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第1106章 右贤王遇刺
热门推荐:
果然,人杀多了,就有经验了
新欢闹上门,明小姐消失后司总悔疯了
基金会:开局从大爷嘴里逃出生天
火影:开局带着二柱子来到战国
穿越反派,一颗御兽蛋砸废主角
恋恋时光簿
明末风云我来一统天下
盗墓笔记之长生墟
最后的活神
第1106章 右贤王遇刺
“什么?”
禇遂良也焦急了起来,虽然他们一直盼着右贤王出事儿。可实际上右贤王主掌草原这十多年来,大唐并未受到来自草原的大规模南侵,这在颉利时代,几乎是不可能的。
众人嘴里不说,都知道这是右贤王念着同出一脉的香火情。
最近几年来,因为右贤王之故,大唐和突厥和平相处,边疆贸易十分繁荣,连带着大唐在西域捡了老大的便宜,几乎兵不血仞的获得了大量的国土。
右贤王是死要钱,可有些东西是钱买不来的。
贞观时期的和平岁月,辽东,雪域,西域的开疆拓土,大唐君臣没人念右贤王的好儿。可大家都知道,这其中离不开右贤王的暗暗照拂,众人对右贤王的忌惮,归根结底是对突厥汗国的忌惮。
退一万步来说,右贤王可以死,但不能在这个时候死。
在天可汗时代,甚至李世民都要派出刺客,想干掉右贤王,从而打散突厥汗国。可那是做好了万全准备,又有天可汗主持大局,大唐完全有能力应对右贤王出事后的混乱局面。
在众人的潜意识中,大唐是有两根支柱的,一根是李世民,另一根就是主掌突厥的右贤王。
这两人有一人在,就不用担心北方胡虏南犯。
如今,大唐正是新旧更替的关键时刻,天可汗倒下了,新皇帝才上位,还没有成长起来,右贤王也要垮了吗?
他就算早出事,或者晚出事都行,就是别赶在这个关键时刻啊,这不是寸吗?
右贤王若是此时身死,对大唐来说,绝不是什么好事儿?
李言看了眼一脸慌乱的禇遂良,暗暗撇了撇嘴,终归不是靠着自己亲手打下这江山的,还是缺乏自信和底气,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时,不自觉的就会彷徨。
暗暗摇了摇头,这才慢条斯理的问道:“玄策,你说说具体情况,到底出了什么事儿?”
此时,王玄策心里也是十分混乱的。
这些年,突厥和大唐贸易频繁,额尔齐斯河王庭所在地和长安这两大帝国的核心城市之间,也形成了一趟热闹的商道,不分白天晚上,车马不绝于途。
锦衣卫对额尔齐斯河谷地的渗透十分深入,前几年李世民的几次刺杀,都离不开锦衣卫的暗暗配合。
锦衣卫总部每天都有来自草原的信息送往长安,只是路途遥远,得知的详情,都是半个月之前的。
可在这个时代,大唐能随时掌握千里之外的敌国都城情况,已经十分及时了。
最开始,王玄策一直以为右贤王就是李承乾,除了他之前的那些推测外,在李承乾回到长安的这段时间,草原上传来的右贤王一直都没露面,这也间接的印证了王玄策的判断。
直到两个月前,右贤王突然现身王庭。
这让得到这个消息的王玄策触不及防,简直不敢置信,再三让下面的人确认。并为此,鸿胪寺派去草原前往王庭通报大唐新帝登基的使者队伍,他还专门让手下的亲信混入其中。
还亲自以鸿胪少卿的名义,调派了以往多次面见右贤王的官员,务必要搞清楚,此人到底是不是右贤王本人。
做为一个常年耍弄阴谋诡计的人,他自然猜想到会不会是太子回京,找了一个傀儡来支应局面。
可没想到无论是鸿胪寺的官员,还是自己的亲信,都受到了右贤王的亲切接见,并进行了长时间的沟通和交流,这些人都再三确认,那人是右贤王无疑。
这让王玄策彻底傻了眼儿,这么说,右贤王并不是皇上,那
之前一切的推论,和建立在此推论上的安排,全盘被推翻,王玄策有些慌了手脚。若是右贤王就是李承乾,那他们锦衣卫的差使就轻多了,说到底,都是自己人。
若不是,那突厥汗国和大唐就是敌人,锦衣卫做为对付突厥的利器,自然不能疏忽大意。
王玄策连忙招集锦衣卫高层,接连忙了半个月,重新布署了针对突厥的安排。
一想到自己暗自揣测右贤王真实身份,并且疏忽了自己的职责,擅自放松了对突厥的警惕,王玄策就心生恐惧。他暗暗祈祷,突厥千万别再出什么大事。
就是出事,也别在这段时间出,给自己留一些缓冲的时间。
可天不遂人愿,刚刚才喘了口气,突厥传来惊变,这让他感到有些局面失控。
“皇上,九、十月份是突厥一年一度的秋木达聚会,和我们大唐正旦春节类似。自贞观十一年,右贤王在额尔齐斯河谷地建了王庭之后,每年的秋木达也在这里举办,至今已是第九届了。”
即然皇上不是右贤王,那王玄策只能按照皇帝这十多年在西方游历,对突厥并不了解的基础上,介绍了一下事件的背景,随后说道:“九月底十月初,王庭所在地,正是草原各部族举办盛会的时间。”“盛会一般都在七天时间,今年亦是如此。”
“前面六天都很正常,草原各部族载歌载舞,喝酒、骑马、射箭、摔跤、篝火、各种比试,按步就班。当然,我们大唐的使者和一些适逢其会的商队,也会应邀参加。”
“直到最后一天,各部族选出来的勇士,在右贤王的主持下,进行最后的比赛,选出最优秀的一批。”
李言听到这里,默默的点了点头,这些他本就十分熟悉,自然知道其中的深意。草原的这种盛会,和中原的科举也差不多,是遴选人才和牢笼志士的手段。
最终的获胜者,将会被右贤王赐予草原第一勇士的称号,若能入了右贤王的法眼。
这些人更是可以直接被选入王帐,充当右贤王的近恃,从此一飞冲天,整个部族也会因此受益。这也是突厥各部族谋求上进的一条渠道,更是突厥上层统治各部族的一种方式。
王玄策见皇帝没有说话,继续道:“没想到最后一天时,意外发生了。被选出的一名女真族勇士完颜胡里罕却在受右贤王接见,两人近距离接触的时候,骤然暴起,行刺右贤王。”
禇遂良神色一急,插话问题:“右贤王受伤了?”
“应该是的?”
王玄策皱眉说道:“据信使传来的消息,当时台上乱成一团,右贤王的侍卫们迅速上前斩杀了刺客。右贤王自己也身受重伤,被人抬了下去,此后再也没露过面。”
“没过多久,王庭开始高度警戒起来。”
“大量骑兵刀出鞘弓上弦,严防死守,把王庭团团包围了起来,连个苍蝇都飞不出来。幸好我们的人在第一时间把信息传了出来,否则我们现在还不知道。”
李言和禇遂良面面相觑,都是神色严俊,只是李言是装的,禇遂良却是真的着急。
漠北突厥首脑的出事,必然伴随着形势的急剧动荡。
所谓窃国者侯,敢于刺杀草原霸主的人,估计也不会是什么小势力,说不定接下来草原就会陷入动荡之中,草原的稳定又会直接影响到大唐安定。
没想到,大唐刚刚才经历了新君登基,好不容易稳定了局面,草原上就迎来了惊变。这对大唐来说,到底是福还是祸,还未可知。禇遂良这个辅臣,也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
风暴即然开始酝酿,就没有停下来的道理,李言内心也激动了起来,不过相对于这些臣子们,他则是喜大过了忧。
“玄策,锦衣卫要全面动起来,加紧对突厥王庭的探查。”
李言断然吩咐道:“突厥有任何情况,都要第一时间报来。可惜,这个距离还是太远了,现在我们得知的,已经是半个月之前的信息了,这半个月,又不知道会发生多少事?”
“皇上,若是启动信鸽传递,信息效率可提升一倍以上,只要八天,就能知道王庭的近况。”
王玄策犹豫了一下道:“只是,北方重山峻岭,鹰隼和各种飞禽等信鸽天敌太多,再加上北地民风彪悍,常有武夫射杀,往往十不收一,非常不牢靠。”
“若是朝庭可以下令,禁止射杀鸽子,这个效率还可以提升一些,不过也不会超过一半。”
李言闻言,摆了摆手:“算了,朝庭律令不是儿戏,狩猎也多在荒野里,很难执行。你们锦衣卫可以用这种方式,死马当做活马医,主要还是要靠人力传播。”
说来,用信鸽还是李言提出的方式。
在秦朝以前,西北还是茂密的森林,摭天蔽日的参天大树到处都是,崇山俊岭也被厚厚的植被所覆盖。后来进入汉朝,为了巩固统治,大量南方的汉人北迁。
朝庭大规模的开拓耕地,致使北地的森林覆盖率越来越低。
汉朝之后,又是几百年的战争,大量树木被砍伐建设城池,或者用于攻城掠地,烧火取暖等,此时的人们还没有一边破坏一边建设的意识,对于这种天生地养的自然资源。
只有索取,没有专门的护养。
到了隋唐时,关中平原和整个北地,已经开始凸显后世光秃秃的黄土高原雏形了。
(本章完)
“什么?”
禇遂良也焦急了起来,虽然他们一直盼着右贤王出事儿。可实际上右贤王主掌草原这十多年来,大唐并未受到来自草原的大规模南侵,这在颉利时代,几乎是不可能的。
众人嘴里不说,都知道这是右贤王念着同出一脉的香火情。
最近几年来,因为右贤王之故,大唐和突厥和平相处,边疆贸易十分繁荣,连带着大唐在西域捡了老大的便宜,几乎兵不血仞的获得了大量的国土。
右贤王是死要钱,可有些东西是钱买不来的。
贞观时期的和平岁月,辽东,雪域,西域的开疆拓土,大唐君臣没人念右贤王的好儿。可大家都知道,这其中离不开右贤王的暗暗照拂,众人对右贤王的忌惮,归根结底是对突厥汗国的忌惮。
退一万步来说,右贤王可以死,但不能在这个时候死。
在天可汗时代,甚至李世民都要派出刺客,想干掉右贤王,从而打散突厥汗国。可那是做好了万全准备,又有天可汗主持大局,大唐完全有能力应对右贤王出事后的混乱局面。
在众人的潜意识中,大唐是有两根支柱的,一根是李世民,另一根就是主掌突厥的右贤王。
这两人有一人在,就不用担心北方胡虏南犯。
如今,大唐正是新旧更替的关键时刻,天可汗倒下了,新皇帝才上位,还没有成长起来,右贤王也要垮了吗?
他就算早出事,或者晚出事都行,就是别赶在这个关键时刻啊,这不是寸吗?
右贤王若是此时身死,对大唐来说,绝不是什么好事儿?
李言看了眼一脸慌乱的禇遂良,暗暗撇了撇嘴,终归不是靠着自己亲手打下这江山的,还是缺乏自信和底气,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时,不自觉的就会彷徨。
暗暗摇了摇头,这才慢条斯理的问道:“玄策,你说说具体情况,到底出了什么事儿?”
此时,王玄策心里也是十分混乱的。
这些年,突厥和大唐贸易频繁,额尔齐斯河王庭所在地和长安这两大帝国的核心城市之间,也形成了一趟热闹的商道,不分白天晚上,车马不绝于途。
锦衣卫对额尔齐斯河谷地的渗透十分深入,前几年李世民的几次刺杀,都离不开锦衣卫的暗暗配合。
锦衣卫总部每天都有来自草原的信息送往长安,只是路途遥远,得知的详情,都是半个月之前的。
可在这个时代,大唐能随时掌握千里之外的敌国都城情况,已经十分及时了。
最开始,王玄策一直以为右贤王就是李承乾,除了他之前的那些推测外,在李承乾回到长安的这段时间,草原上传来的右贤王一直都没露面,这也间接的印证了王玄策的判断。
直到两个月前,右贤王突然现身王庭。
这让得到这个消息的王玄策触不及防,简直不敢置信,再三让下面的人确认。并为此,鸿胪寺派去草原前往王庭通报大唐新帝登基的使者队伍,他还专门让手下的亲信混入其中。
还亲自以鸿胪少卿的名义,调派了以往多次面见右贤王的官员,务必要搞清楚,此人到底是不是右贤王本人。
做为一个常年耍弄阴谋诡计的人,他自然猜想到会不会是太子回京,找了一个傀儡来支应局面。
可没想到无论是鸿胪寺的官员,还是自己的亲信,都受到了右贤王的亲切接见,并进行了长时间的沟通和交流,这些人都再三确认,那人是右贤王无疑。
这让王玄策彻底傻了眼儿,这么说,右贤王并不是皇上,那
之前一切的推论,和建立在此推论上的安排,全盘被推翻,王玄策有些慌了手脚。若是右贤王就是李承乾,那他们锦衣卫的差使就轻多了,说到底,都是自己人。
若不是,那突厥汗国和大唐就是敌人,锦衣卫做为对付突厥的利器,自然不能疏忽大意。
王玄策连忙招集锦衣卫高层,接连忙了半个月,重新布署了针对突厥的安排。
一想到自己暗自揣测右贤王真实身份,并且疏忽了自己的职责,擅自放松了对突厥的警惕,王玄策就心生恐惧。他暗暗祈祷,突厥千万别再出什么大事。
就是出事,也别在这段时间出,给自己留一些缓冲的时间。
可天不遂人愿,刚刚才喘了口气,突厥传来惊变,这让他感到有些局面失控。
“皇上,九、十月份是突厥一年一度的秋木达聚会,和我们大唐正旦春节类似。自贞观十一年,右贤王在额尔齐斯河谷地建了王庭之后,每年的秋木达也在这里举办,至今已是第九届了。”
即然皇上不是右贤王,那王玄策只能按照皇帝这十多年在西方游历,对突厥并不了解的基础上,介绍了一下事件的背景,随后说道:“九月底十月初,王庭所在地,正是草原各部族举办盛会的时间。”“盛会一般都在七天时间,今年亦是如此。”
“前面六天都很正常,草原各部族载歌载舞,喝酒、骑马、射箭、摔跤、篝火、各种比试,按步就班。当然,我们大唐的使者和一些适逢其会的商队,也会应邀参加。”
“直到最后一天,各部族选出来的勇士,在右贤王的主持下,进行最后的比赛,选出最优秀的一批。”
李言听到这里,默默的点了点头,这些他本就十分熟悉,自然知道其中的深意。草原的这种盛会,和中原的科举也差不多,是遴选人才和牢笼志士的手段。
最终的获胜者,将会被右贤王赐予草原第一勇士的称号,若能入了右贤王的法眼。
这些人更是可以直接被选入王帐,充当右贤王的近恃,从此一飞冲天,整个部族也会因此受益。这也是突厥各部族谋求上进的一条渠道,更是突厥上层统治各部族的一种方式。
王玄策见皇帝没有说话,继续道:“没想到最后一天时,意外发生了。被选出的一名女真族勇士完颜胡里罕却在受右贤王接见,两人近距离接触的时候,骤然暴起,行刺右贤王。”
禇遂良神色一急,插话问题:“右贤王受伤了?”
“应该是的?”
王玄策皱眉说道:“据信使传来的消息,当时台上乱成一团,右贤王的侍卫们迅速上前斩杀了刺客。右贤王自己也身受重伤,被人抬了下去,此后再也没露过面。”
“没过多久,王庭开始高度警戒起来。”
“大量骑兵刀出鞘弓上弦,严防死守,把王庭团团包围了起来,连个苍蝇都飞不出来。幸好我们的人在第一时间把信息传了出来,否则我们现在还不知道。”
李言和禇遂良面面相觑,都是神色严俊,只是李言是装的,禇遂良却是真的着急。
漠北突厥首脑的出事,必然伴随着形势的急剧动荡。
所谓窃国者侯,敢于刺杀草原霸主的人,估计也不会是什么小势力,说不定接下来草原就会陷入动荡之中,草原的稳定又会直接影响到大唐安定。
没想到,大唐刚刚才经历了新君登基,好不容易稳定了局面,草原上就迎来了惊变。这对大唐来说,到底是福还是祸,还未可知。禇遂良这个辅臣,也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
风暴即然开始酝酿,就没有停下来的道理,李言内心也激动了起来,不过相对于这些臣子们,他则是喜大过了忧。
“玄策,锦衣卫要全面动起来,加紧对突厥王庭的探查。”
李言断然吩咐道:“突厥有任何情况,都要第一时间报来。可惜,这个距离还是太远了,现在我们得知的,已经是半个月之前的信息了,这半个月,又不知道会发生多少事?”
“皇上,若是启动信鸽传递,信息效率可提升一倍以上,只要八天,就能知道王庭的近况。”
王玄策犹豫了一下道:“只是,北方重山峻岭,鹰隼和各种飞禽等信鸽天敌太多,再加上北地民风彪悍,常有武夫射杀,往往十不收一,非常不牢靠。”
“若是朝庭可以下令,禁止射杀鸽子,这个效率还可以提升一些,不过也不会超过一半。”
李言闻言,摆了摆手:“算了,朝庭律令不是儿戏,狩猎也多在荒野里,很难执行。你们锦衣卫可以用这种方式,死马当做活马医,主要还是要靠人力传播。”
说来,用信鸽还是李言提出的方式。
在秦朝以前,西北还是茂密的森林,摭天蔽日的参天大树到处都是,崇山俊岭也被厚厚的植被所覆盖。后来进入汉朝,为了巩固统治,大量南方的汉人北迁。
朝庭大规模的开拓耕地,致使北地的森林覆盖率越来越低。
汉朝之后,又是几百年的战争,大量树木被砍伐建设城池,或者用于攻城掠地,烧火取暖等,此时的人们还没有一边破坏一边建设的意识,对于这种天生地养的自然资源。
只有索取,没有专门的护养。
到了隋唐时,关中平原和整个北地,已经开始凸显后世光秃秃的黄土高原雏形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