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的腐朽 第四百二十五章 智氏之亡
热门推荐:
造孽,村里最俊的懒汉娶了个癫婆
史上第一豪横
反派系统:姐姐你走错门了
快穿:成男主白月光后我悟了
晨曦微甜
医残王,正朝纲,王妃扛枪杀四方!
如懿传之我的相公是进忠
仙帝重生:伴我童子非凡途
萌太西游记
智氏,荀氏别族,自初代荀首开始,到智瑶,共历七代,出过三位晋国正卿。
可自第二代智罃开始,智朔、智盈都早早去世,智氏的力量不仅没有得到发展,反而面临着失去卿位的危险。
等到第五代智跞成为宗主,智氏的情况犹不容乐观,在中行氏、晋顷公的庇佑下,智跞艰难维持着智氏。
而随着晋国公室的持续衰弱、内部的矛盾激发,诸侯内乱不止、开始背叛晋国,智氏的实力不断增强。智跞也一步步地成为了晋国正卿。
磨难会造就出一个人非凡的才能,可同样的,会塑造出他异于常人的性格。
晋阳之乱,范氏、中行氏败亡,智氏得来了空前的发展机会,可智跞却又为智氏招惹了一个敌人,赵氏。
等到智瑶成为智氏宗主,担任晋国正卿,智氏的实力已经一跃成为晋国最强。
而到了此时,智氏面临的问题便成为了,在强大的实力之下,智氏之主以及智氏族人如何保持往日的风气,不骄奢淫逸、不糜烂腐朽?
要求一个人总是容易的,哪怕是贫穷时自强、困苦时坚毅、成就时自谦、风光时低调、衰败时不屈、绝境时泰然。
古今千载,亿万万生民,虽不知其数,必当有之,得其一二,可称豪杰,有之三四,不下圣贤,人无完人,必有至善。
然而,当一个人变成一伙人、一堆人、一群人,乃至宗族、家国,期望少数人的良善依然不会有错,哪怕如此会付出不小的代价。而对于群体的考虑,在普遍性的意义上,认识到恶的倾向要远比寻找善的存在更重要。
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多,所谓道德的力量无限衰减,这种由内而发却因人而异的力量,若是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放在文明的国度里,就像那刀剑、枪炮,既是吓人,又能够害人。而宣之于众的说教,就像是天上雨水,或许会在大地上滋长出茁壮的生命,可那奔走的鸟兽,只要抖一抖身子,就能抖落满身的雨水。
天下生民,乃至万物生灵,所求者不过苟活,立吾血肉之身,存吾数口之家。
苟活者但求饱腹,既已饱腹,则求于财货,财货有足,则贪于土地家室,私欲满溢而犹不能止,谋权势而图尊荣。
权势者,贪享尊荣,本不可得而欲之、本将有之而失之、本不欲得之而有之,必有乱也,此宫室之乱;富有土地家室之辈,贪于权势,以财货博名,以田地役民,上取不法,下敛民财,但有不顺之事,以其不法而取不义,乱上而又害民,必成患也,此乱政之患也;急于财货之徒,欲取而不能,已有而失之,人有而我无,不修之以经,聚徒众于乡野,窥隐匿于府衙,行不义于市井,藏污垢于后,行龌龊于前,此害民伤国也;苟活之人,虽无饱腹,亦可苟活,立身不可无明日,存家不可无继世,生不可无念,养不可无想,虽有乱、患、害、伤,犹能苟延残喘。不然,生无可念,养无所想,立而无法令之制约,存而无人伦之拘束,必将亡,此将亡国、亡族、亡天下也。
人道兴衰成败之理,便在其中。
周有天下,因礼法而兴,厉王乱法,乃损人之常道而足己之欲也,周室所以衰也;幽王背礼,弃宗法之器而守淫,是故申侯为乱,引戎狄入周,周室所以东迁也。
晋霸诸侯,作三军以为制,列六卿以为常,襄公既逝,赵、狐相争,狐氏败亡,盾为正卿,卿族由此独强,灵公被弑、厉公无道、悼公早逝、平公弭兵,公室由此衰败。
历代先贤皆知人欲放肆之害,故而修典明章,制礼论法,力求以礼、以法、以制治人,故但凡圣君贤臣创业,皆以此繁盛国家。山河百年,以此不坠。然,时移世易,一代英杰又生世间,昔以制治人,圣贤雄伟之力,知人心,抑人欲也;今以人用制,亦知人心,顺人欲也。昔以制治人,已成以人用制,实以人治人,然此人非晋君,六卿也。此晋国公室所以败也。
昭、顷、定、出,晋之公族、卿族一一败亡,祁氏、羊舌氏,六卿欲取之而不可得,祁氏有乱,遂灭之。六卿有间,欲驱范氏、中行氏,赵氏始为祸,范氏、中行氏欲取之,智氏亦欲取范、中行二氏,合韩、魏之力。范氏、中行氏无德,攻定公,于是败亡。
智氏自智跞之后,至智瑶,已有三代,其德败亡,结怨赵氏,轻视韩、魏,犹不能止其私欲,狂妄自大,擅动刀兵,其言不能抚韩、魏之忧惧,其智不能决战事之成败,故必亡也。亡当有时,赵、韩、魏合心同力,欲取智氏而代之时也。
智氏之亡,如今看来已属平淡,祖宗建功立德,后嗣骄奢淫逸,败亡其德,故虽族盛而力强,众叛亲离,必亡也。与范、中行无异,与晋败亡之卿族无异也。
循着历史的脚步、人性的欲望,在这个纷争激烈、内乱不止的时代,已经显露出衰亡气息的晋国将要迎来它最后的历程,在这个平民注定被忽视的时代,位于国家上层的君臣又会上演如何的好戏呢?
笔者每每回顾晋国衰败的历史,都不由得在心底想起那句名言,一个强大的国家,它的灭亡也许不是由外部的敌人造成的,却是从它内部的崩溃开始的。
晋国不就是如此吗?往前看一直到平王东迁周室,往后看一直到秦国商鞅变法,从未有一个诸侯国像它这般强盛,这样威压天下,慑服诸侯,可从晋文公算起,到智氏覆灭,也不过两百年的时间里,它内部的衰败就已经如此触目惊心。
晋国的公室,还有剩下的赵、韩、魏三族,难道会就此平息纷争吗?赵、韩、魏国三族难道还能将自家的土地、权力再还给晋国公室吗?
一个十分简单的道理,谁掌握有更强的力量,谁的意志就能贯彻下去。
而所谓君臣、礼法的关系、名义,在时间和强权的消磨下,会一点点地粉碎殆尽,直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再次接受新的主人,形成新的关系、名义。
同样是十分简单的道理,生民日复一日维持自己的生活,不过求一个苟活,他们没得失去,只能接受,不愿接受的,恐怕早已经被粉碎殆尽了。而对于那些权势富贵者,他们不愿失去的是自己的权势富贵,谁能够给予他们,他们就臣服在谁的脚下,哪怕这个人足以决定自己的生死,甚至是权势财富的多寡。能活到这个时候的权贵们,我相信他们是能够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的。
生民的无奈和权贵的选择,可以覆灭掉一个强盛的诸侯国,那么又是什么来开创新的时代呢?这个问题,春秋问答不了,战国或许有答案,但是最能回答它的,应该是那个国家,那一个,更准确得说是那一些人。
可自第二代智罃开始,智朔、智盈都早早去世,智氏的力量不仅没有得到发展,反而面临着失去卿位的危险。
等到第五代智跞成为宗主,智氏的情况犹不容乐观,在中行氏、晋顷公的庇佑下,智跞艰难维持着智氏。
而随着晋国公室的持续衰弱、内部的矛盾激发,诸侯内乱不止、开始背叛晋国,智氏的实力不断增强。智跞也一步步地成为了晋国正卿。
磨难会造就出一个人非凡的才能,可同样的,会塑造出他异于常人的性格。
晋阳之乱,范氏、中行氏败亡,智氏得来了空前的发展机会,可智跞却又为智氏招惹了一个敌人,赵氏。
等到智瑶成为智氏宗主,担任晋国正卿,智氏的实力已经一跃成为晋国最强。
而到了此时,智氏面临的问题便成为了,在强大的实力之下,智氏之主以及智氏族人如何保持往日的风气,不骄奢淫逸、不糜烂腐朽?
要求一个人总是容易的,哪怕是贫穷时自强、困苦时坚毅、成就时自谦、风光时低调、衰败时不屈、绝境时泰然。
古今千载,亿万万生民,虽不知其数,必当有之,得其一二,可称豪杰,有之三四,不下圣贤,人无完人,必有至善。
然而,当一个人变成一伙人、一堆人、一群人,乃至宗族、家国,期望少数人的良善依然不会有错,哪怕如此会付出不小的代价。而对于群体的考虑,在普遍性的意义上,认识到恶的倾向要远比寻找善的存在更重要。
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多,所谓道德的力量无限衰减,这种由内而发却因人而异的力量,若是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放在文明的国度里,就像那刀剑、枪炮,既是吓人,又能够害人。而宣之于众的说教,就像是天上雨水,或许会在大地上滋长出茁壮的生命,可那奔走的鸟兽,只要抖一抖身子,就能抖落满身的雨水。
天下生民,乃至万物生灵,所求者不过苟活,立吾血肉之身,存吾数口之家。
苟活者但求饱腹,既已饱腹,则求于财货,财货有足,则贪于土地家室,私欲满溢而犹不能止,谋权势而图尊荣。
权势者,贪享尊荣,本不可得而欲之、本将有之而失之、本不欲得之而有之,必有乱也,此宫室之乱;富有土地家室之辈,贪于权势,以财货博名,以田地役民,上取不法,下敛民财,但有不顺之事,以其不法而取不义,乱上而又害民,必成患也,此乱政之患也;急于财货之徒,欲取而不能,已有而失之,人有而我无,不修之以经,聚徒众于乡野,窥隐匿于府衙,行不义于市井,藏污垢于后,行龌龊于前,此害民伤国也;苟活之人,虽无饱腹,亦可苟活,立身不可无明日,存家不可无继世,生不可无念,养不可无想,虽有乱、患、害、伤,犹能苟延残喘。不然,生无可念,养无所想,立而无法令之制约,存而无人伦之拘束,必将亡,此将亡国、亡族、亡天下也。
人道兴衰成败之理,便在其中。
周有天下,因礼法而兴,厉王乱法,乃损人之常道而足己之欲也,周室所以衰也;幽王背礼,弃宗法之器而守淫,是故申侯为乱,引戎狄入周,周室所以东迁也。
晋霸诸侯,作三军以为制,列六卿以为常,襄公既逝,赵、狐相争,狐氏败亡,盾为正卿,卿族由此独强,灵公被弑、厉公无道、悼公早逝、平公弭兵,公室由此衰败。
历代先贤皆知人欲放肆之害,故而修典明章,制礼论法,力求以礼、以法、以制治人,故但凡圣君贤臣创业,皆以此繁盛国家。山河百年,以此不坠。然,时移世易,一代英杰又生世间,昔以制治人,圣贤雄伟之力,知人心,抑人欲也;今以人用制,亦知人心,顺人欲也。昔以制治人,已成以人用制,实以人治人,然此人非晋君,六卿也。此晋国公室所以败也。
昭、顷、定、出,晋之公族、卿族一一败亡,祁氏、羊舌氏,六卿欲取之而不可得,祁氏有乱,遂灭之。六卿有间,欲驱范氏、中行氏,赵氏始为祸,范氏、中行氏欲取之,智氏亦欲取范、中行二氏,合韩、魏之力。范氏、中行氏无德,攻定公,于是败亡。
智氏自智跞之后,至智瑶,已有三代,其德败亡,结怨赵氏,轻视韩、魏,犹不能止其私欲,狂妄自大,擅动刀兵,其言不能抚韩、魏之忧惧,其智不能决战事之成败,故必亡也。亡当有时,赵、韩、魏合心同力,欲取智氏而代之时也。
智氏之亡,如今看来已属平淡,祖宗建功立德,后嗣骄奢淫逸,败亡其德,故虽族盛而力强,众叛亲离,必亡也。与范、中行无异,与晋败亡之卿族无异也。
循着历史的脚步、人性的欲望,在这个纷争激烈、内乱不止的时代,已经显露出衰亡气息的晋国将要迎来它最后的历程,在这个平民注定被忽视的时代,位于国家上层的君臣又会上演如何的好戏呢?
笔者每每回顾晋国衰败的历史,都不由得在心底想起那句名言,一个强大的国家,它的灭亡也许不是由外部的敌人造成的,却是从它内部的崩溃开始的。
晋国不就是如此吗?往前看一直到平王东迁周室,往后看一直到秦国商鞅变法,从未有一个诸侯国像它这般强盛,这样威压天下,慑服诸侯,可从晋文公算起,到智氏覆灭,也不过两百年的时间里,它内部的衰败就已经如此触目惊心。
晋国的公室,还有剩下的赵、韩、魏三族,难道会就此平息纷争吗?赵、韩、魏国三族难道还能将自家的土地、权力再还给晋国公室吗?
一个十分简单的道理,谁掌握有更强的力量,谁的意志就能贯彻下去。
而所谓君臣、礼法的关系、名义,在时间和强权的消磨下,会一点点地粉碎殆尽,直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再次接受新的主人,形成新的关系、名义。
同样是十分简单的道理,生民日复一日维持自己的生活,不过求一个苟活,他们没得失去,只能接受,不愿接受的,恐怕早已经被粉碎殆尽了。而对于那些权势富贵者,他们不愿失去的是自己的权势富贵,谁能够给予他们,他们就臣服在谁的脚下,哪怕这个人足以决定自己的生死,甚至是权势财富的多寡。能活到这个时候的权贵们,我相信他们是能够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的。
生民的无奈和权贵的选择,可以覆灭掉一个强盛的诸侯国,那么又是什么来开创新的时代呢?这个问题,春秋问答不了,战国或许有答案,但是最能回答它的,应该是那个国家,那一个,更准确得说是那一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