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一滴水的遇见 > 第57章 邓氏鱼:泥盆纪之王

一滴水的遇见 第57章 邓氏鱼:泥盆纪之王

    在恐龙之前,地球上曾经出现过许多超级掠食者,其中很多都来自于海洋。在几亿年前的海洋中,生活着一种青面獠牙的巨型食肉鱼类,它就是邓氏鱼。作为最着名的古生代大杀器,邓氏鱼以其粗壮的身体和凶悍的外形成为当之无愧的泥盆纪之王。

    19世纪中叶以后,凭借着大量的化石,美国的古生物学开始发展起来。在田纳西州和怀俄明州,人们发现了许多奇怪的化石。1868年,约翰·纽波利根据一块不完整的头骨和下颌骨化石建立了恐鱼属,模式种为赫氏恐鱼。

    在恐鱼属被命名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所有在北美洲发现的盾皮鱼类都被归入这个属。1956年,古生物学家吉恩·皮埃尔·雷曼在研究了于1873年命名的泰雷尔恐鱼之后发现这完全是一种新的动物,就是将其命名为邓氏鱼,属名来自“dunkle”(克利夫兰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大卫·邓克尔david dunkle)和古希腊语中的“oσteo?”(意为“骨头”),意思是“献给邓克尔的化石”。

    邓氏鱼生存于距今3.8至3.6亿年前的泥盆纪晚期,身体长约8至10米,重量可达4吨,主要猎物是没有硬骨的鱼类及有硬壳保护的无脊椎动物,例如直角石和那时候的鲨鱼,邓氏鱼当时在海底几乎是称霸的地位,是一种处于顶级的海洋掠食动物。

    泥盆纪被称为“鱼的时代”。鱼类的大繁荣是泥盆纪的标志性事件,在这个时代有颌鱼类出现,包括邓氏鱼在内的盾皮鱼类更加多样,代表现代鱼类的硬骨鱼类也已经出现。正是由于海洋中出现了大量的鱼类,掠食者也不断变大,最终诞生了像邓氏鱼这样的大杀器。

    到目前为止,邓氏鱼属内已经有至少10个种,其中模式种为泰雷尔邓氏鱼。大部分邓氏鱼的化石都发现于北美洲的美国,此外在欧洲、非洲、北美洲的海洋都有发现。

    邓氏鱼属于甲胄鱼类,它的脑袋和脖子上都覆盖着厚实的骨质盔甲,也正因为如此,它们的化石往往都保存了脑袋和颈部。邓氏鱼的脑袋圆溜溜的,一对圆圆的眼睛长在脑袋两侧。邓氏鱼长有一张让人不寒而栗的大嘴,他那巨大锋利的刃状牙齿赫然可见。尽管一眼可见,但是邓氏鱼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牙齿,其上下颌的牙齿其实是头骨盔甲的一部分。

    根据化石的外形,邓氏鱼脑袋向后的颈部和背部变高,其身体应该非常粗壮,后面长有有力的大尾巴。粗壮的体型、骇人的大嘴、坚固的盔甲,这一切让邓氏鱼成为水中的铁甲舰。

    凶悍的邓氏鱼无疑位于泥盆纪食物链的最顶端,它是脊椎动物出现之后进化出的第一个重量级的超级杀手。因为它们具有强大的咬合力,一只6米长的邓氏鱼咬合力达到750千克,这样的咬合力足以咬碎菊石、三叶虫的硬壳,其他盾皮鱼类的盔甲就更不在话下了。5吨的咬合力是以10米的体型进行推算的。

    邓氏鱼生活在较浅的海域,拥有异常旺盛的食欲,使它成为当时最强的食肉动物。主要食物为鲨鱼、硬骨鱼、三叶虫、菊石、鹦鹉螺、盾皮鱼等。没有食物时还会食用自己的同类。古生物学家曾经在邓氏鱼的头骨上发现了同类牙齿的咬痕,有些骨头甚至被咬碎了。

    拥有如此旺盛食欲的邓氏鱼,却一直经受着消化不良的困扰,在发现的化石周围,经常能发现一些被回吐的、半消化的鱼的残骸。同时,也能发现一些邓氏鱼从胃部反刍出来的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比如其他盾皮鱼类的头甲和软体动物的碳酸钙质的外壳等。

    邓氏鱼还有惊人的吸力,能一口将鲨鱼咬成两半,可以捕食泥盆纪海洋里的任何一种生物,他很可能是地球上第一个“百兽之王”;他的存在比陆上第一只恐龙的诞生还要早1.75亿年。

    然而,巨大的身躯和体型极大地影响了邓氏鱼的运动速度和灵敏度,这使得它在进化过程中渐渐输给了小小的鲨鱼和其他肉食鱼类;再加上泥盆纪末期地球的环境变化,最终使得他离开了生物繁衍进化的舞台。

    经过泥盆纪后期灭绝事件,邓氏鱼完全灭绝,同时以邓氏鱼代表的“头骨外骨骼化”的盾皮鱼类全部灭绝,在海洋里科学家已经无法找到任何与其有血缘关系的后代。只有曾经见证了邓氏鱼3亿多年前的风采和辉煌的鹦鹉螺、蟑螂、腔棘鱼、七鳃鳗和现代鲨鱼等为数不多的活化石生物依然在今天生活着,而邓氏鱼所有发现的骨骼也早已在几亿年前就已成为化石,科学家们无法以从其骨骼里到提取dNA、并以克隆的方式让这种巨型食肉鱼类重现与世。不过,科学家们坚信,随着人类的不断努力,科技的持续发展,终有一天,会寻找和收集到更多该物种的化石样本,陆续提取和收集到完好的dNA,通过克隆的方式将这种已消失了3.6亿年的壮观古生物重新带回到这个世界。

    作为脊椎动物出现之后的第一种超级掠食者,邓氏鱼最终在泥盆纪末期的大灭绝中消失,但是它们保存在地下的化石诉说着盾皮鱼类曾经的辉煌。博物馆中邓氏鱼的化石总会引起观众的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