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 第628章 李世民的良苦用心(下)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第628章 李世民的良苦用心(下)

    第628章 李世民的良苦用心下

    杨广灭陈还有兄弟秦王杨俊一起分功劳,而李世民为了避免杨广代杨勇,自己代李建成的覆辙重蹈,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其他人,他为李承乾准备的可是独一份的荣耀。

    不然同岁的李恪,还有小一岁的李泰,同样可以担任此职。

    可见,李世民当时是真的宠爱李承乾,而且也不想让前代旧事重演,想为大唐后世竖立一个表率,告诉世人,太子不是摆设,做了太子储君,是可以顺利继位,治理好天下的。

    做为同样做过大国帝王的李言当然,李世民人为拉高太子的分数线,对于下面的皇子们,又何尝不是一种爱惜,正因为李承乾太过无能,搞得下面有才能的兄弟们个个不服。

    李承乾的天板过低,以至于其他兄弟们稍微冒下头儿,就要受到李世民、长孙无忌、还有朝臣们的严厉打压,不得不趴得更低,来凸显李承乾的存在。

    李承乾要是水平高一些,哪怕威望高一些,其他兄弟们就可以放心的为国效力。

    假设,若是李世民是李渊的嫡长子,而李建成是次子,那么整个局面就完美了。

    雄才大略的李世民是绝对容得下才具平平的李建成和李元吉,而李建成和李元吉面对强势且能力凸出的大哥,也不会有什么不切实际的幻想,会心甘情愿的做好一个亲王辅助兄弟治理天下。

    而李承乾在此次考验中,显得柔弱不堪,李世民只好放弃了这样的打算。

    大唐后来对突厥一战,缺失了这个最具份量的主持,李世民宁可空缺其位不派儿子出场,毅然将灭突厥一战前线总指挥交给了六十岁的李靖来主持。

    正是这一战,拉开了李靖和其他唐初名将之间的差距,成就战神之名。

    而事实也证明了,李世民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的,果然出现了张宝相等将冒功,企图拥兵自重的事情。当时李世民在后方听说此事,派人将铠甲都从府库里搬了出来。

    可见其对此早有预见,而且心里十分悲观。

    幸好李靖年事已高,又无太大野心,最后被李世民派出了长孙无忌,以极高的政治智慧将这次危险化于无形,控制住了局面,不然大唐真的危险了!

    而后来出现薛延陀的夷南来到长安代表突利和契必何力和大唐谈判共同对付颉利的时候,李世民还是有些不甘心,发现李承乾无法独档一面,更承担不起对突厥一战的重任。

    若是真的强把太子派往前线,搞不好最后还成了笑柄,起不到积极的作用,反而还会瞎指挥,拖前方将士的后腿。

    即然太子开拓不成,那守成总没有问题吧?

    所以李世民又做了另一种尝试,借着去和突利谈判之机,试着让自己离开,把长安交给太子来镇守,看看效果如何,若是太子能胜任,帮自己稳住大后方。

    那到时候也可以自己亲临前线,指挥这场大唐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战役,而将长安放心的交由太子,这样太子也有一份守卫后方,供应前线的支援之功。

    可事实再一次让李世民失望了,李承乾即无法放心派去前方,又将后方弄得一团糟,明明临走前下了死命令,无论发生什么情况,秋粮下来之前,不可展开对突厥的战争。

    这个所谓‘意外’,李世民几乎就差明说了。

    不就是指万一自己预判错误,中了计,折损在了突厥,那李承乾做为储君,要以江山万民为重,以社稷存亡为重,不得义气用事,打着为自己报仇的名义,将天下兴亡置于一时的儿女私情当中。

    可李承乾再次让李世民失望了,完全掌握不住局面,被朝臣舆论所逼迫,被重臣亲王们所裹挟,不顾一切的调兵遣将,毫无计划的发起对突厥的战役,而且还要自己亲临前线指挥。

    一个从没带过兵的太子,带着李世民积攒数年的资本,向突厥这样强悍的敌人发起攻击,完全是一种自杀性的举措。

    这样冲动的决策,不理智的行动,可想而知,当大军调到前方的时候,不是被突厥围歼,就是后方被权臣所篡,一场席卷大唐的混乱过后,李氏家族将被亲的掌权者从这片土地清理掉。

    再悲观点儿,生灵涂炭,神州陆沉。

    直到这两次试探和考验过后,李世民从心里彻底的放弃了扶持李承乾的想法。

    他是一个成熟的帝王,不是李承乾那样的碌碌懵懵之辈。他不能为了一已骨肉私情,而将家族未来和国家的前途,还有天下万民的福祉置于不顾,硬要一个只能带着禁卫军守守宫闱的阿斗,挑起天下这幅万几重担。

    司马衷之事,殷鉴不远,大唐不能再重蹈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之惨剧。

    所以,虽然后来李承乾依然坐在太子的位子上,但在李世民心中,就和后来的大清王朝中的胤礽太子之位被废而复立一样,只是个摆设,是在为皇帝选择新的太子而争取时间。

    后来的几次众所周知的尝试,与其说是考验,不如说是在向满朝文武,向长孙皇后,向朝中支持李承乾一系的势力们证明李承乾的平庸和笨拙,确实是扶不起,实在是不足以担当江山社稷的重担。

    让天下人接受这个事实,顺理成章的为后来选新太子做一个缓冲和过渡,基本上和康熙时第一次废太子之前,去热河狩猎的用意是一样的,都是诏告群臣和各方势力,提前做和李承乾一系做剥离,免得接下来的更换太子引起天下动荡。

    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就是此理。

    要知道这些附合太子的势力,都是前期立太子之时,为了巩固太子之位,皇帝自己亲手加上去的,现在又要亲手剥离掉,可想而知,做为皇帝的心里,会有多痛苦。

    而这些都是李世民为了勉强扶持李承乾而付出的无形的代价,而且还不为世人所知。

    可以说李世民对待这个长子是仁至义尽,问心无愧了。

    想到这里,李言微微一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一世,必不能让李世民失望了。

    收回飘散的思绪,摇了摇头,李言看到眼前正惊疑不定的常胜,忽然神色严厉的说道:“常胜,这华州段的水渠前段时间还是好好的,怎么突然就裂开了这么大的口子。”

    “我怀疑可能是有些人不想让水渠顺利贯通,所以偷偷才派人挖断的。”

    “只是之前这事儿是蜀王在负责,此人有夺嫡之心,屡屡和我做对,我当然乐见得他倒霉,现在这差使落到东宫了,我不会让他们把再这些招数耍到我的头上。”

    “常胜,你偷偷派人留心一下,我回去也禀报父皇,派些人在水渠的上下游盯着,看看到底有没有人搞鬼。若是让我们抓到,敢干这种伤天害理、误国误民的事情,不管是谁,一定严惩不怠,满门抄斩。”

    常胜听到这里,心里一紧,脸色变得无比僵硬,讪讪的说道:“即然有这样的事儿,殿下放心,臣一定在督促修渠的同时,看看有没有这样心思歹毒之辈?”

    “嗯,小胜子,对你我是信得过的,我可以给你交个底。”

    李言意有所指的说道:“伱争取一个月之内把渠修好,修好了自然大家都有功。别的不说而这左屯卫翊府中郎将一职,顺理成章的就落到你的头上了,到时候北伐,我再举荐你去前方任将领,自然不愁没有功立。”

    “对于我来说,有了这个功劳,到时候对颉利的战事一开,这大军粮草总督办一职,顺理成章的就落到我的身上了,不知会有多少将领往东宫里跑。这北伐的第一功,自然就是我的了,我们东宫的实力,也会得到极大的增强。”

    “若是出了任何闪失,再搞得虎头蛇尾的,父皇怪罪下来,到时候将我的差使给拿走,你这左屯卫中郎将更是没指望了,到时候咱们就只有再回东宫里待着了,北伐和咱俩也没啥关系了.”

    别人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李言是用人要疑,疑了还要用。

    他自然知道常胜和吴庆他们会打什么主意,一方面把事情丢给常胜,另一方面也断了他们继续在水渠上做手脚的心思,话里话外的暗示常胜,若是再出意外。

    不但霍乱朝庭的目的达不到,就连左屯卫翊府中郎将一职,也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得知京中那么多粮食后,常胜自然会见好就收,放弃原有的拖延时间想法,先将这个禁军的位置拿到手再说。

    再将常胜的注意力吸引到北伐上,自己到时候负责大军后勤粮草,处于这么关键的位子,大战一开,想做点儿什么手脚不成?比如暗通突厥,将大军部署提前泄露,在后方断了大军粮道等等,有的是能达到目地的机会,何必要跟水渠较劲儿。

    说完之后,李言不管常胜一脸的复杂情绪,叫上薛仁贵,两人顶着落日的余辉往长安城而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