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 第1100章 海量的财富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第1100章 海量的财富

    第1100章 海量的财富

    “百姓常年耕耘,大概会遇到丰年、常年和灾年。”

    “灾年就自不必说了,粮食减产,民不聊生,这是整个国家的灾难;而常年税收正常,百姓把一年收入的大半上交,自己只留下一小半用做糊口。”

    “照理说丰年粮食产量极高,百姓应该能吃饱肚子,现实的情况却不是这样的?”

    李象诧异的问道:“为什么,父皇,是因为朝庭会加税,收取更多的粮食吗?”

    “不是,朝庭每年的税收都是固定的,并不会因年景如何而波动,因为朝庭的开支是固定的。”

    李言一句不因年景而波动,就让李象的心中一惊,这岂不是代表着,灾年也照样要收取税收吗?

    很难想象,百姓田间粮食锐减或者颗粒无收,还要应付朝庭的横征暴敛,难怪每到灾年,各地都要爆发规模不等的冲突,更有甚者,百姓冲击县衙,扯旗造反。

    李象心思单纯,明显感觉到这里面的不对,慑慑的张了张嘴,脸色极为复杂,最终也没有问出口。

    他虽然头脑简单,却也知道这里面可能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出于谨慎,他只是眼神动了动,到嘴边的话被咽了下去。

    李言见到这一幕,露出明显的赞赏之色,若是李象口无摭拦,那就说明他的水还是太浅了,别说去解这么复杂的题的,就是连看到题目也不可能,下面的话李言也不会再说了。

    即然他能意识到问题,还能去考虑该不该问出口?

    就说明,经过这段时间的磨练,他已经开始想复杂的问题了,思想也进入到第二个层次了。

    于是李言毫不避讳的说道:“朕知道你想问什么,百姓遇灾,已然食不裹腹,为什么朝庭和地方还要收税,这不是逼得百姓活不下去吗?”

    “这里的问题同样很复杂,其中朝庭税收并不多,大约只占小部份。就算遇到灾年,百姓一样能应对,这里面的大头是地方县衙的各种收入,包括了维护基层管理的运转。”

    “当然,有公就有私,有了合理的理由,自然可能无限延伸,合理的,不合理的,统统打包在一起。”

    “他们巧立名目,各种形式的摊派,都会以税粮的名义落实到百姓头上。即使朝庭下旨免去该地的税收,也不过是减去三成,其它的七成,还是避免不了的。”

    “啊”

    李象诧异的问道:“竟然有这么多,我还以为都是朝庭的。”

    “基层管理的维持是全社会稳定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朕不会告诉你答案。你需要带着问题,自己去了解,必要的时候,可以微服下去,走访长安附近的县衙,亲自去摸清楚。”

    李言脸色无比沉重,他当然知道,有些人就是想让百姓活不下去,逼得把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拿出来售卖,以此兼并土地,并且把百姓变成他们的佃户,世世代代受其奴役。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的巨大灾难,恰恰是有些人千栽难逢的壮大良机。

    鲁迅先生说的几千年的封建史,他看来看去,就是两个人‘吃人‘,不是没有原因的。

    在这个时代,人,就是一种资源,可以源源不断用来榨取钱财的固定资源,你以为他们看重的只是土地。实际上他们不但要地,连人也要,敲骨还要吸髓,最后死去还可以做肥料。

    这些血淋淋的现实,他却没法儿对李象明言,这不是现在的李象能承受得了的。更不是那些刚刚长成的孩子们能知道的,不然他们恐怕会对人间失望,后悔来此一趟。

    为什么人人向往童年,怀念过去,因为成年人的世界,沉重的让人窒息。

    李言神色严肃的说道:“朕想告诉你的是,为什么丰年百姓依然困苦的其中一个原因?”

    “每年朝庭收取税粮后,百姓都会把多余的粮食拿出来,到市场上去售卖,用以增加收入。可粮食是一种很讲究时令的东西,百姓无法长期保存,就必须得在丰年的秋后出售。”

    “短时间大量的粮食进入市场,必然导致价格下降,这就是他们无法增加收入的原因。各大粮商也会趁此时机纷纷压价,以最便宜的价格从百姓手中收取粮食。”

    李象想了想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被人廉价买走,他也十分不甘:“父皇,那他们为什么不放到以后出售,或者运到其他缺粮的地方卖出高价?”

    “不行,因为这个其他地方,很可能就是从南方到北方,单个百姓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另外,他们也急需这些粮食卖出去,购买生活所需的各种物资,根本没法儿等。”

    “他们唯一祈盼的就是粮食价格能高一些,这才是真正能解决千家万户的问题。朕没办法从法律层面规定粮食价格,以保护百姓,只有另辟蹊径,用东厂来帮助百姓。”

    话音一落,李象诧异的问道:“父皇,朝庭都做不了的事情,东厂可以做吗?”“当然可以,你忘了东厂本身就是一个属于朝庭官营的大粮商。”

    李言解释道:“民以食为天,本来在你皇爷爷的安排下,东厂下面就有很多粮队,为了经营粮食,甚至在江南、两湖和巴蜀等地都修建了粮库,用以屯放收购的粮食。”

    “每年丰收时,北地的粮食约为十到十五文一斗,而江南、两湖、巴蜀等地更是五六文一斗,最便宜的时候,斗米仅三钱。”

    “朕要你接下来把重心放在粮食收购上,以东厂的名义,保护性收购粮食,把这些地方的粮价根据当地的情况拉起来,提到最高,以便相的补贴百姓,增加百姓收入。”

    “是,父皇,儿臣谨尊皇命。”

    李象一听,马上应诺道,不过转而问道:“父皇,若是咱们按最高价收购,百姓肯定都会把粮食卖给咱们,这个数量将会翻上几十倍,一来会额外费很多银钱。”

    “二来,咱们的粮库也不一定放得下。”

    “这些都不是问题,粮库不够可以让锦衣卫联合当地的官府,征招劳役再修建,有多少粮收多少。”

    李言断然道:“银钱的事情你不必担心,资产管理署正在筹集大量资金,用于扩大东厂的规模,在各行各业的拓展中,你可以粮食为主,重点先行扩大粮食收购。”

    若说别的李言可能会缺,可他最不缺的就是钱了。

    现在大唐只知道瀛州大量产银,却不知道,有银矿的地方,金矿也不会少。李言派人专门在瀛州北地探查,终于发现了两个规模较大的金矿,偷偷开采。

    每月可产黄金二十万两,他只进不出,这些年下来,仅瀛州一地为他供献的黄金就有两千多万两。

    再加上李言不断的从大唐和世族手中敲诈。

    李言大概统计了一下,自己这十多年在草原上,私人空间里存放的黄金数量在三千万两以上,而白银更是多达三亿两,这个结果让李言都觉得吃惊。

    若是让李世民知道,恐怕更会震怖。

    大唐现在的国库每年收入在五千多万贯,虽然大唐承平多年,铜钱多发。可相应的,因为突厥开发瀛州的银矿,每年涌入大唐的银子,数量也极为惊人。

    再加上贸易的繁荣和每年积累下来的物资,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一贯铜钱依然可以兑换一两银子。

    相反的,因为李言这个草原霸主对黄金的喜爱和收藏,市面上黄金的数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日渐减少,官面上还保持着一两金十两银的兑换比例。

    可在黑市里,黄金和白银的兑换比达到了一比三以上。

    也就是说,李言私人空间中的黄金,就按官方一比十的兑换,就能达到三亿两银子,再加上白银。

    合计六亿两,是大唐国库收入的十二倍。

    若是算上黑市,黄金的价值再翻上两倍,就是大唐国库收入的二十四倍。之前李言给了分身一亿两白银,做为维护突厥汗国的压仓银,现在李言私人空间里的金银,依然是大唐每年国库收入的二十二倍。

    可以豪不夸张的说,李言才是这个世界最有钱的人,就连那些富可敌国的世家大族,也是远远不及。

    就是有了这样的雄厚资本,李言才敢发行大唐宝钞。

    世族以为可以多了一个和皇权博弈的路子,一旦形势紧急,可以通过挤兑货币来拉爆大唐财政。

    可他们却不知道,李言有着海量的财富做为支撑,十一亿以上的额度,维护区区两三亿的货币总量,绝对可以和世族们打一场货币战争,让他们倾家荡产。

    当然,李言私人空间里的金银,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不干净的,无法直接进入市场流通,需要清洗。不过李言本身是皇帝,代表了朝庭,另一方面,那些多是金银等硬通货。

    也就是一下子拿出来,会冲击市场,导致物价大幅波动,引起剧烈动荡,百姓不安。

    李言这才没有动,只是做为底牌在藏着。

    这些利用突厥从海外靠战争掠夺回来的财富,本来就要补贴民众,用以增强大唐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