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隆万盛世 > 第1216章 1306安排 新年快乐

隆万盛世 第1216章 1306安排 新年快乐

    见李幼滋没反应,吏部尚书王国光就有些急了,当即开口道:“魏阁老,此事非同小可,若做了,户部怕是没有足够财力应付啊。”

    他从户部退下来不久,对户部情况知之甚详。

    “之前户部倒是留了不少银子以备皇帝大婚所需,姑且不说这笔银子够不够,就但说邀请周边藩国前来观礼,要给他们的赏赐就不是户部所能承担的。

    永乐时朝廷有银子,可现在没有了啊。”

    王国光很是焦急,暗恨李幼滋不分是非,明显不是户部能承受之重,居然还不出言反对。

    “汝观莫急,此事内阁已有计较。”

    关键时候,还是张四维出声劝阻道。

    “子维,你不知道其中难题。

    那些国主和使者来我大明,出入食宿皆由我大明承担,他们向陛下进贡,但户部要那银子赏赐给他们”

    王国光马上就继续说道,生怕张四维不知道其中猫腻。

    “那些赏赐之物,不能吃不能喝,多是奇巧之物而已,而陛下给的赏赐数倍于其在本国价值,实在是大大的亏本。

    所以宣德时期,满朝诸公皆反对继续下西洋之举,实在是劳民伤财。”

    “呵呵.”

    闻言,魏广德一阵轻笑,随即在王国光恼怒前,魏广德收起笑容正色道:“王尚书对当年之事知之甚详,既如此,当知道当年满朝诸公反对的原由。

    此次下西洋,带上朝廷在各地府库中的商品前往,将其贩卖于其国,互通有无当如何?”

    魏广德说下西洋的船队会带着府库里的东西前往,还要过去做生意,王国光就是微愣。

    别说大明的商品能不能卖出去,但就是西洋商人不定时就会带着勘合来大明做生意就该知道,大明的商品肯定是不愁销路的,还有得赚。

    否则吃饱了才大老远跑到大明来做生意,承担巨大的风险。

    “魏阁老的意思是,先赚一波,再赏赐回去?”

    王国光逐渐平息怒火,出声问道。

    “正是。”

    魏广德点点头,“宣德朝反对的原因,无非就是亏了朝廷,但若此次西洋之行,朝廷不亏呢?”

    “那我就不反对了。”

    王国光明白当年是怎么回事儿,就是肥了皇帝亏了户部,所以才满朝文武借反对下西洋。

    可若是主导权交到朝廷里,那情况就不同了,下西洋之利会流入朝廷,虽然最主要是户部,但那也会极大改善朝廷的财政状况。

    “户部也不反对此策,已经将各地府库中适合参与此次贸易的商品和数量报予内阁。”

    到这时候,李幼滋也不得不表态了,前尚书都公开说出支持的话,他还能怎么样。

    实际上,他压根不明白其中之利,否则之前也不会显得犹犹豫豫。

    王国光和李幼滋的表现,着实震惊了马自强等人,他们是想不明白其中道理。

    郑和下西洋的事儿,毕竟过去百多年了,他们也只知道花销巨大,所以当吃满朝百官齐齐反对,最后倒逼宣德皇帝暂停下西洋。

    注意,宣德皇帝只是暂停下西洋,所以才有之后英宗皇帝想要恢复的行动。

    只不过还是想要维持永乐旧制,由内廷主导此活动,所以在此遭到满朝反对,再有沿海造反,蒙古异动,最后不了了之。

    都察院陈瓒这时候终于忍不住开口问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当年满朝诸公反对,总有反对理由吧。

    现今二位支持,也该有让人信服的理由吧,否则都察院绝对不会同意此事。’

    对于陈瓒的反对之言,礼部尚书马自强微微张开的嘴巴也马上闭上,他要等王国光对此做出解释。

    毕竟,他曾经是户部尚书,对此段历史了解,自然应该是有理由的。

    只是,此时马自强已经领先六部九卿率先想到了下西洋后的事儿,那就是可能会有西洋和南洋诸国国主、使者来到大明,在万历皇帝大婚上观礼。

    这是什么?

    万国来朝。

    一个词出现在他脑海里,想着就有一点激动。

    如此盛事若是能够出现,对于现今的大明意义重大。

    于是,他双眼炽热的看向王国光,只要他能够给出一个相对让人接受的理由,礼部也会选择全力支持这项决策。

    王国光这时候没有直接开口回答,而是环视屋里众人,又下意识看看堂外,这才开口说道:“之前我已经说了,下西洋之后的结果,是朝廷亏本。

    但实际上,下西洋的收益也是巨大的,只不过这部份收益并没有弥补朝廷的亏空,而是大部流入内廷之中。

    以当前户部的财政,是肯定无法支持如此盛达仪式的。

    但若下西洋的收益能够流入户部,户部不仅能够支撑此项开销,兴许还会有所结余,极大的改善户部财政状况。”

    王国光并没有过多强调当初反对下西洋决策根本原因,但是却说出若是朝廷主导下西洋,则对财政有利。

    仅此一项,就足够让满屋子人改变立场了。

    虽然大家都不管户部,但户部却关系到朝廷的钱袋子,即便工部、礼部等部有自己的收入渠道,可收支不平还不是要找户部找补。

    就在其他人还在思考王国光话里含义的时候,马自强已经率先表态道:“礼部无异议。”

    虽然两年后,他极大概率已经不在礼部尚书位置上,但万国来朝这样的盛事,终究还是礼部主持。

    嗯,回去就应该让仪制司、四夷馆做好准备,会同馆也该重新装修一下了。

    “兵部无异议。”

    谭纶很果断跟进表态,明显下西洋之事是魏广德力推,他完全没有反对的理由。

    有了马自强、谭纶的表态,江治也马上说道:“工部无异议。”

    魏广德含笑看着众人,视线很快就落到刑部尚书吴百朋和都察院陈瓒,以及大理寺卿等人头上。

    “吴尚书,陈左使,你们意下如何?”

    现在还有权利的,也就是这两个衙门,至于大理寺和通政使司其实都是打酱油的,权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只不过九卿会议,他们两个衙门还是得掌部的官员到堂,否则就缺乏公信力。

    吴百朋是去年接了王之诰的位置,成为刑部尚书,这一年也是兢兢业业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而且刑部历来在朝堂上发言权就不重,属于小透明一类的。

    最起码,这几年大明朝堂还算安稳,并没有掀起大狱,自然就更不被人重视。

    这时候魏广德看过来,吴百朋也是看看其他人,随即点头笑道:“诸公都不反对,刑部自然无异议。”

    他已经回过味来,王国光其实话里已经说明白了,下西洋由朝廷主导就有利,若是其他主导,朝廷就不利。

    现在看起来,此事内阁力推,极大概率是朝廷主导,自然没有反对的理由。

    魏广德视线随即看向陈瓒,等待都察院的答复。

    陈瓒沉吟片刻,终于还是点头说道:“都察院无异议。”

    “大理寺无异议。”

    “通政司无异议。”

    皆大欢喜,大家都选择支持,没有什么比缓解朝廷财政危机更大的事儿。

    “魏阁老,既然大家都支持此议,那之后该如何安排,还请示下。”

    王国光看向魏广德开口道。

    “谭尚书,兵部那边统计好海船没有?”

    到这个时候,就是大方向上的落实,魏广德看着谭纶问道。

    “兵部已经算过,现在可调动海船七十余艘,就是不知道此次所需运力到底多大,是否需要调南海水师返回东南。”

    谭纶马上开口说道。

    当初郑和船队拥有大小各类船只二百余艘,搭载将士三万余人,可谓规模空前,这样的势力已经足可灭国。

    实际上,郑和下西洋,严格说来其实灭了两国,只不过没有将其土地纳入大明治下。

    第一个就是锡兰山国,也就是后世的斯里兰卡,其国主亚烈苦奈儿却“负固不恭,谋害舟师”。

    郑和则趁该国倾巢而出,国中空虚的机会,带领随从两千余人,绕道出其不意的突袭亚烈苦奈儿王城,破城而入后生擒其国王亚烈苦奈儿及其家属。

    第二次则是参与了苏门答腊国平叛,彼时争夺王位失败的伪王子苏干刺,见郑和来后不赏赐他,心生恶念,率其水军去拦截郑和船队。

    郑和马上下令各船散开,摆出战斗队形迎战,苏干刺水军完全不堪一击,苏干刺及手下很快被俘并被大明处死。

    如此巨大兵威展示后,再无其他国家敢于挑战大明权威。

    “需要多少船只.”

    魏广德稍微沉吟后才说道:“这个,我也说不好,不过按照这份清单装运,若是船只不足,则征调月港及东南各省海船,务必尽快将货物运到旧港。

    兵部下文俞大猷部”

    说道这里,魏广德微微停顿,忽然又问道:“现在南海水师主力在何处、”

    “按照之前战报,应该还在缅甸勃固停留。”

    听到询问,谭纶微一思考就答道。

    “兵部下文,让他移师旧港接收货物,礼部派员虽船队南下旧港,与其一道出访西洋诸国。”

    魏广德点点头,马上就说道。

    “回去就安排此事。”

    马自强马上开口说道。

    “都察院和户部,下去尽快安排把货物运送到月港准备装船。

    户部务必保证清单上货物数量和质量,都察院派员严格督查。”

    魏广德其实最担心下面官员乱搞,以次充好,所以这次让都察院监督户部急地方府库。

    陈瓒闻言也不反对,这本就是都察院职责,当即也是应下。

    “此次出使何人为好?”

    马自强又问道。

    “礼部选拔推荐,内阁审议后报宫里批红。”

    魏广德开口道,“主使由礼部举荐,副使就由俞大猷充任,他还要带领水师为使团护航,兵部可有异议?”

    “没有,俞提督亲自出任自是最好选择。”

    谭纶当即点头说道。

    “大致就是这样,诸公看是否还有遗漏。”

    魏广德点点头,随即又开口问道。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还是李幼滋开口道:“户部没有异议,回去就给各地府库下文调运货物。”

    “都没有需要补充的吗?”

    魏广德又开口问道。

    见众人都是摇头,于是继续道:“那就如此,礼部、户部、兵部和都察院,回去就立即动起来,安排相关事宜。

    我这就禀明宫里,请求宫里下诏定下此事。

    此次事关重大,船队出海只是其一,等其归来时必然是万国使团云集,有些该早做打算的要早做打算,且不可拖延。”

    事算是定下来,众人纷纷告辞离开内阁回部,各忙各的事儿。

    王国光和李幼滋走在一块,小声问道:“户部那边抓紧办好这件事儿,给下面下文一定要反复强调此事重大,都察院也要派人介入,切不可在货物上出纰漏。”

    刚才魏广德说起时,户部拟定的货物清单和官造织品一事,也都说了一下,大家也都没有反对。

    “尚书大人放心,之前卑职就接到首辅大人纸条,让全力促成此事。”

    李幼滋小声说道。

    “首辅也知道了?

    也是,此事就算魏阁老不说,宫里也会联系他。”

    王国光闻言点点头。

    而内阁里,谭纶离开最晚,等其他人走后,谭纶就和魏广德小声说道:“征调江南民船,会不会他们不愿意?”

    “愿不愿意都要把船拿出来,不给的,暗示他们以后就不要想出海了,南海水师会时刻盯着他们的船队。”

    魏广德回答很干脆,不停朝廷命令,就会想办法为难他们。

    “这”

    谭纶有些犹豫,魏广德却笑道:“陈瓒那里不是说了吗?此次南下让劳堪为主,负责监察地方。

    这个话我给他说,都察院的作用在这个时候可比兵部强。”

    “如此也好。”

    谭纶点点头,随即又说道:“还有个事儿,曾省吾和你是旧识,之前他在四川做的还不错,我打算调他回兵部看看,看是否合适接替兵部之职。”

    “曾省吾?”

    听到这个名字,魏广德就记起当年彭泽酒楼见到的那个人。

    “克寨六十余,俘斩四千六百名,拓地四百余里,得诸葛铜鼓九十三”。

    魏广德轻轻说道。

    “是啊,这是他在四川的功绩,刘显在他账下打的不错,所以我打算调他回来试试。”

    谭纶接话道。

    “调回京城试试吧,这两年你再忍忍,等陛下大婚以后再考虑致仕。”

    魏广德看着谭纶说道。

    谭纶闻言微微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