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 第1107章 李言的试探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第1107章 李言的试探

    第1107章 李言的试探

    李言知道,若是不加理采,到了宋元时期,这个生态就会被彻底打破。从此塞上江南也会成为传说,西北之地,也会渐渐的荒漠化,慢慢变得不适宜生存。

    李言登基后,第一个要做的就是依靠朝庭的律令,保护生态环境,甚至专门去栽种树木,以维护生态平衡。

    只是这些都还没得来及去做,此事虽然重要,却不急在一时。此时的环境,依然使得野生动物频出,信鸽传书,也变得不那么靠谱了。鸽子一上天,能不能落地,只有天知道。

    随后接连好几天,突厥也并没有右贤王的确切消息传来,只知道王庭不断有医官出没,只要进去的人,就再没出来过。王庭的守卫不但没有放松,反而更多了起来。

    突厥云集在王庭的各部族也四散而去,民间也是流言飞起,有的说右贤王伤重不治,当天就死了;有的说右贤王伤到了要害,现在还在昏迷之中。

    还有人说右贤王已经醒过来了,不过伤势沉重,命不久矣!

    总之,谣言四起,草原人心惶惶,各部族都不自觉的在聚集人马,情势紧张。

    四周各地的军队,也在往王庭集结。

    王庭四周的草场上,更是汇聚了不少附近的普通牧民百姓,他们纷纷举办各种祈求神灵的仪式,默默的祈祷着长生天,希望天神能保佑右贤王平安无事。

    对于草原人来说,右贤王虽是汉人,却已和突厥人无异。

    以前草原人靠天吃饭,没有余粮,一旦草原遇到旱灾雪灾,都要集结兵力南下抢食。虽然是扮演了一个掠食者的角色,攻击掠地之下,损失也是极为惨重。

    一场冬季战役下来,草原上也是家家带孝,户户举哀。

    自从李言入主草原后,在位这十多年来,平定四方乱臣,和大唐开展贸易,积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每年都从东瀛抢来大笔银子,然后从中原购买大量布匹粮食。

    使得突厥人不用在严寒的冬季拎着脑袋和大唐人拼命,就能安然过冬,这使得草原上不少人心念右贤王的恩德。

    如今,右贤王出事,所有人都担心草原会重新陷入混乱之中。若是群雄割剧,争夺地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跟着丧命,多年承平下来,草原人也有些提不动刀了。

    大唐的高层也开始紧张起来,中枢的重臣们,一天到晚聚集在承庆殿分析着北方的局势发展。

    针对右贤王不同的结局,有可能产生的不同变化,不断的调派兵力前往北方边镇,一些在京中养老的武将们也重新披挂,被派往北地镇守,一方面是御防突厥人南下。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应对草原上有可能出现的乱局,伺机攻入草原。

    不过,在朝庭人人都提着心的时候,李言却很是惬意。右贤王遇刺事件,本就是李言分身在北方自导自演的一场戏,为的就是营造氛围,为接下来发动南侵做形势铺垫。

    就算要借突厥人的力量南下,也要考虑到方方面面,包括后续的收场问题。一个合格的帝王,谋划一场战争,就要从全方位的角度做好事态控制,不能顾头不顾腚。

    只能放火,不能灭火,那是莽夫的行径。

    不过,北方的大局是右贤王在亲自掌握,大唐参和不上,自己这个皇帝,更是没有多少发言权,只能信马由僵的让朝中老臣们安排。

    李言要借着这场战争达成好几个重要目标,一来打击顽固的世族群体,二来培养新一代的军中武将的中坚力量,三来自然是重新洗牌,加强皇帝的权力。

    而右贤王,也要借此消化草原上凝聚起来的实力,间接实行减丁政策,避免游牧坐大,威胁到中原。草原的普通百姓只知道右贤王给他们带来了和平与安定。

    可他们却不知道,和平和战争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谁也离不开谁。

    离开战争后,长久的太平也很难维持下去。

    从贞观九年赶走夷男,统一草原之后,十年的和平岁月下,物资充盈,人口繁衍,牛羊遍地,驮马成群。就如同滔滔黄河奔流而下,必然带来大量泥沙的沉积,致使河床越来越高,形势也越积越危。

    如今到了右贤王也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算没有大唐的事情,做为上位者,右贤王也准备酝酿一战乱乱,来消化堆积的形势。

    另一方面,长久的和平下来,一些部族实力膨胀严重,有些坐大的意思了。

    右贤王也要借着战争,该消灭的消灭,该削弱的削弱,重新调整权力架构,以达到强力掌握整个草原的目的。

    总之,一场战争,是双方共同的需要。

    在外面形势暗暗蓄积的时候,齐王李佑却病了,自从皇帝在朝堂上和群臣商议,让诸王去雪域就藩后没多久就病了。这些天里,吴王李恪和署王李愔离开京城后,蒋王李恽、越王李贞、晋王李治、纪王李慎等成年皇子,也陆陆续续的拖家带口离开长安,前往就藩。

    李佑却因为秋日天凉,生起了风寒,卧床不起。

    李言听到汇报后,暗暗摇了摇头,吩咐太医署的御医们前往齐王府,替李佑诊治。御医回报过来的信息是李佑风邪入体,导致身体发热,头脑昏沉,精神恍惚,需要静卧好好调养。

    李言挥挥手,打发走御医,王玄策一脸疑惑的说道:“皇上,齐王早不病晚不病,正好在朝庭让他就藩的时候病了,恐怕这其中有蹊跷?”

    “是啊,皇上,臣看齐王这就是在躲避就藩。”

    最近被皇帝调任中书舍人的李义府也跟着附合道:“御医们的话也不能全信,谁知道他们是不是被齐王收买,帮助齐王一起隐瞒,臣看这事还要再探探。”

    “如今已是十月中旬了,稍一耽误,大雪封山,齐王就无法西去,再想启程,就要到明年的五六月份了。”

    在这次督促诸王就藩的过程中,李义府可是冲锋在前,毫不在意诸王对其的愤恨。

    他这番付出也没有白费,得罪了诸王,却也彻底登上了皇帝这艘大船,让李言深为满意,大家赞赏。想到李言年轻,李义府常常搜集些稳罕玩意,讨好李言。

    时不时还邀请李言前去他府中做客游玩儿,在李义府刻意奉迎之下,他迅速成了李言的亲信。

    被允许参与军机,和王玄策一块儿商议枢要事务。

    有人做恶人,还是比自己亲自出马要好。李义府虽然资历不如王玄策,可在察颜观色、溜须拍马上,几个王玄策也不如,来到李言身边一个多月来,李义府的所做所为,深合李言之心。

    在朝堂上,李义府也不怕得罪人,处处维护皇帝的利益,让李言用着十分顺手。

    再加上李义府中书舍人的身份,不高不低的,位置关键,什么事情都能参和一下,什么政务也都接触得到。在朝堂上做起事来,也比王玄策这个锦衣卫指挥使和鸿胪寺少卿要更加方便。

    如今,李言身边的臣子们,无论是长孙无忌,还是岑文本、马周、许刘泊、禇遂良等人,包括许尽忠,年龄都太大了。他们自恃身份,也不好腆着脸来跪舔李言这个年轻的皇帝。

    可李义府就不同了,他和王玄策年龄差不多,都是刚刚三十出头儿,比李言大不了几岁,正是当狗的好年龄,他也腑得下身子。

    同时,他的到来,也给了王玄策巨大的危机感。

    长孙无忌和岑文本等人是重臣,却不是近臣。长久以来,李言身边的近臣就只有恒连和王玄策两个人,恒连是专职护卫,负责皇帝的安全,很少参和政事。

    这等于李言身边,就只有一个王玄策了,现在多了一个正加合适的李义府,马上就让王玄策紧张了起来。

    而这,也正是李言想要的,有了竞争才会有压力,两人做事才会更加勤勉。

    “秋冬之季,昼夜温差骤变,一时不慎,生病也是正常的。”

    李言却是满不在意:“即然大部分亲王已经就藩,一个李佑也翻不起大浪来,缓缓就缓缓吧?总不能让五弟拖着病体前往藩地,传出去也会显得朕这个皇兄太过刻薄。”

    “王德,你待会儿从宫里的库房,挑几株人参、鹿茸和一些补身子的药材送去齐王府,并替朕问侯齐王,告诉他就藩的事情不必着急,一定要养好身子。”

    王德连忙领命应了下来!

    等几人都退了下去,李言脸上的笑容慢慢收了起来,眼神变得无比深邃。

    在李言的规划中,即将到来的唐突大战会在山东之地展开。

    此时山东不是后世的山东,从广义上来说,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都是山东之地。包括河北道、河东道、河南道的大部份地区,也是自古以来最容易生乱的地方。

    大唐这边也必然要有一个重量级的人物来背黑锅,顺便吸引火力,野心勃勃又愚蠢的齐王最合适不过了。

    李佑原本的封地就在齐地,那里有他的根基,虽然这些年他回到了长安,可齐地却并没有放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