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红楼:我是贾琏 > 第420章 直钩钓鱼

红楼:我是贾琏 第420章 直钩钓鱼

    夏守忠接替的是李元的位置,此举在朝野之中引起了一定的反应,但没有成气候。

    这一类的声音很有趣,大概就是朝廷管的太多了,没能体恤民生。

    有这样的声音,主要是新的监管制度出台之后,其中关于利息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利息高于三成则违法,借贷十年以上者,不需再交利息,归还本金即可。至于其他,例如各行发行银票,需按月到央行办事处报备,每季度由央行小审计一次,半年一次大审计。

    晋商银行的案子还没结束,主要是查账需要时间。对外,宣称被朝廷勒令停业整顿,对内则是在谈判。

    朝廷没有对晋商银行赶尽杀绝,而是要求由朝廷持股,具体的比例可以坐下来慢慢谈,前段时间在龙禁尉的“保护”下瑟瑟发抖的股东和掌柜们,觉得自己又行了,跟朝廷开启了持股比例的谈判。

    令内阁意外的是,此次皇帝没有要求内帑持股,户部出面谈判。只不过承辉帝要求,持股不能少于一成。

    梁道远离京之日,相送者不过三五人,昔日内阁次辅吏部尚书,何等的风光,不料退休离京时,才这几个人送行。

    尽管知道皇帝已经格外开恩,梁道远还是意难平,就差一步啊!

    如果承辉帝非要较真,彻查梁家,梁道远怕是难以全身而退,晚节不保。

    京官还来不及为梁道远的离去感到感伤时,另一个重磅消息传出,首辅孔照请乞骸骨。

    依旧是三请三辞,前后不过三天,孔照的退休报告批准了。

    首辅的退休要好看的多了,该给的荣誉都给了,可以体面的回乡养老了。

    次日,承辉帝下诏书,宁克入阁,张庭恩回京。

    现阶段的内阁成员如下,郭衍、潘季驯、林如海、宁克,张庭恩还没回来,但明眼人都知道,他是回来做首辅的。

    处理晋商银行案子的同时,林如海上奏弹劾王崇,罪名贪赃枉法,假公济私,承辉帝立刻找准,王崇被罢免,好在留了功名,没有一撸到底。

    这个事情不是捕风捉影,而是在处理晋商银行的案子中,发现王崇确实有经济上的问题,没少从晋商银行收银子,帮忙跑关系。其中因为牵扯到了李元,林如海没有明着说,但皇帝处置起来却很干脆,可见是知道他的底细。

    贾琏可谓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朝中有人开玩笑,又一个被彗星扫到的。

    有人这么说不要紧,关键大家真信啊。

    本以为晋商银行的事情大概就到这了,没曾想派去山西的龙禁尉传回一条消息,事情似乎又大条了。

    承辉帝紧急召开内阁会议,内阁诸公到场后,看见了角落里面带激动的李亨时,心里都有了一些想法。

    李亨是怎么都没想到,他居然能列席内阁会议,这是被重点培养了么?

    漫漫长夜要过去了么?我李老三的出头之日到了么?

    没人关注李亨的浮想联翩,因为皇帝到了。众臣见礼后,示意林如海坐靠前一点。

    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林如海从后面往前走,坐在了次辅的位子上,空着首辅的位。

    “中书舍人,发下去!”承辉帝并不着急宣布事项,而是让中书舍人将誊抄的文件发给阁臣们,李亨也有一份。

    李亨这不看不要紧,一看气个半死,原来龙禁尉进入山西后,在“保护”各家股东的过程中,发现山西各地的粮食价格比京城都要高。

    这就很不合理,于是便派人去查了查,发现去年山西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照理粮食价格应该有所回落,实际上却高于往年三成左右。

    再往深处一查才发现,问题出在晋商身上,他们花高价从民间采购粮食,运往外地贩卖。

    顺着这条线往下追,终于查到了西北各边关,粮食运到这里,并没有停下,而是继续往口外去。

    因为北虏入寇的缘故,大周与口外的贸易,名义上是处在断绝状态的,实际上晋商一直在外口外走粮食铁器,去年刚打完仗就开始了。

    也就是说,北虏打进长城来抢都没有满足粮食需求,晋商却为了利润,给北虏送上门去了。

    李亨看完后明白了,难怪与察哈尔王的谈判如此艰难,对方的态度忽软忽硬的原因找到了。

    这不,上次请教贾琏,回去按照他修改的意见去谈,察哈尔部又不肯让步了,尤其在互市地点上。

    内容不多,一张纸,没一会就能看完。

    但是在座的诸位,却非常仔细的看了又看,生怕自己看错了。

    承辉帝见时间差不多了,开口道:“林卿,有何感想?”

    林如海起身后,一脸惭愧:“微臣在宣大时,还是手太软了!”

    承辉帝笑了笑:“朕没有责备卿的意思,当初在宣大,盯着土地兼并与救济粮的发放,就够卿劳神的。再者,宽刑轻处,乃朕与内阁的决断。”

    皇帝主动开脱,林如海依旧面带惭愧:“微臣无法推脱责任!”

    承辉帝笑道:“过去的事情不提了,现在这个事情该怎么处置,今天定个调子。”

    宁克不是第一次出席内阁会议,但以阁臣的身份开会,还是头一次。这次能顺利入阁,最该感谢的是恩师孔照,他以主动请辞为条件,换来了宁克入阁的结果。当然了,这次内阁的增补,朝野是有非议的。主要集中在上一次内阁补充人员,采取的是选举制度,这次皇帝直接点将了。

    京城的报纸上就这个问题有一定的争议,主要观点还是选举出来的内阁大臣,没能令陛下满意,这才导致陛下改弦更张,钦点阁臣。

    由此还衍生出一场争论,陛下选大臣,是选才呢,还是选德呢?

    争论的过程中,有人把司马光给拉出来做论据,智瑶才大于德,是小人。

    暗搓搓的在表示两位新晋阁臣中有小人,具体是谁,大家猜。当然也只是在报纸上争论,并没有大臣上奏就此发表意见。

    宁克觉得自己不是小人,所以,小人是谁呢?总不能是张庭恩吧?

    林如海也看到了相关的报纸,他也不觉得自己是小人,甚至不屑辩解。

    只要是个人,你升官了,就一定会有人在背后说怪话的,但凡较真与之废话一句,你都算输了。

    林如海尤其不认可所谓的智瑶是小人的说法,就赵无恤干的那些事情,对比目标智瑶是都是小人了,借着老爹丧礼弄死女婿,谋夺代国的赵无恤,无论从任何角度看,都看不到“君子”两个字的影子。

    所以,林如海一贯主张,《资治通鉴》必须看,但不要当做历史书看,要当做司马光通过写书,发泄对新党的不满言论集来看。

    司马光是想做帝师,做圣人的,他是要教皇帝怎么做皇帝的。可惜了,《资治通鉴》开篇全是私货,难怪没有被列入二十四史。

    看着站起说话的林如海,宁克有一点点的不舒服,他没觉得能力不如林如海,只不过运气没有林如海好,如果他在总宪的位置上,处理了几个大案子之后,次辅位子上的人就姓宁了。现在的内阁里,四十出头的林如海最年轻。宁克比林如海还大两岁呢。

    “陛下,如何界定晋商的行为,才是此事的关键。”林如海还算谨慎的提出了先制定标准的问题,言下之意,陛下定调子,我们照办。

    承辉帝笑着看向群臣:“诸公有何高见?畅所欲言!”

    如果贾琏在场,一定会提醒林如海,皇帝说畅所欲言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了。

    林如海其实不用别人提醒,承辉帝说畅所欲言的时候,他心里就多了几分警惕。

    巧的是,内阁诸公也都心生警惕,承辉帝学姜太公直钩钓鱼,钓了个寂寞。

    看着沉默的群臣,承辉帝怀念梁道远了,梁阁老每次会议都踊跃发言,这届内阁班子,不行啊,缺一个敢说话的。

    承辉帝是怎么都不会承认,孔照和梁道远的退休,是因为他想腾位子。

    “宁卿,你来说说,如何定性。”承辉帝只好点将。

    宁克深呼吸之后站起来,心里一阵发苦,回京之后做的事情,还真没几件合皇帝心思的,本以为入阁短期无望了,不料恩师煞费苦心的给自己抬进了内阁,真是不知道该如何报答。

    “陛下,微臣以为,既然官方没有开启互市,晋商所为就是走私,既然是走私,那就要算清楚该补的税,该罚的钱。”宁克隐隐觉得,这个答案皇帝未必满意,但有一个词,他怎么都不会说出口的,因为说出来就是往死里得罪人的结果。想要在内阁坐稳,没有下面的人支持是不行的。山西官员在京城里虽然不多,但是把一个省的官都得罪了,这个买卖太亏了。

    “郭卿,该你了。”承辉帝示意宁克坐下,继续点名。

    郭衍硬着头皮站起道:“走私的时候有粮食,救济的时候没粮食,晋商唯利是图,需严惩不贷。”

    只能说,这个答案是在宁克的基础上,又加了点分量,但还是不够。

    承辉帝看看潘季驯,干脆的没有点他的名,而是突然转向角落里的李亨。

    “老三,你说说,晋商往口外走私粮食和铁器的行为,该如何定性?”

    注意力很集中的李亨,一直跃跃欲试,被点名之后几乎是跳了起来,发现自己太激动了,赶紧缓缓才开口:“往口外走私为资敌!叛国罪!”

    各位阁臣听到李亨的话,心情格外的沉重,他们其实都知道该怎么说,就是不说。

    曾在山西巡抚任上干过的宁克,深知晋商往口外发展商路的举动,并非朝夕之事,往前追溯怎么也得一两百年的。晋商何时崛起的?自然是明朝中晚期,尤其是张居正死之后,晋商迎来了长期的快速发展,明末,晋商进入高速发展。本朝太祖登基之后,收拾过一回晋商,导致晋商一度元气大伤,后来靠着对口外近乎垄断的贸易元气恢复。如果没有李逆领着草原部落杀进长城的事情,晋商对口外的贸易,一直都是合法的。

    嗯,名义上是合法的,实际上大头是买通地方,偷税漏税,甚至不纳税。

    因为李亨的发言,现场气氛瞬间凝固,承辉帝笑而不语,环视群臣。

    潘季驯咳嗽一声:“三殿下所言,过了。晋商与口外贸易,古来有之。当今之事,即便晋商不做这个,辽东也在做。”

    说话的潘季驯看了一眼皇帝,觉得眼神不对,又补了一句:“微臣以为,应该允许晋商与辽东竞争,不能把漠南漠北的贸易让给辽东。通过互市,分化漠南各部的关系,为日后辽东之事做好铺垫。”

    嗯,潘继旭补的这句话,承辉帝认为有道理,甚至还点点头:“潘卿的大局观不错!”

    李亨气的眼珠子都红了,不等皇帝发问,喊了起来:“一派胡言,鸿胪寺与察哈尔部的谈判正在进行中,因为晋商的走私,导致谈判迟迟难以有结果,察哈尔部死活不肯让步。去年他们被打的大败而回,试问,谁给他们的底气?如此都不算资敌,那什么算资敌?”

    承辉帝看了一眼李亨,淡淡道:“老三坐下,没让你说话,你就闭上嘴。”

    李亨悻悻的坐下前,狠狠的瞪了一眼潘季驯,阁臣怎么了?胡说八道照样喷你。

    “潘相言之有理!”林如海站起来,先认可潘季驯的观点,随后对承辉帝抱手道;“此事不可扩大化,应考虑到特殊性。无论如何,税还是要交的!尽快恢复互市,谈判的事情,鸿胪寺适当让步不算错。”

    承辉帝突然看看角落里的旁听席,问了一句:“岳齐怎么没来?哦,忘记通知了,去,传一下。”

    等了半个小时,岳齐才匆匆出现,看他呼吸不稳,应该是一路跑来的。

    承辉帝让林如海向岳齐介绍情况,完了问一句:“岳卿可有良策?”

    岳齐犹豫了一下:“山海关方面对辽东的压力不足!”

    很明显,久在边关的岳齐,也在回避晋商的话题。从战略上来讲,拉拢草原各部,削弱李逆与辽东,大方向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