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79:离婚后,我成了大文豪 第一百零四章 销量出炉和麻烦上门
热门推荐:
异能觉醒天命星辰
被女友骗走腰子后,我成了最强仙医!
三国:努力就变强,我一刀败吕布
重生68,迫不得已下个乡
本世子天姿无双,勾栏听曲怎么了?
我的探墓笔记:1949
异能觉醒:来自龙凤胎的成长故事
闪婚后,我首富夫人身份被曝光了
重生87,我带弟兄们江湖称雄
就在梁晓生感谢胡为民帮他坚定信念,找到创作方向的时候,燕京文艺杂志社上下已经是一片沸腾。
《燕京文艺》第三期发行一个月,销量统计也终于四月三号这一天出炉。
“你们猜上一期咱们杂志卖了多少?”
“肯定是创纪录了,多少还得等准确数字。”
“嘿,咱们杂志社这次总算是来了把大的,就是不知道超过《当代》《十月》这些杂志多少册。”
“不好比,他们有些是季刊,有些是双月刊,而咱们是月刊。”
“咱们一个月的销量已经超过他们两期甚至三期了!”
“发表胡为民的小说,是主编最英明的决定了!”
就在编辑部闹哄哄的时候,主编周艳茹笑容满面的回到了编辑部办公室。
“主编!”
“数据出来了吗?”
“快公布吧,可别吊我们胃口了。”
“大家安静。”周艳茹双手下压,笑容不变,朗声道:“接下来我就会公布上个月的杂志销量。”
编辑部立刻安静下来,众人紧紧盯着周艳茹,等待她公布数据。
周艳茹满意地点点头,平复了一下刚才得知销量后激动的心情,然后道:“根据发行部门的紧张统计,上个月《燕京文艺》第三期一共售出八十七万六千五百册。”
“哗!”
这个数字像一颗炸弹,瞬间在编辑部里炸开了锅。
“我的老天爷!”老编辑孙天明手里的搪瓷缸子“咣当”掉在地上,茶水溅了一地,“去年全年加起来都没这么多!”
年轻的女校对员小林一把抱住身边的同事,激动得直跳脚:“我们超过《人民文学》上个月的销量了!”
如今,国内文学杂志的销量高山还是《人民文学》,等闲杂志想破纪录难如登天。
但《燕京文艺》做到了!
角落里,负责排版的王师傅摘下老花镜,用袖口擦了擦镜片,声音有些发颤:“我排了二十年版,头一回见月刊卖到这个数......”
周艳茹看着沸腾的编辑部,嘴角的笑意更深了。
她轻轻敲了敲桌面,等喧哗声稍歇,才不紧不慢地补充道:“这个数据还不包括正在加印的十五万册——发行部那边说,光是各地新华书店的预订数就已经超过了十万。”
这一批加印的杂志是三月底定下来的,而且还是预定单,杂志社不可能放弃这么大块肥肉。
“嚯!”又是一阵惊呼。
要是在算上全国各地的存货以及正在加印的十五万册,第三期的销量百分百突破一百万册啊!
资深编辑老李掰着手指头算账:“照这个势头,咱们今年的奖金......”话没说完就被旁边人捅了一肘子,但每个人脸上都浮现出心照不宣的笑容。
“同志们!“周艳茹提高嗓音,激情澎湃道:“这个成绩的取得,固然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但最关键的是——”她举起上一期的样刊,头版赫然印着《孩子王》三个大字,“我们发掘了胡为民这样的好作者。”
说是他们挖掘的有点过,但现在大家都激动,谁都不会较这个真。
众人纷纷点头。文艺组的张编辑推了推眼镜:“主编,我听说胡作家手头还有部《芳华》?是不是该......”
“这个就不用想了。”周艳茹眼中闪过一丝无奈,“德宁问过为民,《芳华》他正在创作,而且已经许给了《当代》。”
闻言,大家都很失望。
经过《孩子王》的火爆后,大家已经不在认为胡为民的异军突起是昙花一现。
这个时候,如果能抱大腿,谁都不会拉不下脸来。
但是,他们看来慢了一步,被《当代》那群浓眉大眼的抢了先。
“主编,既然胡老师还没写完,咱们是不是能……”
虽然没说完,但他的意思大家都懂。
不就是抢嘛,这年头向知名作家约稿的时候,又不是没遇到过。
周艳茹沉吟片刻,看向一旁默不作声的张德宁,“德宁,你的意见?”
“主编,放弃吧。《当代》可是人文社的亲儿子,比《人民文学》都亲。”张德宁想了想,苦笑道:
“如果是其他作家的作品可能还好说,可《芳华》已经在当代那边上了会的,是被当成扛鼎之作,相当受重视。咱们想要虎口抢食,不容易不说,还容易遭记恨。”
“这样啊,那算了吧。”周艳茹遗憾摇头,随后又叮嘱道:
“德宁,你明天去趟燕大图书馆,给胡作家送两斤碧螺春——这可是我从社长那抢来的。”
“要不要再带条大前门?”负责初审的小赵插嘴,“我姐夫在烟草公司上班......”
周艳茹摆摆手:“这件事不着急。”
她环视众人,语气突然严肃,“记住,我们要维护好和胡作家的关系,但绝不能像某些刊物那样搞庸俗拉扯。”
众人连连称是。角落里,新来的实习编辑小声问前辈:“为什么主编这么重视......”
“傻小子,”老编辑压低声音,“现在全国多少杂志盯着胡为民?《北方文学》的主编上周还托人打听他的住址呢!”
正说着,电话铃突然响起。周艳茹接起来听了两句,脸色突然变得古怪。挂断后,她深吸一口气:“刚得到消息,《人民日报》把《孩子王》列为初高中学生的课外推荐读物。”
编辑部再次炸开了锅。
窗外,四月的杨花纷纷扬扬飘过,像极了此刻所有人飞扬的心情。
……
《孩子王》和《燕京文艺》的成功,已经到了所有人都不得不正视胡为民这位新晋知名作家的地步。
新晋和知名连在一起像是病句,但形容胡为民却非常贴切。
在燕京,他靠着《甜蜜蜜》和多部精彩短篇,早已名声大振,说是知名作家并不过分。
但放眼全国,他确实是粉嫩新人作家一枚。
现如今,胡为民就像唐僧肉一般,谁都想咬一口。
就算吃不上肉,也要结个善缘。
说不定什么时候,胡老师就会答应他们的约稿也不一定。
燕京本地杂志社还好说,都知道他是燕大老师。
奈何燕京外的杂志社不知道,他们想联系胡为民,必须依靠燕京文艺。
只是目前,燕京文艺对这些杂志社有些爱答不理。
也正常,他们都是燕京文艺的对手。
不过,也有靠着距离近,想要近水楼台先得月的。
比如说,燕大的《今天》杂志。
……
燕京东城区,东四巷。
谁也想不到,《今天》杂志编辑部的地址就在一片民房中。
赵振凯摘下眼镜,揉了揉太阳穴。
他身前的办公桌上摊开着的《燕京文艺》第三期已经被翻得卷了边,其中,那篇《孩子王》是他读的最多的作品。
自从他在编辑部举办的读者、作者、编者恳谈会上听人谈起过这部作品后,便上了心。
后来,他买来一看,觉得胡为民的作品还真有些味道。
虽然,有限内容不符合他的观点,但他依旧不能否认其文学水平。
从那一刻起,他就动了约稿的心思。
只是事情并不顺利,他通过杂志社联系燕京文艺那边,结果那边只是对他们客客气气,想要的联系方式没能得到。
没办法,他只能从燕大那边想办法。
胡为民最近很烦。
自从《燕京文艺》公布第三期销量后,想和他见面的人越来越多。
这天中午,他正在图书馆二楼休息呢,就看见中文系的周老师笑眯眯地迎上来:“小胡啊,《今天》的赵振凯托我问你,能不能给他们写篇短文?千字就行,题材不限……“
胡为民心里“咯噔“一下。《今天》是由北岛等人创刊的民间诗歌刊物,同时该刊也是朦胧诗派汇集地所在,在诗歌圈地位崇高,但圈子里的弯弯绕绕也多。
后来“朦胧诗“论战时,这本杂志和主创就卷进了好几场笔仗,后来更是被封禁,沦为地下刊物。
和这样的杂志社扯上关系,可不是明智之举。
“周老师,我最近实在忙……“胡为民苦笑,“我最近正在创作一部新作品,叫《芳华》。而且我还在学习先秦历史,时间太紧张。“
周老师拍拍他的肩:“理解理解。不过赵振凯说,哪怕写个创作谈也好,他们打算做期‘新锐作家专号’。”
胡为民沉吟片刻,还是摇头:“诗歌不是我的专长,怕写不好。“
略做思考,他还是果断拒绝。
这话传到赵振凯耳朵里,就成了赤裸裸的敷衍。
赵振凯没说什么,但编辑部的编辑却不愿意了。
“什么叫‘不是专长’?”其中一位编辑把钢笔重重拍在桌上,“我看,他分明是瞧不起我们《今天》!“
“听说《十月》的主编亲自上门约稿,也被他婉拒了……“
“那能一样吗?”崔姓编辑冷笑,“我们可是《今天》!“
旋即,他抓起电话,拨打出去,“喂,老刘吗?对,是我。你们下期‘诗坛动态’栏目,能不能加条短讯?就说‘某新锐作家恃才傲物,对诗歌创作抱有偏见’……”
三天后,龚雪去图书馆找胡为民。她递过一本最新《诗刊》,眉头微蹙:“你看看第三页。”
胡为民翻开杂志,在“文坛快讯”的角落里看到一行小字:
“据悉,某凭借《孩子王》走红的作家近日公开表示‘不写诗’,引发诗坛热议。有评论家指出,轻视诗歌创作是文学素养不全面的表现……”
龚雪担忧地看着他:“要不要解释一下?“
胡为民合上杂志,突然笑了:“没事,让他们说去吧。”他指了指图书馆墙上贴的标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轻声道,“我啊,还是先把我那‘秦砖汉瓦’垒结实了再说。”
《燕京文艺》第三期发行一个月,销量统计也终于四月三号这一天出炉。
“你们猜上一期咱们杂志卖了多少?”
“肯定是创纪录了,多少还得等准确数字。”
“嘿,咱们杂志社这次总算是来了把大的,就是不知道超过《当代》《十月》这些杂志多少册。”
“不好比,他们有些是季刊,有些是双月刊,而咱们是月刊。”
“咱们一个月的销量已经超过他们两期甚至三期了!”
“发表胡为民的小说,是主编最英明的决定了!”
就在编辑部闹哄哄的时候,主编周艳茹笑容满面的回到了编辑部办公室。
“主编!”
“数据出来了吗?”
“快公布吧,可别吊我们胃口了。”
“大家安静。”周艳茹双手下压,笑容不变,朗声道:“接下来我就会公布上个月的杂志销量。”
编辑部立刻安静下来,众人紧紧盯着周艳茹,等待她公布数据。
周艳茹满意地点点头,平复了一下刚才得知销量后激动的心情,然后道:“根据发行部门的紧张统计,上个月《燕京文艺》第三期一共售出八十七万六千五百册。”
“哗!”
这个数字像一颗炸弹,瞬间在编辑部里炸开了锅。
“我的老天爷!”老编辑孙天明手里的搪瓷缸子“咣当”掉在地上,茶水溅了一地,“去年全年加起来都没这么多!”
年轻的女校对员小林一把抱住身边的同事,激动得直跳脚:“我们超过《人民文学》上个月的销量了!”
如今,国内文学杂志的销量高山还是《人民文学》,等闲杂志想破纪录难如登天。
但《燕京文艺》做到了!
角落里,负责排版的王师傅摘下老花镜,用袖口擦了擦镜片,声音有些发颤:“我排了二十年版,头一回见月刊卖到这个数......”
周艳茹看着沸腾的编辑部,嘴角的笑意更深了。
她轻轻敲了敲桌面,等喧哗声稍歇,才不紧不慢地补充道:“这个数据还不包括正在加印的十五万册——发行部那边说,光是各地新华书店的预订数就已经超过了十万。”
这一批加印的杂志是三月底定下来的,而且还是预定单,杂志社不可能放弃这么大块肥肉。
“嚯!”又是一阵惊呼。
要是在算上全国各地的存货以及正在加印的十五万册,第三期的销量百分百突破一百万册啊!
资深编辑老李掰着手指头算账:“照这个势头,咱们今年的奖金......”话没说完就被旁边人捅了一肘子,但每个人脸上都浮现出心照不宣的笑容。
“同志们!“周艳茹提高嗓音,激情澎湃道:“这个成绩的取得,固然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但最关键的是——”她举起上一期的样刊,头版赫然印着《孩子王》三个大字,“我们发掘了胡为民这样的好作者。”
说是他们挖掘的有点过,但现在大家都激动,谁都不会较这个真。
众人纷纷点头。文艺组的张编辑推了推眼镜:“主编,我听说胡作家手头还有部《芳华》?是不是该......”
“这个就不用想了。”周艳茹眼中闪过一丝无奈,“德宁问过为民,《芳华》他正在创作,而且已经许给了《当代》。”
闻言,大家都很失望。
经过《孩子王》的火爆后,大家已经不在认为胡为民的异军突起是昙花一现。
这个时候,如果能抱大腿,谁都不会拉不下脸来。
但是,他们看来慢了一步,被《当代》那群浓眉大眼的抢了先。
“主编,既然胡老师还没写完,咱们是不是能……”
虽然没说完,但他的意思大家都懂。
不就是抢嘛,这年头向知名作家约稿的时候,又不是没遇到过。
周艳茹沉吟片刻,看向一旁默不作声的张德宁,“德宁,你的意见?”
“主编,放弃吧。《当代》可是人文社的亲儿子,比《人民文学》都亲。”张德宁想了想,苦笑道:
“如果是其他作家的作品可能还好说,可《芳华》已经在当代那边上了会的,是被当成扛鼎之作,相当受重视。咱们想要虎口抢食,不容易不说,还容易遭记恨。”
“这样啊,那算了吧。”周艳茹遗憾摇头,随后又叮嘱道:
“德宁,你明天去趟燕大图书馆,给胡作家送两斤碧螺春——这可是我从社长那抢来的。”
“要不要再带条大前门?”负责初审的小赵插嘴,“我姐夫在烟草公司上班......”
周艳茹摆摆手:“这件事不着急。”
她环视众人,语气突然严肃,“记住,我们要维护好和胡作家的关系,但绝不能像某些刊物那样搞庸俗拉扯。”
众人连连称是。角落里,新来的实习编辑小声问前辈:“为什么主编这么重视......”
“傻小子,”老编辑压低声音,“现在全国多少杂志盯着胡为民?《北方文学》的主编上周还托人打听他的住址呢!”
正说着,电话铃突然响起。周艳茹接起来听了两句,脸色突然变得古怪。挂断后,她深吸一口气:“刚得到消息,《人民日报》把《孩子王》列为初高中学生的课外推荐读物。”
编辑部再次炸开了锅。
窗外,四月的杨花纷纷扬扬飘过,像极了此刻所有人飞扬的心情。
……
《孩子王》和《燕京文艺》的成功,已经到了所有人都不得不正视胡为民这位新晋知名作家的地步。
新晋和知名连在一起像是病句,但形容胡为民却非常贴切。
在燕京,他靠着《甜蜜蜜》和多部精彩短篇,早已名声大振,说是知名作家并不过分。
但放眼全国,他确实是粉嫩新人作家一枚。
现如今,胡为民就像唐僧肉一般,谁都想咬一口。
就算吃不上肉,也要结个善缘。
说不定什么时候,胡老师就会答应他们的约稿也不一定。
燕京本地杂志社还好说,都知道他是燕大老师。
奈何燕京外的杂志社不知道,他们想联系胡为民,必须依靠燕京文艺。
只是目前,燕京文艺对这些杂志社有些爱答不理。
也正常,他们都是燕京文艺的对手。
不过,也有靠着距离近,想要近水楼台先得月的。
比如说,燕大的《今天》杂志。
……
燕京东城区,东四巷。
谁也想不到,《今天》杂志编辑部的地址就在一片民房中。
赵振凯摘下眼镜,揉了揉太阳穴。
他身前的办公桌上摊开着的《燕京文艺》第三期已经被翻得卷了边,其中,那篇《孩子王》是他读的最多的作品。
自从他在编辑部举办的读者、作者、编者恳谈会上听人谈起过这部作品后,便上了心。
后来,他买来一看,觉得胡为民的作品还真有些味道。
虽然,有限内容不符合他的观点,但他依旧不能否认其文学水平。
从那一刻起,他就动了约稿的心思。
只是事情并不顺利,他通过杂志社联系燕京文艺那边,结果那边只是对他们客客气气,想要的联系方式没能得到。
没办法,他只能从燕大那边想办法。
胡为民最近很烦。
自从《燕京文艺》公布第三期销量后,想和他见面的人越来越多。
这天中午,他正在图书馆二楼休息呢,就看见中文系的周老师笑眯眯地迎上来:“小胡啊,《今天》的赵振凯托我问你,能不能给他们写篇短文?千字就行,题材不限……“
胡为民心里“咯噔“一下。《今天》是由北岛等人创刊的民间诗歌刊物,同时该刊也是朦胧诗派汇集地所在,在诗歌圈地位崇高,但圈子里的弯弯绕绕也多。
后来“朦胧诗“论战时,这本杂志和主创就卷进了好几场笔仗,后来更是被封禁,沦为地下刊物。
和这样的杂志社扯上关系,可不是明智之举。
“周老师,我最近实在忙……“胡为民苦笑,“我最近正在创作一部新作品,叫《芳华》。而且我还在学习先秦历史,时间太紧张。“
周老师拍拍他的肩:“理解理解。不过赵振凯说,哪怕写个创作谈也好,他们打算做期‘新锐作家专号’。”
胡为民沉吟片刻,还是摇头:“诗歌不是我的专长,怕写不好。“
略做思考,他还是果断拒绝。
这话传到赵振凯耳朵里,就成了赤裸裸的敷衍。
赵振凯没说什么,但编辑部的编辑却不愿意了。
“什么叫‘不是专长’?”其中一位编辑把钢笔重重拍在桌上,“我看,他分明是瞧不起我们《今天》!“
“听说《十月》的主编亲自上门约稿,也被他婉拒了……“
“那能一样吗?”崔姓编辑冷笑,“我们可是《今天》!“
旋即,他抓起电话,拨打出去,“喂,老刘吗?对,是我。你们下期‘诗坛动态’栏目,能不能加条短讯?就说‘某新锐作家恃才傲物,对诗歌创作抱有偏见’……”
三天后,龚雪去图书馆找胡为民。她递过一本最新《诗刊》,眉头微蹙:“你看看第三页。”
胡为民翻开杂志,在“文坛快讯”的角落里看到一行小字:
“据悉,某凭借《孩子王》走红的作家近日公开表示‘不写诗’,引发诗坛热议。有评论家指出,轻视诗歌创作是文学素养不全面的表现……”
龚雪担忧地看着他:“要不要解释一下?“
胡为民合上杂志,突然笑了:“没事,让他们说去吧。”他指了指图书馆墙上贴的标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轻声道,“我啊,还是先把我那‘秦砖汉瓦’垒结实了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