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第618章 李恪回城
热门推荐:
果然,人杀多了,就有经验了
新欢闹上门,明小姐消失后司总悔疯了
基金会:开局从大爷嘴里逃出生天
火影:开局带着二柱子来到战国
穿越反派,一颗御兽蛋砸废主角
恋恋时光簿
明末风云我来一统天下
盗墓笔记之长生墟
最后的活神
第618章 李恪回城
隋朝迁入新都大兴城后,水陆交通日见繁忙。
但大兴城地处关中平原,河流水位并不高涨。秦汉时代所修筑的水利设施已因数百年的战乱而残破,加上地狭人众,粮食产量不足以供应京师所需,所以要依靠东方诸州(郡)的赋税。
杨坚因渭水流速大小无常,流浅沙深,常阻塞漕运,而作为漕运的主要干道渭水,由于当时的水文地质原因,含沙量较高,在不同的河道中沉积了许多泥沙,航道很不通畅,更加阻塞了漕运的顺利。
开皇四年六月,为了发展关中漕运,保障长安的物资供应,文帝下诏开凿广通渠,隋文帝杨坚诏令太子左庶子宇文恺组织水工开凿渠道。
这一工程很快就完成,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三百余里,名广通渠。
自此漕运通利,关中赖之,故又称富民渠。
仁寿四年改名永通渠。
此次春夏之交,雨水较往年更多,加上大唐立国后,战乱不断,永通渠年久失修,而渭南一段作为渭水主流和支流交汇之处,流水量大,渠道负荷重,在一次暴雨过后,被冲毁了一道四五十丈的口子。
此次李恪和程怀亮接到圣旨后,从关中诸县招幕了三千役丁,再加上左屯卫军的几千将士,一心扑在工地上,日夜不停的忙活了七八天,终于将决口堵上,只剩下一些收尾的工程。
李恪和程怀亮此时都是忙得精疲力竭,两人看着快完成的工地,眼角都浮现着一种满满的成就感。
程怀亮这段儿时间也是累得够呛,李恪不回家,那他也只能在工地上陪着:“王爷,这次只用了七八天,就将决口给堵住了,传到皇上耳朵里,王爷必然是大功一件啊”
李恪也是露出了微微自矜的表情,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工地说道:“耍嘴皮子容易,真要做实事,可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来不得半点虚的。若是这么大的工程交给我那太子哥哥,依他那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软弱性子,能办好吗?”
“那是,真正要见真章的时候,还是要看王爷的.”程怀亮在一边附合着,蜀王这段时间无论在朝中还是百姓中,声势和威望都要远远的超过了太子,可见自己没有选错人。
“报”
此时几个军卒护卫着一个管家模样的人前来,见到李恪,管家连忙下马说道:“王爷,岑大人让我来通知王爷,皇上有旨,明天太极殿的朝会,王爷和太子殿下都要参加。”
刚刚站在后面没机会插话的吴庆眼珠一转,上前热切的说道:“看来皇上也知知永通渠要完工了,这是要招王爷回去论功行赏了,末将恭喜王爷,贺喜王爷。”
呃.
程怀亮一愣,也连忙拱手奉承起来,其他附近的将校们看到有信使过来,都好奇的围拢了过来,听到这里,也都是一脸笑容的说着好话儿,而管家却脸色瑟缩了一下,想要说些什么。
不过看了看一边围拢的左屯卫军的将校们喜气洋洋的情形,一幅欲言又止的样子,踌躇了半响,最终还是闭上了嘴。
只是此刻李恪的心神都在程怀亮和吴庆身上,没有注意到这一幕。
一听到众人这番推测,顿时喜笑颜开的说道:“永通渠能在短短几天之内修好,都仰赖众将士的努力,大家放心,等我回京见到皇上,一定将众人的功劳如实禀告圣上。”
“谢王爷”众人轰然应下,喜不自胜。
管家催促道:“王爷,岑大人还在府里等着呢,我们快回去吧”
“怀亮,你也准备准备,说不定要不了多久,皇上的嘉奖就要下来了,到时候说不定你也要回京受赏呢?”李恪拍了拍程怀亮的肩膀。
对于别人李恪不敢夸海口,但做为左屯卫军的主将,又是自己的亲信,程怀亮的一份功劳,肯定是跑不了的。
说完话,使了个眼色后,李恪一脸喜意的随管家骑上马离开了。
永通渠决口的渭南地段,离长安城只有几十公里,用了一个多时辰李恪就回到了长安。
回到蜀王府的时候,天色已黑,李恪进到府中,见到到正在客厅中焦急等待的岑文本。
李恪将身上的披风取下,递给下人,风尘仆仆的笑着说道:“看来先生消息灵通,也知道永通渠马上就要修好了,这是提前来恭喜我了?”
“恭喜你?”
岑文本一愣,这才意识到,这段时间蜀王一心扑在工地上,根本就没有回京城,京里发生的事情不知道,也是有可能的,于是按捺住急迫的心情问道:“殿下是说永通渠已经修缮好了?”“先生不知道?”
李恪一愣,走到上方的桌边坐下,倒了一杯水,一饮而尽,疑惑问道:“那先生这么着急派人把我叫回来做什么?经过这几天的日夜不停,溃口的地方已经被堵住了,再有一两天,就可以完工了,我正准备着完工后向父皇报捷呢,就被先生提前叫回来了?”
“不是说明天开朝会要奖赏吗?难道不是为了这件事情?”
听到李恪说了永通渠的事情,这是件大事,如今快完工,这样在皇上那里,多少也算是个功绩了。
岑文本略略放了下心,随后又神色严肃的说道:“殿下有所不知,在伱不在京的这段时间,出大事了?”
随后岑文本焦急的将京里产生谣言,然后被萧禹参奏到皇上面前,皇上下令魏征立案追查,后来追到幕后指使竟然是权万纪,将事情原委说了一遍之后。
岑文本焦虑的问道:“殿下一定要和我说实话,权万纪的事情,是不是殿下搜意他所为的?”
“啊?.”
李恪也没想到,短短几天,谣言竟然发展到这种程度,脸上一阵阴晴不定,最后有些后怕的嗫嚅道:“这个.”
“什么这个那个的?”
岑文本看到李恪一脸心虚的样子,再也坐不住了,站起身走到李恪面前不满道:“殿下啊,现在都什么时候了,明日朝会说不定陛下就要处理这件事,这里也没有外人。殿下连臣都信不过吗?事到如今,还要对臣隐瞒吗?”
“若是这样,即然殿下信不过臣,那臣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这就回府,算臣多管闲事?”
说完,岑文本怒气冲冲,一脸悲愤的就要离开。
李恪见状吓坏了,从岑文本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这件事情的棘手,连忙将岑文本拉住,坐回到椅子上,这才说道:“先生别急,自从封大人去后,先生受母妃所托,视李恪为已出,爱护有加,李恪哪儿能信不过先生呢?”
“不过先生是个清贵人,渎着圣人典籍,平时往来的也都是朝中显贵,在父皇身边侍驾,这些鸡鸣狗盗的事情,李恪怕有污先生耳目,所以才不让先生知晓的,绝然不是信不过先生。”
岑文本这才怒气稍平,李恪亲自给岑文本沏了一杯茶奉上,然后这才说道:“这件事情确实不是小王属意万纪做的,不过万纪做这种小动作,本王事前也是知道的。”
见岑文本正要问,李恪说道:“这还不是前段时间,哲威随本王一同去绥州和颉利谈判,回来后,哲威就将本王和颉利谈判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当做趣事儿说给万纪听了。”
“万纪这人你也知道,有些小聪明才智,一听之下,就建议将这些事情传扬出去,向长安父老宣扬一下本王的英雄事迹,让他们知道本王的文韬武略和丰功伟绩,顺便让他们知道,本王和东宫的那位,谁更堪大任。”
“本王想着,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儿?”
“再说,这都是本提着脑袋,刀山火海里趟出来的,又不是吹嘘,有什么不能对人言的,也就由他去了。父皇就是知道了,那又怎么样,充其量就是本王显摆一下,还当做什么大事儿派魏征去调查?”
说到这里,李恪一脸不以为然的样子,不屑的说道:“父皇要问,本王就承认了,真是小题大作.”
“哼!不是什么坏事儿?”
岑文本看着李恪到现在还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冷冷一笑,将事情后来越传越离谱,传到蜀王生有异相,神龙入腹,睡觉有金龙在身上盘旋,出去有紫云华盖护佑,被突厥人敬为大唐唯一战胜过颉利的男人。
李恪越听脸色越凝重,听到最后,也被吓住了,额上冷汗直冒,混身直冒凉气。
最后再也坐不住,脸色无比难看的说道:“先生,这是污蔑,小王决没有让万纪这么传,而且万纪虽然为人不是那么正派,可他是知道轻重的,怎么样可能让人传播这样的流言?”
“这定是有人在背后害本王”
李恪一脸焦燥不安的走来走去:“对了,是长孙无忌,一定是他见不得本王好,所以才故意歪曲事实,引导舆论往父皇身上扯的,他这是栽赃陷害,是在往本王头上扣屎盆子”
(本章完)
隋朝迁入新都大兴城后,水陆交通日见繁忙。
但大兴城地处关中平原,河流水位并不高涨。秦汉时代所修筑的水利设施已因数百年的战乱而残破,加上地狭人众,粮食产量不足以供应京师所需,所以要依靠东方诸州(郡)的赋税。
杨坚因渭水流速大小无常,流浅沙深,常阻塞漕运,而作为漕运的主要干道渭水,由于当时的水文地质原因,含沙量较高,在不同的河道中沉积了许多泥沙,航道很不通畅,更加阻塞了漕运的顺利。
开皇四年六月,为了发展关中漕运,保障长安的物资供应,文帝下诏开凿广通渠,隋文帝杨坚诏令太子左庶子宇文恺组织水工开凿渠道。
这一工程很快就完成,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三百余里,名广通渠。
自此漕运通利,关中赖之,故又称富民渠。
仁寿四年改名永通渠。
此次春夏之交,雨水较往年更多,加上大唐立国后,战乱不断,永通渠年久失修,而渭南一段作为渭水主流和支流交汇之处,流水量大,渠道负荷重,在一次暴雨过后,被冲毁了一道四五十丈的口子。
此次李恪和程怀亮接到圣旨后,从关中诸县招幕了三千役丁,再加上左屯卫军的几千将士,一心扑在工地上,日夜不停的忙活了七八天,终于将决口堵上,只剩下一些收尾的工程。
李恪和程怀亮此时都是忙得精疲力竭,两人看着快完成的工地,眼角都浮现着一种满满的成就感。
程怀亮这段儿时间也是累得够呛,李恪不回家,那他也只能在工地上陪着:“王爷,这次只用了七八天,就将决口给堵住了,传到皇上耳朵里,王爷必然是大功一件啊”
李恪也是露出了微微自矜的表情,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工地说道:“耍嘴皮子容易,真要做实事,可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来不得半点虚的。若是这么大的工程交给我那太子哥哥,依他那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软弱性子,能办好吗?”
“那是,真正要见真章的时候,还是要看王爷的.”程怀亮在一边附合着,蜀王这段时间无论在朝中还是百姓中,声势和威望都要远远的超过了太子,可见自己没有选错人。
“报”
此时几个军卒护卫着一个管家模样的人前来,见到李恪,管家连忙下马说道:“王爷,岑大人让我来通知王爷,皇上有旨,明天太极殿的朝会,王爷和太子殿下都要参加。”
刚刚站在后面没机会插话的吴庆眼珠一转,上前热切的说道:“看来皇上也知知永通渠要完工了,这是要招王爷回去论功行赏了,末将恭喜王爷,贺喜王爷。”
呃.
程怀亮一愣,也连忙拱手奉承起来,其他附近的将校们看到有信使过来,都好奇的围拢了过来,听到这里,也都是一脸笑容的说着好话儿,而管家却脸色瑟缩了一下,想要说些什么。
不过看了看一边围拢的左屯卫军的将校们喜气洋洋的情形,一幅欲言又止的样子,踌躇了半响,最终还是闭上了嘴。
只是此刻李恪的心神都在程怀亮和吴庆身上,没有注意到这一幕。
一听到众人这番推测,顿时喜笑颜开的说道:“永通渠能在短短几天之内修好,都仰赖众将士的努力,大家放心,等我回京见到皇上,一定将众人的功劳如实禀告圣上。”
“谢王爷”众人轰然应下,喜不自胜。
管家催促道:“王爷,岑大人还在府里等着呢,我们快回去吧”
“怀亮,你也准备准备,说不定要不了多久,皇上的嘉奖就要下来了,到时候说不定你也要回京受赏呢?”李恪拍了拍程怀亮的肩膀。
对于别人李恪不敢夸海口,但做为左屯卫军的主将,又是自己的亲信,程怀亮的一份功劳,肯定是跑不了的。
说完话,使了个眼色后,李恪一脸喜意的随管家骑上马离开了。
永通渠决口的渭南地段,离长安城只有几十公里,用了一个多时辰李恪就回到了长安。
回到蜀王府的时候,天色已黑,李恪进到府中,见到到正在客厅中焦急等待的岑文本。
李恪将身上的披风取下,递给下人,风尘仆仆的笑着说道:“看来先生消息灵通,也知道永通渠马上就要修好了,这是提前来恭喜我了?”
“恭喜你?”
岑文本一愣,这才意识到,这段时间蜀王一心扑在工地上,根本就没有回京城,京里发生的事情不知道,也是有可能的,于是按捺住急迫的心情问道:“殿下是说永通渠已经修缮好了?”“先生不知道?”
李恪一愣,走到上方的桌边坐下,倒了一杯水,一饮而尽,疑惑问道:“那先生这么着急派人把我叫回来做什么?经过这几天的日夜不停,溃口的地方已经被堵住了,再有一两天,就可以完工了,我正准备着完工后向父皇报捷呢,就被先生提前叫回来了?”
“不是说明天开朝会要奖赏吗?难道不是为了这件事情?”
听到李恪说了永通渠的事情,这是件大事,如今快完工,这样在皇上那里,多少也算是个功绩了。
岑文本略略放了下心,随后又神色严肃的说道:“殿下有所不知,在伱不在京的这段时间,出大事了?”
随后岑文本焦急的将京里产生谣言,然后被萧禹参奏到皇上面前,皇上下令魏征立案追查,后来追到幕后指使竟然是权万纪,将事情原委说了一遍之后。
岑文本焦虑的问道:“殿下一定要和我说实话,权万纪的事情,是不是殿下搜意他所为的?”
“啊?.”
李恪也没想到,短短几天,谣言竟然发展到这种程度,脸上一阵阴晴不定,最后有些后怕的嗫嚅道:“这个.”
“什么这个那个的?”
岑文本看到李恪一脸心虚的样子,再也坐不住了,站起身走到李恪面前不满道:“殿下啊,现在都什么时候了,明日朝会说不定陛下就要处理这件事,这里也没有外人。殿下连臣都信不过吗?事到如今,还要对臣隐瞒吗?”
“若是这样,即然殿下信不过臣,那臣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这就回府,算臣多管闲事?”
说完,岑文本怒气冲冲,一脸悲愤的就要离开。
李恪见状吓坏了,从岑文本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这件事情的棘手,连忙将岑文本拉住,坐回到椅子上,这才说道:“先生别急,自从封大人去后,先生受母妃所托,视李恪为已出,爱护有加,李恪哪儿能信不过先生呢?”
“不过先生是个清贵人,渎着圣人典籍,平时往来的也都是朝中显贵,在父皇身边侍驾,这些鸡鸣狗盗的事情,李恪怕有污先生耳目,所以才不让先生知晓的,绝然不是信不过先生。”
岑文本这才怒气稍平,李恪亲自给岑文本沏了一杯茶奉上,然后这才说道:“这件事情确实不是小王属意万纪做的,不过万纪做这种小动作,本王事前也是知道的。”
见岑文本正要问,李恪说道:“这还不是前段时间,哲威随本王一同去绥州和颉利谈判,回来后,哲威就将本王和颉利谈判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当做趣事儿说给万纪听了。”
“万纪这人你也知道,有些小聪明才智,一听之下,就建议将这些事情传扬出去,向长安父老宣扬一下本王的英雄事迹,让他们知道本王的文韬武略和丰功伟绩,顺便让他们知道,本王和东宫的那位,谁更堪大任。”
“本王想着,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儿?”
“再说,这都是本提着脑袋,刀山火海里趟出来的,又不是吹嘘,有什么不能对人言的,也就由他去了。父皇就是知道了,那又怎么样,充其量就是本王显摆一下,还当做什么大事儿派魏征去调查?”
说到这里,李恪一脸不以为然的样子,不屑的说道:“父皇要问,本王就承认了,真是小题大作.”
“哼!不是什么坏事儿?”
岑文本看着李恪到现在还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冷冷一笑,将事情后来越传越离谱,传到蜀王生有异相,神龙入腹,睡觉有金龙在身上盘旋,出去有紫云华盖护佑,被突厥人敬为大唐唯一战胜过颉利的男人。
李恪越听脸色越凝重,听到最后,也被吓住了,额上冷汗直冒,混身直冒凉气。
最后再也坐不住,脸色无比难看的说道:“先生,这是污蔑,小王决没有让万纪这么传,而且万纪虽然为人不是那么正派,可他是知道轻重的,怎么样可能让人传播这样的流言?”
“这定是有人在背后害本王”
李恪一脸焦燥不安的走来走去:“对了,是长孙无忌,一定是他见不得本王好,所以才故意歪曲事实,引导舆论往父皇身上扯的,他这是栽赃陷害,是在往本王头上扣屎盆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