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领主路之从1188开始 第一百零六章 种田
“王进,让陆战营加大肃清周边生番,李杰大匠造出来的拖拉机有十几台了吧,何瑶说第二季耕种有望突破百万亩,当然人手不够另说,可是先把周边安全区划出来是你们陆战营近期主要任务,一定要做好。”
“是,陆战营一定完成任务!”
王进知道小主人和善,一般情况下称自己王大哥,可是一旦叫自己名字的时候,必然是做了决断,自己需要的就是坚决执行,没有第二个可能性。
经过几次移民,现在陆战营突破六千人,分为十二个营,以日本武士为主的海外军团也有六千人规模。
海军成军慢,受限与船只和人员素质只能慢慢训练,但是也保持了十个营五千人规模。
陆战营通过老兵带新兵拿生番练手,士兵们的实战经验很足,护卫基地周边完全够用,现在需要的是主动出击,把安全范围扩大。
游戏术语就是开地图,为后方的生产建设提供武力保证。
海军没办法,就算上短期培训班也得三四个月的时间,再加上海训,大半年的时间训练出来的还是凑合着用,想成精锐之师,没有一两年根本不行。
陆军就不一样了,队列训练三月能听懂号令就能上战场,有些不讲究的发把长矛就安排上战场了,是生是死看命,活下来的基本就是精锐了。
邢承恩练兵备战就是要练一只最能打的军队出来。
纵观世界战争史上有一个铁律:不考虑武器因素的情况下,立国的那一批人,基本就是这个国家史上最能打的一批了。
这个铁律适用于大多数国家,就连解放军,也很难说能在作战意志上超过当年的红军。
当然也有例外,很多人说美军除外,他们最能打的反而是二战中的军队,结果在朝鲜战场上两个国家最能打的军队来了一次碰撞。
邢承恩不敢说自己能练出红军那样钢铁意志的军队,但也要是一只有信念的近代军队。
邢承恩就不信了,自己练兵,炼钢,加大农业生产,自己准备这么多未来还不能和铁木真碰一碰?
蒙古西征持续40年,一直打到多瑙河边,建立了一个面积高达3000万平方公里的庞大帝国。
为什么仅仅十万人的蒙古军队就能打下大半个欧洲?
后世总结的原因很多,什么蒙古战术先进、机动性很强等等,其实都不靠谱,根本原因就是当时欧洲生产力水平太低!
别不信,大家只知道华夏人种地天赋很强,可是根本不知道有多强。
欧洲农业种植收入是按照“种子产出比”计算的,也就是说,在田地里撒下多少斤种子,未来收获多少斤粮食有一个大致固定的比例。
在公元11世纪之前这个比例大致只有1:5左右。
1:5左右是个什么概念?
一亩地古代大致能播下20斤种子,那么未来就只能收获100斤粮食!
对比一下古代中国,好吧,用中世纪中国亩产量对比有点欺负人,我们以2000多年前的秦朝的产量相比,当时秦朝种要20斤种子,而亩产就能达到240斤粮食!
欧洲的中世纪是从公元5世纪持续到公元15世纪,在中国大致就是南北朝、隋、唐、宋、元,在这个时期,中国农业种植相对秦代更有长足的发展,如果还是按照种子产出比计算差不多能达到1:20左右,水稻能达到1:45。
当时阿佩尔统计完琉求的粮食产量人是懵的,直喊不可能,也就是邢承恩手里没手机,要不然录下来妥妥的表情包。
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说在工业革命之前,古代中国占据世界巅峰长达2000年,为什么古代中国随便拎一个朝代出来其 Gdp在全世界都能占据很大的份额。
其实说出来逻辑也很简单,在农耕文明时代,Gdp主要就是农业出产,经济学家简单用中国耕地面积乘以平均亩产量,大致就能得到当时的Gdp数字,由于我们对欧洲农业(包括其它文明农业)出产几乎就是碾压状态,欧洲1:5,我们是1:20,所以虽然古代中国耕地面积在全世界占比很小,但是我们Gdp就是要在全世界占很大的份额。
而中国未能开启工业革命主要原因之一还是农业太发达了!
1斤种子播种下去,一年之内就能得到20倍回报(唐代以后水平)!
土里刨食是风险最小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18世纪之前中国长期在世界之巅,除了中国之外所有国家都视为蛮夷,中国人也没有航海冒险的动力。
简单地说,因为农业水平太高,古代中国就有了路径依赖,而农业水平极低的欧洲反而抛弃农耕文明没啥阻力。
同时期欧洲没有掌握液态铁炼制技术,即使不惜成本将铁块打造成盔甲也只能做成笨重的板甲,但是掌握了液态铁炼制技术的古代中国却可以轻而易举大量打造轻便的锁子甲、铁手套。
在北宋与金国作战中已经出现最强悍的士兵可以身穿三重甲(最里面是皮甲,然后是锁子甲,最后是铁甲),戴上铁手套去冲锋陷阵,这样的士兵如同一个人形的坦克,普通兵器根本就无法对其造成伤害。
有这样装具的蒙古军队对于铁器都无法普及的欧洲军队而言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一个种子产出比只有1:5的农业社会是根本无法养活一支数量较多的脱产职业军队的,所以13世纪之前的欧洲战争其实就是少数贵族的竞技场,其余的士兵不过是刚刚从田地里拉出来的农民,没有任何训练,只能扮演打酱油的角色。
同样,因为农业产出太低,国王也很难积蓄足够的军需,也只能打短平快战争,无法长期持续作战,所以十字军东征是断断续续的。
所以在蒙古西征战争中,屡屡出现蒙古军队诱敌深入,而欧洲军队屡屡中计轻敌冒进,被蒙古军队在选定战场全歼,不是这些欧洲军队统帅无能,是手里没粮,不冒进拼死一搏,多拖一段时间,粮食耗尽了,军队不攻自灭。
但是欧洲地广人稀,华夏正相反,再精耕细作,农民还是过的苦,宋朝经济发达,大量的无地人口从事其他产业,邢承恩看到了更多的可能,首选就是搞海外殖民。
邢承恩未来唯一忧虑干不过铁木真的可能就是马匹,自己没有优良的养马地。
养马为何需要优良的养马地?
很多人有误解:马只要喂草不就可以了吗?草不是到处都是吗?养马是很简单的事情。其实,这大错特错。
首先,马是食草动物没错,但是马的消化能力很弱,因为马不像牛一样会反刍。所以,养马想一次喂饱几顿不吃,那是不可能的。
历史上也有类似记载:“大中祥符六年二月二日,牧制置使言,淳泽并诸处马监,每冬寒至,春草未出时,马在野,多因草少,致成瘦弱。”而马一瘦弱就干不了活了。
其次,马的胃口很大。
上世纪华北农业境况的数据,华北地区马骡的主要饲草是玉米叶,一匹马一年的需求量大概是3650斤\/头;而牛的饲料就比较宽泛,麦秸、高粱杆、粟杆皆可,一年也就2920斤;虽然驴和马一样,也不反刍,但是一头驴一年需求的草2190斤,比马少多了。
第三,马不能光吃草,还得喂粮食,特别是干重活时,战时的战马就更不用说了,几乎“一日三餐”都得喂粮食,甚至普通百姓都吃不上的豆料。
民国时期对河北清苑的农村调查,一头干重活的驴,一年得喂高粱3.6石,而马匹更是驴的三倍(12.2石)不止,所以在马匹失去军事作用以后,它的历史使命也基本终结了。
第四,马除了平时饲养成本高以外,即使没啥重活,和平时期也会发生意外。
比如饶州“所蓄牝牡马五百六十二,而毙者三百十有五,驹之成者二十有七”562匹马死了315匹,小马驹活到成马就12匹。
有一种观点说,宋朝养马不行,是因为搞国营,如果私人养马就好了。
那么,如果马监不行,真让私人养呢?
宋朝曾鼓励民间养马。《宋史》记载:“元丰三年春,以王拱辰之请,诏开封府界、京东西、河北、陕西、河东路州县户各计资产市马,坊郭家产及三千缗、乡村五千缗、若坊郭乡村通及三千缗以上者,各养一马,增倍者马亦如之。”显然,城市户家产要达到三千贯,乡村五千贯,这才养得起马。这要求显然是比较高的,普通农户根本养不起马。
再说,养马需要大量的土地,宋朝群牧司言:“马监草地四万八千余顷,今以五万马为率,一马占地五十亩。”而五十亩地,差不多是一个中上等五口之家的水平了。因此,民间养马仅限于想象。
所以,马匹的养成绝对需要一个优良的养马地,虽然不能解决喂粮食的问题,但最起码其他条件是基本具备了。
所以邢承恩才对济州岛念念不忘。
济州可不是个小岛,它是高丽第一大岛。
放在中国也是仅次于琉求和海南的第三大岛,是崇明岛的1.5倍,济州岛的气候、草场条件又比较好,马匹承载力只多不少。
济州岛土地总面积18.5万公顷,前世有牧场8万公顷。
而古代城市、港口、军事基地之类的占地远低于前世的现代,人口少,耕地也会比现在少。
宋朝时牧场面积达到10万公顷是完全可能的,养3万匹马轻轻松松。
说个冷知识,即使到今天,济州也有将近2万匹马,韩国上流社会玩马术活动用的马很多就来自济州。
中国的适牧地区就没几个这么大的岛,台湾、海南热带气候显然不适合养马。
崇明且不说宋朝时还是个岛宝宝,这种冲出来的沙洲古代非常危险,长江一哆嗦来个洪峰就连人带马都没了。
崇明地方志在明朝时依然是不定期遭遇灭顶之灾的凶险之地,这种地方养马养的还不够赔的,更别说在宋廷眼皮子底下养马?你想干什么?
“是,陆战营一定完成任务!”
王进知道小主人和善,一般情况下称自己王大哥,可是一旦叫自己名字的时候,必然是做了决断,自己需要的就是坚决执行,没有第二个可能性。
经过几次移民,现在陆战营突破六千人,分为十二个营,以日本武士为主的海外军团也有六千人规模。
海军成军慢,受限与船只和人员素质只能慢慢训练,但是也保持了十个营五千人规模。
陆战营通过老兵带新兵拿生番练手,士兵们的实战经验很足,护卫基地周边完全够用,现在需要的是主动出击,把安全范围扩大。
游戏术语就是开地图,为后方的生产建设提供武力保证。
海军没办法,就算上短期培训班也得三四个月的时间,再加上海训,大半年的时间训练出来的还是凑合着用,想成精锐之师,没有一两年根本不行。
陆军就不一样了,队列训练三月能听懂号令就能上战场,有些不讲究的发把长矛就安排上战场了,是生是死看命,活下来的基本就是精锐了。
邢承恩练兵备战就是要练一只最能打的军队出来。
纵观世界战争史上有一个铁律:不考虑武器因素的情况下,立国的那一批人,基本就是这个国家史上最能打的一批了。
这个铁律适用于大多数国家,就连解放军,也很难说能在作战意志上超过当年的红军。
当然也有例外,很多人说美军除外,他们最能打的反而是二战中的军队,结果在朝鲜战场上两个国家最能打的军队来了一次碰撞。
邢承恩不敢说自己能练出红军那样钢铁意志的军队,但也要是一只有信念的近代军队。
邢承恩就不信了,自己练兵,炼钢,加大农业生产,自己准备这么多未来还不能和铁木真碰一碰?
蒙古西征持续40年,一直打到多瑙河边,建立了一个面积高达3000万平方公里的庞大帝国。
为什么仅仅十万人的蒙古军队就能打下大半个欧洲?
后世总结的原因很多,什么蒙古战术先进、机动性很强等等,其实都不靠谱,根本原因就是当时欧洲生产力水平太低!
别不信,大家只知道华夏人种地天赋很强,可是根本不知道有多强。
欧洲农业种植收入是按照“种子产出比”计算的,也就是说,在田地里撒下多少斤种子,未来收获多少斤粮食有一个大致固定的比例。
在公元11世纪之前这个比例大致只有1:5左右。
1:5左右是个什么概念?
一亩地古代大致能播下20斤种子,那么未来就只能收获100斤粮食!
对比一下古代中国,好吧,用中世纪中国亩产量对比有点欺负人,我们以2000多年前的秦朝的产量相比,当时秦朝种要20斤种子,而亩产就能达到240斤粮食!
欧洲的中世纪是从公元5世纪持续到公元15世纪,在中国大致就是南北朝、隋、唐、宋、元,在这个时期,中国农业种植相对秦代更有长足的发展,如果还是按照种子产出比计算差不多能达到1:20左右,水稻能达到1:45。
当时阿佩尔统计完琉求的粮食产量人是懵的,直喊不可能,也就是邢承恩手里没手机,要不然录下来妥妥的表情包。
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说在工业革命之前,古代中国占据世界巅峰长达2000年,为什么古代中国随便拎一个朝代出来其 Gdp在全世界都能占据很大的份额。
其实说出来逻辑也很简单,在农耕文明时代,Gdp主要就是农业出产,经济学家简单用中国耕地面积乘以平均亩产量,大致就能得到当时的Gdp数字,由于我们对欧洲农业(包括其它文明农业)出产几乎就是碾压状态,欧洲1:5,我们是1:20,所以虽然古代中国耕地面积在全世界占比很小,但是我们Gdp就是要在全世界占很大的份额。
而中国未能开启工业革命主要原因之一还是农业太发达了!
1斤种子播种下去,一年之内就能得到20倍回报(唐代以后水平)!
土里刨食是风险最小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18世纪之前中国长期在世界之巅,除了中国之外所有国家都视为蛮夷,中国人也没有航海冒险的动力。
简单地说,因为农业水平太高,古代中国就有了路径依赖,而农业水平极低的欧洲反而抛弃农耕文明没啥阻力。
同时期欧洲没有掌握液态铁炼制技术,即使不惜成本将铁块打造成盔甲也只能做成笨重的板甲,但是掌握了液态铁炼制技术的古代中国却可以轻而易举大量打造轻便的锁子甲、铁手套。
在北宋与金国作战中已经出现最强悍的士兵可以身穿三重甲(最里面是皮甲,然后是锁子甲,最后是铁甲),戴上铁手套去冲锋陷阵,这样的士兵如同一个人形的坦克,普通兵器根本就无法对其造成伤害。
有这样装具的蒙古军队对于铁器都无法普及的欧洲军队而言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一个种子产出比只有1:5的农业社会是根本无法养活一支数量较多的脱产职业军队的,所以13世纪之前的欧洲战争其实就是少数贵族的竞技场,其余的士兵不过是刚刚从田地里拉出来的农民,没有任何训练,只能扮演打酱油的角色。
同样,因为农业产出太低,国王也很难积蓄足够的军需,也只能打短平快战争,无法长期持续作战,所以十字军东征是断断续续的。
所以在蒙古西征战争中,屡屡出现蒙古军队诱敌深入,而欧洲军队屡屡中计轻敌冒进,被蒙古军队在选定战场全歼,不是这些欧洲军队统帅无能,是手里没粮,不冒进拼死一搏,多拖一段时间,粮食耗尽了,军队不攻自灭。
但是欧洲地广人稀,华夏正相反,再精耕细作,农民还是过的苦,宋朝经济发达,大量的无地人口从事其他产业,邢承恩看到了更多的可能,首选就是搞海外殖民。
邢承恩未来唯一忧虑干不过铁木真的可能就是马匹,自己没有优良的养马地。
养马为何需要优良的养马地?
很多人有误解:马只要喂草不就可以了吗?草不是到处都是吗?养马是很简单的事情。其实,这大错特错。
首先,马是食草动物没错,但是马的消化能力很弱,因为马不像牛一样会反刍。所以,养马想一次喂饱几顿不吃,那是不可能的。
历史上也有类似记载:“大中祥符六年二月二日,牧制置使言,淳泽并诸处马监,每冬寒至,春草未出时,马在野,多因草少,致成瘦弱。”而马一瘦弱就干不了活了。
其次,马的胃口很大。
上世纪华北农业境况的数据,华北地区马骡的主要饲草是玉米叶,一匹马一年的需求量大概是3650斤\/头;而牛的饲料就比较宽泛,麦秸、高粱杆、粟杆皆可,一年也就2920斤;虽然驴和马一样,也不反刍,但是一头驴一年需求的草2190斤,比马少多了。
第三,马不能光吃草,还得喂粮食,特别是干重活时,战时的战马就更不用说了,几乎“一日三餐”都得喂粮食,甚至普通百姓都吃不上的豆料。
民国时期对河北清苑的农村调查,一头干重活的驴,一年得喂高粱3.6石,而马匹更是驴的三倍(12.2石)不止,所以在马匹失去军事作用以后,它的历史使命也基本终结了。
第四,马除了平时饲养成本高以外,即使没啥重活,和平时期也会发生意外。
比如饶州“所蓄牝牡马五百六十二,而毙者三百十有五,驹之成者二十有七”562匹马死了315匹,小马驹活到成马就12匹。
有一种观点说,宋朝养马不行,是因为搞国营,如果私人养马就好了。
那么,如果马监不行,真让私人养呢?
宋朝曾鼓励民间养马。《宋史》记载:“元丰三年春,以王拱辰之请,诏开封府界、京东西、河北、陕西、河东路州县户各计资产市马,坊郭家产及三千缗、乡村五千缗、若坊郭乡村通及三千缗以上者,各养一马,增倍者马亦如之。”显然,城市户家产要达到三千贯,乡村五千贯,这才养得起马。这要求显然是比较高的,普通农户根本养不起马。
再说,养马需要大量的土地,宋朝群牧司言:“马监草地四万八千余顷,今以五万马为率,一马占地五十亩。”而五十亩地,差不多是一个中上等五口之家的水平了。因此,民间养马仅限于想象。
所以,马匹的养成绝对需要一个优良的养马地,虽然不能解决喂粮食的问题,但最起码其他条件是基本具备了。
所以邢承恩才对济州岛念念不忘。
济州可不是个小岛,它是高丽第一大岛。
放在中国也是仅次于琉求和海南的第三大岛,是崇明岛的1.5倍,济州岛的气候、草场条件又比较好,马匹承载力只多不少。
济州岛土地总面积18.5万公顷,前世有牧场8万公顷。
而古代城市、港口、军事基地之类的占地远低于前世的现代,人口少,耕地也会比现在少。
宋朝时牧场面积达到10万公顷是完全可能的,养3万匹马轻轻松松。
说个冷知识,即使到今天,济州也有将近2万匹马,韩国上流社会玩马术活动用的马很多就来自济州。
中国的适牧地区就没几个这么大的岛,台湾、海南热带气候显然不适合养马。
崇明且不说宋朝时还是个岛宝宝,这种冲出来的沙洲古代非常危险,长江一哆嗦来个洪峰就连人带马都没了。
崇明地方志在明朝时依然是不定期遭遇灭顶之灾的凶险之地,这种地方养马养的还不够赔的,更别说在宋廷眼皮子底下养马?你想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