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第987章 君臣对话(二)
热门推荐:
果然,人杀多了,就有经验了
新欢闹上门,明小姐消失后司总悔疯了
基金会:开局从大爷嘴里逃出生天
火影:开局带着二柱子来到战国
穿越反派,一颗御兽蛋砸废主角
恋恋时光簿
明末风云我来一统天下
盗墓笔记之长生墟
最后的活神
第987章 君臣对话二
李世民的寝宫里,一片寂静,只有房玄龄厚重的声音,在缓缓回荡:“从权力相互制约的角度上来说,陛下实际上是在借其他派系的力量,攻击魏王系。”
“在这时,无论是魏王本人,还是刑部尚书张亮,陛下一言而决,可随意处置。”
“但皇上可以圈掉魏王,也可以关押张亮,却没办法在一瞬间把朝堂中所有的魏王党除掉。他们依然在朝中拥有强大的实力,只是被皇上临机砍去了帅旗,一时失去了指挥。”
“这时,东宫系和魏王系,都成了无头的狼群,战斗力大减。而吴王李恪,实力弱小,没了魏王的呼应,他根本没有胆子,独自挑战皇上的权威。”
说到这里,房玄龄眼中闪过幽幽的光茫,眼神越发明亮,似乎涉及到这种权力核心的事情,对于帮李世民赞画了一辈子军机的房玄龄,触到了他的长处,挠到了他的痒处。
房玄龄身上的颓废和老态一扫而空,浑身散发着一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自信和魅力。
李世民看到这个状态的房玄龄,也是眉头一挑,眼里闪过一丝回忆,却没有开口打断对方的思绪。
房玄龄沧桑的老脸上充满智慧,眼中闪过一丝让人心悸的凌厉,眼神烁烁的说道:“做为上位者,平衡和借力才是正道,最忌亲自下场,参与博弈。”
“因为,当上位者亲自下场的时候,就说明了,平衡已经被打破,整个权力体系的稳定和牢固面临巨大的挑战和风险,使得上位者不得不押上自己最后的力量。”
“而皇上抛出立晋王为储之后,则所有的派系,都不会再借力给皇上,更不会支持皇上。”
“皇上只能利用自己帝王的威严,来压服众人。”
“晋王力量最弱,当皇上推出他的时候,东宫系,魏王系,吴王系,乃至齐王、署王、蒋王、越王等其他皇子们,还有他们所代表的力量,都被舍弃了。”
“在这种情况下,多数人内心惶惶,不知所措,会有两个选择。”
“一是相互忌惮之下,又没有了主心骨,这时候,有了我们几个老臣带头,再有皇上帝王之威的逼迫。他们稍一犹豫,只要一附合,他们的力量等于被强行借给了皇上和晋王,用来制约其他不服者。”
“有了这种隐隐的制约,皇上再一压,这些人一跪,君臣名份已定,大事就算成了。”
“第二种情况,就是这些人,脑羞成怒,团结在一起,共同抵制陛下。只要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就会有人附合,随后就是不断的有人下场,最后形成合力。”
“一旦形成这副局面,大势休矣!”
李世民听到这里,默默的点了点头,果然是房谋杜断,把局势分析的丝丝入扣,人心揣测的入木三分。
自己确实是想要偷鸡,可惜
房玄龄继续说道:“臣思来想去,整件事情,最危险的时刻,就是陛下抛出晋王,而群臣叩拜之前的这段时间。甚至可以说,只要陛下一说出晋王,臣和长孙无忌、李靖、李绩就会出来引导舆论。”
“其实真正关紧的,就是陛下叫出晋王的名字之后,而宣布立晋王为储之前的这段时间。”
“晋王从人群中,走到丹墀上的陛下身边,陛下并没有耽误,即刻就开始宣布。这其中仅仅只有几息时间,这几息就是晋王殿下成神的死穴,时机瞬息即逝。”
说到这里,房玄龄脸上浮现无尽的遗憾和惋惜:“可惜,就是这几息时间,被侯君集抓住了。”
房玄龄看向李世民,眼神复杂的说道:“陛下固然是天生的将帅,当机立断,马上就否决了侯君集。可惜,侯君集更是久经沙场,经验十分丰富,对战机的把握并不输于陛下。”
“而且,他有孤注一掷的魄力,把生死置之度外,不惜和皇上翻脸,使得皇上不得不暂时中止对晋王的封赐。而这一中断,给了人心惶惶,不知所措的其他臣子们时间和机会。”
“使得他们可以重新集结分散的兵力,稳住人心,形成强大的阵形,和陛下对抗。”
如同两军对阵,房玄龄用行军打仗的战场形势动态,来分析今天的朝堂局势,过程形象生动,逻辑丝丝入扣,让李世民马上就明白了自己的失误所在。
还是敌人棋高一着,抓住了整盘棋的棋眼,一击而中,使得满盘皆输。
李世民此时也是十分懊悔,愤怒的说道:“朕若当时就不管不顾,或者马上叫来禁卫,把侯君集拖下去,也许现在大局已定。都怪朕一时心软,对此獠手下留情。”
“这才铸成大错,让他毁了朕的大计,如今,悔之晚矣!”
“没用的,皇上不必自责。”
房玄龄倒是没有李世民那么纠结,反而十分坦然的说道:“从侯君集站出来的那一刻,皇上刻意营造的震慑诸臣的情景已经被破了,就算皇上下令处决侯君集,也会有更多的人站出来求情。”“另外,侯君集做为吏部尚书,当庭奏事,并没有越格,皇上也没有理由把人立刻拉下去,不让人说话。”
“任何一个臣子都不行,更何况,侯君集是皇上的左膀右臂,跟着皇上三十多年,征战沙场,屡立战功,功勋着着,威名赫赫,朝中老臣们都知道,侯君集身上的战伤密密麻麻。”
“在战场上多次救过皇上的命,玄武门时为了扶保圣上,差点战死。一家老小,为了大唐死的就剩下一个女儿,还嫁给了皇家,为陛下诞下了长孙。”
“这样一个人,除非他造反,否则满朝文臣,不会有人同意陛下杀掉他的。”
李世民怒不可扼的道:“他现在就是在造反,太极殿带着群臣逼宫,这与造反何异?”
“皇上,千错万错,都是臣的错。”
房玄龄一脸的沉重:“臣身为皇上的左仆射,却没有帮助皇上,完成立储的重任,被侯君集破坏了朝庭的大计,更是纵容臣子以下犯上,联合逼君。”
“所有的罪过都在臣一人身上,请皇上重重惩治老臣。”
房玄龄俯首在地上重重的磕了几个头,再提起头的时候,额上已经一片红肿,泣泪横流:“君忧臣辱,君辱臣死,臣身为左仆射,发生了这种恶劣的事情,臣无颜再立在朝堂上。”
“臣请圣上革除臣一切官职,并除爵位,贬为庶民,以敬效尤。”
看到辅佐了自己一辈子,现在已是满头霜鬓、老态毕现的老臣,跪在地上,哭的像个孩子。那种对自己失去朝堂掌握,以致君主受辱的无奈和悲哀,让李世民心中也是一痛。
悲情愁绪最是伤人,尤其是对像他们这样的老人。
李世民这段时间伤感太多了,更是不愿沉浸在悲嘁之中,做为皇帝,储君之位虚悬,后继无人,民心不定,国无宁日。现在的大唐,处在前所未有的危险之中。
若是自己就此撒手,国家无主,随时有可能陷入四分五裂之中。他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没有资格去伤感。
于是摆了摆手:“玄龄,起来吧,请辞的话就不用多说了,只要朕活着一天,你就是大唐的左仆射。坐下陪朕说说话,朕离开后,朝堂上的情况怎么样了?”
房玄龄也是识大体的人,连忙擦干眼泪,六十多岁的人了,跪了半天,半边身子骨儿都快散架了。
撑着锦墩,手脚并用,房玄龄艰难的爬了起来:“皇上回到内宫后,朝会自然就进行不下去了,臣子们大多都散去了。”
“三品以上的重臣和诸位亲王,基本上都集中在承庆殿外,心忧皇上的龙体。”
李世民神色一怔,疑惑的问道:“没有出现变故吗?”
房玄龄没有对李世民的询问表示惊讶,他很清楚,今日东宫发难,牵涉到很多实权将领。
那些突厥降将还好,多数都是居其位而不掌实权,就算有圣旨,没有副将配合,连左武侯大将军阿史那思摩和左屯卫勋府中朗将阿史那忠也调不动军队。
可那些曾经的东宫出来的将领们,就可怕了。
其中常胜是左监门卫大将军,直接守卫太极宫的禁卫军,还有右屯卫亲府中朗将薛仁贵,右屯卫翊府中朗将刘仁愿,右屯卫勋府中朗将孙仁师,左监门卫中朗将席君买。
右领军卫中朗将高侃,东宫内率府内率李谨行。
东宫太子宾客兼左府率率正将苏定方,太子宾客兼右府率翊府中郎将梁建方。
再加上一个前右卫大将军,皇长孙亲佬爷的侯君集。
长安近半军权在手,有张玄素、孙颖达和于志宁那样的老臣,有马周、令狐德棻这样的天子近臣,还有皇长孙李象,可以说东宫一系在长安的实力,已经超过了当初的秦王。
若是侯君集学着当初的玄武门之变,趁机来个兵谏,等李世民再醒过来后,就会成为第二个李渊。
(本章完)
李世民的寝宫里,一片寂静,只有房玄龄厚重的声音,在缓缓回荡:“从权力相互制约的角度上来说,陛下实际上是在借其他派系的力量,攻击魏王系。”
“在这时,无论是魏王本人,还是刑部尚书张亮,陛下一言而决,可随意处置。”
“但皇上可以圈掉魏王,也可以关押张亮,却没办法在一瞬间把朝堂中所有的魏王党除掉。他们依然在朝中拥有强大的实力,只是被皇上临机砍去了帅旗,一时失去了指挥。”
“这时,东宫系和魏王系,都成了无头的狼群,战斗力大减。而吴王李恪,实力弱小,没了魏王的呼应,他根本没有胆子,独自挑战皇上的权威。”
说到这里,房玄龄眼中闪过幽幽的光茫,眼神越发明亮,似乎涉及到这种权力核心的事情,对于帮李世民赞画了一辈子军机的房玄龄,触到了他的长处,挠到了他的痒处。
房玄龄身上的颓废和老态一扫而空,浑身散发着一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自信和魅力。
李世民看到这个状态的房玄龄,也是眉头一挑,眼里闪过一丝回忆,却没有开口打断对方的思绪。
房玄龄沧桑的老脸上充满智慧,眼中闪过一丝让人心悸的凌厉,眼神烁烁的说道:“做为上位者,平衡和借力才是正道,最忌亲自下场,参与博弈。”
“因为,当上位者亲自下场的时候,就说明了,平衡已经被打破,整个权力体系的稳定和牢固面临巨大的挑战和风险,使得上位者不得不押上自己最后的力量。”
“而皇上抛出立晋王为储之后,则所有的派系,都不会再借力给皇上,更不会支持皇上。”
“皇上只能利用自己帝王的威严,来压服众人。”
“晋王力量最弱,当皇上推出他的时候,东宫系,魏王系,吴王系,乃至齐王、署王、蒋王、越王等其他皇子们,还有他们所代表的力量,都被舍弃了。”
“在这种情况下,多数人内心惶惶,不知所措,会有两个选择。”
“一是相互忌惮之下,又没有了主心骨,这时候,有了我们几个老臣带头,再有皇上帝王之威的逼迫。他们稍一犹豫,只要一附合,他们的力量等于被强行借给了皇上和晋王,用来制约其他不服者。”
“有了这种隐隐的制约,皇上再一压,这些人一跪,君臣名份已定,大事就算成了。”
“第二种情况,就是这些人,脑羞成怒,团结在一起,共同抵制陛下。只要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就会有人附合,随后就是不断的有人下场,最后形成合力。”
“一旦形成这副局面,大势休矣!”
李世民听到这里,默默的点了点头,果然是房谋杜断,把局势分析的丝丝入扣,人心揣测的入木三分。
自己确实是想要偷鸡,可惜
房玄龄继续说道:“臣思来想去,整件事情,最危险的时刻,就是陛下抛出晋王,而群臣叩拜之前的这段时间。甚至可以说,只要陛下一说出晋王,臣和长孙无忌、李靖、李绩就会出来引导舆论。”
“其实真正关紧的,就是陛下叫出晋王的名字之后,而宣布立晋王为储之前的这段时间。”
“晋王从人群中,走到丹墀上的陛下身边,陛下并没有耽误,即刻就开始宣布。这其中仅仅只有几息时间,这几息就是晋王殿下成神的死穴,时机瞬息即逝。”
说到这里,房玄龄脸上浮现无尽的遗憾和惋惜:“可惜,就是这几息时间,被侯君集抓住了。”
房玄龄看向李世民,眼神复杂的说道:“陛下固然是天生的将帅,当机立断,马上就否决了侯君集。可惜,侯君集更是久经沙场,经验十分丰富,对战机的把握并不输于陛下。”
“而且,他有孤注一掷的魄力,把生死置之度外,不惜和皇上翻脸,使得皇上不得不暂时中止对晋王的封赐。而这一中断,给了人心惶惶,不知所措的其他臣子们时间和机会。”
“使得他们可以重新集结分散的兵力,稳住人心,形成强大的阵形,和陛下对抗。”
如同两军对阵,房玄龄用行军打仗的战场形势动态,来分析今天的朝堂局势,过程形象生动,逻辑丝丝入扣,让李世民马上就明白了自己的失误所在。
还是敌人棋高一着,抓住了整盘棋的棋眼,一击而中,使得满盘皆输。
李世民此时也是十分懊悔,愤怒的说道:“朕若当时就不管不顾,或者马上叫来禁卫,把侯君集拖下去,也许现在大局已定。都怪朕一时心软,对此獠手下留情。”
“这才铸成大错,让他毁了朕的大计,如今,悔之晚矣!”
“没用的,皇上不必自责。”
房玄龄倒是没有李世民那么纠结,反而十分坦然的说道:“从侯君集站出来的那一刻,皇上刻意营造的震慑诸臣的情景已经被破了,就算皇上下令处决侯君集,也会有更多的人站出来求情。”“另外,侯君集做为吏部尚书,当庭奏事,并没有越格,皇上也没有理由把人立刻拉下去,不让人说话。”
“任何一个臣子都不行,更何况,侯君集是皇上的左膀右臂,跟着皇上三十多年,征战沙场,屡立战功,功勋着着,威名赫赫,朝中老臣们都知道,侯君集身上的战伤密密麻麻。”
“在战场上多次救过皇上的命,玄武门时为了扶保圣上,差点战死。一家老小,为了大唐死的就剩下一个女儿,还嫁给了皇家,为陛下诞下了长孙。”
“这样一个人,除非他造反,否则满朝文臣,不会有人同意陛下杀掉他的。”
李世民怒不可扼的道:“他现在就是在造反,太极殿带着群臣逼宫,这与造反何异?”
“皇上,千错万错,都是臣的错。”
房玄龄一脸的沉重:“臣身为皇上的左仆射,却没有帮助皇上,完成立储的重任,被侯君集破坏了朝庭的大计,更是纵容臣子以下犯上,联合逼君。”
“所有的罪过都在臣一人身上,请皇上重重惩治老臣。”
房玄龄俯首在地上重重的磕了几个头,再提起头的时候,额上已经一片红肿,泣泪横流:“君忧臣辱,君辱臣死,臣身为左仆射,发生了这种恶劣的事情,臣无颜再立在朝堂上。”
“臣请圣上革除臣一切官职,并除爵位,贬为庶民,以敬效尤。”
看到辅佐了自己一辈子,现在已是满头霜鬓、老态毕现的老臣,跪在地上,哭的像个孩子。那种对自己失去朝堂掌握,以致君主受辱的无奈和悲哀,让李世民心中也是一痛。
悲情愁绪最是伤人,尤其是对像他们这样的老人。
李世民这段时间伤感太多了,更是不愿沉浸在悲嘁之中,做为皇帝,储君之位虚悬,后继无人,民心不定,国无宁日。现在的大唐,处在前所未有的危险之中。
若是自己就此撒手,国家无主,随时有可能陷入四分五裂之中。他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没有资格去伤感。
于是摆了摆手:“玄龄,起来吧,请辞的话就不用多说了,只要朕活着一天,你就是大唐的左仆射。坐下陪朕说说话,朕离开后,朝堂上的情况怎么样了?”
房玄龄也是识大体的人,连忙擦干眼泪,六十多岁的人了,跪了半天,半边身子骨儿都快散架了。
撑着锦墩,手脚并用,房玄龄艰难的爬了起来:“皇上回到内宫后,朝会自然就进行不下去了,臣子们大多都散去了。”
“三品以上的重臣和诸位亲王,基本上都集中在承庆殿外,心忧皇上的龙体。”
李世民神色一怔,疑惑的问道:“没有出现变故吗?”
房玄龄没有对李世民的询问表示惊讶,他很清楚,今日东宫发难,牵涉到很多实权将领。
那些突厥降将还好,多数都是居其位而不掌实权,就算有圣旨,没有副将配合,连左武侯大将军阿史那思摩和左屯卫勋府中朗将阿史那忠也调不动军队。
可那些曾经的东宫出来的将领们,就可怕了。
其中常胜是左监门卫大将军,直接守卫太极宫的禁卫军,还有右屯卫亲府中朗将薛仁贵,右屯卫翊府中朗将刘仁愿,右屯卫勋府中朗将孙仁师,左监门卫中朗将席君买。
右领军卫中朗将高侃,东宫内率府内率李谨行。
东宫太子宾客兼左府率率正将苏定方,太子宾客兼右府率翊府中郎将梁建方。
再加上一个前右卫大将军,皇长孙亲佬爷的侯君集。
长安近半军权在手,有张玄素、孙颖达和于志宁那样的老臣,有马周、令狐德棻这样的天子近臣,还有皇长孙李象,可以说东宫一系在长安的实力,已经超过了当初的秦王。
若是侯君集学着当初的玄武门之变,趁机来个兵谏,等李世民再醒过来后,就会成为第二个李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