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第617章 权万纪暴露
热门推荐:
果然,人杀多了,就有经验了
新欢闹上门,明小姐消失后司总悔疯了
基金会:开局从大爷嘴里逃出生天
火影:开局带着二柱子来到战国
穿越反派,一颗御兽蛋砸废主角
恋恋时光簿
明末风云我来一统天下
盗墓笔记之长生墟
最后的活神
第617章 权万纪暴露
没错,这三个人正是李言第一次带着薛仁贵去东市的春雨楼歇脚时遇到的说书三人组,一个在台上吹捧李恪,两人在台下人群中引导舆论,抬高李恪,打压太子。
当时薛仁贵就要上前收拾这些人,被李言止住了,而是让薛仁贵去跟踪三人,弄清三人的根脚,若是这些人和蜀王有关,那最后就会被抛出来,堵上计划的最后一环,将脏水引向蜀王。
若是和蜀王无关,那再寻机调整计划,总之,不会白费任何一颗棋子。
随后李言就去了长孙无忌那里,让长孙无忌开始发动舆论攻势,因势利导,扩大这股风波,在萧禹御前奏对的时候,长孙无忌就停止了所有的行动,将所有散出去推波助澜的人都收了回来。
魏征还没有开始满世界追查的时候,薛仁贵那边就查出了,这三人确实是权万纪所派,所以长孙无忌在关键时刻,将这几个人做为线索给了魏征。
魏征正愁没有证据,追查不到那个幕后真凶的时候,就像打瞌睡被递上了枕头。
无论是李言还是长孙无忌都知道,这散布谣言收集人望打压东宫的事情,李恪不会亲自去干,必然是身边亲信的人,所以一开始就指向权万纪,而且权万纪一个六品的鸿胪丞下面有的是人,也不会亲自上马。
所以故意转了一道弯,让那些掮客隐隐约约才看到一个坐在轿子中模糊类似权万纪的人影,而真正将权万纪的身份揭示出来的,还是他自己一开始雇佣的那一批人。
魏征精神一振,马上就对这三人进行了审讯,经过一番刑具的威摄,得知已经有人证的情况下,权万纪的画像都被画了出来,几人也都不再抵抗,老老实实的招了供。
经过当天下午和第二天上午的忙碌,魏征终于在下朝前审结了案子,在散朝后马不停蹄的又进宫来到了承庆殿向李世民禀报。
“皇上,经过臣日夜不停的查探,此案终于水落石出,所有线索都指向了同一人,所有证据都显示,这次的风波幕后的推手,正是鸿胪丞权万纪。”魏征志得意满的说道。
才区区四五天,就将一个闹得整个长安沸腾的案子审结清楚,他魏征也算立了一功。
李世民一愣,这和自己想的两方势力参与博弈完全不同,随后拿起魏征递过来的案情汇总,一边察看一边问道:“确实吗?是权万纪在背后指使,没有其他人搅和到里面?”
“没有。”
魏征解释道:“臣昨天下午回去后,又抓到几个在东市春雨楼说书喝茶的人,经过审训,他们就是受了权万纪府中的管家权成的指使,在人群中散播流言以抬高蜀王的。”
“得到这个线索后,臣当晚就派人将权成抓捕归案。”
“在人证物证之下,权成亲口交待,他就是受权万纪指使,收买人在闹市中引导舆论,推高蜀王威信的同时,打压太子殿下,让百姓对太子失望,转而支持蜀王。”
“并且臣为了谨慎起见,今天上午又将之前抓获的那些掮客,在众臣上朝的路上守候着,他们在臣没有提示的情况下,一眼就认出了众臣当中的权万纪,就是那个在暗中指使,坐在轿中的人。”
在承庆殿侍驾的岑文本忍不住了,疑问道:“魏大人,我相信你的查案并没有问题,但臣有一个疑问,若真是权成收买了这些人,那为什么案发这么久了,权成也没有将这些人灭口,任由你去抓捕呢?这不是太奇怪了吗?”
“还有收买散播消息的掮客,权万纪身为朝中六品官员为什么要亲自出面,这太可疑了。”
李世民也是疑惑的看着魏征,长孙无忌则是一言的不发的看着这一幕,看着岑文本去狡辩,魏征出面驳斥比自己亲自上阵更有说服性。
“这有什么好疑惑的?”
“收买掮客,权万纪并未直接出面,而是在背后指使,他已经做了隔离,足够小心,只是有些掮客好奇心重,尾随其后才发现了权万纪的存在。这还是我们查到的情况,谁知道权万纪到了指派了多少人,只有他自己知道。”
魏征微微一笑:“而权成最开始收卖的那些茶楼的人,只是让他们将蜀王绥州之行编成故事在闹市中传播,顺便在派人在人群中哄闹引导舆论,并没有想过替蜀王编织一些神龙入腹、华盖护佑的神迹。”
“但他忽略了,流言是把双仞剑,即能伤人,又能伤已?”
“人们对于奇闻怪事有极强的热衷程度,普通小民百姓一传十,十传百,口口相传,以讹传讹,再加上一些好事者为了出风头,引人追捧又添油加醋,画蛇添足。”
“蜀王明明只是在突厥大营前射杀了一只雕,传到最后,就变成蜀王一箭射杀了颉利,三人成虎,积毁销骨,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呃.
岑文本顿时张口结舌,不知该怎么辩驳,最后讪讪的来了一句:“即使是权万纪所为,那也不能证明这些就是蜀王指使,或许是他擅作主张替蜀王张目,毕竟,他还兼着王府掌校的职务。”
“那有何难,只要派人将权万纪抓起来,一审便知。”
魏征对李世民一拱手,说道:“皇上,您交给臣的差使,现在已经查得差不多了,权万纪是朝中从六品的官员,若是需要逮捕,需要经过您的同意,下一步该怎么办,请皇上示下。”
李世民见魏征和岑文本争论了一阵,现在已经冷静下来,其实经过上次的突厥谈判一事,他就发现,李恪有一些争强好胜的名头,没想到他竟然利用绥州之行的成果,去百姓当中制造人望,打压太子。
魏征上交来的案情汇报上清清楚楚写着,权万纪的管家权成叮嘱这些人,要在人群中抬高蜀王的同时,将太子贬低成一个性格懦弱,只知道谄媚君父邀宠的无能废物。
权成也交待了这一点儿,一切都是权万纪吩咐下来的,明明白白确认无误。
而权万纪担着蜀王府的属官,一心替李恪谋划,也有这个动机和立场,而且李世民相信,就算不是李恪指使,但李恪决对是提前知道,而且也是默认支持的。
当然,李恪若是对此毫不知情,任由下面的属员背着自己干出了这么大的事情,那他这个蜀王就更是增加了一条无能废物的标识。
现在要是把权万纪抓起来,下一步必然牵连到李恪,无论怎么样,蜀王都是撇不清的。
若是再把权万纪抓起来,下一步就要面对蜀王的百般狡辩和肆意的攻訏了,自己也是皇子过来的,蜀王会说什么,李世明也很清楚。
无非就是些:儿臣冤枉,请父皇明鉴,儿臣最近忙于修渠,对此一无所知?
全是权万纪擅做主张,一意为之?
要不就是有人在暗中推波助澜,蓄意陷害儿臣,儿臣之心,苍天可鉴等等?
若是在平时朝庭无事,李世民倒也非常有兴致看着两子相斗,玩儿一出权力的平衡。但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这个冬季就将发起对突厥的战役了,满朝上下都在积极备战,所有人的精力都在为了战胜突厥而努力。
北伐颉利才是李世民心目中的头等大事儿,在此之前,朝中所有的矛盾争论都要为此而让步。
而在这个时候,将诸子争嫡内斗的戏码翻出来,不知会有多少百姓对朝庭失望,李世民更是不能节外生枝,去主动破坏当前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李世民又想到了自己当初的兄弟相残,没想到,这才多久,下一代又开始上演了。忽然之间,李世民觉得有些感到悲哀,对这个英果类已的次子极为失望。
原以为他是个心胸坦荡,顶天立地的汉子,没想到也在私下做这种小动作,攻击一直颇为维护他的太子。
绥州之行,获得了百官的认同,和自己的感激,还得到了太子谦让的左屯卫五千禁卫军,尤不满足,现在又盯上了太子之位,在民间大肆收敛人望。
难道自己给他的不够多吗?太子对他的爱护还不够吗?
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
李世民神情低落的摆了摆手,说道:“魏征,你办得很好,此案到此为止,伱下去吧!”
“你们都下去,朕要一个人静一静。”
“是,皇上。”
几位大臣看了眼脸色阴沉的李世民,都不再说话,行了一礼施施然退了下去。
等几人走到门口的时候,李世民的声音传来:“明日的太极殿朝会,让太子和蜀王都要参加。”
“是,皇上.”
三人应诺一声,而岑文本的脸色则是十分难看,皇上看似不再追究,恰恰说明他已经确定此事的始做甬者就是蜀王,即然这样,如果不想拿下蜀王,那就没必要再查下去了。
但皇上心中对蜀王的失望,却是蜀王不可承受之中,心中忧虑之下,岑文本出了承庆殿,就往宫外急急走去。
(本章完)
没错,这三个人正是李言第一次带着薛仁贵去东市的春雨楼歇脚时遇到的说书三人组,一个在台上吹捧李恪,两人在台下人群中引导舆论,抬高李恪,打压太子。
当时薛仁贵就要上前收拾这些人,被李言止住了,而是让薛仁贵去跟踪三人,弄清三人的根脚,若是这些人和蜀王有关,那最后就会被抛出来,堵上计划的最后一环,将脏水引向蜀王。
若是和蜀王无关,那再寻机调整计划,总之,不会白费任何一颗棋子。
随后李言就去了长孙无忌那里,让长孙无忌开始发动舆论攻势,因势利导,扩大这股风波,在萧禹御前奏对的时候,长孙无忌就停止了所有的行动,将所有散出去推波助澜的人都收了回来。
魏征还没有开始满世界追查的时候,薛仁贵那边就查出了,这三人确实是权万纪所派,所以长孙无忌在关键时刻,将这几个人做为线索给了魏征。
魏征正愁没有证据,追查不到那个幕后真凶的时候,就像打瞌睡被递上了枕头。
无论是李言还是长孙无忌都知道,这散布谣言收集人望打压东宫的事情,李恪不会亲自去干,必然是身边亲信的人,所以一开始就指向权万纪,而且权万纪一个六品的鸿胪丞下面有的是人,也不会亲自上马。
所以故意转了一道弯,让那些掮客隐隐约约才看到一个坐在轿子中模糊类似权万纪的人影,而真正将权万纪的身份揭示出来的,还是他自己一开始雇佣的那一批人。
魏征精神一振,马上就对这三人进行了审讯,经过一番刑具的威摄,得知已经有人证的情况下,权万纪的画像都被画了出来,几人也都不再抵抗,老老实实的招了供。
经过当天下午和第二天上午的忙碌,魏征终于在下朝前审结了案子,在散朝后马不停蹄的又进宫来到了承庆殿向李世民禀报。
“皇上,经过臣日夜不停的查探,此案终于水落石出,所有线索都指向了同一人,所有证据都显示,这次的风波幕后的推手,正是鸿胪丞权万纪。”魏征志得意满的说道。
才区区四五天,就将一个闹得整个长安沸腾的案子审结清楚,他魏征也算立了一功。
李世民一愣,这和自己想的两方势力参与博弈完全不同,随后拿起魏征递过来的案情汇总,一边察看一边问道:“确实吗?是权万纪在背后指使,没有其他人搅和到里面?”
“没有。”
魏征解释道:“臣昨天下午回去后,又抓到几个在东市春雨楼说书喝茶的人,经过审训,他们就是受了权万纪府中的管家权成的指使,在人群中散播流言以抬高蜀王的。”
“得到这个线索后,臣当晚就派人将权成抓捕归案。”
“在人证物证之下,权成亲口交待,他就是受权万纪指使,收买人在闹市中引导舆论,推高蜀王威信的同时,打压太子殿下,让百姓对太子失望,转而支持蜀王。”
“并且臣为了谨慎起见,今天上午又将之前抓获的那些掮客,在众臣上朝的路上守候着,他们在臣没有提示的情况下,一眼就认出了众臣当中的权万纪,就是那个在暗中指使,坐在轿中的人。”
在承庆殿侍驾的岑文本忍不住了,疑问道:“魏大人,我相信你的查案并没有问题,但臣有一个疑问,若真是权成收买了这些人,那为什么案发这么久了,权成也没有将这些人灭口,任由你去抓捕呢?这不是太奇怪了吗?”
“还有收买散播消息的掮客,权万纪身为朝中六品官员为什么要亲自出面,这太可疑了。”
李世民也是疑惑的看着魏征,长孙无忌则是一言的不发的看着这一幕,看着岑文本去狡辩,魏征出面驳斥比自己亲自上阵更有说服性。
“这有什么好疑惑的?”
“收买掮客,权万纪并未直接出面,而是在背后指使,他已经做了隔离,足够小心,只是有些掮客好奇心重,尾随其后才发现了权万纪的存在。这还是我们查到的情况,谁知道权万纪到了指派了多少人,只有他自己知道。”
魏征微微一笑:“而权成最开始收卖的那些茶楼的人,只是让他们将蜀王绥州之行编成故事在闹市中传播,顺便在派人在人群中哄闹引导舆论,并没有想过替蜀王编织一些神龙入腹、华盖护佑的神迹。”
“但他忽略了,流言是把双仞剑,即能伤人,又能伤已?”
“人们对于奇闻怪事有极强的热衷程度,普通小民百姓一传十,十传百,口口相传,以讹传讹,再加上一些好事者为了出风头,引人追捧又添油加醋,画蛇添足。”
“蜀王明明只是在突厥大营前射杀了一只雕,传到最后,就变成蜀王一箭射杀了颉利,三人成虎,积毁销骨,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呃.
岑文本顿时张口结舌,不知该怎么辩驳,最后讪讪的来了一句:“即使是权万纪所为,那也不能证明这些就是蜀王指使,或许是他擅作主张替蜀王张目,毕竟,他还兼着王府掌校的职务。”
“那有何难,只要派人将权万纪抓起来,一审便知。”
魏征对李世民一拱手,说道:“皇上,您交给臣的差使,现在已经查得差不多了,权万纪是朝中从六品的官员,若是需要逮捕,需要经过您的同意,下一步该怎么办,请皇上示下。”
李世民见魏征和岑文本争论了一阵,现在已经冷静下来,其实经过上次的突厥谈判一事,他就发现,李恪有一些争强好胜的名头,没想到他竟然利用绥州之行的成果,去百姓当中制造人望,打压太子。
魏征上交来的案情汇报上清清楚楚写着,权万纪的管家权成叮嘱这些人,要在人群中抬高蜀王的同时,将太子贬低成一个性格懦弱,只知道谄媚君父邀宠的无能废物。
权成也交待了这一点儿,一切都是权万纪吩咐下来的,明明白白确认无误。
而权万纪担着蜀王府的属官,一心替李恪谋划,也有这个动机和立场,而且李世民相信,就算不是李恪指使,但李恪决对是提前知道,而且也是默认支持的。
当然,李恪若是对此毫不知情,任由下面的属员背着自己干出了这么大的事情,那他这个蜀王就更是增加了一条无能废物的标识。
现在要是把权万纪抓起来,下一步必然牵连到李恪,无论怎么样,蜀王都是撇不清的。
若是再把权万纪抓起来,下一步就要面对蜀王的百般狡辩和肆意的攻訏了,自己也是皇子过来的,蜀王会说什么,李世明也很清楚。
无非就是些:儿臣冤枉,请父皇明鉴,儿臣最近忙于修渠,对此一无所知?
全是权万纪擅做主张,一意为之?
要不就是有人在暗中推波助澜,蓄意陷害儿臣,儿臣之心,苍天可鉴等等?
若是在平时朝庭无事,李世民倒也非常有兴致看着两子相斗,玩儿一出权力的平衡。但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这个冬季就将发起对突厥的战役了,满朝上下都在积极备战,所有人的精力都在为了战胜突厥而努力。
北伐颉利才是李世民心目中的头等大事儿,在此之前,朝中所有的矛盾争论都要为此而让步。
而在这个时候,将诸子争嫡内斗的戏码翻出来,不知会有多少百姓对朝庭失望,李世民更是不能节外生枝,去主动破坏当前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李世民又想到了自己当初的兄弟相残,没想到,这才多久,下一代又开始上演了。忽然之间,李世民觉得有些感到悲哀,对这个英果类已的次子极为失望。
原以为他是个心胸坦荡,顶天立地的汉子,没想到也在私下做这种小动作,攻击一直颇为维护他的太子。
绥州之行,获得了百官的认同,和自己的感激,还得到了太子谦让的左屯卫五千禁卫军,尤不满足,现在又盯上了太子之位,在民间大肆收敛人望。
难道自己给他的不够多吗?太子对他的爱护还不够吗?
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
李世民神情低落的摆了摆手,说道:“魏征,你办得很好,此案到此为止,伱下去吧!”
“你们都下去,朕要一个人静一静。”
“是,皇上。”
几位大臣看了眼脸色阴沉的李世民,都不再说话,行了一礼施施然退了下去。
等几人走到门口的时候,李世民的声音传来:“明日的太极殿朝会,让太子和蜀王都要参加。”
“是,皇上.”
三人应诺一声,而岑文本的脸色则是十分难看,皇上看似不再追究,恰恰说明他已经确定此事的始做甬者就是蜀王,即然这样,如果不想拿下蜀王,那就没必要再查下去了。
但皇上心中对蜀王的失望,却是蜀王不可承受之中,心中忧虑之下,岑文本出了承庆殿,就往宫外急急走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