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 第627章 李世民的良苦用心(上)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第627章 李世民的良苦用心(上)

    第627章 李世民的良苦用心上

    在这个时代,修渠这种事情,都是眼见的活儿,也没什么难度。只要人力和物资到位,后勤跟得上,按步就班的挖崛石块,装填土袋一点点顺着两边河堤,往中间填堵,也没什么巧儿的,都是些力气活。

    李言也就负责解决工地上需要的各项物质和大部队的后勤工作,避免出乱子就好。

    李言不会像李恪那样一连七八天吃住在工地上呢?

    李恪摆明了是在装样子给李世民看,显示他蜀王修渠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何况,左屯卫军可是一个火药桶,随时都会炸的。

    自己这个太子和他们可是有着血海深仇的,万一他们一个想不开,把自己解决了可就不好了。再说了,多年享乐的生活腐蚀下来,李言也有点儿吃不了苦了。

    安排好一切,李言带着薛仁贵就准备离开:“常胜,孤就把这里交给你了,你管理好左屯卫军不出事,其他的保证那些施工人员的工作按步就班的进行,给他们排除干扰就行了,过几天,孤再过来瞧瞧。”

    “殿下,这么大的口子,您就这样交给我了?”

    “臣也不知道能不能在一个月内修复,万一误了您的大事儿,那怎么向朝庭交待啊?”

    常胜今天出现在东宫,就是为了趁机来工地,接手这左屯卫。他没想到事情比自己想的还要顺利,还没等自己开口,太子就自顾自的将自己放到了左屯卫检校中郎将的位置上。

    有吴庆在,常胜再有了太子的暂时授命,完全可以控制军队,干很多大事儿,而最容易最简单的,就是继续在水渠上动手脚,将朝庭的危机往后拖,直到出现大的变故。

    李言拍了拍常胜的肩膀,拉着他走到一边儿小声说道:“放心,这水渠你慢慢修,一个月不行,就两个月。”

    “呃?”

    常胜一愣,有心傻眼的问道:“殿下,漕运断绝,边地和京城的粮草都有些供应不上了,朝庭上下都很着急,听说您还在皇上面前立下军令状,保证要一个月修通。”

    “您怎么能这么不上心,若是延误了时辰,朝庭会出大事儿的。”

    李言微微一笑,脸上露出一幅诲莫如深的样子悄声说道:“常胜,伱也不是外人,孤就和你交个底。”

    “父皇和我透露过,为了对付颉利,他每年都在私下偷偷的藏了一批粮食,几年下来,攒了也有一百多万石,就在京畿的几个粮仓里,实在不行的话,就让孤调取这批压仓粮来应对局面。”

    “你想想,一百多万石,就算洛阳不往长安运一粒粮食,也可保长安三四个月无虞。再说了,像赵王李元景、鲁王元昌、酆王李元享等那些孤的亲叔叔们,哪个不是田庄无数,家里随随便便都屯着十多万石粮食。”

    “还有长安城中那么多文臣武将豪门大族商人巨贾,可以说加起来,长安城的粮食几百万石都不止,真到了十万火急的时候,还可以拿他们开刀,把粮食给挤出来。”

    看到常胜一脸的惊愕,李言随意的说道:“不过是他们看到永通渠断了,都不愿把粮食拿出来,想着囤积居奇,到国库没粮的时候抬高价格卖个好价钱罢了!”

    李言当然欺负常胜不知内情在这里胡说八道、信口开河。

    不过他觉得事实和自己所料的应该不会有太大差距,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了,都年中了。眼看年底就发起对突厥的倾国一战了,两大势力的对决,不知道要消耗掉多少物资。

    此时京里的钱粮甲械战马草料等物资肯定是积攒的海了去的,怎么可能缺粮呢?

    原剧中李世民随随便便就放出四十万石的所谓压仓粮出来让李承乾折腾,而且还不管不顾。这只能说明,李世民并不在乎,他想看的是太子的处理事情的水平,考验太子的全局把控能力。

    之所以搞出一副虚弱的样子,李言从一个帝王的超然视角去揣摩,从大局上考虑,觉得大概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李世民在示敌以弱,正是因为年底要开战,所以才在这个时候向突厥展示出一种自顾不瑕的错觉,影响颉利的战略判断。

    兵法有云,进而示之退,攻而示之守,若是颉利知道大唐会在冬季发起对突厥的全面进攻,肯定会提前做好准备,这无疑会增加大唐军队做战的难度。

    向外显示一种虚弱,则会让颉利认为大唐不太可能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大规模进攻突厥,以放松警惕,这样大唐可以出其不意,打突厥一个措手不及。

    其次,将内部可能存在的危机和隐患激发出来,客观上来说,效果非常好,经过太子这一折腾,暴露了左屯卫禁卫军的问题,将旧东宫一系的势力彻底铲除。

    为接下来的大战,扫清了内部隐患,避免了在关键时刻腹背受敌、变起肘掖的险恶局面。若情况真的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混乱和危险,李世民连地也下不了,走路都有问题,京帅军队频繁动乱,那他稳定局面都有些勉强,那还打什么颉利啊?

    开什么玩笑?

    要知道这才贞观三年,离武德九年颉利二十万铁骑大军压境才过去了三年,李世民就敢发起对颉利的大规模反击,只能说李世民对大唐的领导和统治,十分坚强有力,国内情况也是非常稳定。

    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内部的问题,基本上都已经被他搞定了,这才有精力发起对外战争。

    这段时间,李言一直在思考一些剧中没有显露出来,而自己身临其境的出现在这种环境之中,通过蛛丝马迹,才发现的问题,这就是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李世民在这个关口,将周转边疆钱粮调动的事情交给李承乾,并不单单只是为了替其撑场子,压一压李恪,竖立太子权威,这些在铁血帝王李世民的眼中,都是不值一提的。

    实际上李世民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那就是接下来唐突之间的倾国一战。

    做为一个帝王,李世民将国内能打的军队都派往前方,而内部十分空虚,若是有人在内部生事,就容易遭受内外夹击的危险局面,所以要稳定后方,只能由他亲自坐镇长安。

    可大军都派往前线,很容易失控,若是败了,大唐有亡国之危;若是胜了,这旷古的诺大功劳就会让给臣子,更容易形成将领军权过重,威望过高,以致尾大不掉的可怕后果。

    到时候,李世民为了江山稳定,不得不做出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将立有大功的武将们给除掉一批。

    做为同样出身将领的李世民,也实在不忍心做出这样的事情。

    朱元璋是普通百姓出身低微,见识有限,江山打下来后才察觉到骄兵悍将之害,但此时大错已成,没办法,为了江山的稳定和延续,只有事后补救,将这些将领们一批批送上断头台。

    为了斩草除根,彻底的清除隐患,又大肆诛连,动不动就灭九族,赶尽杀绝。

    而李世民出身关陇权贵世家,又生在经历三百年混乱结束后的隋唐时代,有些事情几乎是从小看到大的,他自然知道将领们一直顺风顺水的走到最后,是个什么结局?

    要么就是像他一样,武力夺权,江山易主。要么他就只能效仿汉高祖,行兔死狗烹之事!

    他不能眼睁睁将这些本来安安份份的将领逼到那个不属于他们的荣耀之地,然后再行卸磨杀驴之举,所以才想学隋文帝,有意让太子李承乾主持对突厥一战。

    这样的绝世荣光被太子所得,一举两得。

    即避免了将领们的野心膨胀,又能为一向被朝野视为温良敦厚有余,能力威望不足的太子,添上一份厚实的功勋,为江山的稳定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

    思来想法,李世民才煞费苦心的将钱粮周转一事交给李承乾,即是一种历练,也是一种考验。

    若是经过此事,太子的能力还过得去,那两国之间的战争,就可以把李承乾派往前线,哪怕是什么也不做,只要出现在前线,这灭亡突厥的盖世之功,自然而然的就落到了太子身上。

    隋炀帝杨广,正是因为参加了灭南陈的一战,才积累了崇高的威望和功勋,后来才能顺利取杨勇而代之,成为新太子。

    李世民这是在为李承乾造势,积累资历,也算用心良苦。

    想通这一切后,就连李言也是暗自赞叹不已,不得不说,李世民真是中华几千年历史上,少有的明君圣主,在李言看来,其能力智慧格局不输始皇帝,甚至尤有过之。

    只可惜,李承乾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连这么一次大战前的小小考验,都被其弄得一踏糊涂,差点让左屯卫军祸乱长安,生生错过了自己人生最好的一次机遇。

    李言现在想想都觉得李承乾真是天资愚笨,只懂愚孝,在这种关键时刻,你修什么宫殿啊?

    先要做好本职工作,然后再谈尽孝的事情,真是舍本逐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