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云松令 > 第一百八十四章 保温法子

云松令 第一百八十四章 保温法子

    方建元话毕忙不迭将小姑娘推到了自己身前,试图以此来转移那怨气十足的老墨工的注意。

    先前就对程大老板颇为欣赏的老墨工这会自是也不曾辜负男人的期望——他在瞧见小姑娘的那一瞬便立时消停了下来,而后满面欣喜地亮了眼睛:“程姑娘。”

    “您这么快就学到蒸剂和杵捣啦?”

    “嗯……算不上完全学会,也就是把前几个步骤里需要注意的细节背了个八|九不离吧,嘿嘿。”程映雪赧笑着自谦一嘴,“离着都学会,那还差得远呢。”

    “不不,能全背下来,那离着学会就差不了多少了。”老曹头笑眯眯弯了眼,“您这叫先‘知’而后‘行’,等着多试两把,能做到‘知行合一’了,那就是真学会咯!”

    “哈哈,成!那我回头多试试,尽量争取早日能做到那个‘知行合一’!”小姑娘嬉笑着颔了首,言讫圆睁了一双黑瞳,好奇万般地朝屋内抻了脖子,“但眼下,老先生,您还是先给我讲讲你们在冬日是如何为墨团保温的吧。”

    “我刚都盯着屋里摆着的那些好玩的小玩意,看了许久了。”

    “诶~好,好,那小人就先从简单的、您好理解的东西讲起。”老墨工连连点头,遂伸手指向他们刚搬出来、小心摆放在屋内四角的几只铜编熏笼,“来,姑娘,您先看看这个——”

    “这个您应该认得吧?”

    “这是冬天取暖用的炭盆。”程映雪眨眼答了个干脆利落,“这我知道,这是给屋子升温用的。”

    “不过有一点,我不大明白。”

    “老先生,墨坊用炭盆给蒸捣处取暖——这会不会太奢侈了些啊?”

    ——能在炭盆里烧着的,都是些无烟精炭,造价相对于普通木炭和柴火而言,自是更为高昂。

    若是单烧那么一日两日的倒还好些——但倘若,这么多的炭盆同时在坊内烧上一整个冬天……

    方先生的荷包……它真能顶得住吗?

    小姑娘满面狐疑,想着憋不住回头悄么声地瞄了方建元一眼。

    浑然不曾觉察到她目光的后者正为了自己成功转移了老墨工注意的事,而呲个大牙顾自傻笑。

    老墨工听罢了她的疑惑,当即眉目温和的与之牵了牵唇角:“是挺奢侈的,但炭盆的火势温和又无烟气,兼之精炭可燃烧的时间更长——不易染脏已蒸好了的胶墨,亦无需时时有人守候在侧——比较干净,也比较方便。”

    “当然,一整个冬天都烧炭取暖,那也的确是太费钱啦!”

    “所以,我们通常只有在制作品质上乘的精品墨时,才会在屋内点起炭盆——其余时间,烧都是火盆。”

    “喏,您看,除了熏笼,那边也有已刷洗好了的火盆架。”老墨工扬眉,边说边抬手一指另一边摆着的一排铁架。

    火盆的造型眼瞅着便比炭盆糙上不少,程映雪看着那些被人提前收拾好了的火盆,若有所思地伸手搓搓下巴:“火盆……那火盆的烟尘,也的确是够大的。”

    “对,所以烧火盆的时候,我们得将墨臼置放得离火盆远一些,免得烧出来的灰屑污染了新墨。”老墨工脑袋一点,“但烧火盆的花费,比之炭盆亦着实是少上不少——这个实惠。”

    “木柴毕竟还是便宜的嘛,”三两下心算出账目的小姑娘笑得愈发开怀,“尤其咱们这墨坊身后就是黄山,闲来无事,上山捡拾捡拾柴火也不费什么。”

    “是这样,并且除此之外,我们对冬季捣墨用的墨臼,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造。”收了扫帚的老墨工直身两手叉了腰,“程姑娘,您要不要先猜猜我们是怎么改良的那些墨臼?”

    “这个……依我这连看带练,一路学过来的经验……”程映雪沉吟着皱皱眉头,“你们在墨臼子底下坐热水盆了?”

    “嚯!好聪明啊程姑娘!”老曹头诧然瞠目,眼中惊奇浑然不加掩饰,“这您居然都能猜得到!”

    “嘿嘿……老先生,您过奖啦。”小姑娘挠头赧笑,“其实这个细想起来……还挺好猜的。”

    “一则,是我在烟房那会,有见过你们用水盆来给油盏降温、维持盏中油温,那么反过来,我们自然也能用热水给墨团保温——这就跟咱们冬天会用的那个‘汤婆子’是一个道理。”

    “二则,老先生您刚在前头也说了,炭盆太贵,火盆容易烧出尘屑,加之直接用火为墨臼加热,容易烧裂了石臼不说,还很容易令臼子受热不匀。”程映雪点着指头说了个头头是道。

    “——如此一来,最适合拿来给墨臼保温的,就剩下热石板和热水盆了,再考虑到杵捣时,我们还需要保持墨团的柔软,那肯定是水盆更合适。”

    “热水盆在给石臼加热时会蒸腾出水汽,不至让墨团越热越干。”

    “老先生,您看,我分析的这些对吧?”

    “对,十分准确——程姑娘,若非小人知道您从前当真不曾学过制墨,还真要以为您是什么制墨世家出身的呢!”老墨工大笑着抚了掌,一面动手抱来了只大小尚不足寻常墨臼一半的小墨臼——那臼底刻着些许凹槽。

    “喏,您瞧,这几道凹槽就是方便这臼子固定在水盆里的。”

    “此外,为了保证那些墨团能在冷透之前被人杵捣完毕,我们在冬季会将蒸好的墨均分成几个小团,同时交到几位墨工手中——剩下捣不完的则先用细布包好,仍旧留置在甑子中保温。”

    老墨工说着将墨臼放回原处:“这样小批量、短时间的快速杵捣,也能在一定程度减弱天冷胶脆对杵捣的影响。”

    “嗯……把大墨团变成小墨团来杵,免得它凉了发硬,这也的确是个不错的方法。”程映雪思索着颔首,顺着劲儿又提出来了个新问题,“那咱们要将墨团杵捣到什么程度呀?”

    “单锭千杵,大团的墨则需要更多。”老墨工想了想,“捣到墨色光泽如漆,墨质滑腻如脂为止。”

    “捣好的墨,会像面团一样长拉不断,且我们若用细线将之切断,断面是致密没有胶痕、气泡的。”