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第1101章 屯积粮草
热门推荐:
果然,人杀多了,就有经验了
新欢闹上门,明小姐消失后司总悔疯了
基金会:开局从大爷嘴里逃出生天
火影:开局带着二柱子来到战国
穿越反派,一颗御兽蛋砸废主角
恋恋时光簿
明末风云我来一统天下
盗墓笔记之长生墟
最后的活神
第1101章 屯积粮草
李言要借着战争这把极度危险的双仞剑,来解决平时无法通过正常手段解决的内部矛盾。可即便李言一人可以控制两个国家,要策划一场战争,依然不是那么容易的,各方面都要做足准备。
此时用东厂提高粮价的方式,一来合理的从世族粮商那里抢夺粮源。今年冬天酝酿的大规模战争,需要海量的粮食,正好通过高价,迅速积累大量粮食,以应对危局。
二来也是间接的补贴民众,维护他们不破产,避免他们被世族所吞噬,以便在皇权和世族的争斗中,国家能有足够的人心所向,获得大量普通百姓的支持。
不过,真正的补贴百姓,还是要等到解决世家问题了。
不然,超过一半国家实力的世族,就能把李言放的这些水给吸的干干净净,不但好处落不到百姓身上,还会变相的增加世族们的实力,弄巧成拙。
所以,大放水之前,必须解决世族问题。
看着李象一脸的纠结,李言笑着说道:“其实,就算单从生意上来看,咱们也并不会吃亏。”
“贞观三年,水患频发,长安市上,上好的扬州米,售三百文一石,就算泡过水的糙米,也要一百五十文一石。可贞观五年到十年,一石米才三四十文钱。”
“也就是说,灾年的米价再低,也比丰年的米价高,这个差距轻轻松松就在三倍以上,五六倍也是常态。若是遇到有奸商合起伙来屯积居奇,这个价格在十倍以上也不稀奇。”
说到这里,李言的脸色沉重了下来:“在这高昂的粮价下之,就是百姓家家破碎,民不聊生。只是朝庭太大了,各地情况不同,这种行为,完全靠朝庭律令,也是禁绝不了的。”
“若是压低价格,丰收之地的百姓就会吃亏,谷贱伤农;若是抬高价,受灾地方的百姓就会活不下去,没米下锅,你说怎么办?”
‘呃’李象眼珠转了围,咂了咂嘴,最后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中间稍微柔性的调合机制。”
李言眼神烁烁的看着李象说道:“而东厂就要扮演这个角色,你们不但可以把丰地的便宜粮食,运到贫瘠之地,损有余而补不足;还可以在丰年大肆以高价收购粮食。”
“用官府和庞大的财力,在各道州府县修建仓库,用以吞粮。”
“到了灾年,或者粮价高,百姓吃不起粮的时候,再低价出售,以维护粮食稳定,保护百姓最低的生存保障。”
“就算如此,这其中的价差,也足以让东厂赚的盆满钵满了,只是少了那些奸商们的暴利。如此,维护了百姓的生活,又能增加财政收入,一举两得,岂不美哉。”
如此贴补,就可避免百姓走投无路,把土地和全家都卖给世族豪门。
虽然自己即将发动的战争,也会让不少无辜的百姓卷入其中。李言也没办法,这就是黎明前的黑暗,熬过了这一劫,至少能换来一两百年的自由和富庶。
李言相信,就算自己征求那些百姓们的意见,他们也会同意的。
曾经有富家子弟说过,真的天下大乱,苦的还是百姓,不会是他们这些有钱人。无论外面炮火连天,还是生灵涂碳,他们依然茑歌燕舞、酒池肉林的逍遥。
可李言却觉得,底层的百姓命不值钱,他们根本不怕死。
而富人嘴上说的不怕,其实他们很怕,不然就不会说出来了。战争一起,众生平等,谁也逃不过去,穷人失去的只是贫穷,而富人失去的可就太多了。
金钱、美女、广厦,还有如神仙般醉生梦死的奢侈生活。
至少舍身处地下,李言心里比百姓更怕战争,更怕动乱,更怕改变。因为自己是皇帝,是即得享受利益的最高层,一旦发生战争,自己失去的可是万里江山啊!
而挣扎求生,在人间练狱中挣扎的百姓怕什么,他们什么也不怕,也没东西可以失去。
历史上哪次天下大乱,改朝换代后,不是权贵们大量被清洗,资源重新划分,固有势力不复存在。而大量底层百姓登上权力的舞台,改变了自己的阶层。
最不济,在开国之初,普通百姓也能多分点儿土地,过几年安生日子。
从幸福者退让原则来看,就知道,谁更害怕战争了。反过来,若是大唐的普通百姓们都不怕战争,反而期待战争的时候,这就说明,百姓的生活苦到什么程度了。
李象听的眉飞色舞,连连点头:“父皇英明,儿臣一定吩咐下去照行不误。”
“嗯,仅这一项,就能为朝庭赚取不菲的利润,还是那种稳赚不赔的。这个生意简单,操作起来容易。而且,相对其他行业利润并不高,又需要压巨量的资金,盈利周期长,一般的世族商贾们瞧不上。”
李言提点李象道:“朝庭要掌握粮食,稳定天下,这才是最主要的,次要的才是赚取利润。不过,东厂背倚朝庭财政寺,刚好可以消化巨量的资金。”“盈利虽不大,胜在稳定,可以作为长期的一个经营项目。”
李象应诺道:“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嗯,关中不但是京畿所在,未来还是控驭西北的大后方,在西部有一百多个诸侯国。这些诸侯国要发展,要繁衍生息,也需要大量的中原物资。”
李言神色凝重的说道:“这其中,粮食是核心,掌握了粮食,就等于掌握了西域的命脉。这也是一项加强朝庭对西域管理的重要因素。”
“诸侯国的发展刚刚起步,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儿。东厂要提前布局,抢在他们前面,掌控这条生命线,至少控制住六成以上的粮食,辅助朝庭掌握西域。”
“还有南粮北运,突厥每年冬天都要从大唐购入海量的粮食,一方面是两国贸易的巨大利益,另一方面,这也是为了避免草原人活不下去而南下侵唐。”
“最后这一点儿,更是关系大唐的生死存亡,不得疏忽。”
“啊”
李象听到这里,有些傻了眼,之前他只考虑到大唐本身的用粮,现在经父皇提醒,这才发现,还有西域诸国,还有北方胡虏,一想到要供应两个不输大唐的辽阔疆域。
顿时有些慌张起来:“父皇,要是这样的话,现在关中的粮仓恐怕还不够。另外,关中自己自足都难,还要靠巴蜀和江南的粮食运来。”
“现在又要增加供养整个雪域、西域和突厥,儿臣看现在这个规模还远远不够。”
李言见李象还有一些起码的常识,赞许道:“不错,你能知道这些,足见你平时也是用了心的。”
“中南半岛的几部真腊,已被纳入我大唐管辖,这里一年三季,产的粮食足够应对西域的用度。只是朝庭在此地征不了多少粮,你可派东厂加大对这里的粮食收购,运往北方。”
“然后再加价卖给诸侯国,他们不是世家大族,就是功臣勋贵,有的是钱,不愁他们不买。”
李言犹犹豫豫的说道:“父皇,真腊离着长安地域遥远,关山重重,这运粮所耗,十去七八,不划算啊?儿臣了解过,东厂虽在这也有生意,可并不做粮食贸易。”
“现在可以做了,而且还要大做。”
李言思索一阵说道:“此地离大唐只有四千里,不过南部多山,粮食便宜,体积又大,确实不好运输。不过,你们可以重新规划一下,把真腊的粮食运往安南。”
“这一段距离比较短,路程也不难,甚至直接就可以在安南收购,那些粮商和本地商贩就能源源不断的把粮食运来。”
“主要麻烦的是后面,这些朝庭和东厂可以来,把安南的粮食运往巴蜀,再把巴蜀的粮食运往关中。如此分段接力,控制好粮食的价格,层层增加利润,朝庭从巴蜀就可以抽调更多的粮食到长安。”
李象眼神一亮,是啊,自己是怎么没想到。
若是这样的话,那事情就简单了不少,不用朝庭派出海量的劳役和庞大的商队,几千里路程就能分解开来。每段都可以找当地的商队运输,成本可以降到最低。
果然不愧是父皇啊!
在自己这里十分为难的事情,只转念瞬间就想到了妥善的解决之法,李象钦佩的看了李言一眼,心里尽是崇敬。
“父皇英明,儿臣这就照你的旨意,尽快做出方略来。”
李言最后叮嘱道:“今年是朕登基的第一年,你父皇和太上皇的威望比不了。万一突厥觉得我大唐虚弱,起兵南侵就不好了,多备点儿粮食总是没错儿。”
“你不要舍不得钱,也不要声张,趁着秋收,全面收购粮食,能收多少就收多少。”
“在各地兴建粮仓做为中转,层层接力的往关中运。”
“只收只存而不出售,万一有变,朝庭还可以有所依拖。这是件大事,你要亲自抓,随时向朕汇报关中及周边府道的存粮情况,知道吗?”
说到最后,李言的语气已是十分严历,李象的情绪也随之紧张,连忙起身道:“父皇放心,您将这么大一件事交给儿臣,儿臣一定亲自负责,保证万无一失。”
(本章完)
李言要借着战争这把极度危险的双仞剑,来解决平时无法通过正常手段解决的内部矛盾。可即便李言一人可以控制两个国家,要策划一场战争,依然不是那么容易的,各方面都要做足准备。
此时用东厂提高粮价的方式,一来合理的从世族粮商那里抢夺粮源。今年冬天酝酿的大规模战争,需要海量的粮食,正好通过高价,迅速积累大量粮食,以应对危局。
二来也是间接的补贴民众,维护他们不破产,避免他们被世族所吞噬,以便在皇权和世族的争斗中,国家能有足够的人心所向,获得大量普通百姓的支持。
不过,真正的补贴百姓,还是要等到解决世家问题了。
不然,超过一半国家实力的世族,就能把李言放的这些水给吸的干干净净,不但好处落不到百姓身上,还会变相的增加世族们的实力,弄巧成拙。
所以,大放水之前,必须解决世族问题。
看着李象一脸的纠结,李言笑着说道:“其实,就算单从生意上来看,咱们也并不会吃亏。”
“贞观三年,水患频发,长安市上,上好的扬州米,售三百文一石,就算泡过水的糙米,也要一百五十文一石。可贞观五年到十年,一石米才三四十文钱。”
“也就是说,灾年的米价再低,也比丰年的米价高,这个差距轻轻松松就在三倍以上,五六倍也是常态。若是遇到有奸商合起伙来屯积居奇,这个价格在十倍以上也不稀奇。”
说到这里,李言的脸色沉重了下来:“在这高昂的粮价下之,就是百姓家家破碎,民不聊生。只是朝庭太大了,各地情况不同,这种行为,完全靠朝庭律令,也是禁绝不了的。”
“若是压低价格,丰收之地的百姓就会吃亏,谷贱伤农;若是抬高价,受灾地方的百姓就会活不下去,没米下锅,你说怎么办?”
‘呃’李象眼珠转了围,咂了咂嘴,最后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中间稍微柔性的调合机制。”
李言眼神烁烁的看着李象说道:“而东厂就要扮演这个角色,你们不但可以把丰地的便宜粮食,运到贫瘠之地,损有余而补不足;还可以在丰年大肆以高价收购粮食。”
“用官府和庞大的财力,在各道州府县修建仓库,用以吞粮。”
“到了灾年,或者粮价高,百姓吃不起粮的时候,再低价出售,以维护粮食稳定,保护百姓最低的生存保障。”
“就算如此,这其中的价差,也足以让东厂赚的盆满钵满了,只是少了那些奸商们的暴利。如此,维护了百姓的生活,又能增加财政收入,一举两得,岂不美哉。”
如此贴补,就可避免百姓走投无路,把土地和全家都卖给世族豪门。
虽然自己即将发动的战争,也会让不少无辜的百姓卷入其中。李言也没办法,这就是黎明前的黑暗,熬过了这一劫,至少能换来一两百年的自由和富庶。
李言相信,就算自己征求那些百姓们的意见,他们也会同意的。
曾经有富家子弟说过,真的天下大乱,苦的还是百姓,不会是他们这些有钱人。无论外面炮火连天,还是生灵涂碳,他们依然茑歌燕舞、酒池肉林的逍遥。
可李言却觉得,底层的百姓命不值钱,他们根本不怕死。
而富人嘴上说的不怕,其实他们很怕,不然就不会说出来了。战争一起,众生平等,谁也逃不过去,穷人失去的只是贫穷,而富人失去的可就太多了。
金钱、美女、广厦,还有如神仙般醉生梦死的奢侈生活。
至少舍身处地下,李言心里比百姓更怕战争,更怕动乱,更怕改变。因为自己是皇帝,是即得享受利益的最高层,一旦发生战争,自己失去的可是万里江山啊!
而挣扎求生,在人间练狱中挣扎的百姓怕什么,他们什么也不怕,也没东西可以失去。
历史上哪次天下大乱,改朝换代后,不是权贵们大量被清洗,资源重新划分,固有势力不复存在。而大量底层百姓登上权力的舞台,改变了自己的阶层。
最不济,在开国之初,普通百姓也能多分点儿土地,过几年安生日子。
从幸福者退让原则来看,就知道,谁更害怕战争了。反过来,若是大唐的普通百姓们都不怕战争,反而期待战争的时候,这就说明,百姓的生活苦到什么程度了。
李象听的眉飞色舞,连连点头:“父皇英明,儿臣一定吩咐下去照行不误。”
“嗯,仅这一项,就能为朝庭赚取不菲的利润,还是那种稳赚不赔的。这个生意简单,操作起来容易。而且,相对其他行业利润并不高,又需要压巨量的资金,盈利周期长,一般的世族商贾们瞧不上。”
李言提点李象道:“朝庭要掌握粮食,稳定天下,这才是最主要的,次要的才是赚取利润。不过,东厂背倚朝庭财政寺,刚好可以消化巨量的资金。”“盈利虽不大,胜在稳定,可以作为长期的一个经营项目。”
李象应诺道:“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嗯,关中不但是京畿所在,未来还是控驭西北的大后方,在西部有一百多个诸侯国。这些诸侯国要发展,要繁衍生息,也需要大量的中原物资。”
李言神色凝重的说道:“这其中,粮食是核心,掌握了粮食,就等于掌握了西域的命脉。这也是一项加强朝庭对西域管理的重要因素。”
“诸侯国的发展刚刚起步,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儿。东厂要提前布局,抢在他们前面,掌控这条生命线,至少控制住六成以上的粮食,辅助朝庭掌握西域。”
“还有南粮北运,突厥每年冬天都要从大唐购入海量的粮食,一方面是两国贸易的巨大利益,另一方面,这也是为了避免草原人活不下去而南下侵唐。”
“最后这一点儿,更是关系大唐的生死存亡,不得疏忽。”
“啊”
李象听到这里,有些傻了眼,之前他只考虑到大唐本身的用粮,现在经父皇提醒,这才发现,还有西域诸国,还有北方胡虏,一想到要供应两个不输大唐的辽阔疆域。
顿时有些慌张起来:“父皇,要是这样的话,现在关中的粮仓恐怕还不够。另外,关中自己自足都难,还要靠巴蜀和江南的粮食运来。”
“现在又要增加供养整个雪域、西域和突厥,儿臣看现在这个规模还远远不够。”
李言见李象还有一些起码的常识,赞许道:“不错,你能知道这些,足见你平时也是用了心的。”
“中南半岛的几部真腊,已被纳入我大唐管辖,这里一年三季,产的粮食足够应对西域的用度。只是朝庭在此地征不了多少粮,你可派东厂加大对这里的粮食收购,运往北方。”
“然后再加价卖给诸侯国,他们不是世家大族,就是功臣勋贵,有的是钱,不愁他们不买。”
李言犹犹豫豫的说道:“父皇,真腊离着长安地域遥远,关山重重,这运粮所耗,十去七八,不划算啊?儿臣了解过,东厂虽在这也有生意,可并不做粮食贸易。”
“现在可以做了,而且还要大做。”
李言思索一阵说道:“此地离大唐只有四千里,不过南部多山,粮食便宜,体积又大,确实不好运输。不过,你们可以重新规划一下,把真腊的粮食运往安南。”
“这一段距离比较短,路程也不难,甚至直接就可以在安南收购,那些粮商和本地商贩就能源源不断的把粮食运来。”
“主要麻烦的是后面,这些朝庭和东厂可以来,把安南的粮食运往巴蜀,再把巴蜀的粮食运往关中。如此分段接力,控制好粮食的价格,层层增加利润,朝庭从巴蜀就可以抽调更多的粮食到长安。”
李象眼神一亮,是啊,自己是怎么没想到。
若是这样的话,那事情就简单了不少,不用朝庭派出海量的劳役和庞大的商队,几千里路程就能分解开来。每段都可以找当地的商队运输,成本可以降到最低。
果然不愧是父皇啊!
在自己这里十分为难的事情,只转念瞬间就想到了妥善的解决之法,李象钦佩的看了李言一眼,心里尽是崇敬。
“父皇英明,儿臣这就照你的旨意,尽快做出方略来。”
李言最后叮嘱道:“今年是朕登基的第一年,你父皇和太上皇的威望比不了。万一突厥觉得我大唐虚弱,起兵南侵就不好了,多备点儿粮食总是没错儿。”
“你不要舍不得钱,也不要声张,趁着秋收,全面收购粮食,能收多少就收多少。”
“在各地兴建粮仓做为中转,层层接力的往关中运。”
“只收只存而不出售,万一有变,朝庭还可以有所依拖。这是件大事,你要亲自抓,随时向朕汇报关中及周边府道的存粮情况,知道吗?”
说到最后,李言的语气已是十分严历,李象的情绪也随之紧张,连忙起身道:“父皇放心,您将这么大一件事交给儿臣,儿臣一定亲自负责,保证万无一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