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怒海覆清1852 > 第一三一七章 十字路口

怒海覆清1852 第一三一七章 十字路口

    在风云变幻的19世纪,亚洲次大陆宛如一个巨大的棋盘,各方势力在此激烈角逐,每一步棋都关乎着无数人的命运与地区的未来走向。

    次大陆的事宜错综复杂,远非一次大会就能轻易定夺乾坤,郭嵩焘深知自己肩头背负的重任,接下来还有漫漫长路要走,诸多棘手事务亟待处理。

    郭嵩焘身负使命,置身于这盘复杂的棋局中心。

    他目睹着次大陆上不同势力的纷争,深知各方利益诉求干差万别,宗教、民族、领土等矛盾相互交织,如同乱麻。

    在前期的大会探讨中,虽已初步触及一些核心议题,但那仅仅是冰山一角。

    接下来,他需要深入各个地区,与当地的权贵、部族首领乃至普通民众交流沟通,去了解他们心底真正的渴望与担忧。

    他得穿梭于古老的城堡与简陋的村落之间,关注本土势力的发展动向,协调内部矛盾,避免因内部分裂破坏华族所需要的稳定局势。

    每一次的谈判、每一份协议的起草,都需字斟句酌,因为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冲突,让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陷入更深的苦难。

    与郭嵩焘整日忙碌于外交斡旋截然不同,林岳仿若置身于这纷扰世事之外,只要次大陆的军事行动不受影响,他便心无旁骛。

    在他眼中,军事行动才是决定局势走向的关键力量,其他的繁杂琐事不过是过眼云烟。

    当下,他全身心投入到调兵遣将的重任之中。一部分兵力如钢铁洪流般迅速向旁遮普地区集结,此地地势险要,战略意义非凡,掌控此地,便能在陆地上对敌人形成强有力的威慑。

    士兵们身着戎装,肩负行囊,迈着坚毅的步伐穿越山川河流,眼神中透露出对胜利的渴望。

    而另一部分兵力则奔赴卡奇湾,战舰在港湾中列阵,帆影摇曳,炮口森然,随时准备从水陆两个方向向英国人的白沙瓦总督区发起雷霆一击。

    林岳心中也清楚,军事行动需把握时机,不可贸然行事。董良此前特意吩咐过,这次的行动切不可急躁,原因在于海军在波斯湾的行动尚未完全收官。

    波斯湾的海面看似平静,实则暗藏玄机,一些零星的联盟军战舰如同狡猾的狐狸,四处潜藏躲避。

    它们或是隐匿于偏僻的小岛礁后,或是趁着夜色在浅滩区域游弋,妄图避开华族海军的搜剿。

    华族海军深知斩草不除根,后患无穷的道理,因而只能小心翼翼、步步为营,一艘艘战舰穿梭于各个海域,利用先进的探测设备搜寻敌踪,一旦发现目标,即刻展开迅猛攻击,力求将这些残余势力彻底剿灭,为后续大规模军事行动扫除障碍。

    与此同时,外交战线同样硝烟弥漫,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悄然打响。一些精挑细选的暗部成员与外交部的干练工作人员,肩负着特殊使命,被秘密派往马斯喀特苏丹国以及阿拉伯半岛的几个大型部落势力范围。

    他们乔装打扮,融入当地环境,有的以商人身份为掩护,与当地权贵洽谈贸易合作,在你来我往的交易商讨中,不经意间探听各方对于次大陆局势的看法以及背后隐藏的势力倾向;有的则扮作学者,与部落中的智者交流文化、历史,借此拉近关系,寻找共同利益点,试图建立起情感纽带,以便在关键时刻争取到这些势力的支持或至少保持中立。

    他们深知,在这场国际博弈中,多一个朋友便少一个敌人,任何一股微小的力量都可能成为改变局势的关键砝码。

    华族的战略布局向来秉持着古老的智慧: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最后才会诉诸于武力。

    这并非是怯懦,而是对力量的精准运用与对局势的深刻洞察。每一步行动都经过深思熟虑,力求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在与列强周旋的过程中,华族深知自身优势与短板,不轻易动用武力,避免陷入两败俱伤的消耗战,而是充分发挥外交智慧,分化瓦解敌人阵营,寻找合作共赢的契机。

    当外交手段无法达成目的时,才会果断亮剑,以雷霆之势展现军事实力,令敌人不敢小觑。远在伊斯坦布尔的王宫中,一场关乎奥斯曼帝国命运的讨论正在悄然展开。

    年仅三十八岁的苏丹阿下杜勒?迈吉德一世端坐在华丽的王座之上,召见自己的心腹大臣福阿德?帕夏与阿里?帕夏。

    这两位大臣皆是苏丹陛下推行的坦志麦特改革的中流砥柱,在奥斯曼帝国的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

    阿下杜勒?迈吉德一世自幼接受西方教育,在他的认知世界里,西方社会宛如璀璨星辰,代表着文明与进步的方向,而其他地方则仿若蒙昧的黑暗之地,充斥着野蛮与落后。

    怀着对西方文明的无限向往,他即位后毅然决然地模仿英法的政治体制,发起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期望借此将奥斯曼帝国从陈旧腐朽的泥沼中拖拽出来,使之蜕变成为如西方那般先进的文明国度。

    坦志麦特改革在初期确实成效斐然,帝国的军事装备得以更新换代,士兵们换上了新式枪炮,接受西式军事训练,战斗力有了显著提升;文化领域也呈现出一片新气象,西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年轻学子们开始接触先进的科学知识与人文思想,为帝国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

    然而,改革的春风并未吹遍帝国的每一个角落,深入骨髓的积弊岂是轻易能够革除的?贵族阶层作为既得利益者,在宗教与封建特权的双重庇护下,已安享数百年荣华富贵,他们的势力盘根错节,如同参天巨树的根系,深深扎根于帝国的土壤之中,岂是一场改革风暴就能撼动的?

    随着改革的推进,贵族们越发感到自身特权受到威胁,对苏丹的离心离德之势愈发明显,内部矛盾暗流涌动,给帝国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此时,听闻坎宁爵士离世的消息,阿下杜勒?迈吉德一世不禁陷入了哀伤之中,他轻叹一声:“听说坎宁爵士已经就义,唉,多么有才华的一位智者啊,竟然陨落在野蛮的东方。”

    在他眼中,坎宁爵士不仅是西方文明的杰出代表,更是他在外交与治国理念上的知音。

    这位爵士长期活跃于国际舞台,凭借着卓越的智慧与口才,为英国乃至西方世界谋取了诸多利益,他的陨落让苏丹深感痛惜,同时也对东方局势的变幻莫测感到忧心忡忡。

    见到苏丹陛下情绪低落,福阿德?帕夏与阿里?帕夏对视一眼,赶紧上前劝慰。

    阿里?帕夏上前一步,恭敬地进谏道:“陛下,现在看来,英国人很可能要丢失次大陆殖民地,波斯人很可能倒向华族,我们奥斯曼帝国成为对抗东方的一线,英法一定会加强对我们的支持,我想这也许是我们的机会。”

    他目光炯炯,言辞恳切,试图从复杂的局势中为帝国寻找到一条崛起之路。

    在他看来,次大陆局势的剧变如同一场风暴,虽带来了危机,却也蕴藏着机遇。奥斯曼帝国若能抓住英法寻求东方盟友的契机,顺势而为,必能获得大量的援助,从而在国际舞台上重振雄风。

    迈吉德一世很快就从对好友的思念中回过神来,他眉头紧锁,看向阿里?帕夏问道:“阿里,你觉得我们应该主动去对抗华族吗?但是华族如此强大,他们将大英帝国都给击败了,我们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次大陆?”

    他的话语中满是担忧与疑虑。自继位以来,奥斯曼帝国屡遭磨难,多次在沙俄的铁骑下险象环生,如今东边又崛起一个实力强大的华族,往昔祖先被华族击败后西迁建国的传说仿若一道阴影,始终笼罩在他心头,让他对华族本能地心生恐惧。

    福阿德?帕夏见状,趁机进言:“陛下,正因为如此,我们无论如何都要站在华族人的对立面。绝对不能相信华族人的花言巧语,他们要与欧洲对抗,就不会放过我们,因为我们奥斯曼帝国正好卡住了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不过我们倒是可以因此跟英法索要更多的援助。我们已经接到消息,大英帝国准备换新首相了,而新首相一上位就准备出访我奥斯曼帝国,陛下需要早做打算。”

    他的话语条理清晰,直击要害,既点明了奥斯曼帝国的地缘政治困境,又为苏丹陛下指出了一条看似可行的应对之策。

    在他心中,英法作为西方世界的主导力量,其支持对于奥斯曼帝国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而与华族对立则是获取英法援助的必要代价。迈吉德一世心中还有另一层顾虑,那便是奥斯曼帝国与华族之间由来已久的贸易往来。

    此前,英国人封锁印度洋航线时,华族的诸多商品被迫改走陆路,经波斯王国辗转走私进入奥斯曼帝国境内。

    这一贸易渠道虽处于地下状态,却犹如一条隐秘的经济动脉,为奥斯曼帝国的商业注入了活力,众多商人从中获利颇丰,帝国的税收也因此水涨船高。

    与英国人在次大陆开战之前,华族与奥斯曼帝国的关系还算融洽,容闳曾到访奥斯曼帝国,双方在文化、科技交流上擦出了不少火花;奥斯曼帝国还从华族那里订购过几艘铁甲护卫舰,这几艘战舰入列后,大大增强了帝国在黑海的海上力量,使其在与沙俄的海上对峙中有了更多底气。

    “两位爱卿,我们与华族的贸易是不是要全面禁止了,还是我们继续维持着这种地下贸易关系,毕竟这对我们帝国是有利的。”苏丹陛下面露犹豫之色,在国家战略与经济利益之间权衡挣扎。

    阿里?帕夏心中暗自叹息,这位苏丹在大事面前还是有些小家子气,过于看重眼前的商业利益。

    但他仍恭敬地委婉说道:“陛下,相对于英法对我们的援助,这点商业利益算不上什么。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利用英法的帮助,建立一支强大的陆军,这样不仅仅能够对抗华族,还可以震慑帝国内部的那些宵小。”

    他深知,在这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下,唯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确保帝国的安全与尊严,商业利益虽诱人,但与国家的生死存亡相比,只能退居其次。

    福阿德?帕夏也附和道:“是的,陛下,东部巴格达地区的几位帕夏一直都隐瞒税收,不服中枢的管理,必要时伊斯坦布尔应该派兵去将他们给换掉。只要与华族对抗,我们不仅仅能够获得宝贵的发展机会,还能够重新整肃松散的内部情况。”

    他进一步强调了与华族对抗所带来的内部整肃契机,试图让苏丹陛下明白,这不仅仅是一场对外的战略抉择,更是一次重塑帝国内部秩序的良机。

    在两位帕夏的轮番劝说下,苏丹陛下终于咬了咬牙,下定了决心:“好,那就下令驱逐境内所有的华族人,断绝与华族的往来,同时向他们正式宣战。另外知会英国人,他们在次大陆的军队可以退到奥斯曼帝国来。”

    这一决定看似仓促,实则是奥斯曼帝国在权衡利弊后的无奈之举。自克里米亚战争后,英法带头承认奥斯曼帝国为欧洲国家,迈吉德一世一直对英法心怀感激,且心向西方文明,在他看来,华族与西方世界终究存在隔阂,站在英法一边,似乎是更为稳妥的选择。

    况且,英法的强大舰队就停泊在亚历山大港,近在咫尺的军事威慑力也让他不敢轻易违背英法的意愿。就这样,奥斯曼帝国在复杂的国际局势裹挟下,迈出了这一改变命运的关键一步,而次大陆乃至整个欧亚大陆的局势,也随之被推向了更加波谲云诡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