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 第988章 李世民的误会(一)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第988章 李世民的误会(一)

    第988章 李世民的误会一

    李世民在朝堂上昏倒的时候,就想到了这样的局面。于是回到后宫后,根本不敢让自己长时间停滞在昏迷中,醒来后,心急火僚的在第一时间,宣召房玄龄。

    就是想看看,会不会是侯君集气势汹汹的进来。

    表面恭敬有加,实则不容拒绝的对自己说,皇上需要休息,不宜接见臣子。

    若是那样的话,李世民就知道,自己完了,外面的事情不用想也知道。

    必然是嫡长孙在各位将领的裹挟下,冲到吴王、魏王、尤其是晋王府,斩杀这些有可能危胁到新任储君的亲王,顺带把这些亲王的子嗣一道给送走了。

    然后四处收拢臣子,拉笼人心,顺我者昌,逆我者王,最后就是派几个自己的信用的老臣,表面软语相求,实则不容拒绝的来劝自己以家国天下计,以江山百姓计,禅位太孙。

    各地督府和边疆重臣,若是不愿服从的话,接下来就是好几年的四方平叛。

    这其中,北方突厥很可能趁机南下,享渔人之利。

    吐谷浑、吐蕃、高昌等西域诸国,也有可能趁势复起,一个控制不好,就是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局面,重现隋末的乱世。

    自己当年就亲自干过这种事儿,后面的活儿都熟儿,闭着眼睛都知道。

    在王德出去后,片刻就见到了房玄龄,李世民悬着的心,就松了一大半,再看房玄龄只是心忧自己的病情,没有痛哭的诉说着,臣没用,臣把陛下的天下给丢了之类的丧气话。

    李世民就更是放下了心,不过,放心之余,李世民又有些疑惑,就凭今天的阵势,侯君集不逼宫,在等什么呢?就算他不知道接下来的事情,张玄素和孙颖达、于志宁这些老臣,也该知道啊?

    房玄龄一脸兴奋的解释道:“皇上,情况比我们想像的要好的多,散朝后,那些大小官员将校都离去了,那些统兵将领们也各自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十六卫和北苑,还有各处禁军军营,全都一片平静,并没有人起兵做乱,长安城内更是和往日一样安宁。”

    “皇上,看来侯君集和那些东宫系的文臣武将们,并没有做乱的意思。”

    “哼”

    听闻一切如常,李世民心中大定,又恢复了天可汗的帝王之尊,愤怒的斥道:“今日朝堂上的事情,一定有人私下串联,居中调协,方能做到共进同退,众口一辞。”

    “这是早有预谋的,绝不会是临时起意。”

    “传旨权万纪和王玄策,动用百骑司和锦衣卫的所有力量。查,给朕查,看看是谁在背后搞鬼,要把这个幕后黑手,给朕找出来,朕必将其碎尸万断。”

    “还有侯君集,立马收监,防止他狗急跳墙。”

    “不可.”“万万不可。”两道声音同时传出,一道是身边脸色焦急的房玄龄,另一道略带威严的女声从外面的书房中传了过来。

    两人转头一看,长孙无垢一个人走了进来,默默走到李世民榻前,行了一礼:“臣妾参见皇上!”

    “老臣拜见皇上娘娘”长孙无垢对李世民行礼之际,房玄龄也连忙起身向皇上行礼。

    长孙无垢刚刚才从镇慑群臣的场面中过来,心里还保留着皇后的威仪,一进来就听到李世民要对这次事件进行大肆追责,还要拘捕侯君集,一时有些着急,是以说出来的话,就显得有些强硬。

    一句话出口,感觉到了不对,连忙躬身行礼。

    不过,长孙无垢自信与李世民多年夫妻,感情甚笃,这点儿失礼,并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要阻止李世民在这种局势不稳定的情况下,胡乱落子,把事情弄得更糟。

    这次的事情,演化成这幅模样,直接责任人,肯定是侯君集。可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李世民过于自信自己的掌控力,想先斩后奏,用形势裹挟群臣,把生米做成熟饭。

    李世民想办的事情太多了,仅仅一次例行的朝会,即想拿下李泰,又干掉了刑部尚书张亮,还想一举击垮魏王党。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压制住东宫系和吴王系,中间别说还利用了岑文本。

    把一个根基浅薄的晋王,糊里糊涂的推上位,这么大的桃子,李治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吞的下去吗?

    就算是皇帝又怎么样,李世民实在是太过贪心,想以一已之力,压制住所有的派系,这简直是天方夜谈,搞这种突然袭击,不把所有朝臣放在眼里,把所有人玩弄于鼓掌之下。引起了臣子们的同仇敌忾,可以说最后形成满朝官员联合起来共同抵制,逼宫的格局,一大半都是自己造成的。

    是李世民堆积了满屋的干柴,而侯君集,只不过是那个偶尔溅进来的火星,最终燃起冲天大火,把自己给烧了个没头没脸。再这个时候大肆追责,查侯君集。

    不是给本就烧得噼里啪啦的火堆中,更是倒了几桶油,纯粹是嫌局面不够乱?

    这样会把本就站在皇帝对面的臣子们,推得更远。

    参与逼宫的臣子们占了九成,李世民这是逼得满朝文武抱成团来和皇上死磕到底。

    此事参与官员数量之多,牵涉人数之广,自有史以来,绝无仅有,始无前例。这种事情从发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不会有什么结果的,只能模糊化。

    一百个人,共同得罪了一个人。

    该慌张的是那一个人,他不该去想到底谁对谁错,自己多么有理,而是应该想想怎么样化解此事,获得那一百个人的认同,而不是去责怪那一百个人。

    否则,被抛弃的,一定是那一个人,而不会是一百人。

    一百人抛弃了一个人,是这个人被抛弃;一个人抛弃了一百人,还是这个人被抛弃。权力场是争取多数朋友,打击少数敌人,争权夺利的角斗场。

    不是做学问,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这个哑巴亏,李世民是吃定了.

    见两人都是矢口否决,李世民身子一僵,脸色难看的摆了摆手:“皇后不必多礼.”

    说完,李世民就沉着脸,一句话也不说,很明显,李世民把侯君集逼宫的事情,算到了皇后头上。

    在他看来,李象是长孙无垢一手带大的,比李治更亲近,长孙无垢肯定也是支持李象为储的。侯君集一介武夫,虽然地位高,头脑却不怎么精明,不是那种运筹帷幄,能策划出这么大事儿的人。

    而东宫一系,势力虽然庞大,却很分散。

    侯君集的威望也不足以聚合这些被自己打散的势力,让他们在朝堂上共进共退。

    若说朝中有人有这样的能量,除了自己之外,只有两个人了。一个是房玄龄,他早就清楚自己的意图,若是反对,在私下里就会提出,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公然剥自己的面皮;

    另一个就是长孙无忌了,不过长孙无忌明面上左边牵着东宫,右边连着魏王,实则把宝都押到了晋王身上,私下更是多次劝自己立晋王,所谋算皆成。

    正要得计的时候,高兴都来不及,没有再暗中搞鬼的必要,从朝堂上的反应也可以看出,长孙无忌对出现这种变故是始料未及的。

    侯君集是最坚定的长孙支持者,东宫一系的旗手,是自己最重要的防范对象。这十多年来,侯君集的一举一动,身边有些什么人,谁在出谋划策,李世民都清清楚楚。

    他可以断定,侯君集绝没有那个能力,不然自己早就下手解决了,绝不会拖到今天。

    之所以没有采取更进一步的动作,就是因为无论是自己,还是房玄龄,长孙无忌,都断定了侯君集没有统合所有势力的威望,更没有谋划这么一局棋面的智慧。

    那倒底是谁呢?

    在背后一定有一个人在幕后主导着这一切,此人威望足够高,可以说服所有人;同时心思足够细,能驾驭整个局势,又了解自己的一举一动,在最关键的时候,行雷霆一击。

    一想到有这么一个能量超极大的人,在暗中搅风搅雨,李世民就脊背发凉,坐立不安。

    此时正好长孙无垢到来,那幅雍容华贵的美艳面孔略带些威仪的出现在眼前的时候,‘轰’的一声,李世民心中如一道闪电划过,心思电转间,脑中一道声音狂吼起来!

    ‘皇后,皇后,一定是皇后?’

    ‘除了她,这整个长安城,还有谁会这么在乎长孙是否上位?’

    ‘除了她,还有谁有这么高的威望和影响力,能说服东宫系的所有将领,支持侯君集在朝堂上发难?’

    ‘除了她,东宫一系的人中,谁还能有卧龙凤雏之才,如此的锦绣胸怀,过人的才智,超然的格局,能如此精准的做到这一步,和自己分庭抗礼?’

    ‘除了她,这个自己的枕边人,谁会在朝常上发动了那么大规模的死谏后,把皇帝得罪后,又不继续发动兵变,一鼓做气,完成后续的新旧更替的动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