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 第八百九十六章 幽州论策,龙船开海!
热门推荐:
三国:身为反贼,没有金手指
海贼坐忘道,九真一假他们真信了
烟村人家
明末风云:汉王重征天下
迷雾求生:从升华万物开始无敌
创世序列
红楼:无双武力,我一人镇天下
逃离系统的逆天魅惑者
珺璟如君
洛阳城。
此刻,秋日的阳光洒在古老的城墙上,给那厚重的砖石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
皇宫内,红墙黄瓦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庄重,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却隐藏着一丝不安的气息。
时间悄然流逝,又过去了三个月。
然而,从幽州传来的消息,却如同一把把沉重的铁锤,重重地砸在大汉天子刘禅的心头。
幽州的度田,依旧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反而局势愈发严峻。
一封封奏报如雪片般飞至刘禅的案前,每一封都记录着令人忧心的状况。
杀官的现象时有发生,那些前往幽州执行度田任务的官员们,人人自危,心有戚戚。
他们在那片动荡的土地上,艰难地前行,却屡屡遭受挫折。
刘禅端坐在御书房内,身姿挺拔,却难掩脸上的疲惫。
他身着一袭明黄色的龙袍,那龙袍上绣着的金色巨龙,在烛光的映照下仿佛也失去了往日的威严。
刘禅的面容冷峻,深邃的眼眸中透着忧虑与沉思。
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案几,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在寂静的御书房内回荡。
“陛下,这是幽州最新的奏报。”一位老太监,弯着腰,双手捧着奏章,小心翼翼地走进御书房,轻声说道。他的声音微微颤抖,似乎也感受到了这压抑的气氛。
刘禅微微抬起头,目光落在老太监手中的奏章上。
他轻轻叹了口气,伸出手,接过奏章。展开奏章,他的眼神迅速扫过上面的文字,眉头越皱越紧。
“这些乱臣贼子,简直无法无天!”刘禅低声怒道,声音中带着忿怒与无奈。
此时,御书房外,秋风轻轻拂过,吹得庭院中的树叶沙沙作响。
天色渐暗,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在刘禅的身上,勾勒出他孤独而坚毅的身影。
随着秋天的临近,冬日的脚步也越来越近。
若是到了冬日,那原本就不安分的鲜卑人、匈奴人恐怕都会南下。
他们一旦合流,幽州的局势将更加危急,对度田之事的影响也将更加巨大。
刘禅深知这一点,心中的忧虑如同潮水般涌来。
“陛下莫要过分操劳,以身体为重。”
一个温柔的声音从门口传来。
刘禅抬起头,只见皇后张氏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汤,迈着轻盈的步伐走进御书房。
张氏踏入御书房的瞬间,仿佛携着一缕馥郁芬芳,瞬间驱散了房中凝重的气息。
她身着一袭雍容华贵的宫装,那料子是从蜀地精选的蜀锦,织工精巧绝伦,细腻的触感仿若流淌的月光。
锦缎之上,绣着栩栩如生的凤凰,每一根羽毛皆用五彩丝线精心勾勒,在烛光的轻抚下,闪烁着灵动的光泽,恰似凤凰即将振翅高飞。宽大的衣袖随风轻扬,袖口处镶着一圈洁白如雪的狐毛,柔软蓬松,更衬得她的肌肤如羊脂玉般温润细腻。
她的面容,宛如精心雕琢的美玉,明艳动人却不失端庄。弯弯的柳眉下,双眸犹如一泓清泉,清澈见底,满含着对刘禅深深的关切。
那眼眸犹如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顾盼之间,流露出无尽的温柔与聪慧。
鼻梁挺直而小巧,恰到好处地镶嵌在这张绝美的面庞上。
嘴唇不点而朱,恰似春日里绽放的娇艳桃花,微微上扬的嘴角,仿佛随时都能绽放出令人心醉的笑容。
她的发髻高高挽起,上面插着一支通体碧绿的翡翠簪子,簪头雕琢成娇艳欲滴的牡丹模样,翡翠的翠绿与牡丹的华贵相得益彰,更凸显出她身份的尊贵。
几缕发丝俏皮地垂落在脸颊两侧,为她增添了几分婉约的韵味。
行走间,她步伐轻盈,每一步都踏得极为优雅,莲步轻移,裙摆微微飘动,好似一朵盛开在宫廷之中的娇艳花朵,又仿若天边飘来的一片绚丽云霞,仪态万千,风华绝代。
她的周身散发着一种与生俱来的高贵气质,让人在惊叹她美貌的同时,又不禁心生敬畏。她就这般静静地站在那里,宛如一幅绝美的画卷,为这略显压抑的御书房带来了如春日暖阳般的融融暖意,让刘禅原本紧绷的心弦,也不自觉地舒缓了几分。
刘禅看着张氏,心中的烦躁稍稍减轻了一些。
他微微点头,说道:“皇后有心了。”
刘禅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对张氏的感激。
张氏走到刘禅身边,将汤碗轻轻放在案几上。
她的手指纤细而白皙,动作轻柔而娴熟。“陛下,这是臣妾特意为您熬制的汤,喝了可以滋补身体。”
张氏微笑着说道,笑容如春日的花朵般灿烂。
刘禅端起汤碗,轻轻抿了一口。热汤顺着喉咙流下,温暖了他的身体,也温暖了他的心。
“嗯,味道不错。”刘禅说道,脸上露出了一丝淡淡的笑容。
“陛下,天下之事,千头万绪,陛下不必过于烦恼。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张氏轻声宽慰道,她的声音温柔而坚定,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驱散世间所有的阴霾。
刘禅放下汤碗,微微叹了口气,说道:“皇后,天下安定许久,可这度田之事却迟迟没有进展。朕心中烦恼,也是正常的。度田关乎我大汉的根基,关乎百姓的福祉,朕怎能不忧虑?”
刘禅的眼神中透着无奈与坚定,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
张氏轻轻握住刘禅的手,说道:“陛下心系天下,臣妾深感敬佩。但陛下也要注意身体,只有陛下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治理天下。”
张氏的眼神中充满了关切与爱意,她紧紧握着刘禅的手,仿佛要将自己的力量传递给刘禅。
刘禅看着张氏,心中充满了感动。
他轻轻拍了拍张氏的手,说道:“皇后放心,朕会注意身体的。”
刘禅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温暖。
张氏微微点头,说道:“那臣妾便不打扰陛下了。陛下若有需要,随时吩咐臣妾。”
张氏说着,缓缓站起身来,向刘禅行了一礼,然后转身,迈着轻盈的步伐,默默退去。
刘禅看着张氏离去的背影,心中的思绪却愈发纷乱。
幽州的度田之事,已经到了关键时刻。
刘禅再次拿起案几上的奏章,仔细研读起来。他的眼神坚定而专注,仿佛要从这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御书房内,烛光摇曳,刘禅的身影在墙上投下长长的影子,显得格外孤独而坚毅。
而此刻。
皇宫大殿前的广场宽阔而平整,地面由巨大的青石铺就,此刻,被刘禅召见而来的丞相诸葛亮,以及九卿中的费祎、董允,正快步朝着大殿走去。
诸葛亮身着一袭素色长袍,头戴纶巾,虽然年纪不轻了,但身姿依旧挺拔,面容清瘦却精神矍铄,眼神中透着睿智与沉稳。
费祎身形修长,面容和蔼,身着蓝色官服,步伐轻快,尽显干练。
董允则稍显富态,脸上带着几分严肃,一身黑色官袍更衬出他的庄重。
三人神色匆匆,显然知晓此次被召见,定是为了幽州度田这一棘手之事。
进入大殿,三人整齐地跪地行礼,声音洪亮而整齐:“臣等拜见陛下!”
刘禅端坐在龙椅之上,他身着明黄色龙袍,袍上绣着的金色巨龙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会腾空而起。
刘禅面容冷峻,眼神中透着忧虑与思索,看着下方的三位重臣,微微抬手:“众爱卿平身。”
声音沉稳却难掩疲惫。
三人起身,站定,目光都望向了刘禅。
刘禅微微前倾身体,神色凝重地问道:“幽州度田的情况,你们怎么看?”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带着一丝急切。
诸葛亮微微皱眉,向前踏出一步,双手抱拳,说道:“陛下,幽州度田受阻,臣以为,乃地方豪强与异族势力相互勾结所致。这些人妄图维护自身利益,抗拒朝廷政令。当务之急,需派遣得力将领,率领精锐之师前往幽州,以武力震慑,同时安抚百姓,分化瓦解敌方势力,双管齐下,或许能打开局面。”
诸葛亮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深思熟虑后的坚定。
费祎接着说道:“陛下,臣赞同丞相所言。此外,对于那些前往幽州度田的官员,需给予更多激励与保障。如今官员们心有戚戚,士气低落,若能许以重赏,承诺保障其安全,想必能鼓舞他们的斗志,让度田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费祎面带微笑,语气平和,话语中却透着务实的考量。
董允也上前一步,神色严肃地说:“陛下,幽州局势复杂,不仅要应对地方势力,还要防范鲜卑、匈奴等异族趁乱南下。臣建议,加强幽州边境的防御工事,增派兵力驻守,以防外敌入侵,为度田工作创造稳定的外部环境。”
董允的声音低沉,眼神中透着忧虑,显然对幽州的局势充满担忧。
刘禅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太多表情变化,只是微微点头,示意他们继续说下去。
待三人发言完毕,刘禅靠回龙椅,微微闭上眼睛,陷入了沉思。
大殿内一时安静下来,众人都屏气敛息,等待着刘禅的回应。
过了片刻,刘禅睁开眼睛,却并未立刻给出回应。
就在这时,丞相诸葛亮再次开口:“陛下,之前为了征伐魏国,我大汉建造了不少海船。如今魏国已灭,这些海船如今在海港中闲置无用,维护费用却极为高昂。臣以为,是否要将海船贩卖给商贾用作商船之用,如此既能减轻朝廷负担,又能促进商贸发展。不然,长期维护这些海船,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诸葛亮目光诚恳地望着刘禅,等待着他的答复。
刘禅闻言,当即摇头,眼神中闪过一丝坚定:“这些海船,朕有大用。南下南洋,没有船怎么行?我大汉不能只局限于陆地,海洋同样是我大汉未来发展的方向。南洋有广阔的土地与资源,朕要让我大汉的威名远扬四海,这些海船便是朕的依仗。”
刘禅站起身来,双手背在身后,在大殿内踱步,声音激昂,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诸葛亮微微一愣,随即露出欣慰的笑容:“陛下高瞻远瞩,臣不及也。陛下既有如此宏伟规划,臣等定当全力辅佐。”
诸葛亮的声音中带着敬佩,他深知刘禅心中有着更为远大的抱负。
费祎和董允也纷纷附和:“陛下圣明,我等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两人的声音坚定有力,眼神中充满了对刘禅的忠诚。
刘禅停下脚步,看着三位重臣,脸上露出一丝微笑:“有众爱卿相助,乃我大汉之幸。幽州度田一事,还需诸位爱卿继续出谋划策,早日解决。至于海船之事,朕会安排专人负责,做好维护与规划。”
接下来,众人又就幽州度田的具体细节,以及海船的后续规划进行了深入讨论。
大殿内,众人各抒己见,气氛热烈而紧张。阳光透过高高的窗户洒在大殿内,照亮了众人严肃而专注的脸庞。
在讨论幽州度田的兵力调配时,诸葛亮建议:“陛下,可从凉州抽调一部分精锐骑兵,他们熟悉北方地形与异族作战方式,定能在幽州发挥重要作用。”
诸葛亮一边说着,一边在手中的地图上指出凉州与幽州的位置关系。
刘禅微微点头,说道:“丞相所言极是。不过,凉州地处边疆,抽调兵力后,需加强当地的防御。此事需谨慎安排,切不可顾此失彼。”刘禅的眼神中透着谨慎,他深知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国家的安危。
费祎接着说:“陛下,对于幽州地方豪强,可采用分化策略。对于那些愿意配合度田的,给予一定的奖励与特权;对于冥顽不灵的,坚决予以打击。如此,或许能瓦解他们的联盟。”
费祎的眼神中透着精明,他提出的策略旨在从内部突破敌方防线。
董允也补充道:“陛下,在安抚百姓方面,可派遣一些有经验的官员,深入民间,宣传度田的好处,让百姓真正理解朝廷的意图,争取他们的支持。”
董允的声音中带着关切,他深知百姓的支持对于度田工作的重要性。
关于海船的规划,刘禅详细询问了海船的数量、性能等情况。
“这些海船,最大能承载多少货物?最远能航行多远?”
刘禅目光炯炯地看着负责海船事务的官员。
官员连忙跪地回答:“陛下,这些海船皆是我大汉能工巧匠精心打造,最大的海船可承载数千石货物,最远能航行至南洋诸岛。”官员的声音中带着自豪,这些海船代表着大汉先进的造船技术。
刘禅满意地点点头:“好,从即日起,组建专门的船队管理机构,选拔精通航海的人才,对海船进行全面检修与维护。同时,研究西域和南洋的航线,为日后的远航做好准备。”
刘禅的声音坚定而有力,每一个指令都清晰明确。
随着时间的推移,夕阳的余晖渐渐洒进大殿,为这场漫长的议事增添了一抹金黄的色彩。
刘禅与三位重臣在大殿内商议良久,终于对幽州度田和海船规划有了初步的方案。
众人起身,再次向刘禅行礼,然后缓缓退出大殿。
此刻,秋日的阳光洒在古老的城墙上,给那厚重的砖石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
皇宫内,红墙黄瓦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庄重,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却隐藏着一丝不安的气息。
时间悄然流逝,又过去了三个月。
然而,从幽州传来的消息,却如同一把把沉重的铁锤,重重地砸在大汉天子刘禅的心头。
幽州的度田,依旧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反而局势愈发严峻。
一封封奏报如雪片般飞至刘禅的案前,每一封都记录着令人忧心的状况。
杀官的现象时有发生,那些前往幽州执行度田任务的官员们,人人自危,心有戚戚。
他们在那片动荡的土地上,艰难地前行,却屡屡遭受挫折。
刘禅端坐在御书房内,身姿挺拔,却难掩脸上的疲惫。
他身着一袭明黄色的龙袍,那龙袍上绣着的金色巨龙,在烛光的映照下仿佛也失去了往日的威严。
刘禅的面容冷峻,深邃的眼眸中透着忧虑与沉思。
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案几,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在寂静的御书房内回荡。
“陛下,这是幽州最新的奏报。”一位老太监,弯着腰,双手捧着奏章,小心翼翼地走进御书房,轻声说道。他的声音微微颤抖,似乎也感受到了这压抑的气氛。
刘禅微微抬起头,目光落在老太监手中的奏章上。
他轻轻叹了口气,伸出手,接过奏章。展开奏章,他的眼神迅速扫过上面的文字,眉头越皱越紧。
“这些乱臣贼子,简直无法无天!”刘禅低声怒道,声音中带着忿怒与无奈。
此时,御书房外,秋风轻轻拂过,吹得庭院中的树叶沙沙作响。
天色渐暗,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在刘禅的身上,勾勒出他孤独而坚毅的身影。
随着秋天的临近,冬日的脚步也越来越近。
若是到了冬日,那原本就不安分的鲜卑人、匈奴人恐怕都会南下。
他们一旦合流,幽州的局势将更加危急,对度田之事的影响也将更加巨大。
刘禅深知这一点,心中的忧虑如同潮水般涌来。
“陛下莫要过分操劳,以身体为重。”
一个温柔的声音从门口传来。
刘禅抬起头,只见皇后张氏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汤,迈着轻盈的步伐走进御书房。
张氏踏入御书房的瞬间,仿佛携着一缕馥郁芬芳,瞬间驱散了房中凝重的气息。
她身着一袭雍容华贵的宫装,那料子是从蜀地精选的蜀锦,织工精巧绝伦,细腻的触感仿若流淌的月光。
锦缎之上,绣着栩栩如生的凤凰,每一根羽毛皆用五彩丝线精心勾勒,在烛光的轻抚下,闪烁着灵动的光泽,恰似凤凰即将振翅高飞。宽大的衣袖随风轻扬,袖口处镶着一圈洁白如雪的狐毛,柔软蓬松,更衬得她的肌肤如羊脂玉般温润细腻。
她的面容,宛如精心雕琢的美玉,明艳动人却不失端庄。弯弯的柳眉下,双眸犹如一泓清泉,清澈见底,满含着对刘禅深深的关切。
那眼眸犹如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顾盼之间,流露出无尽的温柔与聪慧。
鼻梁挺直而小巧,恰到好处地镶嵌在这张绝美的面庞上。
嘴唇不点而朱,恰似春日里绽放的娇艳桃花,微微上扬的嘴角,仿佛随时都能绽放出令人心醉的笑容。
她的发髻高高挽起,上面插着一支通体碧绿的翡翠簪子,簪头雕琢成娇艳欲滴的牡丹模样,翡翠的翠绿与牡丹的华贵相得益彰,更凸显出她身份的尊贵。
几缕发丝俏皮地垂落在脸颊两侧,为她增添了几分婉约的韵味。
行走间,她步伐轻盈,每一步都踏得极为优雅,莲步轻移,裙摆微微飘动,好似一朵盛开在宫廷之中的娇艳花朵,又仿若天边飘来的一片绚丽云霞,仪态万千,风华绝代。
她的周身散发着一种与生俱来的高贵气质,让人在惊叹她美貌的同时,又不禁心生敬畏。她就这般静静地站在那里,宛如一幅绝美的画卷,为这略显压抑的御书房带来了如春日暖阳般的融融暖意,让刘禅原本紧绷的心弦,也不自觉地舒缓了几分。
刘禅看着张氏,心中的烦躁稍稍减轻了一些。
他微微点头,说道:“皇后有心了。”
刘禅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对张氏的感激。
张氏走到刘禅身边,将汤碗轻轻放在案几上。
她的手指纤细而白皙,动作轻柔而娴熟。“陛下,这是臣妾特意为您熬制的汤,喝了可以滋补身体。”
张氏微笑着说道,笑容如春日的花朵般灿烂。
刘禅端起汤碗,轻轻抿了一口。热汤顺着喉咙流下,温暖了他的身体,也温暖了他的心。
“嗯,味道不错。”刘禅说道,脸上露出了一丝淡淡的笑容。
“陛下,天下之事,千头万绪,陛下不必过于烦恼。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张氏轻声宽慰道,她的声音温柔而坚定,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驱散世间所有的阴霾。
刘禅放下汤碗,微微叹了口气,说道:“皇后,天下安定许久,可这度田之事却迟迟没有进展。朕心中烦恼,也是正常的。度田关乎我大汉的根基,关乎百姓的福祉,朕怎能不忧虑?”
刘禅的眼神中透着无奈与坚定,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
张氏轻轻握住刘禅的手,说道:“陛下心系天下,臣妾深感敬佩。但陛下也要注意身体,只有陛下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治理天下。”
张氏的眼神中充满了关切与爱意,她紧紧握着刘禅的手,仿佛要将自己的力量传递给刘禅。
刘禅看着张氏,心中充满了感动。
他轻轻拍了拍张氏的手,说道:“皇后放心,朕会注意身体的。”
刘禅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温暖。
张氏微微点头,说道:“那臣妾便不打扰陛下了。陛下若有需要,随时吩咐臣妾。”
张氏说着,缓缓站起身来,向刘禅行了一礼,然后转身,迈着轻盈的步伐,默默退去。
刘禅看着张氏离去的背影,心中的思绪却愈发纷乱。
幽州的度田之事,已经到了关键时刻。
刘禅再次拿起案几上的奏章,仔细研读起来。他的眼神坚定而专注,仿佛要从这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御书房内,烛光摇曳,刘禅的身影在墙上投下长长的影子,显得格外孤独而坚毅。
而此刻。
皇宫大殿前的广场宽阔而平整,地面由巨大的青石铺就,此刻,被刘禅召见而来的丞相诸葛亮,以及九卿中的费祎、董允,正快步朝着大殿走去。
诸葛亮身着一袭素色长袍,头戴纶巾,虽然年纪不轻了,但身姿依旧挺拔,面容清瘦却精神矍铄,眼神中透着睿智与沉稳。
费祎身形修长,面容和蔼,身着蓝色官服,步伐轻快,尽显干练。
董允则稍显富态,脸上带着几分严肃,一身黑色官袍更衬出他的庄重。
三人神色匆匆,显然知晓此次被召见,定是为了幽州度田这一棘手之事。
进入大殿,三人整齐地跪地行礼,声音洪亮而整齐:“臣等拜见陛下!”
刘禅端坐在龙椅之上,他身着明黄色龙袍,袍上绣着的金色巨龙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会腾空而起。
刘禅面容冷峻,眼神中透着忧虑与思索,看着下方的三位重臣,微微抬手:“众爱卿平身。”
声音沉稳却难掩疲惫。
三人起身,站定,目光都望向了刘禅。
刘禅微微前倾身体,神色凝重地问道:“幽州度田的情况,你们怎么看?”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带着一丝急切。
诸葛亮微微皱眉,向前踏出一步,双手抱拳,说道:“陛下,幽州度田受阻,臣以为,乃地方豪强与异族势力相互勾结所致。这些人妄图维护自身利益,抗拒朝廷政令。当务之急,需派遣得力将领,率领精锐之师前往幽州,以武力震慑,同时安抚百姓,分化瓦解敌方势力,双管齐下,或许能打开局面。”
诸葛亮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深思熟虑后的坚定。
费祎接着说道:“陛下,臣赞同丞相所言。此外,对于那些前往幽州度田的官员,需给予更多激励与保障。如今官员们心有戚戚,士气低落,若能许以重赏,承诺保障其安全,想必能鼓舞他们的斗志,让度田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费祎面带微笑,语气平和,话语中却透着务实的考量。
董允也上前一步,神色严肃地说:“陛下,幽州局势复杂,不仅要应对地方势力,还要防范鲜卑、匈奴等异族趁乱南下。臣建议,加强幽州边境的防御工事,增派兵力驻守,以防外敌入侵,为度田工作创造稳定的外部环境。”
董允的声音低沉,眼神中透着忧虑,显然对幽州的局势充满担忧。
刘禅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太多表情变化,只是微微点头,示意他们继续说下去。
待三人发言完毕,刘禅靠回龙椅,微微闭上眼睛,陷入了沉思。
大殿内一时安静下来,众人都屏气敛息,等待着刘禅的回应。
过了片刻,刘禅睁开眼睛,却并未立刻给出回应。
就在这时,丞相诸葛亮再次开口:“陛下,之前为了征伐魏国,我大汉建造了不少海船。如今魏国已灭,这些海船如今在海港中闲置无用,维护费用却极为高昂。臣以为,是否要将海船贩卖给商贾用作商船之用,如此既能减轻朝廷负担,又能促进商贸发展。不然,长期维护这些海船,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诸葛亮目光诚恳地望着刘禅,等待着他的答复。
刘禅闻言,当即摇头,眼神中闪过一丝坚定:“这些海船,朕有大用。南下南洋,没有船怎么行?我大汉不能只局限于陆地,海洋同样是我大汉未来发展的方向。南洋有广阔的土地与资源,朕要让我大汉的威名远扬四海,这些海船便是朕的依仗。”
刘禅站起身来,双手背在身后,在大殿内踱步,声音激昂,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诸葛亮微微一愣,随即露出欣慰的笑容:“陛下高瞻远瞩,臣不及也。陛下既有如此宏伟规划,臣等定当全力辅佐。”
诸葛亮的声音中带着敬佩,他深知刘禅心中有着更为远大的抱负。
费祎和董允也纷纷附和:“陛下圣明,我等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两人的声音坚定有力,眼神中充满了对刘禅的忠诚。
刘禅停下脚步,看着三位重臣,脸上露出一丝微笑:“有众爱卿相助,乃我大汉之幸。幽州度田一事,还需诸位爱卿继续出谋划策,早日解决。至于海船之事,朕会安排专人负责,做好维护与规划。”
接下来,众人又就幽州度田的具体细节,以及海船的后续规划进行了深入讨论。
大殿内,众人各抒己见,气氛热烈而紧张。阳光透过高高的窗户洒在大殿内,照亮了众人严肃而专注的脸庞。
在讨论幽州度田的兵力调配时,诸葛亮建议:“陛下,可从凉州抽调一部分精锐骑兵,他们熟悉北方地形与异族作战方式,定能在幽州发挥重要作用。”
诸葛亮一边说着,一边在手中的地图上指出凉州与幽州的位置关系。
刘禅微微点头,说道:“丞相所言极是。不过,凉州地处边疆,抽调兵力后,需加强当地的防御。此事需谨慎安排,切不可顾此失彼。”刘禅的眼神中透着谨慎,他深知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国家的安危。
费祎接着说:“陛下,对于幽州地方豪强,可采用分化策略。对于那些愿意配合度田的,给予一定的奖励与特权;对于冥顽不灵的,坚决予以打击。如此,或许能瓦解他们的联盟。”
费祎的眼神中透着精明,他提出的策略旨在从内部突破敌方防线。
董允也补充道:“陛下,在安抚百姓方面,可派遣一些有经验的官员,深入民间,宣传度田的好处,让百姓真正理解朝廷的意图,争取他们的支持。”
董允的声音中带着关切,他深知百姓的支持对于度田工作的重要性。
关于海船的规划,刘禅详细询问了海船的数量、性能等情况。
“这些海船,最大能承载多少货物?最远能航行多远?”
刘禅目光炯炯地看着负责海船事务的官员。
官员连忙跪地回答:“陛下,这些海船皆是我大汉能工巧匠精心打造,最大的海船可承载数千石货物,最远能航行至南洋诸岛。”官员的声音中带着自豪,这些海船代表着大汉先进的造船技术。
刘禅满意地点点头:“好,从即日起,组建专门的船队管理机构,选拔精通航海的人才,对海船进行全面检修与维护。同时,研究西域和南洋的航线,为日后的远航做好准备。”
刘禅的声音坚定而有力,每一个指令都清晰明确。
随着时间的推移,夕阳的余晖渐渐洒进大殿,为这场漫长的议事增添了一抹金黄的色彩。
刘禅与三位重臣在大殿内商议良久,终于对幽州度田和海船规划有了初步的方案。
众人起身,再次向刘禅行礼,然后缓缓退出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