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惊?不是讲历史?古人开始输出 > 第190章 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

惊?不是讲历史?古人开始输出 第190章 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

    “剩下的11篇都是教育梁王的具体案例。

    比如讲《春秋》,贾谊就会从春秋时期的国君故事出发,从正反两个方向说明君主应该用仁德治国,否则国家就要完蛋的道理。”

    《先醒》也是如此,讲国君分三种,先醒悟的、后醒悟的以及不醒悟的。

    如楚庄王,静居三年,研究政治得失,用忠臣良将不用小人,百姓富有人民团结,哪怕打了胜仗也依旧如履薄冰,担心自己的智慧不足,才能不够,这就是先醒悟的。

    而宋昭公,在位期间对百姓不好,被赶出国境,到了边境才开始叹息、后悔,然后改变思想跟行为,这就是后醒悟的。

    像虢(guo)君,又骄傲又自负,国家被灭后还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失败,问身旁的骑手,骑手说是因为你还讲仁义道德,其他国家的人卑鄙无耻,都是坏蛋,所以才会败。

    这位虢君听完后很高兴,跑到山里睡着了,骑兵看到后掉头就跑,最后这位国君饿死在了山中,被鸟兽吃掉了,这就是哪怕到死也没有醒悟的。

    “接下来是《耳痹》,就是君王的耳朵麻痹,听不进去忠言的意思。

    贾谊在这篇文章中通过举例伍子胥的故事告诉梁王,伍子胥那么好的一个大夫,劝夫差赶紧杀了勾践,结果夫差没听,这不,国家就完蛋了。”

    “《君道》,为君之道的意思。

    当国君的应该爱护百姓,如果像商纣王那样天天拿鞭子打诸侯,国家就要完蛋。

    而周文王礼贤下士,连养在园林里的花鸟鱼都是快快乐乐的,所以他才被称为圣人。”

    《渝诚》,指的是君主信任大臣信任百姓,百姓就会回报君主的信任。

    而上下猜忌也会导致国家完蛋。

    《退让》一篇中,贾谊举了一个魏国、楚国种瓜的故事。

    魏国跟楚国相邻的边境线上有两种官员和一片连着的瓜地。

    魏国的官员勤奋,每天都好好浇水,所以瓜长的又大又甜。

    楚国的官员懒惰,所以瓜长的不好。

    某次,魏国丰收了,楚国的官员嫉妒,就半夜偷偷跑过去把魏国的瓜破坏了。

    魏国的官员说他们应该报复回去,晚上也去楚国破坏他们的瓜。

    然后这时候,魏国的长官宋就,他站出来阻止了魏国官员的打算。

    不仅不报复,反而还偷偷跑到楚国的瓜田去帮他们浇水。

    一段时间后,楚国的瓜也长的又大又好,楚国官员就傻眼了。

    晚上一查,发现原来是魏国的官员帮忙浇水,便大为愧疚,给魏国的官员们赔礼道歉。

    这件事成了魏国跟楚国的美谈,两国国君时不时就会提起这件事来加强互相的好感。

    “这篇文章的最后,魏国的长官宋就说了这样一句话,‘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

    既然都已经知道别人做错了,为什么还要跟着学呢?”

    “这句话讲的很好,它好就好在了尺度上。

    本质上,这些文章是贾谊写给孩子看的,所以这里面就不需要上升到更复杂、也更现实的高度。

    出发点是为了把孩子的根养好。”

    越是成年人可能越会觉得这句话是错的。

    有没有可能是魏国国力弱于楚国,所以才不计较呢?

    如果这被毁的不是瓜田而是粮田,都要吃不上饭快饿死了,还能保持善良吗?

    如果楚国官员不领情,反而得寸进尺怎么办呢?

    成年人需要考虑的东西太多太多,选择也很难说清谁对谁错。

    于丽心中觉得,培养孩子,肯定是想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善良正直的人。

    既然如此,那就先把根养护好。

    等孩子将来长大了,现实会帮孩子修枝剪叶。

    到时候再教孩子更现实一些的内容会更好。

    ——

    {楚庄王?五霸之一的那个?}

    {嗯呢,就是他。}

    {心真大。}

    {笑死了。}

    {完蛋完蛋,全是完蛋。}

    {对梁王这么上心,难怪梁王死了以后,他伤心过度。}

    {对嘛,冤冤相报何时了,这样做挺好的,你好我好大家好。}

    {好有道理。}

    {这就是孔子说的以德报怨。}

    {屁,这是老子的,孔子说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个故事我记得,小学课本有!}

    {现在估计是不好使了,也不是所有人都会领情的。}

    ……

    没人不喜欢好国君。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迷途知返、半路改正错误的国君。

    这种半道变好的国君真的是以百姓为出发点才变好的吗?

    不一定吧。

    至于像虢君那种,他们不率先起义造反就不错了。

    活该饿死在山中!

    不过他们也挺疑惑的,那可是国君诶,自小受的教育就跟他们不同。

    连他们都知道不能跑到山中睡觉……

    国君不知道吗?

    这个虢君真是如那学生所言,心可真大。

    楚国魏国区域的早期百姓,还有些地方流传着这个瓜田的故事。

    他们听的多了,被熏陶多了,就比起其他时期的百姓要更加能接受这种以德报怨的行为。

    但很多百姓,以他们的身份跟视角去看待被毁瓜田的事情。

    大家才不会在意什么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们只知道自己辛辛苦苦种的瓜被人毁了。

    要是找不到始作俑者,他们光是对着空气都能骂上好久。

    更别说往后还会时不时把这件事拎出来骂。

    要是能找到始作俑者,怎么也要去闹上一场。

    当然,富家权贵除外,他们想闹归想闹,但还没有气到脑子不清楚的地步。

    所以,哪有这样教孩子的!

    别人都欺负到家门口了,还要偷偷去帮别人干活,额……不理解。

    大家就教育孩子这个话题探讨起来。

    有人觉得这做法没毛病,毕竟是讲故事。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讲道理,是要教孩子不要明知道一件事情是错的还去做。

    也有人认为这事错的离谱,孩子小时候听到的故事跟道理是会影响一生的。

    要是以后发生了更严重的事情,孩子还只知道跟随故事中的做法一样做,这岂不是完全教坏了。

    也有不少和稀泥的,一会儿说这个对,一会儿说那个对,就举着一双手时不时拍几下捧捧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