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217章 1307藏匿和寻找
热门推荐:
我在两界倒买倒卖
天灾降临:我在末世当大佬
神豪:只要钱到位,夜夜嗨到累!
还珠穿越之燕落雍朝情难断
猎人同人之开局带大黑猫的球跑了
抗战:我的司令官之路
流年撷萃
摩拉姆游记
超神:天天给恶魔女王添堵
谭纶致仕的想法两年前就已经有了,但是因为一直没有找到合适人选而暂时搁浅。
在此期间,身边亲近之人几乎都试遍了,但是也没有合适人选。
毕竟是兵事,国之大计,魏广德也不放心交给信任但能力平庸之人,那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也是给自己找事。
如果是刑部这些不重要的衙门,倒也无所谓,可兵部是重要的实权要害,魏广德也做不到任人唯亲的程度。
现在谭纶又提出一个人选,还算是他的老熟人,魏广德就不得不思考下这些年曾省吾在四川巡抚任上的表现了。
曾省吾升官,靠的自然不是他魏广德,而是老乡张居正。
虽然祖籍在江西彭泽,可曾省吾户籍早就已经是湖广承天府,当年也不过是回彭泽祭祖。
好吧,血脉联系在中国是非常重要的纽带,是族群关系最看重的。
“先调他到兵部做侍郎看看。”
魏广德对谭纶说了句,随即两人分开,谭纶回兵部处理接下来的事务,而魏广德则直接入宫禀报内阁会同九卿商议的结果。
实际上,此事有魏广德提出,又得到张居正支持,宫里自然知道九卿会议上通过的概率就很大。
毕竟几个关键位置上的官员,都是张居正和魏广德的人,他们是不会在这事儿上和他们持相反意见的。
陈太后和李太后,显然也没有想到太多,不知道之前朝廷反对下西洋,根本原因还是利益分配的不合理。
她们以为下西洋很亏钱,所以当初才会遭到满朝大臣的反对。
现在看到朝臣都支持,想到皇帝大婚时的盛大场景,自然都乐得合不拢嘴。
“好好好,魏爱卿,既然朝廷已经通过了,哀家也就不说什么,只希望你勤于王事,在这事儿上多上上心。”
陈太后高兴的说道。
“臣遵旨,必定不让太后失望。”
魏广德大声说道。
“魏爱卿,此次下西洋邀请诸国国主到来,预计需要多长时间?”
李太后这时候开口问道。
“最短两年,最长不超过三年时间。
臣以为在皇帝十七、八岁时一定可以返航,届时礼部会把陛下大婚仪式准备的妥妥当当,万无一失。”
魏广德不敢保证两年就能完成此事,毕竟此去西洋,现如今大海上变化太大。
虽然郑和船队每次出海时间也是大多两年多一些,但做事留下一点提前量总是好的。
所以,魏广德给这次出海定下的时间是三年,或许还能把欧洲一些国家的使者也带回。
欧洲那些小国的国王,十有八九是不会来大明的,路途太远,他们不敢赌在离开的时候国家会不会发生变乱。
在魏广德的印象里,欧洲小国林立,似乎一直都是处于混乱状态。
当然,也是因为这样的混乱,才会让他们的军事技术在这段时间里飞速进步。
就好像中国人发明了战争中各种利器,但是在进入大明时期以后,因为国家稳定,战乱变少,导致军事技术开始停滞不前。
不要觉得蒙古的威胁很大,实际上在大明眼里真不算什么,明军依托现有武器已经足够应付。
在明朝中前期,军事技术的发展就陷入停滞。
知道大明中后期和西洋人接触,发现了佛朗机炮和鸟铳以后,就立马大肆制造装备部队。
可见,近二百年承平对军事技术的影响有多大。
说起来,老话“国好战必亡,忘战必危”多少还是有些矛盾,好战未必会忘,也可能越打越强,主要还是在于节奏的把控。
只要国家不是肆意开战,而是每战结束后有修养时间充分消化战争红利,当红利消失以后再寻找下一场战争,结果就会完全不同。
倚强凌弱的战争局势,对于一个正在扩张的帝国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情况。
而现在,大明就是需要时间消化西南的红利,等当地局势平稳下来,当地人接受大明统治,能为大明提供利益以后,朝廷才能寻找下一个目标。
魏广德离开慈庆宫返回内阁,脸上还带着和煦的笑容。
他以为他的判断已经足够,殊不知当大明船队大规模进入被葡萄牙视为内海的印度洋以后会做出何种反应。
是的,魏广德终究对当前的国际局势缺乏足够的情报,他或者说锦衣卫根本没有刺探到欧洲此时的情报。
现在的大海,已经被教皇交给了西班牙和葡萄牙。
大明西进则必然损害葡萄牙的国家利益,而大明东进则危及西班牙的海上霸权。
此时的太平洋,就被西班牙人视为内海。
回到内阁的魏广德并没有处理政务,他还在翻看国内的船只。
说实话,多少有些失望。
现在国内的船只,只有南海水师之前订购的六艘双层炮船算得上这个时代的海商堡垒,其他都是各种福船装备大炮的战船。
至于海商所使用的海船,也多为此类。
其战力,连魏广德了解到的西洋武装商船都有不如。
不过魏广德不知道,在西班牙商船其实和战船差不多的船体,只是携带火炮更少,空间和重量被用来装货。
专门的战船船型盖伦船还在缓慢发展中,最终成为英国取代西班牙海上霸权的利器。
而这个时代,大海依旧是卡拉卡船,或者说西班牙大帆船的天下。
大明水师出海,必然会和当前两大国际霸主产生剧烈的碰撞,这就是魏广德始料不及的了。
不过此时,大明的京城官场已经炸开了锅。
是的,在内阁会议过后,消息不胫而走,百官对此更是议论纷纷。
许多官员因为根本就不明白当年朝廷纷争的关键,所以一味的附和前朝旧议,对于水师下西洋之举持坚决反对态度。
实际上,许多官员一直都对魏广德力推水师的举措不满,其中甚至有来自江南的官员。
他们支持开海禁,但不支持朝廷投入真金白银去砸水师。
水师耗钱只是他们反对的理由之一,更多还是因为海上有了官府介入,对海商来说未必就是好事儿,这意味着海上会受到朝廷的监管,在海上他们做事儿也不能肆无忌惮。
而之后,大明水师进驻小琉球,更是在吕宋分到半壁江山的消息,也在京城官场悄然流传。
只不过因为朝廷没有大张旗鼓说这个事儿,而且高层似乎对此也是听之任之,所以即便那些有心想要弹劾的人,也不得不收手。
再怎么说,水师的出手也是在为大明帝国开疆拓土,难道说这么做是错的?
想想就明白,弹劾上去,除了得罪人,丝毫作用也无。
但是现在魏广德要水师下西洋,再次“劳民伤财”,情况就不一样了。
许多官员已经私底下开始串连,准备要开始弹劾,目标就直指下西洋就好。
这样的奏疏也好写,照抄宣德朝议,就可以把这件事儿定死。
而在兵部,谭纶回去后,一边开始下文调船到浙江,另外就是开始着手搜寻郑和下西洋的文献。
下西洋,总要知道到底走了那些地方,和那些国家有联系,建立了朝贡关系吧。
不过这一查,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记录郑和下西洋资料居然没找到几本,就算找到的也只是细枝末节,根本就不是最重要的资料。
这就很要命了。
谭纶大怒,当即把管理文书档案的郎中主事一通臭骂,让他们尽快寻找,就算把库房翻一遍,也必须找到。
“大人,这文献是被人刻意藏匿起来的,怕是不好找。”
那郎中被谭纶一顿臭骂,等谭纶骂累了,这才辩解道。
“什么意思?谁这么大胆?”
谭纶心里一惊,当即追问道。
“大人,这是多少年前的事儿了,知晓文献下落的,早就作古。”
那郎中有些委屈的哭诉道。
“闭嘴,给我详细说说怎么回事儿?”
谭纶依旧追问此事,水师下西洋,若是找不到这些资料可怎么办?
要知道,大明对于档案管理那是非常重视。
元末时期,朱元璋就对元朝档案的收集是十分重视的,在起义过程中不断命令部下注意收集元王朝档案材料,同时也鼓励元朝将领携带档案图籍前来投降。
所以这些档案对于朱元璋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巩固明初时期的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各种制度等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此后明朝建立,朱元璋又对档案管理进行了认真细化处理,务求资料保存完整且“永不删档”。
也就是说,朝廷的文书是永远不能销毁的,就算因为积存太久或者放置地方不够,那就修新库房存放也禁止销毁。
明朝建立的档案库房主要有皇史宬、内阁大库、黄册库三个,这是中央文书资料的存放,各部和地方官府还有自己的档案库房-架阁库。
架阁库是以架阁的形式保存档案的库房,架阁库作为当时的综合性档案机构,不仅藏有簿籍还有案牍,有的地方官府还特别在架阁库中设置了专门的区域,用于贮藏所辖地区的黄册。
丢失文书的罪名也是很重的,轻则罢官,重则送命。
如此刑罚之下,谭纶能不震惊吗?
“这,都是成化朝的事儿,由库管主事口口相传.”
那主事无法,只好把前任主事交接时留下的话告诉了谭纶。
原来,在成化朝时期明宪宗宠信太监汪直,并由其建立西厂。
当时,东南亚的老挝正在攻打安南,汪直为了讨好明宪宗,怂恿明宪宗出兵吞并安南。
明宪宗也想开疆扩土,对汪直的建议心动不已。
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曾派英国公张辅攻打安南,当时留下很多军事档案。
明宪宗于是召来兵部尚书余子俊,让他把当年张辅攻打安南的军事档案调取出来,以备自己讨伐越南参考。
余子俊派人查了半天,发现这份档案竟然丢了。
原来,刘大夏听闻明宪宗要攻打安南,抢先一步把这份档案藏了起来。
兵部尚书余子俊找了半天找不到,刘大夏偷偷对他说:“衅一开,西南立糜烂矣。”
那意思就是战争一旦开打,西南各地的百姓将苦不堪言。
余子俊听闻后,立即醒悟,于是也立时推脱起来。
最终,明宪宗未能出兵,西南百姓免遭一劫。
之后,明宪宗喜欢奇珍异宝,汪直等太监就劝明宪宗效仿当年郑和下西洋,派遣得力的太监出海寻找宝物。
明宪宗听信太监之言,派人到兵部调取郑和下西洋的档案。
可能是藏匿档案尝到了甜头,接下来,刘大夏又藏了一次,这一次藏的便是郑和下西洋的档案。
刘大夏认为郑和下西洋需要消耗巨资,死伤万千军民,即使得到了奇珍异宝,对国家民生没有任何益处。
“上任还曾说,刘大人对兵部项尚书说三宝下西洋,废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时敝政,大臣所当切谏者。旧案虽有,亦当毁之以拔其根。”
听到主事说起这话,谭纶立时心里就是一突,急问道:“那文献可被毁掉?”
“不曾,只是不知被如何藏匿了。”
那主事急忙答道,这话他可不敢乱说,交接文书上其实也有记录,一查便知。
这,也是当时的库房主管担心事后被朝廷追查,搜查无果后自己及家族担责。
真要是档案失踪,怕是要把整个家族都带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给接任之人留个话,最起码知道当年事,正所谓“冤有头债有主”,有事儿刨刘大夏祖坟去。
“那就好,既然是藏匿,就总能找到。”
谭纶松了口气,当即发狠道:“武库.不,所有部里人都给我叫去架阁库,就算是挖地三尺也要给我把文书都找出来。”
后世传闻,郑和下西洋的文献资料毁于刘大夏之手,这个其实很难说,就如也有传闻乾隆年间就销毁明朝档案上千万册,其中传闻就有郑和文献。
不过正常情况下,刘大夏应该敢藏匿文献,但绝不敢销毁,因为罪名太重,洗不掉,倒是乾隆皇帝一把火可以烧的干干净净。
一下子,兵部原本还在议论的官员都被上官叫去架阁库寻找文献,也没时间议论水师下西洋之事。
户部情况类似,但还不至于大动干戈,只不过也是忙得脚不沾地,就是给江南各地行文,调各地府库之物运往浙江。
礼部,马自强回来就召集两位侍郎商量出使人选。
消息传开,立马让一些想上奏议论的官员收手。
在此期间,身边亲近之人几乎都试遍了,但是也没有合适人选。
毕竟是兵事,国之大计,魏广德也不放心交给信任但能力平庸之人,那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也是给自己找事。
如果是刑部这些不重要的衙门,倒也无所谓,可兵部是重要的实权要害,魏广德也做不到任人唯亲的程度。
现在谭纶又提出一个人选,还算是他的老熟人,魏广德就不得不思考下这些年曾省吾在四川巡抚任上的表现了。
曾省吾升官,靠的自然不是他魏广德,而是老乡张居正。
虽然祖籍在江西彭泽,可曾省吾户籍早就已经是湖广承天府,当年也不过是回彭泽祭祖。
好吧,血脉联系在中国是非常重要的纽带,是族群关系最看重的。
“先调他到兵部做侍郎看看。”
魏广德对谭纶说了句,随即两人分开,谭纶回兵部处理接下来的事务,而魏广德则直接入宫禀报内阁会同九卿商议的结果。
实际上,此事有魏广德提出,又得到张居正支持,宫里自然知道九卿会议上通过的概率就很大。
毕竟几个关键位置上的官员,都是张居正和魏广德的人,他们是不会在这事儿上和他们持相反意见的。
陈太后和李太后,显然也没有想到太多,不知道之前朝廷反对下西洋,根本原因还是利益分配的不合理。
她们以为下西洋很亏钱,所以当初才会遭到满朝大臣的反对。
现在看到朝臣都支持,想到皇帝大婚时的盛大场景,自然都乐得合不拢嘴。
“好好好,魏爱卿,既然朝廷已经通过了,哀家也就不说什么,只希望你勤于王事,在这事儿上多上上心。”
陈太后高兴的说道。
“臣遵旨,必定不让太后失望。”
魏广德大声说道。
“魏爱卿,此次下西洋邀请诸国国主到来,预计需要多长时间?”
李太后这时候开口问道。
“最短两年,最长不超过三年时间。
臣以为在皇帝十七、八岁时一定可以返航,届时礼部会把陛下大婚仪式准备的妥妥当当,万无一失。”
魏广德不敢保证两年就能完成此事,毕竟此去西洋,现如今大海上变化太大。
虽然郑和船队每次出海时间也是大多两年多一些,但做事留下一点提前量总是好的。
所以,魏广德给这次出海定下的时间是三年,或许还能把欧洲一些国家的使者也带回。
欧洲那些小国的国王,十有八九是不会来大明的,路途太远,他们不敢赌在离开的时候国家会不会发生变乱。
在魏广德的印象里,欧洲小国林立,似乎一直都是处于混乱状态。
当然,也是因为这样的混乱,才会让他们的军事技术在这段时间里飞速进步。
就好像中国人发明了战争中各种利器,但是在进入大明时期以后,因为国家稳定,战乱变少,导致军事技术开始停滞不前。
不要觉得蒙古的威胁很大,实际上在大明眼里真不算什么,明军依托现有武器已经足够应付。
在明朝中前期,军事技术的发展就陷入停滞。
知道大明中后期和西洋人接触,发现了佛朗机炮和鸟铳以后,就立马大肆制造装备部队。
可见,近二百年承平对军事技术的影响有多大。
说起来,老话“国好战必亡,忘战必危”多少还是有些矛盾,好战未必会忘,也可能越打越强,主要还是在于节奏的把控。
只要国家不是肆意开战,而是每战结束后有修养时间充分消化战争红利,当红利消失以后再寻找下一场战争,结果就会完全不同。
倚强凌弱的战争局势,对于一个正在扩张的帝国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情况。
而现在,大明就是需要时间消化西南的红利,等当地局势平稳下来,当地人接受大明统治,能为大明提供利益以后,朝廷才能寻找下一个目标。
魏广德离开慈庆宫返回内阁,脸上还带着和煦的笑容。
他以为他的判断已经足够,殊不知当大明船队大规模进入被葡萄牙视为内海的印度洋以后会做出何种反应。
是的,魏广德终究对当前的国际局势缺乏足够的情报,他或者说锦衣卫根本没有刺探到欧洲此时的情报。
现在的大海,已经被教皇交给了西班牙和葡萄牙。
大明西进则必然损害葡萄牙的国家利益,而大明东进则危及西班牙的海上霸权。
此时的太平洋,就被西班牙人视为内海。
回到内阁的魏广德并没有处理政务,他还在翻看国内的船只。
说实话,多少有些失望。
现在国内的船只,只有南海水师之前订购的六艘双层炮船算得上这个时代的海商堡垒,其他都是各种福船装备大炮的战船。
至于海商所使用的海船,也多为此类。
其战力,连魏广德了解到的西洋武装商船都有不如。
不过魏广德不知道,在西班牙商船其实和战船差不多的船体,只是携带火炮更少,空间和重量被用来装货。
专门的战船船型盖伦船还在缓慢发展中,最终成为英国取代西班牙海上霸权的利器。
而这个时代,大海依旧是卡拉卡船,或者说西班牙大帆船的天下。
大明水师出海,必然会和当前两大国际霸主产生剧烈的碰撞,这就是魏广德始料不及的了。
不过此时,大明的京城官场已经炸开了锅。
是的,在内阁会议过后,消息不胫而走,百官对此更是议论纷纷。
许多官员因为根本就不明白当年朝廷纷争的关键,所以一味的附和前朝旧议,对于水师下西洋之举持坚决反对态度。
实际上,许多官员一直都对魏广德力推水师的举措不满,其中甚至有来自江南的官员。
他们支持开海禁,但不支持朝廷投入真金白银去砸水师。
水师耗钱只是他们反对的理由之一,更多还是因为海上有了官府介入,对海商来说未必就是好事儿,这意味着海上会受到朝廷的监管,在海上他们做事儿也不能肆无忌惮。
而之后,大明水师进驻小琉球,更是在吕宋分到半壁江山的消息,也在京城官场悄然流传。
只不过因为朝廷没有大张旗鼓说这个事儿,而且高层似乎对此也是听之任之,所以即便那些有心想要弹劾的人,也不得不收手。
再怎么说,水师的出手也是在为大明帝国开疆拓土,难道说这么做是错的?
想想就明白,弹劾上去,除了得罪人,丝毫作用也无。
但是现在魏广德要水师下西洋,再次“劳民伤财”,情况就不一样了。
许多官员已经私底下开始串连,准备要开始弹劾,目标就直指下西洋就好。
这样的奏疏也好写,照抄宣德朝议,就可以把这件事儿定死。
而在兵部,谭纶回去后,一边开始下文调船到浙江,另外就是开始着手搜寻郑和下西洋的文献。
下西洋,总要知道到底走了那些地方,和那些国家有联系,建立了朝贡关系吧。
不过这一查,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记录郑和下西洋资料居然没找到几本,就算找到的也只是细枝末节,根本就不是最重要的资料。
这就很要命了。
谭纶大怒,当即把管理文书档案的郎中主事一通臭骂,让他们尽快寻找,就算把库房翻一遍,也必须找到。
“大人,这文献是被人刻意藏匿起来的,怕是不好找。”
那郎中被谭纶一顿臭骂,等谭纶骂累了,这才辩解道。
“什么意思?谁这么大胆?”
谭纶心里一惊,当即追问道。
“大人,这是多少年前的事儿了,知晓文献下落的,早就作古。”
那郎中有些委屈的哭诉道。
“闭嘴,给我详细说说怎么回事儿?”
谭纶依旧追问此事,水师下西洋,若是找不到这些资料可怎么办?
要知道,大明对于档案管理那是非常重视。
元末时期,朱元璋就对元朝档案的收集是十分重视的,在起义过程中不断命令部下注意收集元王朝档案材料,同时也鼓励元朝将领携带档案图籍前来投降。
所以这些档案对于朱元璋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巩固明初时期的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各种制度等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此后明朝建立,朱元璋又对档案管理进行了认真细化处理,务求资料保存完整且“永不删档”。
也就是说,朝廷的文书是永远不能销毁的,就算因为积存太久或者放置地方不够,那就修新库房存放也禁止销毁。
明朝建立的档案库房主要有皇史宬、内阁大库、黄册库三个,这是中央文书资料的存放,各部和地方官府还有自己的档案库房-架阁库。
架阁库是以架阁的形式保存档案的库房,架阁库作为当时的综合性档案机构,不仅藏有簿籍还有案牍,有的地方官府还特别在架阁库中设置了专门的区域,用于贮藏所辖地区的黄册。
丢失文书的罪名也是很重的,轻则罢官,重则送命。
如此刑罚之下,谭纶能不震惊吗?
“这,都是成化朝的事儿,由库管主事口口相传.”
那主事无法,只好把前任主事交接时留下的话告诉了谭纶。
原来,在成化朝时期明宪宗宠信太监汪直,并由其建立西厂。
当时,东南亚的老挝正在攻打安南,汪直为了讨好明宪宗,怂恿明宪宗出兵吞并安南。
明宪宗也想开疆扩土,对汪直的建议心动不已。
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曾派英国公张辅攻打安南,当时留下很多军事档案。
明宪宗于是召来兵部尚书余子俊,让他把当年张辅攻打安南的军事档案调取出来,以备自己讨伐越南参考。
余子俊派人查了半天,发现这份档案竟然丢了。
原来,刘大夏听闻明宪宗要攻打安南,抢先一步把这份档案藏了起来。
兵部尚书余子俊找了半天找不到,刘大夏偷偷对他说:“衅一开,西南立糜烂矣。”
那意思就是战争一旦开打,西南各地的百姓将苦不堪言。
余子俊听闻后,立即醒悟,于是也立时推脱起来。
最终,明宪宗未能出兵,西南百姓免遭一劫。
之后,明宪宗喜欢奇珍异宝,汪直等太监就劝明宪宗效仿当年郑和下西洋,派遣得力的太监出海寻找宝物。
明宪宗听信太监之言,派人到兵部调取郑和下西洋的档案。
可能是藏匿档案尝到了甜头,接下来,刘大夏又藏了一次,这一次藏的便是郑和下西洋的档案。
刘大夏认为郑和下西洋需要消耗巨资,死伤万千军民,即使得到了奇珍异宝,对国家民生没有任何益处。
“上任还曾说,刘大人对兵部项尚书说三宝下西洋,废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时敝政,大臣所当切谏者。旧案虽有,亦当毁之以拔其根。”
听到主事说起这话,谭纶立时心里就是一突,急问道:“那文献可被毁掉?”
“不曾,只是不知被如何藏匿了。”
那主事急忙答道,这话他可不敢乱说,交接文书上其实也有记录,一查便知。
这,也是当时的库房主管担心事后被朝廷追查,搜查无果后自己及家族担责。
真要是档案失踪,怕是要把整个家族都带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给接任之人留个话,最起码知道当年事,正所谓“冤有头债有主”,有事儿刨刘大夏祖坟去。
“那就好,既然是藏匿,就总能找到。”
谭纶松了口气,当即发狠道:“武库.不,所有部里人都给我叫去架阁库,就算是挖地三尺也要给我把文书都找出来。”
后世传闻,郑和下西洋的文献资料毁于刘大夏之手,这个其实很难说,就如也有传闻乾隆年间就销毁明朝档案上千万册,其中传闻就有郑和文献。
不过正常情况下,刘大夏应该敢藏匿文献,但绝不敢销毁,因为罪名太重,洗不掉,倒是乾隆皇帝一把火可以烧的干干净净。
一下子,兵部原本还在议论的官员都被上官叫去架阁库寻找文献,也没时间议论水师下西洋之事。
户部情况类似,但还不至于大动干戈,只不过也是忙得脚不沾地,就是给江南各地行文,调各地府库之物运往浙江。
礼部,马自强回来就召集两位侍郎商量出使人选。
消息传开,立马让一些想上奏议论的官员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