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第1102章 侯君集命不久矣?
热门推荐:
果然,人杀多了,就有经验了
新欢闹上门,明小姐消失后司总悔疯了
基金会:开局从大爷嘴里逃出生天
火影:开局带着二柱子来到战国
穿越反派,一颗御兽蛋砸废主角
恋恋时光簿
明末风云我来一统天下
盗墓笔记之长生墟
最后的活神
第1102章 侯君集命不久矣?
李言思索了一阵,最后为东厂定了调子:“嗯,太子,你要记住,东厂是朕专门为保障大唐的国计民生而打造的一条安全防护网。平时自主经营,关键时刻为朝庭兜底,兜底为主,盈利为辅。”
“它自身的安全也是重中之中,若是让地方官府参和其中,恐怕他们也会上下其手,最后弄成一笔糊涂帐。”
“这是两条线,朝庭是朝庭,东厂是东厂,两者泾渭分明,不得混淆。你们可以通过锦衣卫,借助地方官府的力量。”
“但你们的粮库和内部事务,则不受地方官府辖制,他们也无权干涉东厂的经营。他们若有需要,自可上奏朝庭,在朝庭的命令授权下,东厂才能以官方的名义给予支持。”
“儿臣谨记父皇嘱咐!”
李象离开后,一路走出太极宫,回想了下刚刚面圣的谈话。等到现在冷静下来才发现,原来父皇招自己前来,说了一大堆,其核心用意就只有一件事,让东厂全力在南方收集粮草。
可是为什么不直接说呢?
偏要兜一个圈子,用生意的方式交待下来,难道北方突厥真的有可能入侵大唐?
这都多少年,大唐北边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了!
自从互市之后,两国的关系一向良好,应该不会吧。李象想了半天不得其解,等回到东宫时,来到自己的十亩田地,看到一个挺拔的身影,正在田里劳作。
李象眼前一片湿润,他从小父亲不在身边,能依靠的就是自己的佬爷侯君集。
长年相处下来,侯君集比李世民这个爷爷更加亲近。
李世民身为皇帝,整日要处理国事,闲下来还要操持后宫,仅有的那点儿亲情,也要分给近几十个儿孙。
到他这里,也没有了多少!
而侯君集的家人在多年的战乱中,早已损失殆尽,就剩下海棠这一根独苗,更是把李象这个外孙当成了亲孙子来疼。
如今,担心外孙种田太累,总是偷偷扑在田地里,想着多费些力气,让自己的外孙能轻松些。
李象心中一缓,一种在太极宫里没有的轻松和暖意涌上心头,换了身衣服,拿起锄头,就冲进了田里。
这块田目前只有李象和侯君集两人可以耕耘,看到李象来到身边,侯君集笑着打了个招呼,爷孙俩就一起在空旷的田野里忙着,李象把进宫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说给侯君集。
一来打发时间,二来也是想借侯君集的智慧替他参详一下。
待李象说到关于粮食的疑问时,侯君集身子一僵,心里猛然一颤,脸上的表情也凝固了。压低的脸庞尽是震惊之色,眼中精光闪烁,握锄头的手都有些发白,青色的筋络隐隐凸现。
来了,终于来了!
侯君集无声的咽了口唾沫,他就知道,在北方手握百万雄兵,一言九鼎的皇帝,绝对不会被世家大族所裹挟,当一个有名无实的傀儡。
皇上果然忍不住,要动用北方的兵力,来解决大唐内部的隐患了。
这段时间皇帝的动作看似乱七八糟,却有一条隐诲的线暗暗的潜伏在深处,只要顺着这条脉络,自然能看清皇帝的谋划,这些动作在外人看来有些不明所以。
只要知道皇帝真实身份的关键信息,很轻易就能猜到皇帝的打算。
先是建立财政寺,筹集了海量的钱财,现在又吩咐东厂不计代价的收集粮草,做为打了一辈子仗的侯君集自然知道,发动一场战役,钱粮有多重要。
打仗打得就是钱粮,有足够的钱粮,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单看皇帝准备的钱粮数量,侯君集就知道,皇帝酝酿的这场战争规模绝不会小。在王与马共天下的时代,要解决如同附骨之蛆的世族,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恐怕那些世族作梦也想不到,大唐与突厥的这场战争,他们才是真正的目标。
以有心算无心的前提下,皇帝的胜算在八成以上。可能最后损失惨重,他们也不会知道要置他们于死地的,竟然是看起来人蓄无害的年轻皇帝,这心计,实在是太可怕了。
果然不愧是能以弱冠之年,只用了五六年时候,就窃取了突厥汗国大权的人物。
想明白这些后,他才明白,皇帝为什么要干掉侯贵。如果照这样算来,就算干掉自己,也不为过,毕竟这是一场杨坚父子和李渊父子都没有打赢的战争。
稍有疏忽,就是皇帝,也要万劫不复,一旦谋划败露,那些世族会疯狂的报复皇帝,最后把大唐变成第二个大隋。现在侯君集才明白,皇帝对自己是施了多大的恩典,冒了多大的风险。
侯君集深深的吸了口气,平息了一下心中的惊滔骇浪,再直起身子的时候,已然恢复了往日的云淡风清:“象儿,皇上考虑的不是没有道理,自古新旧更迭之时,就有敌国会趁丧攻伐。”
“也就是你皇爷爷现在生死未知,突厥人摸不清实情,不然恐怕早就大军南下了。”
“就算如此,草原现在并无战事,不管是出于打秋风,还是试探虚实,在今冬出兵南下的可能都是很大的。朝庭做最坏的打算,积聚钱粮应对是理所当然的。”
“你父皇怎么吩咐,你就怎么做,粮食这件事,你要放在心上,当做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多向你父皇汇报进度,总是没错的。”
李象没注意到侯君集的变化,觉得外公的推论还是十分有道理的,认真的点了点头:“佬爷放心,象儿知道的。”
等到两人再度忙活的时候,侯君集的心里已然不再平静了。
他没有把自己猜测的实情告诉李象,现在的李象还太稚嫩,知道的太多了,也不是什么好事儿,还是循序渐近的成长为好。
皇帝一手握两国,大局自然翻不了天,只是这场战役会在什么时候发起,又会从哪里展开呢?
做为一个打了一辈子的老将,侯君集不自觉的站在皇帝的角度,开始思索起来,自己又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若是以往,自己肯定要申请领兵出征。
在李靖不能动了之后,大唐就属自己在军中的资历最深,是军方的一根支柱。
可这次的战争性质不同,皇帝的用意,也是为了消灭世族在军中的力量,和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差不多,自己肯定不能冒冒失失的。
思索良久,侯君集有些混乱的心重新平静了下来,算了,自己还是在家好好养病,真正的幕后左右大局的棋手是皇帝,他若是需要自己出面,自然会来招自己的。
若是没有旨意,自己还是保持现状比较好,时机不对的时候,说不得自己还要卧床装病。
不,装病还不够。
或许自己应该更进一步,一来尽量缩小自己的存在感,淡出朝堂;二来也可以合理的躲避接下来的朝庭乱局,不要往前凑,给皇上添麻烦;最后还要为将来收拾局面打基础。
毕间,真到最后的烂摊子,皇上肯定不能轻易出马的。
想到这里,侯君集突然深吸一口气,然后频住呼吸,直到憋得满脸通红,额上青筋暴出后。蓦然松开手中的锄头,右手捂着自己的胸口,脸上露出痛苦难耐的神色,直挺挺的倒了下去。
“佬爷,佬爷,你怎么了?”
李象一看侯君集那难看的脸色,心中一颤,猛然扑了上去,摇晃了两下。见侯君集人事不醒,急忙朝四周站岗的侍卫们喊道:“来人啊,快,传太医”
东宫又乱了起来,没过多久,侯君集旧伤发作,昏倒在东宫太子责任田里的消息传遍了整个长安。
不少朝中重臣都暗暗猜测,侯君集如今年纪也不小了,受到刺杀后就没有再上朝堂,现在种个田又晕厥了。是不是以前打仗积下了太多的隐患,这下新伤旧疾一起发作,离死不远了?
毕竟,朝中不少武将,尤其是那些种锋陷阵的战将,都是年轻时太过透支身体,年龄一大,突然就暴毙了。
李言在承庆殿听说后,也忙派出御医前往诊治,还亲自上门慰问,并调派了十多个太监女里前去伺侯,吩咐王德往侯府一批又一批的送上珍贵的调理药材。
脑袋上和心脏上的毛病,从古到今都是搞不清的。侯君集在御医诊治时捂着胸口,直说喘不过来气,头脑时不时的发昏,眼冒金光,吃不进东西,隐隐有呕吐的迹相。
太医们轮流上阵,也搞不清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这不是外伤,又发生在要命的地方,再加上侯君集时不时的憋气,把自己弄的要死要活的,任谁看着就是有问题的样子。在皇太后、皇帝和皇后的紧密关注下。
御医们也不敢说没事儿,只好似是而非的扯了一些理由,开了一些调养理气、培本固元的方子,让侯君集呆在家里好好休养,千万别干重活儿了。
李言也没说什么,而是好好安慰了侯君集一番,让他好好休养,务必要以身体为重,朝中还有很多事,等着他康复了之后料理。侯君集自然也是颤颤巍巍的承谢皇恩,一副命不久矣的样子。
君臣两人保持着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谁也没把这层窗户纸给捅破。
(本章完)
李言思索了一阵,最后为东厂定了调子:“嗯,太子,你要记住,东厂是朕专门为保障大唐的国计民生而打造的一条安全防护网。平时自主经营,关键时刻为朝庭兜底,兜底为主,盈利为辅。”
“它自身的安全也是重中之中,若是让地方官府参和其中,恐怕他们也会上下其手,最后弄成一笔糊涂帐。”
“这是两条线,朝庭是朝庭,东厂是东厂,两者泾渭分明,不得混淆。你们可以通过锦衣卫,借助地方官府的力量。”
“但你们的粮库和内部事务,则不受地方官府辖制,他们也无权干涉东厂的经营。他们若有需要,自可上奏朝庭,在朝庭的命令授权下,东厂才能以官方的名义给予支持。”
“儿臣谨记父皇嘱咐!”
李象离开后,一路走出太极宫,回想了下刚刚面圣的谈话。等到现在冷静下来才发现,原来父皇招自己前来,说了一大堆,其核心用意就只有一件事,让东厂全力在南方收集粮草。
可是为什么不直接说呢?
偏要兜一个圈子,用生意的方式交待下来,难道北方突厥真的有可能入侵大唐?
这都多少年,大唐北边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了!
自从互市之后,两国的关系一向良好,应该不会吧。李象想了半天不得其解,等回到东宫时,来到自己的十亩田地,看到一个挺拔的身影,正在田里劳作。
李象眼前一片湿润,他从小父亲不在身边,能依靠的就是自己的佬爷侯君集。
长年相处下来,侯君集比李世民这个爷爷更加亲近。
李世民身为皇帝,整日要处理国事,闲下来还要操持后宫,仅有的那点儿亲情,也要分给近几十个儿孙。
到他这里,也没有了多少!
而侯君集的家人在多年的战乱中,早已损失殆尽,就剩下海棠这一根独苗,更是把李象这个外孙当成了亲孙子来疼。
如今,担心外孙种田太累,总是偷偷扑在田地里,想着多费些力气,让自己的外孙能轻松些。
李象心中一缓,一种在太极宫里没有的轻松和暖意涌上心头,换了身衣服,拿起锄头,就冲进了田里。
这块田目前只有李象和侯君集两人可以耕耘,看到李象来到身边,侯君集笑着打了个招呼,爷孙俩就一起在空旷的田野里忙着,李象把进宫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说给侯君集。
一来打发时间,二来也是想借侯君集的智慧替他参详一下。
待李象说到关于粮食的疑问时,侯君集身子一僵,心里猛然一颤,脸上的表情也凝固了。压低的脸庞尽是震惊之色,眼中精光闪烁,握锄头的手都有些发白,青色的筋络隐隐凸现。
来了,终于来了!
侯君集无声的咽了口唾沫,他就知道,在北方手握百万雄兵,一言九鼎的皇帝,绝对不会被世家大族所裹挟,当一个有名无实的傀儡。
皇上果然忍不住,要动用北方的兵力,来解决大唐内部的隐患了。
这段时间皇帝的动作看似乱七八糟,却有一条隐诲的线暗暗的潜伏在深处,只要顺着这条脉络,自然能看清皇帝的谋划,这些动作在外人看来有些不明所以。
只要知道皇帝真实身份的关键信息,很轻易就能猜到皇帝的打算。
先是建立财政寺,筹集了海量的钱财,现在又吩咐东厂不计代价的收集粮草,做为打了一辈子仗的侯君集自然知道,发动一场战役,钱粮有多重要。
打仗打得就是钱粮,有足够的钱粮,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单看皇帝准备的钱粮数量,侯君集就知道,皇帝酝酿的这场战争规模绝不会小。在王与马共天下的时代,要解决如同附骨之蛆的世族,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恐怕那些世族作梦也想不到,大唐与突厥的这场战争,他们才是真正的目标。
以有心算无心的前提下,皇帝的胜算在八成以上。可能最后损失惨重,他们也不会知道要置他们于死地的,竟然是看起来人蓄无害的年轻皇帝,这心计,实在是太可怕了。
果然不愧是能以弱冠之年,只用了五六年时候,就窃取了突厥汗国大权的人物。
想明白这些后,他才明白,皇帝为什么要干掉侯贵。如果照这样算来,就算干掉自己,也不为过,毕竟这是一场杨坚父子和李渊父子都没有打赢的战争。
稍有疏忽,就是皇帝,也要万劫不复,一旦谋划败露,那些世族会疯狂的报复皇帝,最后把大唐变成第二个大隋。现在侯君集才明白,皇帝对自己是施了多大的恩典,冒了多大的风险。
侯君集深深的吸了口气,平息了一下心中的惊滔骇浪,再直起身子的时候,已然恢复了往日的云淡风清:“象儿,皇上考虑的不是没有道理,自古新旧更迭之时,就有敌国会趁丧攻伐。”
“也就是你皇爷爷现在生死未知,突厥人摸不清实情,不然恐怕早就大军南下了。”
“就算如此,草原现在并无战事,不管是出于打秋风,还是试探虚实,在今冬出兵南下的可能都是很大的。朝庭做最坏的打算,积聚钱粮应对是理所当然的。”
“你父皇怎么吩咐,你就怎么做,粮食这件事,你要放在心上,当做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多向你父皇汇报进度,总是没错的。”
李象没注意到侯君集的变化,觉得外公的推论还是十分有道理的,认真的点了点头:“佬爷放心,象儿知道的。”
等到两人再度忙活的时候,侯君集的心里已然不再平静了。
他没有把自己猜测的实情告诉李象,现在的李象还太稚嫩,知道的太多了,也不是什么好事儿,还是循序渐近的成长为好。
皇帝一手握两国,大局自然翻不了天,只是这场战役会在什么时候发起,又会从哪里展开呢?
做为一个打了一辈子的老将,侯君集不自觉的站在皇帝的角度,开始思索起来,自己又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若是以往,自己肯定要申请领兵出征。
在李靖不能动了之后,大唐就属自己在军中的资历最深,是军方的一根支柱。
可这次的战争性质不同,皇帝的用意,也是为了消灭世族在军中的力量,和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差不多,自己肯定不能冒冒失失的。
思索良久,侯君集有些混乱的心重新平静了下来,算了,自己还是在家好好养病,真正的幕后左右大局的棋手是皇帝,他若是需要自己出面,自然会来招自己的。
若是没有旨意,自己还是保持现状比较好,时机不对的时候,说不得自己还要卧床装病。
不,装病还不够。
或许自己应该更进一步,一来尽量缩小自己的存在感,淡出朝堂;二来也可以合理的躲避接下来的朝庭乱局,不要往前凑,给皇上添麻烦;最后还要为将来收拾局面打基础。
毕间,真到最后的烂摊子,皇上肯定不能轻易出马的。
想到这里,侯君集突然深吸一口气,然后频住呼吸,直到憋得满脸通红,额上青筋暴出后。蓦然松开手中的锄头,右手捂着自己的胸口,脸上露出痛苦难耐的神色,直挺挺的倒了下去。
“佬爷,佬爷,你怎么了?”
李象一看侯君集那难看的脸色,心中一颤,猛然扑了上去,摇晃了两下。见侯君集人事不醒,急忙朝四周站岗的侍卫们喊道:“来人啊,快,传太医”
东宫又乱了起来,没过多久,侯君集旧伤发作,昏倒在东宫太子责任田里的消息传遍了整个长安。
不少朝中重臣都暗暗猜测,侯君集如今年纪也不小了,受到刺杀后就没有再上朝堂,现在种个田又晕厥了。是不是以前打仗积下了太多的隐患,这下新伤旧疾一起发作,离死不远了?
毕竟,朝中不少武将,尤其是那些种锋陷阵的战将,都是年轻时太过透支身体,年龄一大,突然就暴毙了。
李言在承庆殿听说后,也忙派出御医前往诊治,还亲自上门慰问,并调派了十多个太监女里前去伺侯,吩咐王德往侯府一批又一批的送上珍贵的调理药材。
脑袋上和心脏上的毛病,从古到今都是搞不清的。侯君集在御医诊治时捂着胸口,直说喘不过来气,头脑时不时的发昏,眼冒金光,吃不进东西,隐隐有呕吐的迹相。
太医们轮流上阵,也搞不清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这不是外伤,又发生在要命的地方,再加上侯君集时不时的憋气,把自己弄的要死要活的,任谁看着就是有问题的样子。在皇太后、皇帝和皇后的紧密关注下。
御医们也不敢说没事儿,只好似是而非的扯了一些理由,开了一些调养理气、培本固元的方子,让侯君集呆在家里好好休养,千万别干重活儿了。
李言也没说什么,而是好好安慰了侯君集一番,让他好好休养,务必要以身体为重,朝中还有很多事,等着他康复了之后料理。侯君集自然也是颤颤巍巍的承谢皇恩,一副命不久矣的样子。
君臣两人保持着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谁也没把这层窗户纸给捅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