最为气派的一处。
从塞北之北,南下的路上,即使早已习惯了失望,可是,当他远远地看到这座城时的心情波动程度,依然不亚于多年攒钱的汉子,终于娶到从未谋面的媳妇时,在洞房揭开盖头的那一刹那——满怀希望又满怀担忧。
现在看来,少年的担忧消散了,这座城确确实实存在,不再是戈壁蜃景。
沿途他听说,云中四客中,就有两位已经入住进这座城里。而城中不只是那两位名号响亮,塞北千里贫瘠,以此处河流最为密集,水草丰盛,向来被称作塞北蓬莱。
此处,各类物资材料齐全,自然引来周边不少有名的大人物,只是不如那二位张扬而已。
因为城大人多,又牵涉众多富商大贾,豪杰俊士。所以,仅巡逻兵,就有三十队人。其按时轮换,仅看守备,可谓完善。
不知是否因为水涨船高——城门左右两侧不知哪天起,竖有两块木牌,上刻有城主喻令:除去本城贵客外,闲杂人等,无故不得入城,入城者,每次需缴纳十个铜子的入城费。
长久以来,来来往往的人倒也都习以为常了,每每有人试图偷偷入城被抓,常在城门外的打谷场受鞭笞,因此,也不乏可供围观的小人物。
他独自闯荡江湖,如今已将近五年,皮帽、长衫、配剑,总之能卖得钱的东西都卖了、当了不少回。
也只有身边这头高而瘦的驴子,以及颈上一小块沉甸甸的黑黝黝的石头吊坠从没被卖过了。
前者算是他亲自喂养些时日的,又要赶路用,也倒有不少的感情。后者好像是他自幼就一直佩戴,不过,确实不值几个铜子。
那少年骑着驴子,临近城门时,仰着头,以好像发现新大陆般的惊奇目光,注视着分立在城门两侧的,两个面目凶狠的守城士兵。
与寻常人的第一感觉大不相同,那少年,此时所感叹的竟然是,世上怎么会有如此高大的人。
那分立两侧的兵士,身高约有一丈,魁梧而结实,站着一动不动,铠甲闪亮,长枪硕大,起初远看时,只是以为这是两尊石像。
驴子却很是淡然,依旧驮着他自顾自地走着。这少年,虽然看起来已是十八、九岁的年纪,可还是未脱孩子的稚气,只顾仰面望着。
眼看将要走入城门,驴子突然大步倒退,驴上少年,慌乱中闪身跳下,身影轻似夜枭捕鼠,又如悬崖勒马,从驴上急退而下,骤然而止,脚一着地,竟然如同钉在地上似的,纹丝不动,周身似乎有一股罡气转瞬即散,只把脚边的黄土激起了几寸。
驴子一个趔趄后,抖了抖皮毛,也已站稳。原来是左边的巨人突然拦路,只是一伸腿,便将他和驴子直直地踢了回去。
这少年竟也不怎么生气,好像对这高大的守城兵士确实是个活物,倒感到欣喜。
这时,从巨人后面走出两人,同样守城兵士打扮,只是普通人身高,一个留两撇鲶鱼胡须的瘦子,看这驴上少年衣衫破烂,脸上脖颈油污不堪,虽一双眼睛略异常人,但着实面目难认。
鲶鱼胡子兵士,便打着官腔道:“小子,你眼瞎不认字吧,没看见我们城主喻令,瞧你这破衣烂衫的穷酸样,交得起钱就过,交不起赶紧滚蛋。”
另一个,稍胖些,额头右侧有颗黑痣,着急补充:“入城要下马,不懂规矩啊?”用眼瞥了少年和少年身旁坐骑第二眼,见他不回答,接着似乎用鼻子说出一句,“哼,原来是头笨驴。”
这污衣少年只是不喜不怒地看着,将拳头握了又握,始终不说话。
他慢慢拉过驴子,随手从怀里摸出十个铜子,扔进城墙边一人那么高,一抱那么粗的大竹筒内,拽过毛驴慢吞吞地往城里走去。
身后鲶鱼胡子士兵,又骂骂咧咧:“快点走,野杂种,没看见后面还有那么多人呀!”
这时,少年猛地回头望了他一眼,拱手,唱了个诺,冷冷地问道,“请问官爷,尊姓大名?”
自打少年的眼神递过来之后,似乎有一道冷气袭身,鲶鱼胡子的士兵,突然变得有些唯唯诺诺,“官爷我,我……”无意之间,鲶鱼胡子右手正不知道往何处放时,一把握到腰间的佩刀,瞬时又底气大增,“官爷,我赵满仓!”
少年不瘟不火的回了一句,“赵满仓,赵官爷,小人受教了。”转身又向城内走去。倒也不见那位赵官爷阻拦。
等进了城,他环顾四周,看了又看。才沿着城墙向东,行了五百余步。
在一家破落的小酒馆前停下了脚,拴好了驴子,落了座,招呼堂倌过来先泡盏茶。
此时正是晌午,虽是夏末,天气也还较热,客人很少。这少年便与堂官和歇脚的小贩聊了起来,问了问城里的事情。
那剑城的东南,住得多是剑城周边的平民。那些还可以开得起店铺的,暂且不提。
挑夫小贩,由于付不起每日的进城费,他们多数每隔十天,半个月,才出城一次,回家去家取来干粮、瓜果、茶叶和新的货物。
在城里的日子,力气大的,晚上就可以挤在城南的城皇庙大殿,年老体弱多病的,晚上也只能睡的院子里了。
每逢冬天,若是夜间骤寒,总有人会被冻死。可是,在他们脸上,却没有看见命运的悲痛。有的只是,可供彼此攀谈的,外人看来十分渺小的喜悦。每次谈及争执,受伤,死亡,他们也总是轻描淡写地略过。
好像这城里的空气格外沉闷,压得人平日里都不说话似的。
现下几人好像已久不开口,终于逮到机会,越聊越是开心,故事越讲越新奇。那少年又邀了附近十多个没有生意的小贩,前来就坐,又点了十斤烧酒,十斤牛肉。
少年看了看堂倌,明白了他迟迟不上菜的原因,便从包袱里取出所有银两,共计碎银一两半,外加十三个铜子。回头问了问堂倌:“够了吗?”
堂倌忙回答:“够了,够了,用不了,用不了。”
那少年接着说:“那好,把这些钱,银子全换成酒和牛肉,铜子烙些大饼,麻烦兄弟,把附近闲着的朋友全都邀过来吧,就说我请客。”
堂倌笑呵呵地答应了。向后厨唱了菜名,转身向饭馆外的街道走去。
不一会,又走进来十多个一样是衣着破旧,庄稼汉模样的小贩,一一通报了名姓后,落座。
名字也就是如前一批人一样,无非叫作,赵老大、孙老二、周栓子、李狗蛋儿之类,细细品位,倒也只有这四人较为响亮些,别的就不一一叙述了。
近日,剑城人来得格外少了,生意本就不好做,正赶上有人请客吃饭,小贩挑夫们,也都不忙做生意。
几杯黄酒下肚,个个意气风发。但凡所问,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自然是真假混杂,鱼龙难辨。
这少年,从未来过剑城,对他们讲述的所有事情似乎都感兴趣。也不去管它是真是假,总觉得好玩儿,也就跟着时不时起哄一下。
只是一场玩闹,插科打诨,少年已对这座城中事物,风情,习俗,逸事奇闻,甚至几间茅厕都有所了解。
不知不觉,日已西坠,到了掌灯时分。城里马上就要宵禁了,那少年难推好意,便在众人的簇拥下,来到了城隍庙。
也正是由于近日生意不好做,所以,小贩们进城来的也比较少,城隍庙大殿内,并不怎么拥挤。他被分到一块众所公认的很好的席位。
就这样,那少年便在一阵阵的酒肉、大饼在胃里发酵过经饱嗝打出的酸气,以及二十多个不勤于洗澡的小商贩的汗气中安然入睡了。
约摸到了三更时分,城隍庙内一个身影,箭矢般飞出,悄无声息。他看了一眼门口的驴子还在吃夜草,随手拍了两下,似乎取了点东西,驴子回头看了他一眼,接着低头吃草。那少年,便沿着白天有意无意间问来的路,走去。
他是个习惯于黑夜的人,在黑夜里走路,并不比白天慢多少,转眼间,就到了他要到的地方。那是一座,比较高大利落的房子,想必其中住着,有点身份的人物。
少年俯身上前,将耳朵贴在门窗上,细细地听了一会儿,觉察到屋内,有一股细弱而均匀的呼吸声,混杂着一个男人响亮的鼾声。
便从腰间抽出一把背窄刃薄的短剑,伸入窗缝,轻轻地挑开窗栓,双手推开了窗子,那原本骨架松散的木窗,此时,却没有发出一丝声响。
淡淡的月光照了进来,细看来,屋内虽不算豪华,却也是十分的宽敞,桌椅几案,衣服首饰,各种摆设,是一应俱全。
映着月光,将二人仔细观察了一番,确认薄被下的男女中的男人准确无误之后,一丝邪笑,刚从他嘴角传到眉梢便已消散。
他从挂在腰间的一个小布袋内,翻出一个极小的小葫芦,倒出一颗不知名的药丸,右手食指和拇指轻捏,分别悬空在二人的鼻子前捻了几下,然后又把那颗小得可怜的药丸,放回了小葫芦。
顷刻之间,二人呼吸打鼾的声音便已减弱。
转身,推开了门。走到院里水井边,满满打了一缸水,从怀中掏出几个物件儿摆在一旁石桌上,以及摘下腰间的布包之后,衣服也不脱整个跳了进去,溅起的水花弄湿了小半个院子。
大约泡了两只势均力敌的长胜斗鸡分出胜负的工夫,少年从水缸里跳了出来,站在院子中央,双手在身上不住的轻搓,手指所到之处,衣服与身上的泥污片片掉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